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氨基环丙烷羧酸合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树莓,ACS基因家族,电子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
氨基环丙烷羧酸合酶论文文献综述
周义杰,闫希焕,高亭豪,刘芳,杨明峰[1](2019)在《树莓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基因(RiACS)家族成员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树莓是一种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新兴水果,近年来中国树莓产业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树莓果实不耐贮存的特点成为制约树莓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 synthase,ACS)是植物体内乙烯合成途径的限速酶,克隆树莓ACS基因家族成员可以推进树莓果实成熟分子机理的研究,为改善树莓果实不耐贮存的特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电子克隆方法和PCR技术获得ACS基因家族成员序列并对其所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信号肽、亚细胞定位、蛋白结构、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克隆得到6条树莓ACS基因家族成员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它们编码的蛋白均不含信号肽,RiACS4为跨膜蛋白,RiACS1-3可能定位于细胞核,RiACS4-6可能分别定位于内质网膜、细胞质、高尔基体,RiACS1-6二级结构类似,根据叁级结构可分为2组,根据进化树可分为3组。【结论】为进一步研究树莓ACS基因的差异表达和树莓果实成熟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农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初雪鹏[2](2014)在《葡萄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ACC合成酶(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ACS)是植物乙烯合成中的关键酶。本研究以欧洲葡萄为材料,以ACS基因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对CTAB法、改良SDS法和Trizol法提取葡萄RNA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CTAB法和改良SDS法都能提取到葡萄RNA。前者提取到的RNA质量好,无污染和降解;后者则产量高,但有蛋白质和DNA的污染,并有些降解;Trizol法无法提取获得葡萄RNA,可能是受试剂中胍盐的影响。利用CTAB法从不同组织中提取葡萄RNA,反转录后克隆得到VvACS3、VvACS4和VvACS53个基因。对这3个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3个基因均具有AAT-like保守结构域。且有多处能被磷酸化修饰的位点,说明了VvACS在翻译后的修饰阶段易被磷酸化,可能与ACS活性有关。将实验室已克隆到的6个VvACS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番茄、拟南芥和玉米的AC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这些VvACS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和同源性。为进一步定性研究VvACS基因提供参考。2.对葡萄叶片进行乙烯、脱落酸处理和伤害诱导后,利用实时定量PCR对VvACS5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研究。发现外源乙烯和脱落酸都能先促进后抑制VvACS5的表达;伤害处理对VvACS5的表达具有促进作用。说明VvACS5能响应这些胁迫处理。这一发现初步证明ACS参与植物对胁迫的调控。3.为进一步分析VvACS5基因的功能,构建了VvACS5基因植物双元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本研究采用了浸花法进行转化。通过PCR方法和抗生素筛选初步验证,葡萄VvACS5基因成功的转到拟南芥基因组中。目前获得了7株VvACS5转基因拟南芥纯系植株。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表现出叶片大,苗壮的特点,可能跟VvACS5的表达有关。对欧洲葡萄中ACS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和功能分析等的研究,为阐明VvACS基因参与抗逆性调控的机制及其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4-03-01)
刘明,杨君,安利佳[3](2008)在《大豆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顺式天然反义转录物的分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 synthase,ACS)是植物乙烯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催化了乙烯生物合成中由S-腺苷蛋氨酸(S-adenosyl-L-methionine,SAM)转化为1-氨基环丙烷-1-羧酸(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ACC)这一限速步骤。ACC合酶由多基因家族编码,在转录及转录后水平上受到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差异调节,其表达调节机制复杂,尚未完全清楚。最近的研究揭示,在植物中发现的一些天然反义转录物(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s,NATs)在基因表达调节机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天然反义转录物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研究利用RT-PCR法在6种中国东北大豆中克隆出一种ACC合酶基因天然反义转录物,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这是一种顺式天然反义转录物(cis-NAT),命名为ASACS2。实时定量RT-PCR(Real-time RT-PCR)测定结果表明,ASACS2与其高丰度表达的正义转录物SACS2伴随表达,并且在营养生长期得到了积累。令人感兴趣的是,6个大豆品种中ASACS2和SACS2的表达量保持一定比例,且表现出品种特异性。目前的研究工作揭示了一种新的NATs可能参与的乙烯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为转基因育种和植物发育调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12期)
