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科院校文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思考——以保定市农科院校为例

新时期农科院校文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思考——以保定市农科院校为例

张丽敏1王晓朴2李帅英3

(1.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2.中央司法警官学院;3.河北农业大学园林旅游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2-0009-02

摘要:在新时期高校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事情,本文通过对农科院校中的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探讨和解读,分析制约其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找到合适的方法予以解决。

关键词:新时期;农科院校;文科专业;就业

从九十年代末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逐年增长,办学的层次和水平也由单一型向着综合型方向发展。在众多的高校中,尤其是以农业院校中的文科专业的设置逐年增加,各种文科专业的学科、招生人数不断提高。众所周知,农业院校的学科以农、林、电为主导性的学科,优势比较突出,办学特色明显,办学时间长,形成了具有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的专业,而农科院校中的文科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其办学时间短,缺少一定的专业优势和社会影响力,所以这些文科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会出现诸多的压力和问题,所以本文就农科院校中的文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到可行性的措施和方案,促进其顺利就业,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们的研究团队对保定市部分农科院校文科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观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你的择业态度”中,有46%的同学选择了自主择业,在“你的就业途径”中,有66%的同学选择了主动参与择业竞争,也有75%的同学选择了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推荐来获取工作,在“你的就业信心”中,有55%的同学感到有就业压力和紧迫感,有35%的同学对其就业期望值过高,缺少准确的定位,40%的同学认为学校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缺少针对性,需要继续加大力气,在“你认为最重要的就业指导内容”选择中,有33%的同学认为目前亟需就业咨询和指导,特别是就业求职的方法技巧。根据以上的调查情况,反映出农科院校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他们亟需学校的就业职能部门在其就业咨询、信息获取、求职指导等方面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意见。但是,由于目前农科院校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尚不成熟和完善,缺少就业的实际性,特别是在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选择的取向和择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修养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一、目前农科院校文科专业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科院校文科专业的培养方案需要改进和加强。

在农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中,有时自身的角色缺位,特别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处于一个半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重视理论学习,缺少实践创新的培养,产生了人才的市场适应力不足的问题,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不能挂钩。特别是在经济大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间。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学科的理论建设存在着差异,高校的专业培养模式不能很好的满足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步伐,文科专业划分过多过细,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过大,形成了部分专业就业形式走俏,部分专业人才市场不理不睬,造成了一部分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而高校过多的关注于大学生的外语、计算机的等级考核,忽略了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操作技能性很强的课程的培养力度,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2.就业指导部门的职业规划和服务工作需要继续加强。

在四年的大学学习阶段,大学生的个体意识和能力提升很快,职业兴趣由复杂化向简单化转变。所以,在大学学习期间,就业指导部门就承担了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和科学规划的实施者。目前农科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还缺乏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往往通过增设就业指导课来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教育,课程往往理论性很强,讲课方法枯燥单一,缺少完善的课程服务体系,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的教育、心理健康辅导、政策宣讲等内容。由于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人手少,日常的事务性工作量大等问题,往往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经历来开展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系统性的辅导,同时由于就业指导人员信息占有量、知识储备量的局限性,缺乏对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际操作中的研究和探索,没有形成一整套适合于农科院校文科专业的发展就业工作指导理论体系的建立,所以在制定就业政策和市场人才需求的选择上存在着片面性。

3.农科院校文科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技巧亟待提高。

相对于农科院校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而言,文科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显得比较保守和传统,在调查结果中,还有近一半的比例选择按照自己的本专业去就业的想法,对于非相关性的工作和在专业上与自己的专业有差别的工作上,不能够用主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尝试,对于所从事的本专业联系不多的工作,在就业心理上还有抵触和为难的情绪。有些文科毕业生对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往往举棋不定,对自己的初次就业的想法要求过高。另外,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定位还不明确,缺少自我的客观评价意识和系统、科学的理性认识,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把工作待遇的薪水水平、住房条件、交通便利、工作环境作为其重要的衡量标准,有些毕业生不愿意到经济欠发达的二三线城市或者基层工作,不愿意从事艰苦、边远地区的工作。我们的团队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毕业生就业时会首先选择北上广和省会一线城市,三分之一以上的毕业生会考虑到月薪薪酬在2500-3000以上,盲目从众的心态很明显。

二、农科院校文科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建议和方法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体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逐步深入,面对这一现实情况,高校人才培养体制就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如果缺少这一环节,就会使农科院校的文科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承认度降低,造成招生生源不足,专业发展滞后,影响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开展。所以,在农科院校的文科专业设置中,必须做到一方面提高专业办学特色和质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改革的质量,改变学科的单一性、滞后性、封闭性等缺点,着力加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的建立,培养适应市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通用型、实践型的新世纪人才,这是农科院校文科专业将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比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以及各种社团文化活动等。

2.建立健全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完善相关体系内容和标准。

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正确选择就业方式的前提条件之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通过对毕业生收集信息的原则、方法、范围、途径等方面加强有效的指导,帮助大学生开阔就业视野,学会正确处理就业信息,了解并掌握各个用人单位和市场对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预测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动态化,真正对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及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和导向作用,拓展其就业渠道,减少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其顺利就业。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已经体现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中,而不是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范围。对大学生择业观的正确培养,特别是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培养,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短期、长期职业目标的制定,以及对未来个人职业的合理定位,帮助学生对行业内部环境和当前市场用人环境等状况进行深入而充分的了解,并进行客观的分析。同时,农科院校的文科大学生要找到自己的学科优势,立足于本学科的社会职业发展情况以及市场对本专业的实际需求情况进行梳理,通过自我的评价和社会的需求进行比较,找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所在,并且按照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自我职业设计,弥补自身缺点,确立好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4.完善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建立切实可行的人事制度。

政府部门要继续建立并完善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毕业生报考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同时,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住房医疗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制定优惠的措施方案。同时建立开放的就业市场,用市场经济的杠杆调节作用,鼓励毕业生到各类用人部门就业。特别是在全国各地的自主择业,从而加快人才流动性,加快人才分布的合理化进程。再次,对农科院校的文科专业适时采取保护措施,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扩大毕业生的选拔和任用力度。选取更多、更优秀的农科院校文科毕业生到基层部门任职,增强并改善基层部门的人员结构和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基层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三、总结

农科院校中的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其重要性慢慢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虽然我省的农科院校文科专业的就业指导其兴起还不足十年的时间,高校在这些方面的工作或许不完善,或未有涉及,也正因如此,高校在这一领域还有相当大的发展和上升的空间。作为培养社会合格接班人和优秀建设者的高校,其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要引导学生客观的评价自己,帮助大学生获取社会发展的信息,而且高校更应提供全面而完善的科学系统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姜玉梅.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以河西学院的调查与分析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

[2]赵明家,潘玉环,宋艳,于寒,郭磊.农业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长效机制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

[3]穆杨,赵晓民,丛日华.扩招后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浅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

[4]邵华,钟咏.大众化条件下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对策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5]王吉庆,赵月平.提高农科毕业生就业率途径的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2)。

[6]吴伟.高等农业院校“非农”专业扩展趋势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2)。

[7]姚天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问题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

1.张丽敏(1983-),女,讲师,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

2.王晓朴(1982-),男,讲师,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

3.李帅英(1974-),男,副教授,河北农业大学园林旅游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

注:本课题项目:2011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102249。

标签:;  ;  ;  

新时期农科院校文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思考——以保定市农科院校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