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文性科学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循证医学,科学观,人文观,叙事医学
人文性科学观论文文献综述
赵晨,田贵华,王燕平,李幼平,卞兆祥[1](2019)在《涵盖科学观与人文观的循证医学发展——兼谈循证中医药学科的未来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与人文是医学发展中的两种主要观念,贯穿于医学的理论及实践。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理念引领下,医学的科学观与人文观达到了空前的发展水平和融合状态,共同决定了当前医学的内涵和需求。作为目前主流的医学模式之一,循证医学在当前医学理论及实践的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自身发展中涵盖了科学与人文观念,成功塑造了循证知识方法体系。循证医学将继续洞察未来医学科学观与人文观的特征,尤应重视人文观理念与方法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循证中医药学作为循证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有可能成为科学观与人文观完美结合的典范。(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李琰,喻佳洁,陈雯雯,李幼平[2](2019)在《循证医学的科学观和人文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循证医学坚持"从临床问题出发,将医生的临床技能、经验与当前可得的最佳证据结合,同时综合考虑患者价值观、意愿及临床环境后,做出最佳医疗决策",其本质是科学哲学在评价医疗假说中的一种具体应用,也体现了人文关怀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尝试从哲学角度阐释循证医学的科学和人文特性,以推动循证医学的思维模式在医学及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简东[3](2018)在《论梁启超后期的近世科学观与人文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科学与人文关系的辨证视域重新探究梁启超,打破传统的围绕政治、历史、文学等固定、单向度视角来研究的束缚,能够使我们对这一历史人物的理解更加立体、健全和多元化。由相关文献可知,在当时科技文化于人类社会发展中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梁启超结合自身长期的经历和思考,敏锐地意识到文化历史转型下科学与人文日益分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他力主抵制科学漫无边际地扩张,并倡导用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来弥合西方科学在文化上的缺陷,进而将科学观与人文精神统一于"文化理性"的建构之中。正是这种"文化理性"构成了梁启超后期在中国文化思想及民族精神领域的深刻影响力。同时,梁启超后期在着作和实践中侧重于对科学作形上、形中层面的阐释,重科学的实质而轻其结果,是对五四后期科学启蒙与现代性启蒙的有益引导。尤其在晚年,虽因标榜人文精神而被视为科学的反对派受时人诟病,但他的科学观已日趋成熟和辨证化。(本文来源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崔陶陶[4](2018)在《马克思科学观及其人文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观的研究对象是科学本身,是对科学本身哲学问题的反思,从而形成对科学整体上的认识。马克思科学观的形成是在科学自身高度发展以及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基础上构建的。唯物史观的创立为人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及社会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那么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应该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加以分析。因此,在马克思看来,科学观就是对科学的起源和内在本质、科学的社会功能及其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所形成的符合社会规律的认知。马克思科学观理论在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尽管马克思并没有专门论述科学的着作,但马克思关于对科学的深刻见解却散见于其各个时期的着作中。在十九世纪,马克思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以哲学的睿智和人文的关怀对科学进行了思考。马克思科学观是以哲学观为基础的,它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探讨科学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影响着马克思科学观的其他内容。马克思是从多种维度去理解科学的,其中就包括他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对科学做出的理解。马克思以人类社会的实践为基石,创造性地提出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将是“一门科学”的思想。“一门科学”的思想不仅刻画了大科学的统一形态,而且还体现了马克思始终关照人、重视人的理念。此外,马克思认为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在人类社会生产的推动下逐渐地向前发展,而且在发展的进程中也要受到社会现实状况的制约。科学的发展是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背景下凸显出来的,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考察了科学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思通过研究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通过与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相结合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从而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作用。同时,他也揭示出科学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在进入直接的生产过程中与资本相结合,成为属资本的力量与人、自然处于相对立的状态。马克思揭示了科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指出了只有消灭私有制、变革社会制度才能够消解科学异化,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科学才能够成为真正的科学。马克思科学观理论体现了其对科学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思考,也体现了其对人文价值的彰显。我们研究马克思科学观不仅是要掌握其理论,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马克思科学观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如今,为了促使科学更好地造福于人类,我国在发展科学的过程中要时刻以马克思科学观的人文价值为指导,关注科学的人文价值,规避科学的负面效应,实现科学的人文关怀及生态关怀。(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4-01)