赵燚,杨君,安利佳[4](2008)在《大豆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基因启动子克隆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已知的大豆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synt-hase,ACC合酶)基因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dq273840)设计叁个基因特异的反向引物CTA798sp1,CTA798 sp2,CTA798 sp3,分别与4个简并引物配对,通过热不对称PCR(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PCR,TAIL-PCR)扩增,获得了该基因上游约600bp的序列。利用5'-cDNA末端快速扩增(5'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5'-RACE)实验,确定转录起始位点(TTS)位于起始密码子上游164 bp处,由此获得了大豆ACC合酶基因上游长约328bp的启动子序列。用PLACE和PLANTCARE软件分析此序列,发现该序列具有启动子的基本元件TATA-box和CAAT-box;此外发现叁个胁迫诱导元件:光应答元件Box1,Box4和诱导物应答元件W-box。以pBI121为基础,进一步构建了由ACC合酶基因上游调控序列启动的GUS基因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烟草叶片,瞬时表达结果表明GUS基因在该片段的调控下获得了表达,该片段具有启动子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08年S1期)
赵燚[5](2008)在《大豆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乙烯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对植物种子萌发、生长发育、衰老、果实成熟、性别决定等有广泛的影响,同时与逆境胁迫如机械伤害、冷害、渍水、病原菌入侵等方面有关,并参与植物细胞的程序性死亡。ACC(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是乙烯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它在植物组织内活性的大小往往决定着乙烯产生的速率,因此ACC合酶基因的调控对于乙烯的体内合成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有关大豆ACC合酶基因启动子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分离得到了大豆ACC合酶基因启动子,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功能分析。根据已报道的大豆ACC合酶基因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dq273840)设计叁个基因特异的反向引物CTA798 spl,CTA798 sp2,CTA798 sp3,分别与4个简并引物配对,通过热不对称PCR(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PCR,TAIL-PCR)扩增,获得了该基因上游约600bp的序列。利用5′-cDNA末端快速扩增(5′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ENDs,5′-RACE)实验,确定转录起始位点(TTS)位于起始密码子上游164 bp处,由此获得了大豆ACC合酶基因上游长约328bp的启动子序列。用PLACE和PLANTCARE软件分析此序列,发现该序列具有启动子的基本元件TATA-box和CAAT-box;此外发现叁个胁迫诱导元件:光应答元件Box1,Box4和刺激剂诱导元件W-box。以pBI121为基础,进一步构建了由ACC合酶基因上游调控序列启动的GUS基因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烟草叶片,GUS瞬时表达活性定量检测与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GUS基因在该片段的调控下获得了表达,该片段具有启动子活性;转基因烟草各个组织的GU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该片段驱动GUS基因在烟草中组成型表达。(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8-05-25)
关永贺,杨君,包永明,刘明,安利佳[6](2007)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豆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大豆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高效液相色谱法活性分析体系。利用KromasilC18(250mm×4.6mm,5μm)反相色谱柱,以260nm为探测波长,以甲醇和1%醋酸水溶液梯度溶液为流动相,流速梯度为初始0.25mL/min,7min降至0.15mL/min,15min升至0.5mL/min,确定了S-腺苷蛋氨酸(SAM)、腺嘌呤和腺苷标准品的出峰时间分别为25,12和16min。从大豆黄化幼苗下胚轴中提取ACC合酶,与等体积S-腺苷蛋氨酸标准品在30℃恒温水浴中作用1h,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体系检测到的产物峰与腺嘌呤标准品一致,经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确定,产物峰中含有m/z为136.1的腺嘌呤准分子离子峰(M+H)+。(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07年03期)
