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APD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欧昱岑[1](2020)在《川渝地区主栽脆李品种的品质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李是我国重要栽培果树,其中脆李系列品种品系为川渝地区分布范围广、栽培面积大且产量较多的主要果树种类之一。脆李作为李树品种的重要一大类,具有较好的品种多样性,也存在一定的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现象。有的地方品种尚无正式品种名称。长期以来,对它们的研究报道较多都只停留在栽培管理、植物学性状的研究上,对其亲缘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各品种之间是否存在亲缘关系也尚未知。不利于川渝地区的脆李资源保存与利用。该研究旨在挖掘地方良种资源,研究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给脆李种质资源的收集、科学分类、资源开发利用、优良品种选育(如亲本的选择、选配等)以及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研究依据和参考。本试验选取了20个川渝地区主栽脆李品种,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各品种间进行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并希望通过分子层面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来探究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同时结合植物学性状、生理品质等分析各品种间的差异。试验从70对引物中筛选出了15条多态性较好的引物,采用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对20份李种质进行基因分型;通过PopGen32软件评估15对SSR引物的多态性、供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MVSP软件构建20份材料的树状聚类分析图。测定并比较各品种果实的主要外观指标如:果重、横纵径、色泽、硬度及营养成分如:可溶性固形物、糖、酸、Vc含量。通过Microsoft Excel和SPSS18.0软件分析各品种间的指标差异以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15对引物在20个样品中共获得130个等位变异基因(Na),平均等位基因数为8.67。整个群体有效等位变异数(Ne)有63.91个,平均数为4.26个。期望杂合度(He)平均值为0.748,观测杂合度(Ho)平均值为0.831,Shannon’s指数多样性指数(I)平均值为1.495。品种间存在较好的遗传多样性。2.20个品种的遗传一致度变化范围在0.158-0.919之间。其中澳得罗达和万州青脆李遗传一致度最低,亲缘关系较远,与奈李的遗传一致度最高,亲缘关系较近。金翠李和茂县大李的遗传一致度最高,亲缘关系最近。在遗传聚类图谱中,供试品种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中澳得罗达与奈李、脆红李与茵红李的亲缘关系最近,江安青脆李、大白李、金翠李、茂县大李亲缘关系也很近。综合SSR标记分析结果,可知部分青脆李间有较近亲缘关系,但不存在同物异名现象。此研究也证实了国外引进李品种和中国李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3.果实主要外观性状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均为离核、脆肉性状。根据果皮色泽可分为4类,红皮李(澳得罗达、凤凰李)、红绿皮李(茵红李、脆红李、渝北晚熟李)、红黄皮李(黄甘李)、青黄皮李(14个)。根据果形指数可分为3类,根据单果重可分为4个梯度。果皮色泽分类结果与SSR聚类分析结果相似。4.主要生理品质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果实中的总糖含量越高,还原糖含量就越高,Vc含量也随之升高。果实色差中的a*值与总糖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469*)。果重大的横纵径也较大,色差测量结果中的L*、a*、b*三个值间也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果实的含糖量越高、总酸含量越低时,果实的糖酸比越高。研究表明,果实的糖酸比与果实风味有正向相关关系,当果实的糖酸比越高时,果实品质也会更佳,风味更好。5.结合主要外观品质、主要营养成分等综合指标看,大白李、蜂糖李、粉黛脆李、巫山脆李、江安青脆李、凤凰李、金翠李的果实综合品质在供试品种中较高,且他们的成熟期分得较开,(中早熟的大白李、中熟的巫山脆李、中晚熟的粉黛脆李,晚熟的金翠李)故可在生产、选种上多进行推广。
丁林静[2](2019)在《基于SSR标记的苹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苹果(Malus×dometica Borkh)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树种之一,其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我国是世界上苹果属植物的起源演化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近五十年来从国外引进了一些的苹果品种,也通过杂交、芽变选种,实生选种和诱变育种等多种育种方式选育出了大量各具特色的苹果品种。但我们对一些苹果品种的来源、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等缺乏清晰的认识与了解。本研究对300个苹果品种果实重要经济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了解我国苹果种质资源果实重要性状遗传变异情况,并绘制出3个族系中主要品种的亲缘系谱。同时用85个SSR标记分析了所收集的159份苹果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以期为评价和挖掘苹果种质资源及苹果育种亲本的选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在这300个育成的苹果品种中,国外选育的品种有152个,占50.67%,我国选育的品种有148个,占49.33%。根据品种来源分类,杂交获得的品种最多(149个,49.67%),其次是芽变品种(90个,30.00%)、实生选育品种(32个,10.67%)和诱变品种(1个,0.33%),其中不知道品种来源的有28个,占9.337%。本研究对300个苹果在物候期、果皮颜色、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果实硬度六个果实重要经济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了解我国苹果种质资源果实重要性状遗传变异情况,并绘制出金冠、富士和嘎啦3个族系中主要品种的亲缘系谱。