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吲哒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及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Writing Group of 2018 Chines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Chinese Hypertension League, Chinese Society of Cardiology, 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 Hypertension Committee, Hypertension Branch of China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Promotive Association for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Hypertension Branch of Chinese Geriatric Medical Association;[1](2019)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文中研究指明1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要点1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我国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仍呈升高趋势。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着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存在差异。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粗率)近年来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分别达51.6%、45.8%和16.8%。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1.1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2019)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任委员刘力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副主任委员吴兆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王继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撰稿委员会(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包玉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蔡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鲁原(广东省人民医院)陈伟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初少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海铭真[3](2018)在《缬沙坦合用吲哒帕胺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缬沙坦合用吲哒帕胺的降压疗效和稳定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6月在我所门诊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78例,根据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缬沙坦合用吲达帕胺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缬沙坦治疗,用药8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缬沙坦组与联合用药组有效率分别为76.9%和94.9%(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少。结论缬沙坦合用吲哒帕胺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安全、有效、耐受性好。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4](2017)在《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说明前言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我国患病率较高、致残率较高及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疾病。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尽管近些年我国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已有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
杨文元[5](2017)在《吲哒帕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左室肥厚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吲哒帕胺缓释片治疗社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EH)的降压疗效及对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方法:收治轻、中度的EH患者120例,随机平分两组。吲哒帕胺组服用吲哒帕胺缓释片1.53 mg/d,厄贝沙坦组服用厄贝沙坦75150 mg/d,1次/d,24周为1个疗程。两组在治疗前后进行偶测血压、24 h动态血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吲哒帕胺缓释片和厄贝沙坦均可使血压显着降低,但降压幅度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心肌重量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P<0.001)。结论:吲哒帕胺缓释片能有效降低EH患者的血压,使左室肥厚逆转。
孟祥焕[6](2014)在《缬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存压力的不断增大,高血压的发病率极高,有关文献[1]资料报道,高血压是引起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高血压所指的并发症主要是因为长期高血压升高,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结构以及功能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脏器功能衰竭,从而影响人类的健康。高血压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可逆性危险因素之一,而心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致死及致残原因。尽管高血压被公认为有很
