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究

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究

论文摘要

消渴病是中医常见的疾病名,临床以烦渴、多饮、多食、多尿、疲乏消瘦为典型症状。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目前,糖尿病已成为仅次于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健康杀手。努力探索和积极寻找治疗和控制糖尿病的理想方法和药物,已成为当今世界医学界亟待解决和攻克的重点课题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学就有消渴病的记载,在随后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中,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步形成了对本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较为全面的认识。 笔者认为,古医籍中的消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消渴泛指以“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尿崩症、精神性多饮多尿、甲亢等多种疾病;狭义消渴指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包括了糖尿病中的一部分患者。临床上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并无多饮多食等典型的消渴症状,但其血糖和尿糖均高于正常,有部分患者甚至不仅无消渴的典型症状,连尿糖检测也是阴性,只有血糖超过正常值,也已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部分患者,按照中医辨证难以确诊为消渴,然而,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糖尿病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广义消渴不能等同于糖尿病,狭义消渴也只能概括糖尿病中的一部分病例。可见消渴与糖尿病两者存在着交叉关系,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而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狭义消渴。 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者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等方面对消渴病进行了大量研究。也有部分学者从疾病史和文献学角度对消渴病进行了研究。上述研究成果对本文有多方面启发和参考作用,但从总体来看,以往从疾病史角度进行的研究篇幅都不长,所依据的中医文献数量有限。而从文献学角度进行的研究,虽然在文献收集方面相对齐全一些,但对古代消渴病学术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未能进行深入探讨。为了更好地总结古代消渴病学术发展规律,为目前中医药防治消渴病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提供借鉴,非常有必要从学术史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学术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理性认识逐步深化、日趋真确与形成体系的发展历程,彰明各个历史时期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评析学术事业的社会影响与发展的方向”。因此,本研究本着历史研究的求真原则,将各阶段对消渴病的认识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尽可能地反映其原始面貌,清晰地勾画出两千多年来中医药防治消渴病学术的动态发展过程,探求其学术发展规律,以期从中发现一些目前临床上需要解决,古代中医学中业已存在,只是未被后人发掘或未被后人重视的理论与方法。此外,本研究还将在认真总结古代消渴病学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为目前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研究的思路与方向提供借鉴,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优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导论
  • 1.1 引序
  • 1.2 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相关问题诠释
  • 1.2.1 关于一般问题
  • 1.2.2 关于消渴病
  • 1.2.3 关于学术史
  • 1.2.4 关于消渴病学术史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先秦两汉:消渴病学术原创期
  • 2.1 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初步认识
  • 2.1.1 《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2 《金匮要略》对因湿、因瘀致消的认识
  • 2.1.3 《金匮要略》对肾虚致消的认识
  • 2.2 对消渴病临床表现的描述
  • 2.2.1 《黄帝内经》对消渴病主症的描述
  • 2.2.2 《金匮要略》对消渴病主症的认识
  • 2.2.3 《金匮要略》对消渴病并发症的认识
  • 2.3 消渴病的治疗
  • 2.3.1 《黄帝内经》提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 2.3.2 《金匮要略》提出消渴病治疗方药
  • 2.4 对消渴病预后及禁忌的认识
  • 2.5 小结
  • 3 魏晋隋唐:消渴病学术进展期
  • 3.1 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 3.1.1 服石致消
  • 3.1.2 饮食不节
  • 3.1.3 阳虚致消
  • 3.2 对消渴病症状的描述
  • 3.2.1 对主症的认识
  • 3.2.2 对并发症的认识
  • 3.3 消渴病诊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 3.3.1 孝行至上思想对消渴病诊断的影响
  • 3.3.2 诊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 3.4 消渴病的药物治疗
  • 3.4.1 治则治法
  • 3.4.2 用药特点分析
  • 3.5 消渴病的非药物疗法
  • 3.5.1 针灸疗法
  • 3.5.2 饮食疗法
  • 3.5.3 运动疗法
  • 3.6 小结
  • 4 五代辽宋:消渴病学术积淀期
  • 4.1 发病病因
  • 4.1.1 对前世发病原因的继承与发展
  • 4.1.2 新发现的致病原因:外毒
  • 4.2 发病机理
  • 4.2.1 肾虚
  • 4.2.2 脾虚
  • 4.2.3 热毒
  • 4.3 临床表现
  • 4.3.1 对主症的认识
  • 4.3.2 对并发症的认识
  • 4.3.3 鉴别诊断
  • 4.4 消渴病的治疗
  • 4.4.1 辨证论治出现了三消分型
  • 4.4.2 方药分类更加细致
  • 4.4.3 并发症方药更加丰富
  • 4.4.4 治则治法更加多样
  • 4.5 消渴病的非药物疗法
  • 4.5.1 饮食疗法
  • 4.5.2 针灸疗法
  • 4.6 消渴病的预后与禁忌
  • 4.7 小结
  • 5 金元:消渴病学术争鸣期
  • 5.1 刘完素对消渴病学术的贡献
