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兴起及中国的对策

冷战后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兴起及中国的对策

论文摘要

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发展的推动下,地区主义浪潮势不可挡,无论欧洲一体化还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区域化进程都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亚洲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1997年东亚“10+3”机制的出现,标志着东亚地区主义的形成。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着重对“地区”和“地区主义”进行分析,指出地区主义兴起的动力来自两大方面——实现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地区国家对外部地缘政治冲击形成的集体反弹。分析地区主义兴起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地区内部的某种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存在和主要成员间势力均衡共存;地区内成员国大致具备相似的价值观并对相互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有关各方对改变原有关系状态的强烈的愿望。第二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冷战后地区主义在东亚兴起的背景:首先,欧洲北美地区主义发展的示范作用;其次,地区主义在东亚兴起所应该具备的经济基础已经成熟;最后,地区意识的出现是东亚地区主义兴起的一个重要条件。第三章从东亚合作的范围区分地区主义在东亚兴起的表现:“10+3”合作的表现;东盟合作的表现;东北亚合作的表现。第四章对冷战后东亚地区主义的特点及其发展障碍做了一番表述。与欧洲地区主义的发展相比,特点是:第一,东亚地区主义兴起于危机之后;第二,东亚地区主义由国家集团推动;第三,东亚地区主义走的是小国带动大国的道路。他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内外部障碍。第五章试图探求中国的东亚地区主义战略对策。东亚地区主义的兴起对中国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已经成为东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并且是东亚政治经济不可或缺的力量。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对中国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应当努力保持稳定的国内经济政治秩序,将国外经济合作与国内合作发展紧密结合,参与东亚货币合作,推动政治安全对话合作机制的建立,妥善处理大国间的微妙关系。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三) 本文的内容及创新
  •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
  • 一、“地区”和“地区主义”分析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 “地区”和“东亚地区”
  • 2. “地区化”和“地区性”
  • (二) 地区主义兴起的动因
  • (三) 地区主义兴起的条件
  • (四) 地区化、地区性及地区合作三者关系
  • 二、冷战后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兴起的背景
  • (一) 欧洲北美地区主义发展的示范作用
  • (二) 地区主义在东亚兴起所应具备的经济基础已经成熟
  • (三) 地区意识的出现是东亚地区主义兴起的一个重要条件
  • 三、冷战后地区主义在东亚兴起的表现
  • (一) “10+3”合作的表现
  • (二) 东盟合作的表现
  • (三) 以东北亚合作的表现
  • 四、冷战后东亚地区主义的特点及其发展障碍
  • (一) 东亚地区主义的特点
  • (二) 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障碍
  • 1. 内部障碍
  • 2. 外部障碍
  • 五、中国的地区主义战略对策
  • (一) 东亚地区主义的兴起对中国的意义
  • (二) 中国在东亚地区主义中的地位与作用
  • 1. 中国已经成为东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 2. 中国是东亚政治和安全不可或缺的力量
  • (三) 中国的战略对策
  • 1. 努力保持稳定的国内政治经济秩序
  • 2. 将国外经济合作与国内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 3. 参与东亚货币合作
  • 4. 推动政治安全对话合作机制的建立
  • 5. 妥善处理大国间的微妙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南太平洋的发展地区主义:概念、特征与进展[J]. 南海学刊 2019(04)
    • [2].理想与现实:泰国的亚洲地区主义[J].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20(04)
    • [3].地区主义:理论形态与实践模式[J]. 大连干部学刊 2018(06)
    • [4].东盟共同体: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基本范式[J]. 理论观察 2016(12)
    • [5].开放的地区主义:中国地区合作的新路径[J]. 教学与研究 2017(06)
    • [6].比较地区主义:理论进展与挑战[J]. 国际论坛 2017(06)
    • [7].中国对东亚新地区主义构建的作用[J]. 大庆社会科学 2015(06)
    • [8].中国-东盟关系与东盟地区主义近期互动解析——以南海问题为例[J]. 太平洋学报 2016(08)
    • [9].东亚地区主义何以走向衰落?[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5(05)
    • [10].东亚文化认同与建构——认识东亚地区主义的一个视角[J]. 大家 2012(06)
    • [11].拉美地区主义视角下的中拉整体合作[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7(05)
    • [12].中国—南盟地区主义:建构及挑战[J]. 南亚研究季刊 2014(04)
    • [13].亚洲的大国协调与复合地区主义[J]. 国外理论动态 2015(02)
    • [14].新地区主义对维护亚太安全的作用——《新地区主义与亚太地区结构变动》读后感[J]. 黑龙江史志 2014(15)
    • [15].对“抵抗”的抵抗——埃格纳之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J]. 世界建筑 2012(05)
    • [16].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的基本特征:政府主导与过程中展开[J]. 国际展望 2012(03)
    • [17].东亚金融地区主义的支撑与掣肘之分析[J]. 理论界 2012(08)
    • [18].新地区主义在东亚合作中的作用探究[J]. 理论界 2011(06)
    • [19].东亚地区主义研究评析[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1(03)
    • [20].浅析东亚地区主义进程[J]. 经济视角(中旬) 2011(09)
    • [21].析东南亚地区主义的发展——从马来西亚与东盟关系的视角[J]. 商场现代化 2010(18)
    • [22].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地区主义战略分析[J].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0(04)
    • [23].新地区主义视角下的冷战后亚太地区合作[J]. 东南亚纵横 2009(01)
    • [24].东北亚新地区主义萌芽及其影响[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03)
    • [25].重塑亚洲观念:新地区主义研究的中国视角[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8(02)
    • [26].在制衡与依赖之间:韩国地区主义战略的进程与特点[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7].发展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J]. 国别和区域研究 2019(01)
    • [28].新地区主义与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协调[J]. 国际经济评论 2014(04)
    • [29].地区主义浪潮陷入低谷[J]. 人民论坛 2012(04)
    • [30].“新地区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其特点[J]. 创新 2009(03)

    标签:;  ;  ;  ;  

    冷战后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兴起及中国的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