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周易》哲学源远而流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影响几乎遍及各个学术领域,其中最为显著的莫过于中医。中医与《周易》大体同源发生,同步发展。二千多年来,历代医家自觉地援易理以阐医道,利用《周易》的思维框架、范畴体系以建构与完善中医的基础理论,形成了医易会通的优良传统,曾经有效地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可是,到了近代实证科学思想兴起并传入中国以后,一种以解剖学为基础的崭新医学及其方法论开始拒斥传统的中医学,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被认为是违反科学而陷入困境,《周易》也被看作充满神秘象数的一座迷宫而无人问津,中医与《周易》的会通关系渐趋疏远了。在中医现代化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大多数从事中医理论的研究者与临床实践者,忙于会通中西医,很少再去关注《周易》了。然而,现代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凸显出西医学的局限,重新唤起了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法的活力。诸如有机整体、动态平衡、全息系统等等现代科学概念,都可在《周易》和中医中找到其相应的朴素理论形态。当前开展医易会通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准确了解和把握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为中医的未来发展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作为中国医易史上的总结性人物,张景岳在继承前代和同时代医家研究医易成果的基础上,撰写了《医易义》、《太极图论》、《阴阳体象》、《五行生成数解》《五行统论》、《气数统论》、《大宝论》、《真阴论》等一系列医易专著,对传统医学与易学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张景岳对医易关系的论述对我们今天学习中医、发展中医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因此,对张景岳医易思想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论文的第一章为文献综述,回顾了医易会通的历史,分析了医易会通的研究现状,并对张景岳研究概况作了述评。论文的第二章探讨《周易》对《内经》理论形成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思维模型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内经》医学理论的建立借用了《周易》象数思维模型,包括阴阳模型、五行模型与河洛卦象数理模型。《周易》蕴含有诸多思维方式,其中对中医学影响深远的主要有象数思维、整体思维、变易思维及中和思维等。论文的第三章探讨以张景岳为代表的明代医易学形成的学术背景。宋明理学为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概念和有价值的理论要素,扩大了中医理论的研究架构,提升了中医研究的思维水平,对明代医易学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道教文化对明代医易学的影响亦不容忽视。论文的第四章介绍张景岳的生平和医著情况。通过对张景岳生平著作的考证,认为张景岳生于明·嘉靖42年,即1563年;卒于明·崇祯13年,即1640年。其在五十八岁返越之前主要生活于京城等北方地区;《景岳全书》初刊于清·康熙39年,即1700年。张景岳历时三十年,数易其稿,而编注《类经》。论文的第五章探讨张景岳医易太极思想,指出“太极”在张景岳的思想体系中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元气太极、命门太极和心君太极。三位一体,构成张景岳完整的太极理论。本章对孙一奎、赵献可的命门学说也作了探讨,并比较了张景岳与赵献可命门学说的异同。论文的第六章探讨张景岳医易阴阳思想。张景岳明确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观点,详细阐释了阴阳一体的思想,同时将阴阳互根思想充分运用到医学理论当中。针对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张景岳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本文比较了对二人阴阳学说的异同。论文的第七章探讨张景岳医易五行思想。张景岳对五行生成数特别是对土的生成数作了详细的解释;指出五行之间除了生克、制化、胜复和乘侮等几种常规关系外,还存在着“生中有克”、“克中有用”和“五行互藏”关系;阐释了五行和阴阳之间的关系。张景岳的五行思想完善和深化了传统的五行学说。论文的第八章探讨张景岳以卦爻释医理。张景岳借乾坤二卦的六爻之象,从功能上阐释人体脏腑的位置;同时,以卦象来阐释人体脏腑形态和病理变化,丰富了中医藏象学说。张景岳以伏羲六十四卦阴阳爻的变化,对阴阳气交作了精辟的论述,并应用于解释人体生老壮衰,丰富了中医学生命理论。论文的第九章为结语。张景岳医易思想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且在易学哲学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就医学史说,张景岳首次在理论上有力地论证并强调了易学对医学的指导作用;就易学史说,张景岳对《周易》的理解表明易学哲学同自然科学进一步结合起来,象数之学成为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张景岳的医易思想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张景岳的医易学说是以宋代易学和理学为基础的;其次,大量运用图书易学来解释医理,这是张景岳医易学说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