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自我身份论文-王芳

女性自我身份论文-王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女性自我身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斯皮瓦克,后殖民主义,他者,女性

女性自我身份论文文献综述

王芳[1](2019)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对《腹语者的故事》中女性自我身份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后殖民主义的发展,盖娅特里·查克拉巴蒂·斯皮瓦克被公认为是当今仅次于赛义德的最有影响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位后殖民批评家。她的文学批评不仅揭露了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第叁世界女性造成的压迫与影响,而且批判了西方女性主义者及对第叁世界妇女真实面貌和生存状况的歪曲和遮蔽。本文从后殖民批评理论中斯皮瓦克的"他者"研究、女权主义批评等角度出发,分析《腹语者的故事》中女性文化身份困境、女性身份重建之路及通过对在这种统治结构中被边缘化的女性的描写,利用后殖民主义观点来揭开殖民面具,达到找寻女性自我身份、唤醒民族身份意识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时贵仁,李晓涵[2](2019)在《自我的疏离与回归:《莱娜》对女性身份构建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异化理论指出当人的本质外化为异己的他物时,人与其本质成为对象性的关系而异化了。在梅维斯·迦兰的《莱娜》中,男性话语对女性的边缘化使莱娜既无法从家庭获得情感上的慰藉,也无法从社会获得认同。否认"自我"的主体最终由外在的家庭与社会转化为个体本身,造成了"自我"的异化。因此,女性必须回归自我、完善自我,成为参与家庭与社会的主体,彰显自身的主体性价值,才能避免男性话语的异化,实现身份的构建。(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婷,刘乾阳[3](2019)在《网络视频直播空间中青年女性的自我建构与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媒介技术发展早期建构的文化形态虽不足以动摇主导文化的中心,但却催生了青年亚文化表征及其亚文化实践。以网络视频直播中的泛娱乐直播为对象,运用布尔迪厄场域理论及爱德华·索亚"第叁空间"理论,探索青年女性亚文化中的自我建构与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发现,与以往的成果迥异,作为互联网新的媒介形式,网络视频直播并未帮助女性建构新自我以获得独立的身份认同,而是在资本和市场引导下,通过维持媒介刻板形象满足男性凝视,以达到获取金钱和作为草根明星认同感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当代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吕曰文[4](2019)在《身份的获得 自我的丧失——《卖花女》中伊莉莎的女性主体构建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继莎士比亚之后的英国戏剧届翘楚、极富盛名的剧作家萧伯纳凭借其创作的大量针砭时弊、振聋发聩的"社会问题剧"而广受社会大众好评。其代表作《卖花女》更是深刻反映了19世纪英国社会对女性自我的压迫和禁锢等问题。通过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及米歇尔·福柯的规训理论对《卖花女》中伊莉莎的社会身份转变——从言行粗鄙的"野孩子"到众人眼中端庄优雅的"淑女"和伊莉莎自以为的"独立女性"及由此产生的自我丧失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揭示和批判父权社会通过对女性从身体到精神的压迫和驯化,使女性的主体无法得到构建,真正自我也永远消匿在父权社会的规范之中。(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钱敏[5](2019)在《《请买票》中女性自我身份确立的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战争背景下工业社会中的女性获得身体的解放,劳伦斯的《请买票》将这种男女力量失衡的特殊历史境遇下浓缩于一列火车上,展现了女性对男性主导的社会规范报复的失落和再次滑向传统社会规范的结局。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可以窥见女性重新站上历史舞台过程中自我身份确立的迷惘,及其身份自我证成和他者建构的两难。(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9期)

李远明[6](2018)在《女性艺术家自我创作中身份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把"女性"看作是回归到生命本源的个体。不是简单的"身体",也不是女性影像中津津乐道的特质——唯美,细腻。而是与当下社会结合,进行积极的探索取证。(本文来源于《参花(下)》期刊2018年12期)

朱传莲[7](2018)在《自我身份追寻——女性主义下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一文中研究指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20世纪英国着名小说家福斯特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意大利和英国这两种代表不同文化氛围的国度作为背景,揭露了英国人的傲慢和偏见。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小说中露西这位女性在面对来自家庭和社会双重束缚下,自我意识慢慢觉醒并迅速成长,最终打破一切束缚,确立自己独立女性身份,自由追求真爱。(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8年17期)

韦容钊[8](2018)在《女性身份的建构:论安琪诗歌中的自我镜像》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是安琪认识自我的镜像,在诗歌中她的自我实现了精神的徜徉。她向我们展现了女性从镜像自我建构到反男权凝视再到主体身份确立的过程,推动女性对内在自我本质的认知,引领女性主义发展的潮流,建立新的女性诗歌体系。(本文来源于《河池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沈潇[9](2017)在《论安徒生《野天鹅》中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徒生《野天鹅》中的主线条是小公主艾丽莎和十一位兄长被驱逐出自己母体国度,经过诅咒和漂泊之后重新恢复原形并洗清冤屈的故事。但是隐含在这个主线条之下的内容,其实是艾丽莎被放逐于不同空间当中遭受父性权威的压制与限制的过程,从中能够显示出女性个体生命轨迹中一以贯之的被禁闭意象,反映出中世纪西方以宗教为代表的社会道德文化环境对女性本我欲望的荼毒与戕害,而最终艾丽莎的重新言说以及十一只野天鹅重现原形的现实又说明了,艾丽莎通过编织行为所暗喻的自我建构力量的获得,最终完成了一定程度上对父权文化的有效反抗。(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7年18期)