韩超,邓文彬,何耀武,赵光虎[7](2014)在《吲哒帕胺联合施慧达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小剂量吲哒帕胺联合施慧达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降压疗效及其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将服用小剂量吲哒帕胺收缩压未降至140 mmHg以下的103例老年IS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施慧达组51例患者加服施慧达,2.5 mg/d,对照组52例患者根据病情选用降压药物,治疗前后做24 h动态血压、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测定。结果施慧达组患者的收缩期血压达标率及有效逆转左心室肥厚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吲哒帕胺与施慧达联合应用可有效降低血压,逆转左心室肥厚。
吴斌,吴逢波,徐珽[8](2014)在《吲达帕胺比较钙通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吲达帕胺与钙通道阻滞剂(CCB)比较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h e Cochrane Library(2011年第3期)、PubMed、EMbase、Web for Science、CBM、CNKI、VIP和WanFang Data,检索时限截至2011年8月,纳入吲达帕胺比较CCB(包括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硝苯地平、尼莫地平和尼群地平)治疗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结果,然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2个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除吲达帕胺的舒张压降低值低于非洛地平外,其余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收缩压降低值、舒张压降低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显效率:RR=1.01,95%CI(0.93,1.09),P=0.90;总有效率:RR=1.01,95%CI(0.96,1.06),P=0.69;收缩压降低值:MD=–1.21,95%CI(–3.00,0.59),P=0.19;舒张压降低值:MD=–0.87,95%CI(–1.89,0.15),P=0.09]。但吲哒帕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硝苯地平、尼莫地平和尼群地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当前临床证据,吲达帕胺单药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疗效与CCB相似,安全性优于CCB。
吴斌,卢静,徐珽[9](2012)在《吲达帕胺对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高血压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系统的评价吲达帕胺对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SCI、CBM、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纳入吲达帕胺对比ACEI治疗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分析,并对同质性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0个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收缩压降低值和舒张压降低值差异无显着性:MD=1.34,95%CI(-1.15,3.83),P=0.29;MD=0.23,95%CI(-0.55,1.01),P=0.24。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有显着性:MD=0.65,95%CI(0.46,0.93),P=0.02。结论:基于当前临床证据,吲达帕胺对高血压患者疗效不低于ACEI,安全性较ACEI更高。
吴逢波,吴斌,徐珽[10](2012)在《吲达帕胺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单用对比治疗高血压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的评价吲达帕胺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对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SCI、CBM、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纳入吲达帕胺血管联用ACEI对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用RevMan 5.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6个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总有效率、显效率、收缩压降低值、舒张压降低值、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R=1.51,95%CI(1.35,1.69),P<0.000 01;RR=1.51,95%CI(1.35,1.69),P<0.000 01;MD=10.47,95%CI(8.61,12.34),P<0.000 01;MD=6.19,95%CI(4.62,7.76),P<0.000 01;RR=0.58,95%CI(0.44,0.77),P=0.000 2]。结论:基于当前临床证据,吲达帕胺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均好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单用。
二、吲哒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及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吲哒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及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 |
1.1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其流行趋势 |
1.2 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
1.3 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重要危险因素 |
1.3.1 高钠、低钾膳食 |
1.3.2 超重和肥胖 |
1.3.3 过量饮酒 |
1.3.4 长期精神紧张 |
1.3.5 其他危险因素 |
2 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 |
