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南朝别诗为研究对象,联系整个南朝的文人生活形态,以南朝特有的士庶关系变化为视角,进而剖析南朝别诗当中所呈现出的一百七年间的文人家国之痛,通过对南朝以长江为特点的地域性的考察与分析,概括出南朝别诗的特质与诗歌风貌。在此基础之上,对别诗在南朝自身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为后世别诗创作提供的艺术经验进行探讨。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前两部分分别通过寒族与士族的仕宦状况及其别诗创作来描绘出整个南朝文人群体的别诗创作情况,以及在别诗当中所展现出的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南朝文人几百年的悲欢离合。以此为依据,进一步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来展开第三部分对别诗特质以及艺术成就的正面分析。南朝寒门文人的仕宦状况与别诗创作主要通过鲍照、吴均、何逊、阴铿这几个诗人为主要对象来展开分析,鲍照的入仕艰难,仕途波迁,吴均的偶被任用,终被疏离以及何逊与阴铿的幕府漂泊的仕宦经历,构成了南朝寒人的仕宦状况与生活形态的一条线索,通过这些可见寒人在南朝士族阴影下的生存之艰以及寒人兴起的实质。这些文人经历在别诗中以深切的离别感受展现出来,并通过文人别诗创作在不同侧面构造、丰富了一个寒人群体的家国之痛。士族文人的仕宦状况与别诗创作则以士族由盛及衰的过程为主要线索,同样选取了几个代表诗人,包括谢灵运、谢朓和庾信。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士族文人的生存仕宦状况,谢灵运的高傲姿态下对家族的深深眷恋,谢朓在政治旋涡中的如履薄冰以及庾信的深痛的乡关之思都是别诗当中所展现的一个士族文化逐渐走向没落时的文人群体心路历程,并构成了士族家国之痛的全部内涵。第三部分正面分析南朝别诗,一方面以长江的地域性与别诗中呈现的生命意识来表现诗歌特质,突出南朝的特点。地域性通过诗歌中出现的地名的辑录与分析,划出一条以长江为主线的文人行迹,并与南朝的政治特点相联系。生命意识则通过时间、流水以及云山烟水的意境来分别表现。另一方面,将永明前后的诗歌进行比较,总结出别诗自身在南朝的发展变化,并分别从情感与山水的融合、景物描写的透明感与层次性以及别诗的体制特点等几个角度来分析南朝别诗为后世别诗创作所提供的创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