漆捷[5](2017)在《伯格曼的人文主义科学观及其技术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伯格曼的科学观是从人文主义视角探讨科学本质及其解释方法,他认为科学是通过微观层面揭示事物本质并获得可实证、可检验结果。其科学实在论是一种兼容理论,既包括科学属性的研究对象,也包括非科学属性的诗性、生活语言、道德体验等人文因素;科学解释世界的方法呈现多元化;技术实践活动基于科学理论展开,科学与技术融合的重要方式是形成为公众所接受的新世界观。通过系统考察伯格曼科学观及其与技术的关系,讨论其理论的重要启示,并从科学实在论的涵盖范围、科学与技术关系等方面分析其观点不足。(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李宝刚,崔陶陶[6](2017)在《马克思科学观中的人文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科学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深刻的人文意蕴。马克思对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科学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导致了科学对人的异化。运用马克思科学观理论指导实践,既要重视科学的实用价值,又要重视科学的人文意蕴。(本文来源于《宁夏党校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赵海燕[7](2017)在《论前期维特根斯坦科学观中的人文主义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理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科学哲学研究中讨论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作为20世纪现代西方哲学最具影响力哲学家之一的维特根斯坦,在其前期哲学中就有对这一问题的体认和思考。维特根斯坦的科学观,既是对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真理符合论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的一种超越与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维特根斯坦强调唯我论与实在论的内在一致性和对唯我论的认肯,他的科学观又彰显出一种人文主义维度。(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7年02期)
王初薇[8](2015)在《科学的人文品格:论鲁迅的“立人”科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从军事科技转至文化精神的求学历程中,鲁迅时刻警惕科学主义者盲目追求实用效益对于民族精神的无益甚至损害,并将人的研索精神和实践力量推到人们面前。强调文明的发展应是精神为先,重视对个人心性的选择——这是鲁迅之区别于中国以往旧式知识分子的本质性因素,也表明其思想脉络在留日时期已从根本上与洋务派知识分子分道扬镳。青年鲁迅正是异常敏锐地看到了科学背后"人"之精神作为社会发展原动力的本质,因而不绝呼号"立人"作为其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命题,并终其一生都在实践这个梦想。(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李广琼[9](2013)在《科学与人文之间——论学衡派的科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学衡派坚持"物质之律"与"人事之律"有别、"道德为体,科学为用"、以人文阐释批评科学实证,这是他们关于科学与文化、科学与道德、科学实证与人文研究的观点。学衡派的科学观深受新人文主义的影响,是新人文主义思想中国化的实践。在科学主义思潮盛极的当时,学衡派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思和反拨有一定合理性,丰富了那个时代关于"科学思考"的多元构成。(本文来源于《学术论坛》期刊2013年11期)
杨晨[10](2013)在《浅谈乔治·萨顿的科学观和新人文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萨顿被誉为"科学史之父",是世界最着名的科学史家。《萨顿科学史丛书》一共包括五本,其中《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是第一本,其他四本书也和这本书紧密相连,但是每本书都涉及到了新人文主义这一概念,可见萨顿对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之间关系的重视。乔治·萨顿的科学观是:科学活动是追求真、善、美,这些活动中唯一具有显而易见和无可怀疑的积累性和进步性;科学不过是以人为镜的反映。他的观点是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组织科学史的学习和教学形成了新人文主义的核心,新人文主义也即是在人性化的科学之上的文化。(本文来源于《现代妇女(下旬)》期刊2013年05期)
人文性科学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循证医学坚持"从临床问题出发,将医生的临床技能、经验与当前可得的最佳证据结合,同时综合考虑患者价值观、意愿及临床环境后,做出最佳医疗决策",其本质是科学哲学在评价医疗假说中的一种具体应用,也体现了人文关怀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尝试从哲学角度阐释循证医学的科学和人文特性,以推动循证医学的思维模式在医学及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文性科学观论文参考文献
[1].赵晨,田贵华,王燕平,李幼平,卞兆祥.涵盖科学观与人文观的循证医学发展——兼谈循证中医药学科的未来前景[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9
[2].李琰,喻佳洁,陈雯雯,李幼平.循证医学的科学观和人文观[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9
[3].简东.论梁启超后期的近世科学观与人文精神[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8
[4].崔陶陶.马克思科学观及其人文价值[D].兰州大学.2018
[5].漆捷.伯格曼的人文主义科学观及其技术融合[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6].李宝刚,崔陶陶.马克思科学观中的人文意蕴[J].宁夏党校学报.2017
[7].赵海燕.论前期维特根斯坦科学观中的人文主义维度[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7
[8].王初薇.科学的人文品格:论鲁迅的“立人”科学观[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李广琼.科学与人文之间——论学衡派的科学观[J].学术论坛.2013
[10].杨晨.浅谈乔治·萨顿的科学观和新人文主义[J].现代妇女(下旬).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