2.1 血压与心血管风险的关系 |
2.2 我国高血压人群心血管风险的特点 |
3 诊断性评估 |
3.1 病史 |
3.2 体格检查 |
3.3 实验室检查 |
3.4 遗传学分析 |
3.5 血压测量 |
3.5.1 诊室血压 |
3.5.2 动态血压监测 (ABPM) |
3.5.3 家庭血压监测 (HBPM) |
3.6 评估靶器官损害 |
3.6.1 心脏 |
3.6.2 肾脏 |
3.6.3 大血管 |
3.6.4 眼底 |
3.6.5 脑 |
4 高血压分类与分层 |
4.1 按血压水平分类 |
4.2 按心血管风险分层 |
5 高血压的治疗 |
5.1 高血压的治疗目标 |
5.2 降压治疗策略 |
(1) 降压治疗的目的: |
(2) 降压达标的方式: |
(3) 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 |
5.3 生活方式干预 |
5.3.1 减少钠盐摄入, 增加钾摄入 |
5.3.2 合理膳食 |
5.3.3 控制体重 |
5.3.4 不吸烟 |
5.3.5 限制饮酒 |
5.3.6 增加运动 |
5.3.7 减轻精神压力, 保持心理平衡 |
5.4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
5.4.1 降压治疗的临床试验证据 |
5.4.2 降压药应用基本原则 |
(1) 起始剂量: |
(2) 长效降压药物: |
(3) 联合治疗: |
(4) 个体化治疗: |
(5) 药物经济学: |
5.4.3 常用降压药物的种类和作用特点 |
(1) CCB: |
(2) ACEI: |
(3) ARB: |
(4) 利尿剂: |
(5) β受体阻滞剂: |
(6) α受体阻滞剂: |
(7) 肾素抑制剂: |
5.4.4 降压药的联合应用 |
(1) 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
(2) 联合用药的方法: |
(3) 联合用药方案 (图3) 。 |
(4) 单片复方制剂 (SPC) : |
5.5 器械干预进展 |
5.6 相关危险因素的处理 |
5.6.1 调脂治疗 |
5.6.2 抗血小板治疗 |
5.6.3 血糖控制 |
5.6.4 高血压并发心房颤动 (房颤) 的治疗 |
5.6.5 高血压伴多重危险因素的管理 |
5.7 高血压治疗随诊、转诊及记录 |
5.7.1 随诊目的 |
5.7.2 随诊内容 |
5.7.3 随诊间隔 |
5.7.4 医疗记录 |
6 特殊人群高血压的处理 |
6.1 老年高血压 |
6.1.1 临床特点 |
6.1.2 改善生活方式 |
6.1.3 老年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
(1) 研究证据: |
(2) 药物治疗的起始血压水平: |
(3) 降压的目标值: |
6.1.4 药物应用方法 |
6.2 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 |
6.2.1 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特点和流行现状 |
6.2.1.1 特点 |
6.2.1.2 流行趋势和特点 |
6.2.1.3 儿童继发性高血压 |
6.2.2 儿童高血压的近、远期健康损害 |
6.2.3 儿童血压测量及诊断评估 |
6.2.3.1 血压测量 |
6.2.3.2 血压评价标准 |
6.2.3.3 诊断性评估 |
6.2.4 治疗 |
6.2.4.1 血压控制目标 |
6.2.4.2 病因治疗 |
6.2.4.3 生活方式干预 |
6.2.4.4 药物治疗 |
6.3 妊娠高血压 |
6.3.1 妊娠高血压的分类 |
6.3.2 治疗策略 |
6.3.3 慢性高血压在妊娠前的处理 |
6.3.4 妊娠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 |
6.3.5 妊娠合并轻度高血压的处理 |
6.3.6 妊娠合并重度高血压的处理 |
6.3.7 妊娠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
6.4 高血压伴脑卒中 |
6.4.1 病情稳定的脑卒中的血压处理 |
6.4.2 急性脑卒中的血压处理 |
6.5 高血压伴冠心病 |
6.5.1 降压治疗的目标水平 |
6.5.2 稳定性心绞痛的降压药物选择 |
6.5.3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降压药物选择 |
6.5.4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降压药物选择 |
6.6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
6.6.1 流行病学和机制 |
6.6.2 降压治疗临床获益 |
6.6.3 降压目标 |
6.6.4 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处理 |
6.6.5 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处理 |
6.7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6.7.1 高血压和肾脏疾病的关系 |
6.7.2 CKD患者的降压目标 |
6.7.3 CKD患者的降压药物应用原则 |
6.7.4 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 (CKD 5期) 的降压治疗 |
6.8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6.8.1 降压治疗的目标 |
6.8.2 药物的选择和应用 |
6.9 代谢综合征 |
6.9.1 诊断标准 |
6.9.2 治疗原则和方法 |
(1) 风险和治疗原则: |
(2) 生活方式干预: |
(3) 降压药物的应用: |
6.10 外周动脉疾病的降压治疗 |
6.11 难治性高血压 |
6.11.1 难治性高血压的定义和原因筛查 |
6.11.2 处理原则[290-293] |
(1) 推荐患者转至高血压专业医生处就诊。 |
(2) 提倡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 (家庭血压及动态血压) , 与患者有效沟通。 |
(3) 尽量消除影响因素。 |
(4) 调整降压联合方案。 |
(5) 效果仍不理想者可依据患者特点加用第四种降压药。 |
6.11.3 器械治疗 |
6.12 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 |
6.12.1 定义和评估 |
6.12.2 高血压急症的治疗[111, 295] |
(1) 治疗原则: |
(2) 药物选择: |
(3) 降压的幅度及速度: |
(4) 注意事项: |
6.12.3 高血压亚急症的治疗 |
6.13 围术期高血压的血压管理 |
6.13.1 围术期高血压的定义和危险因素[66, 297-298] |
(1) 定义: |
(2) 常见的疾病高危因素: |
(3) 易发生高血压的手术类型有: |
6.13.2 围术期高血压控制原则和目标[299] |
(1) 控制原则: |
(2) 血压控制的目标: |
6.13.3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
7 高血压防治对策和策略 |
7.1 防治政策及卫生服务体系 |
7.1.1 健康生活方式 |
7.1.2 系统管理高血压 |
7.2 社区高血压防治策略 |
7.2.1 全人群策略 全人群的策略主要采用健康促进的理论, 强调以下几方面。 |
(1) 政策发展与环境支持: |
(2) 健康教育: |
(3) 社区参与: |
(4) 场所干预: |
7.2.2 高血压高危 (易患) 人群策略 |
(1) 高血压易患人群的筛选: |
(2) 高血压易患人群的防治策略: |
8 高血压的社区规范化管理 |