  • 5.1.1 确立三焦分证之理
  • 5.1.2 倡导燥热怫郁之论
  • 5.1.3 提出寒凉养肾之法
  • 5.1.4 总结消渴全面之治
  • 5.1.5 重视“辛”味药之用
  • 5.2 张从正对消渴病学术的贡献
  • 5.2.1 承传刘完素《三消论》
  • 5.2.2 提出“三消当从火断”的学术观点
  • 5.2.3 认识到消渴病与生活方式有关
  • 5.2.4 主张调下并用,护治结合
  • 5.2.5 记载了效方单方
  • 5.2.6 提倡低盐饮食
  • 5.2.7 初步掌握了传变规律
  • 5.3 李杲对消渴病学术的贡献
  • 5.3.1 注重升发脾阳
  • 5.3.2 养血活血润燥
  • 5.3.3 擅用杏仁
  • 5.4 朱丹溪对消渴病学术的贡献
  • 5.4.1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为内因
  • 5.4.2 “相火妄动”为诱因
  • 5.4.3 “去欲生静”为防治之道
  • 5.5 小结
  • 6 明清:消渴病学术提升期
  • 6.1 发病原因
  • 6.2 发病机理
  • 6.2.1 肾阳亏虚
  • 6.2.2 脾虚、胃中郁热
  • 6.2.3 肝失疏泄
  • 6.2.4 气血运行失常
  • 6.2.5 其他
  • 6.3 多角度分类
  • 6.4 细化临床表现
  • 6.4.1 升华对主症的认识
  • 6.4.2 细化对并发症的认识
  • 6.5 诊断与鉴别诊断
  • 6.6 消渴病的治疗
  • 6.6.1 确立消渴病辨证论治体系,不盲从前代的治则与治法
  • 6.6.2 反对一味用寒凉之法,提倡温补肾阳
  • 6.6.3 重视从气血论治
  • 6.6.4 创新治则
  • 6.7 消渴病预后与禁忌
  • 6.8 小结
  • 7 讨论:中医药防治消渴病的史鉴研究
  • 7.1 系统挖掘,承传精髓
  • 7.1.1 “三因治宜”原则值得推广
  • 7.1.2 古代治消药物不能轻易弃用
  • 7.1.3 丰富多彩的煎煮、服药方法值得借鉴
  • 7.1.4 治未病及综合调养观应大力提倡
  • 7.2 与时俱进,升华认识
  • 7.2.1 现代人体质发生了一定变化
  • 7.2.2 痰毒、瘀毒、热毒的致病作用应予重视
  • 7.2.3 2型糖尿病的治疗思路应做适当调整
  • 7.3 细化特色,明确优势
  • 7.3.1 特定环境下的降糖作用
  • 7.3.2 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7.3.3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7.4 评质问效,自构体系
  • 8 结语
  • 9 参考文献
  • 10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工程的理论及方法论价值[J].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0(03)
    • [2].也谈“经典作家的学术史研究”[J].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0(03)
    • [3].回顾与接续,互动与对话——评《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中《王制》作者的学术史研究[J]. 名作欣赏 2020(17)
    • [4].国别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新思路——评张和龙的《英国文学研究在中国》[J]. 中国比较文学 2016(03)
    • [5].学术史研究的一种构想及其必要性——以现当代文学学术史为例[J]. 云梦学刊 2015(04)
    • [6].中国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新收获——《歌德学术史研究》序言[J]. 外国文学研究 2013(06)
    • [7].试论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研究[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8].论中国古代学术史研究之源起[J]. 河北学刊 2013(06)
    • [9].中国电影学术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态势[J]. 电影文学 2014(01)
    • [10].简论余三定的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J]. 武陵学刊 2014(03)
    • [11].口述史对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三方面影响[J]. 河北学刊 2013(01)
    • [12].现阶段四川学术史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J]. 现代妇女(下旬) 2013(04)
    • [13].学术史研究的独特视野——李帆教授访谈录[J]. 晋阳学刊 2012(04)
    • [14].《当代学术史研究八年论坛》后记(摘录)[J]. 云梦学刊 2012(06)
    • [15].深入其中,出乎其外:学术史研究中的“主体”与“客体”[J]. 史学月刊 2011(01)
    • [16].立场与路径: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中的内在理路问题探论[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 [17].中国海关学术史研究刍议[J]. 上海海关学院学报 2010(04)
    • [18].当代学术史研究成果的一次汇集与展望——读《当代学术史研究》[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19].关于学术史研究几个理论问题的辨识——兼谈世界华文文学学术史研究有关的学理现象[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 [20].开拓学术史研究的更大空间[J]. 云梦学刊 2008(04)
    • [21].译林最新书目[J].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0(03)
    • [22].中国图书馆学学术史研究的两次高潮[J]. 图书情报知识 2020(05)
    • [23].以学术研究积极关注时代——编辑“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的回顾和体会[J]. 社会科学论坛 2016(07)
    • [24].汉代学术史研究的新探索——读熊铁基先生著《汉代学术史论》[J]. 史学月刊 2015(05)
    • [25].梁启超、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平议[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1)
    • [26].传播学术史研究的方法与路径——兼评《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27].思想史视角下歌德学研究的新收获——《歌德学术史研究》评介[J]. 中国出版 2014(11)
    • [28].现阶段四川学术史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J]. 才智 2013(13)
    • [29].当代学术史研究:新兴的学科[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30].为求是之名——《当代学术史研究》读后[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04)

    标签:;  ;  ;  ;  

    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