存现动词的非宾格性

存现动词的非宾格性

论文摘要

存现句是一种跨语言活跃的句式,表示某处存在、出现或消失某人或某物。在转换生成语法框架下,存现句研究范围包括:(ⅰ)句子动词的语义性质:(ⅱ)句子主语的来由:(ⅲ)动词后面名词组的格问题。本文只研究它的一个方面——存现动词的属性。大部分生成语法学者认为存现动词是非宾格动词,也就是说假设存现句中的谓语动词都是非宾格动词,只带一个内论元。而且他们对存现句其他范围的研究也是建立在该假设之上。然而在现实语言中,我们发现存现句中的动词除了词库中原型非宾格动词外,还有一部分在词库中不是非宾格动词而是非作格动词和及物动词。因此,存现动词是非宾格动词的观点面临极大挑战。一种解决办法是否定或修正存现动词是非宾格动词的观点,一种则是合理解释这些及物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出现。本文采取第二种解决办法,从句法和语义结合的角度来证明存现句中表明看来不是非宾格动词的词而实际上是一种衍生的非宾格动词。潘海华(1996)对存现句中的及物动词提出了词汇派生假设,认为这些及物动词在进入存现结构前都经历了一个词汇规则——施事删除规则。同样,本文认为某些非作格动词在进入存现结构前也经历了一个词汇规则——施事客体化。即像work这类词在词库中为非作格动词,由于动词的“状态化”,在词汇语义层接口处通过施事客体化的词汇规则(把原来的agent变成theme)衍生成了非宾格动词。也就是说非作格为其基本形式,非宾格为派生形式。另外,本文还认为“状态化”是这些及物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衍生成存现句中非宾格动词的基础,虽词汇规则不一样(前者是通过施事删除规则,后者是通过施事客体化规则),但都发生在词汇语义表达层面上。针对这些及物动词和非作格动词已衍生成存现句中的非宾格动词,本文给出了许多证据。这样,存现动词的非宾格性观点得到了充分证明,存现动词的类型得到了统一,并且有利于存现动词的其他两个问题的解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Abbreviations
  • Introduction
  • Chapter 1 Theoretical Background
  • 1.1 The Relation between Syntax and Semantics
  • 1.2 Thematic Theory
  • 1.3 Language Representations from Lexicon to Syntax
  • 1.4 Argument Alternation Theory
  • Chapter 2 A Survey of Unaccusative and Existential Verbs
  • 2.1 Unaccusative Verbs
  • 2.1.1 Unaccusative Hypothesis
  • 2.1.2 Unaccusative,Unergative and Transitive Verbs
  • 2.1.3 Diagnostics for Unaccusatives
  • 2.1.4 Deep Unaccusativity and Surface Unaccusativity
  • 2.2 Exisential Verbs
  • 2.2.1 Constraints on Existential Verbs
  • 2.2.2 Classifications of Existential Verbs
  • 2.2.3 Two Related Problems
  • Chapter 3 Analyses of Transitive and Unergative Verbs in Existentials
  • 3.1 Transitive Verbs in Existentials
  • 3.1.1 A Locative Movement Account
  • 3.1.2 A Lexical Derivation Account
  • 3.1.3 An Account of Light Verb Exist
  • 3.1.4 Summary
  • 3.2 Unergative Verbs in Existentials
  • 3.2.1 Levin & Rappaport(1995)'s View
  • 3.2.2 Tang(唐玉柱2005 a)'s View
  • 3.2.3 A New Analysis
  • 3.2.3.1 Derivational Basis
  • 3.2.3.2 Derivational Mechanism
  • 3.2.3.3 Derivational Conditions
  • 3.3 Evidence
  • 3.4 Relation between Existential Verbs and Unaccusative Verbs
  • 3.5 Explanations of Related Problems of Existentials
  • Conclusion
  • Note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泛义动词“弄”的用法分析[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0(02)
    • [2].英汉存现动词事件类型、语法体和存现构式互动关系的比较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0(01)
    • [3].动词语义与论元结构的二语习得[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0(01)
    • [4].武汉,春天里的一枚动词[J]. 金融博览 2020(03)
    • [5].跨语言视角下动词复制结构的句法推导[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0(03)
    • [6].从致使动词到目的连词——海外华语中“俾”字句的来源及演变[J]. 语言科学 2020(03)
    • [7].类型学视野下的朝鲜语多动词结构研究[J]. 民族语文 2020(03)
    • [8].白山方言动词特殊小类探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0(09)
    • [9].从动词的角度分析“V+了”中“了”的语法意义[J]. 才智 2019(02)
    • [10].藏语动词形态变化的还原研究与实现[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28)
    • [11].试论形式动词、代动词和泛义动词[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1)
    • [12].俄语反身动词的语义特征及结构阐释[J].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6(04)
    • [13].探析补助动词“しまう”的用法转变——以江户时代到明治末期为主[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12)
    • [14].试论形式动词“造成”及其词汇化[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06)
    • [15].东北方言中泛义动词探析[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04)
    • [16].位置变化动词与结果副词共起条件及动因分析[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7(01)
    • [17].转述动词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交际 2017(02)
    • [18].论“通顺”为感官动词翻译的主导策略[J]. 外文研究 2016(03)
    • [19].英语提升动词与控制动词的句法差异[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0].动词隐喻的多学科研究前沿[J]. 现代外语 2017(05)
    • [21].形式动词的共性特征与个体差异[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22].瞬间动作动词的确定和语义语法特征[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23].动词“给”对“与”的替换[J]. 殷都学刊 2016(02)
    • [24].汉译日中复合动词常见偏误分析[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5(01)
    • [25].与“自己”搭配动词的分类及语义指向[J]. 大众文艺 2015(03)
    • [26].转述动词研究[J]. 科技资讯 2015(04)
    • [27].概念框架下毁灭类动词的变式分析[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03)
    • [28].自他对应动词“テイル”表示“结果状态”的习得研究[J]. 商洛学院学报 2015(03)
    • [29].春天是一个动词[J]. 兴趣阅读 2019(Z6)
    • [30].关于上古汉语给予动词的探讨[J]. 中华辞赋 2019(10)

    标签:;  ;  ;  ;  ;  

    存现动词的非宾格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