8.1 高血压的筛查与登记 |
8.2 初诊高血压患者的管理 |
8.3 高血压长期随访的分级管理 |
8.4 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 |
8.5 高血压患者的远程管理 |
8.6 团队建设 |
8.7 高血压患者的分级诊疗 |
8.7.1 社区初诊高血压转出条件 |
8.7.2 社区随诊高血压转出条件 |
8.7.3 上级医院转回基层社区的条件 |
8.8 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 |
(1) 改善依从性: |
(2) 患者自我管理小组: |
(3) 家庭血压测量: |
9 继发性高血压 |
9.1 肾实质性高血压 |
9.2 肾动脉狭窄及其他血管病引起的高血压 |
9.2.1 肾动脉狭窄 |
9.2.2 主动脉狭窄 |
9.3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9.4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其他内分泌性高血压 |
9.4.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
9.4.2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 |
9.4.3 库欣综合征 |
9.5 其他少见的继发性高血压 |
9.6 药物性高血压 |
9.7 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 |
10 研究展望 |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目录 1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 |
1.1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其流行趋势 |
1.2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
1.3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重要危险因素 |
1.3.1高钠、低钾膳食: |
1.3.2超重和肥胖: |
1.3.3过量饮酒: |
1.3.4长期精神紧张: |
1.3.5其他危险因素: 2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 |
2.1血压与心血管风险的关系 |
2.2我国高血压人群心血管风险的特点 3诊断性评估 |
3.1病史 |
3.2体格检查 |
3.3实验室检查 |
3.4遗传学分析 |
3.5血压测量 |
3.5.1诊室血压: |
3.5.2动态血压监测 (ABPM) : |
3.5.3家庭血压监测 (HBPM) : |
3.6评估靶器官损害 |
3.6.1心脏: |
3.6.2肾脏: |
3.6.3大血管: |
3.6.4眼底: |
3.6.5脑: 4高血压分类与分层 |
4.1按血压水平分类 |
4.2按心血管风险分层 5高血压的治疗 |
5.1高血压的治疗目标 |
5.2降压治疗策略 |
5.3生活方式干预 |
5.3.1减少钠盐摄入, 增加钾摄入: |
5.3.2合理膳食: |
5.3.3控制体重: |
5.3.4不吸烟: |
5.3.5限制饮酒: |
5.3.6增加运动: |
5.3.7减轻精神压力, 保持心理平衡: |
5.4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
5.4.1降压治疗的临床试验证据: |
5.4.2降压药应用基本原则: |
5.4.3常用降压药物的种类和作用特点: |
5.4.4降压药的联合应用 |
5.5器械干预进展 |
5.6相关危险因素的处理 |
5.6.1调脂治疗 |
5.6.2抗血小板治疗 |
5.6.3血糖控制 |
5.6.4高血压并发心房颤动 (房颤) 的治疗 |
5.6.5高血压伴多重危险因素的管理 |
5.7高血压治疗随诊、转诊及记录 |
5.7.1随诊目的: |
5.7.2随诊内容: |
5.7.3随诊间隔: |
5.7.4医疗记录: 6特殊人群高血压的处理 |
6.1老年高血压 |
6.1.1临床特点: |
6.1.2改善生活方式: |
6.1.3老年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
6.1.4药物应用方法: |
6.2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 |
6.2.1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特点和流行现状 |
6.2.1.1特点: |
6.2.1.2流行趋势和特点: |
6.2.1.3儿童继发性高血压: |
6.2.2儿童高血压的近、远期健康损害: |
6.2.3儿童血压测量及诊断评估 |
6.2.3.1血压测量: |
6.2.3.2血压评价标准: |
6.2.3.3诊断性评估: |
6.2.4治疗 |
6.2.4.1血压控制目标: |
6.2.4.2病因治疗: |
6.2.4.3生活方式干预: |
6.2.4.4药物治疗: |
6.3妊娠高血压 |
6.3.1妊娠高血压的分类: |
6.3.2治疗策略: |
6.3.3慢性高血压在妊娠前的处理: |
6.3.4妊娠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 |
6.3.5妊娠合并轻度高血压的处理: |
6.3.6妊娠合并重度高血压的处理: |
6.3.7妊娠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
6.4高血压伴脑卒中 |
6.4.1病情稳定的脑卒中的血压处理: |
6.4.2急性脑卒中的血压处理: |
6.5高血压伴冠心病 |
6.5.1降压治疗的目标水平: |
6.5.2稳定性心绞痛的降压药物选择: |
6.5.3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降压药物选择: |
6.5.4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降压药物选择: |
6.6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
6.6.1流行病学和机制: |
6.6.2降压治疗临床获益: |
6.6.3降压目标: |
6.6.4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处理: |
6.6.5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处理: |
6.7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6.7.1高血压和肾脏疾病的关系: |
6.7.2 CKD患者的降压目标: |
6.7.3 CKD患者的降压药物应用原则: |
6.7.4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 (CKD 5期) 的降压治疗: |
6.8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6.8.1降压治疗的目标: |
6.8.2药物的选择和应用: |
6.9代谢综合征 |
6.9.1诊断标准: |
6.9.2治疗原则和方法 |
6.10外周动脉疾病的降压治疗 |
6.11难治性高血压 |
6.11.1难治性高血压的定义和原因筛查: |
6.11.2处理原则[290_293] |
6.11.3器械治疗 |
6.12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 |
6.12.1定义和评估: |
6.12.2高血压急症的治疗[111, 295] |
6.12.3高血压亚急症的治疗: |
6.13围术期高血压的血压管理 |