魏来贵[10](2017)在《超越他者性:伍尔夫叁部意识流小说中的女性自我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以其女性主义情怀在其代表性作品中为女性主体地位及女性身份的探寻和建构做出不懈努力。本文以她的叁部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和《奥兰多》为研究对象,探讨叁位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所处困境以及自我身份建构的异同,以此揭示父权制下女性被边缘化,即成为他者的状况和由此传达的伍尔夫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多年来,批评界从不同的角度对这叁部小说进行了研究。除了现AI写作作技巧及相关主题的研究外,也有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小说中的女性身份进行分析,但到目前为止,把自我身份的建构与他者进行关联的研究尚无人涉足。根据他者理论的观点,自我与他者密不可分,他者的存在证明了主体即自我的存在,而自我身份的建构是建立在摆脱他者性的基础之上。因此,从他者角度探讨小说中女性自我身份建构是有其学术意义的。本文将“他者”相关理论和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相结合,对叁部小说中女性身份探寻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女性面对他者状况的不同意识及为摆脱他者性所做出的不同努力。作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伍尔夫在这叁部小说中以其独特的视角塑造了试图超越他者性以达到自我身份建构目的的女主人公。在《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莎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都需依附丈夫而活,在边缘与中心之间的游走和挣扎中失去自我,逐渐被他者化,因此她去他者性突围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成为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到灯塔去》里的拉姆齐夫人同克拉丽莎一样身处被他者化的困境,物质上的依附与精神上的独立使她选择主动与父权制协商,但仍然无法真正摆脱家庭这个私人领域的束缚。庆幸的是她的精神超越了肉身的死亡,在家人与朋友的怀念中成为点燃他人生命的灯塔,在精神上摆脱了他者地位,获得了自己主体地位的建构。小说《奥兰多》中的主人公奥兰多则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两性的差异,她通过两性的融合打破父权制社会性别定位的束缚,超越单一性别视角的局限,在物质条件充分的基础上成功超越他者性,找到真实的自我,最终实现自我身份的建构。通过分析本文发现,叁位主人公建构女性身份的过程看似毫无关联,实际上是对女性自我建构历史过程叁个阶段的隐喻,即从被动依附到情愿妥协、再到主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伍尔夫本人女性主义思想从产生到发展再到完善的过程,而这些思想在她的论着《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得到集中体现。可以说,《达洛维夫人》和《到灯塔去》标志着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摸索,《奥兰多》是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的成功整合,而《一间自己的房间》则是叁部小说中女性经验的总结和她对自己女性主义思想的梳理与升华。本论文通过对叁部小说的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父权制是女性他者化的根源,而女性自我身份建构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伍尔夫通过奥兰多四百多年的生活经历暗示了女性探索自我身份的艰难,同时也揭露了女性推翻父权制的统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7-06-01)

女性自我身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克思异化理论指出当人的本质外化为异己的他物时,人与其本质成为对象性的关系而异化了。在梅维斯·迦兰的《莱娜》中,男性话语对女性的边缘化使莱娜既无法从家庭获得情感上的慰藉,也无法从社会获得认同。否认"自我"的主体最终由外在的家庭与社会转化为个体本身,造成了"自我"的异化。因此,女性必须回归自我、完善自我,成为参与家庭与社会的主体,彰显自身的主体性价值,才能避免男性话语的异化,实现身份的构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性自我身份论文参考文献

[1].王芳.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对《腹语者的故事》中女性自我身份的解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2].时贵仁,李晓涵.自我的疏离与回归:《莱娜》对女性身份构建的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王婷,刘乾阳.网络视频直播空间中青年女性的自我建构与身份认同[J].当代青年研究.2019

[4].吕曰文.身份的获得自我的丧失——《卖花女》中伊莉莎的女性主体构建危机[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

[5].钱敏.《请买票》中女性自我身份确立的困境[J].北方文学.2019

[6].李远明.女性艺术家自我创作中身份的体现[J].参花(下).2018

[7].朱传莲.自我身份追寻——女性主义下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J].学周刊.2018

[8].韦容钊.女性身份的建构:论安琪诗歌中的自我镜像[J].河池学院学报.2018

[9].沈潇.论安徒生《野天鹅》中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J].大众文艺.2017

[10].魏来贵.超越他者性:伍尔夫叁部意识流小说中的女性自我身份建构[D].鲁东大学.2017

标签:;  ;  ;  ;  

女性自我身份论文-王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