潘海春,李继红,王宪泽[7](2005)在《乙烯和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基因参与玫瑰花发育过程中细胞程序化死亡的调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植物有性繁殖器官——花的花瓣通常生命周期短,其中有一个敏感的、严格控制的细胞程序化死亡过程。为了揭示细胞程序化死亡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或者其组成成分,解释玫瑰花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程序化死亡过程的机理,测定了在整个花发育过程中玫瑰花瓣的乙烯释放速率、ACC合酶基因的转录产物(mRNA)、ACC合酶活性以及ACC含量。结果显示在花发育过程前期(阶段1、2)检测不到乙烯产生,在花瓣完全绽开时花瓣中乙烯开始产生。在花发育后期(阶段4、5)花的衰老与乙烯释放速率的升高同时发生。在花发育前期没有ACC合酶基因的转录产物积累,该基因在花瓣完全绽开时开始表达,在花发育后期逐渐增强。ACC合酶活性与ACC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乙烯的一致。在玫瑰花发育后期乙烯诱导和调控花瓣的细胞程序化死亡。ACC合酶基因、ACC合酶以及ACC都是玫瑰花瓣程序化死亡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氨基环丙烷羧酸合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ACC合成酶(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ACS)是植物乙烯合成中的关键酶。本研究以欧洲葡萄为材料,以ACS基因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对CTAB法、改良SDS法和Trizol法提取葡萄RNA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CTAB法和改良SDS法都能提取到葡萄RNA。前者提取到的RNA质量好,无污染和降解;后者则产量高,但有蛋白质和DNA的污染,并有些降解;Trizol法无法提取获得葡萄RNA,可能是受试剂中胍盐的影响。利用CTAB法从不同组织中提取葡萄RNA,反转录后克隆得到VvACS3、VvACS4和VvACS53个基因。对这3个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3个基因均具有AAT-like保守结构域。且有多处能被磷酸化修饰的位点,说明了VvACS在翻译后的修饰阶段易被磷酸化,可能与ACS活性有关。将实验室已克隆到的6个VvACS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番茄、拟南芥和玉米的AC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这些VvACS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和同源性。为进一步定性研究VvACS基因提供参考。2.对葡萄叶片进行乙烯、脱落酸处理和伤害诱导后,利用实时定量PCR对VvACS5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研究。发现外源乙烯和脱落酸都能先促进后抑制VvACS5的表达;伤害处理对VvACS5的表达具有促进作用。说明VvACS5能响应这些胁迫处理。这一发现初步证明ACS参与植物对胁迫的调控。3.为进一步分析VvACS5基因的功能,构建了VvACS5基因植物双元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本研究采用了浸花法进行转化。通过PCR方法和抗生素筛选初步验证,葡萄VvACS5基因成功的转到拟南芥基因组中。目前获得了7株VvACS5转基因拟南芥纯系植株。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表现出叶片大,苗壮的特点,可能跟VvACS5的表达有关。对欧洲葡萄中ACS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和功能分析等的研究,为阐明VvACS基因参与抗逆性调控的机制及其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氨基环丙烷羧酸合酶论文参考文献
[1].周义杰,闫希焕,高亭豪,刘芳,杨明峰.树莓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基因(RiACS)家族成员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9
[2].初雪鹏.葡萄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4
[3].刘明,杨君,安利佳.大豆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顺式天然反义转录物的分析鉴定[J].生物工程学报.2008
[4].赵燚,杨君,安利佳.大豆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基因启动子克隆与分析[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8
[5].赵燚.大豆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
[6].关永贺,杨君,包永明,刘明,安利佳.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豆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活性的研究[J].分析化学.2007
[7].潘海春,李继红,王宪泽.乙烯和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酶基因参与玫瑰花发育过程中细胞程序化死亡的调控(英文)[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