6.13.1围术期高血压的定义和危险因素[66, 297, 298] |
6.13.2围术期高血压控制原则和目标[299] |
6.13.3围手术期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7高血压防治对策和策略 |
7.1防治政策及卫生服务体系 |
7.1.1健康生活方式: |
7.1.2系统管理高血压: |
7.2社区高血压防治策略 |
7.2.1全人群策略: |
7.2.2高血压高危 (易患) 人群策略: 8高血压的社区规范化管理 |
8.1高血压的筛查与登记 |
8.2初诊高血压患者的管理 |
8.3高血压长期随访的分级管理 |
8.4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 |
8.5高血压患者的远程管理 |
8.6团队建设 |
8.7高血压患者的分级诊疗 |
8.7.1社区初诊高血压转出条件 |
8.7.2社区随诊高血压转出条件 |
8.7.3上级医院转回基层社区的条件 |
8.8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 9继发性高血压 |
9.1肾实质性高血压 |
9.2肾动脉狭窄及其他血管病引起的高血压 |
9.2.1肾动脉狭窄: |
9.2.2主动脉狭窄: |
9.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 : |
9.4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其他内分泌性高血压 |
9.4.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 |
9.4.2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 |
9.4.3库欣综合征: |
9.5其他少见的继发性高血压 |
9.6药物性高血压 |
9.7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 10研究展望 利益冲突声明 (排名不分先后) |
(3)缬沙坦合用吲哒帕胺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评定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降压幅度情况 |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3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4)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 |
1.1 高血压流行现状 |
1.2 基层高血压用药现状 |
1.2.1 社区高血压药物使用现状 |
1.2.1. 1 总体用药: |
1.2.1. 2 单一用药: |
1.2.1. 3 联合用药: |
1.2.1. 4 复方制剂: |
1.2.2 不合理用药情况 |
1.2.3 基层社区高血压用药相关事宜 |
1.3 高血压等级医院药物治疗现状 |
2 高血压药物分类 |
2.1 降压药物基因组学 |
2.1.1 代谢酶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代谢 |
2.1.2 靶点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疗效 |
2.2 药物分类 |
2.2.1 利尿剂 |
2.2.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
2.2.3钙通道阻滞剂 |
2.2.4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
2.2.5 交感神经抑制剂 |
2.2.6 直接血管扩张剂 |
2.2.7 具有降压作用的其他药物 |
2.2.7. 1 硝酸酯类[34] |
2.2.7. 2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 |
2.2.7. 3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
2.2.7. 4 其他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 |
3 用药原则及规范 |
3.1 利尿剂 |
3.1.1 概述 |
3.1.2 分类 |
3.1.3 用药原则 |
3.1.3. 1 主要适应人群: |
3.1.3. 2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1.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2 钙通道阻滞剂 |
3.2.1 概述 |
3.2.2 CCB的分类 |
3.2.2. 1 根据与血管和心脏的亲和力分类: |
3.2.2. 2 根据与钙通道亚型的亲和力分类: |
3.2.2. 3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分类: |
3.2.3 用药原则 |
3.2.3. 1 适应证: |
3.2.3. 2 禁忌证: |
3.2.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2.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3.3.1 概述 |
3.3.2 分类 |
3.3.3 用药原则 |
3.3.3. 1 适应证: |
3.3.3. 2 禁忌证 |
3.3.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3.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3.4.1 概述 |
3.4.2 分类 |
3.4.3 用药原则 |
3.4.3. 1 适应证: |
3.4.3. 2 禁忌证: |
3.4.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4.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5 β受体阻滞剂 |
3.5.1 概述 |
3.5.2 分类 |
3.5.2. 1 根据受体选择性不同分类 |
3.5.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分类 |
3.5.3 用药原则 |
3.5.3. 1 适应证: |
3.5.3. 2 禁忌证: |
3.5.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6 α受体阻滞剂 |
3.6.1 概述 |
3.6.2 分类 |
3.6.3 用药原则 |
3.6.3. 1 适应证: |
3.6.3. 2 禁忌证 |
3.6.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6.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7 固定复方制剂 |
3.7.1 传统固定复方制剂 |
3.7.1. 1 概述: |
3.7.1. 2 分类: |
3.7.1. 3 用药原则 |
3.7.1. 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7.2 新型固定复方制剂 |
3.7.2. 1 分类: |
3.7.2. 2 应用证据: |
3.7.2. 3 应用原则: |
3.7.2. 4 方案推荐 |
3.8 中枢性降压药 |
3.8.1 概述 |
3.8.2 分类 |
3.8.2. 1 根据作用中枢不同受体分类: |
3.8.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分类: |
3.8.3 用药原则 |
3.8.3. 1 适应证 |
3.8.3. 2 不良反应 |
3.8.3. 3 注意事项和用法用量 |
3.8.4 方案推荐 |
4 国产创新药物 |
4.1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 |
4.1.1 药理学 |
4.1.2 创新点 |
4.1.3 药物作用 |
4.1.4 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
4.1.5 规格和用法 |
4.2 尼群洛尔片 |
4.2.1 药理作用 |
4.2.2 降压特点 |
4.2.3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4.2.4 药物规格 |
4.2.5 尼群洛尔片应用推荐见表21。 |
4.3 阿利沙坦酯 |
4.3.1 临床药理学 |
4.3.2 创新点 |
4.3.3 临床效果 |
4.3.4 安全性 |
4.3.5 禁忌证 |
4.3.6 药物相互作用 |
4.4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
4.4.1药理学 |
4.4.2适应证 |
4.4.3 原创点 |
4.4.4 开发背景 |
4.4.5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4.4.6 循证证据 |
4.4.7 药物规格 |
4.5 左旋氨氯地平 |
4.5.1 药学部分 |
4.5.2 药理作用及临床循证 |
4.5.3 耐受性与安全性 |
4.5.4 临床推荐 |
4.5.5 |
4.6 临床研究阶段的抗高血压新药 |
5 高血压特殊合并症的药物治疗原则 |
5.1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5.1.1 概述 |
5.1.2 降压药物选择 |
5.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5.1.2. 2 药物推荐: |
5.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2 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
5.2.1 概述 |
5.2.2 降压药物选择 |
5.2.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3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
5.3.1 概述 |
5.3.2 降压药物选择 |
5.3.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5.3.2. 2 目标管理: |
5.3.2. 3 药物推荐: |
5.3.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4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 |
5.4.1 概述 |
5.4.2 降压药物选择 |
5.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5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 |
5.5.1 概述 |
5.5.2 降压药物选择 |
5.5.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
5.5.2. 2 指南推荐 |
5.5.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6 高血压合并卒中 |
5.6.1 概述 |
5.6.2 降压药物选择 |
5.6.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
5.6.2. 2 指南推荐: |
5.6.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7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
5.7.1 概述 |
5.7.2 降压药物选择 |
5.7.2. 1 药物选择原则: |
5.7.2. 2 指南推荐: |
5.7.2. 3 各类降压药物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
5.7.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7.3. 1 小剂量起始逐步递增: |
5.7.3. 2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
5.7.3. 3 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黄金三角) : |
5.7.3. 4 避免肾功能恶化: |
5.7.3. 5 监测血钾: |
5.8 高血压急症 |
5.8.1 概述 |
5.8.2 降压药物选择[403] |
5.8.3 |
5.8.4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 常见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 |
6.1 代谢相关性高血压 |
6.1.1 概述 |
6.1.2 降压药物选择 |
6.1.2. 1 药物选择原则: |
6.1.2. 2 指南推荐: |
6.1.2. 3 降压药物选择流程: |
6.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1.3. 1 降压目标: |
6.1.3. 2 其他注意事项 |
6.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
6.2.1 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 |
6.2.2 诊断和评估 |
6.2.2. 1 血压测量方法: |
6.2.2. 2 诊断和评估: |
6.2.3 综合干预 |
6.2.3. 1 非药物治疗: |
6.2.3. 2 药物治疗 |
6.2.3. 3 其他治疗: |
6.3 妊娠相关性高血压 |
6.3.1 概述 |
6.3.2 降压药物选择 |
6.3.2. 1 启动药物治疗和目标血压: |
6.3.2. 2 药物选择原则: |
6.3.2. 3 妊娠不同时期降压药物的选择和评估: |
6.3.2. 4 重度妊娠合并高血压: |
6.3.2. 5 联合用药: |
6.3.3 注意事项 |
6.3.4 哺乳期降压药物的推荐 |
6.4 拟育夫妇中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
6.4.1 概述 |
6.4.2 降压药物选择 |
6.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5 老年高血压 |
6.5.1 概述 |
6.5.2 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理生理特点[75, 482] |
6.5.3 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75, 119, 120, 483] |
6.5.4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获益 |
6.5.5 药物选择 |
6.5.6 降压目标值与达标流程 |
6.5.7 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病的降压策略[75, 482] |
6.5.8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
6.5.9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75, 482, 484, 488] |
6.6 肾上腺性高血压 |
6.6.1 概述 |
6.6.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药物选择及治疗 |
6.6.2. 1 药物对ARR筛查的影响 |
6.6.2. 2 筛查过程中降压药物的选择: |
6.6.2. 3 血钾等对ARR筛查的影响: |
6.6.2. 4 原醛药物治疗: |
6.6.3 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及术前准备用药 |
6.6.3.1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 |
6.6.3. 2 术前准备: |
6.6.3. 3 预后: |
6.6.4 库欣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适宜人群及药物选择 |
6.6.4. 1 库欣综合征的治疗: |
6.6.4. 2 药物治疗: |
6.7 难治性高血压 |
6.7.1 概述 |
6.7.2 降压药物选择 |
6.7.3 近年随着对高血压病因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诊断技术的提高, 继发性高血压的检出比例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520, 521]。 |
6.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 |
6.8.1 概述 |
6.8.2 降压药物选择 |
6.8.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9 肾血管性高血压 |
6.9.1 定义与病因 |
6.9.2 诊断 |
6.9.3 药物治疗 |
6.9.4 其他治疗 |
6.1 0 焦虑合并高血压 |
6.1 0. 1 概述 |
6.1 0. 2 焦虑与高血压的相互影响机制 |
6.1 0. 3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识别与评价 |
6.1 0. 4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药物选择 |
6.1 0.4.1 焦虑相关性高血压: |
6.1 0.4.2 高血压合并焦虑: |
7 基层高血压患者的国家基本药物应用原则 |
8 小结 |
(5)吲哒帕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左室肥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6)缬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缬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意义 |
2缬沙坦联合吲哒帕按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及相关不良反应 |
(7)吲哒帕胺联合施慧达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降压目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两组降压效果 |
2.2 两组LVH比较 |
2.3 不良反应比较 |
(8)吲达帕胺比较钙通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1.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2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9)吲达帕胺对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高血压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患者类型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果指标 |
1.2 文献检索、筛选及资料提取 |
1.3 偏倚风险评估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结果 |
2.2 收缩压降低值 (ΔSBP) |
2.3 舒张压降低值 (ΔDBP) |
2.4 药物不良反应 (ADR) |
3 讨论 |
四、吲哒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及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 Writing Group of 2018 Chines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Chinese Hypertension League, Chinese Society of Cardiology, 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 Hypertension Committee, Hypertension Branch of China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Promotive Association for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Hypertension Branch of Chinese Geriatric Medical Association;.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01)
-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9(01)
- [3]缬沙坦合用吲哒帕胺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J]. 海铭真. 临床研究, 2018(01)
- [4]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07)
- [5]吲哒帕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左室肥厚的影响[J]. 杨文元. 中国社区医师, 2017(09)
- [6]缬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J]. 孟祥焕. 山西医药杂志, 2014(19)
- [7]吲哒帕胺联合施慧达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疗效观察[J]. 韩超,邓文彬,何耀武,赵光虎. 黑龙江医学, 2014(04)
- [8]吲达帕胺比较钙通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吴斌,吴逢波,徐珽.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01)
- [9]吲达帕胺对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高血压的系统评价[J]. 吴斌,卢静,徐珽.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19)
- [10]吲达帕胺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单用对比治疗高血压的系统评价[J]. 吴逢波,吴斌,徐珽.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