通过系谱分析发现,不同地理来源或者植物学性状差异较大的亲本组合选育出的杂种后代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2)通过8个苹果品种对85对SSR引物进行筛选,最终选取15对多态性较高、带型较清楚、分辨率较高的引物来分析159份苹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56.47%的引物可以成功扩增出特异的SSR标记条带;38.82%的引物具有多态性。15对SSR引物在159份苹果材料中共扩增得到98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平均扩增得到6.53个等位基因。引物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56-0.72,平均0.64。各位点的Shannon’s信息指数(Ⅰ)变化范围为0.92-1.66,平均值为1.37。不同数据表明15对SSR引物能有效地揭示苹果159个种源的遗传多样性。(3)采用MEGA6.0软件对43份砧木、116份栽培品种和159份全部品种分别做了聚类分析。苹果砧木品种聚类分析表明:苹果砧木可分为六个类群。大部分与传统分类相符,但也有不少存在差异的现象,推测这种现象与野生资源的传播和相互融合有关。本实验中,变叶海棠同Nic29、M9-T337、PAJAM2归为一类。栽培苹果品种聚类分析表明:栽培品种可分为五个类群。绝大部分系谱相同或相近的品种聚在一起,个别品种分布在其他组中,红肉果、寿红分别单独归为一类群。全部的苹果种质资源聚类分析表明:种质资源分为六大类。类群Ⅰ中的寿红品种与其他三个没有亲缘关系却被聚在一起,表明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之间也可能有复杂的遗传多样性。
于华平,程晓建,房经贵,宋长年[3](2012)在《RAPD及其优化技术在果树种质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综述RAPD技术的主要类型、特点和优化技术,重点介绍其在果树种质资源的起源、遗传多样性及鉴定等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和进展,为科学的进行果树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分析提供了可靠依据。
韩国辉[4](2012)在《基于EST-SSR、Genomic-SSR和SCoT标记的柑橘连锁图谱构建及杂种和多倍体遗传分析》文中认为柑橘是世界上最具经济价值的果树之一。其遗传育种工作历来受到各国研究者的重视,人们通过芽变筛选、杂交和多倍体培育等方法已经培育了许多在世界各地广为栽培的优良柑橘品种。这些品种的推广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柑橘的遗传育种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对柑橘的选育种研究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有力的推动了柑橘产业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而随着基因和基因组学研究的兴起,对于重要性状基因的精确鉴别和定位也成为柑橘遗传育种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遗传连锁图谱就是承载这个热点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之一。以上各方面的进步都将为柑橘的研究和应用带来深远影响。为此,本研究构建柑橘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并与已有图谱进行比较整合;同时以不同品种或倍性材料进行杂交培育,并利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获得的杂交后代群体其进行遗传鉴定和分析,以期为柑橘的分子遗传和育种研究提供技术平台和优良种质资源。具体结果如下:1.以柑橘幼苗微量叶片为材料,改进柑橘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并对三种PAGE凝胶浓度和三种银染色方法进行了筛选和优化,建立了一种经济、高效的柑橘苗期SSR分析体系。初步应用结果表明优化的技术体系稳定可靠,可以用于柑橘杂交后代的早期辅助选择和遗传图谱构建等研究。2.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影响柑橘SCoT-PCR反应的Mg2+、dNTPs、引物、TaqDNA聚合酶及模板DNA用量等因素进行优化,首次建立了适于柑橘的SCoT标记分析体系,即20μL反应体系中含有:Mg2+1.5mmol-L-1, dNTPsO.35mmol·L-1,引物0.625μmol·L-1, TaqDNA聚合酶0.5U,模板DNA10ng。最适退火温度为49℃利用Wan2橘橙×Li2甜橙的杂交后代对该体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柑橘SCoT体系结果稳定,重复性好,可为柑橘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连锁图谱构建提供新的技术支持。3.分别利用168对SSR引物和20条SCoT引物对92株Wan2橘橙[Citrus unshiu (Mark.) Marc,×Citrus sinensis (L.) Osb.]×Li2甜橙[Citrus sinensis (L.) Osb.]杂交群体进行多样性分析。168对(112对EST-SSR和56对SSR) SSR引物共扩增出294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75条带。20条SCoT引物共扩增出32条多态性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6条带。分别以两种标记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方法都可以将所有材料分为8类,并且每一类别所包含单株的比例也比较相近,二者均表明该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后代和亲本以及后代之间都存在较大遗传差异,可以推测该作图群体的分离方式具有多样性。4.以92株Wan2橘橙[Citrus unshiu (Mark.) Marc.×Citrus sinensis (L.) Osb.]×Li2甜橙[Citrus sinensis (L.) Osb.]杂交F1为群体,利用EST-SSR,SSR和SCoT三种标记技术构建柑橘遗传连锁图谱。对518对(条)引物进行了筛选,共获得219个多态性引物,占引物总数的42.28%,其中SSR引物67对,占全部同类引物的37.02%;EST-SSR引物127对,占同类引物的47.57%;SCoT引物25条占同类引物的35.71%。从这些多态性引物中选出206对(条)引物用于柑橘遗传图谱的构建,包括65对SSR引物,121对EST-SSR引物和20条SCoT引物,分别为各自引物总数的34.81%,45.69%和28.57%。利用筛选出的206对(条)引物构建柑橘遗传图谱。EST-SSR引物共扩增出213条多态性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8条多态性带;SSR引物共扩增出多态性带114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7条,SCoT引物扩增出32条多态性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出1.6条。206个引物总共扩增出359条多态性带,平均每个引物产生1.7条多态性带。359条带中共产生了232个符合四种分离类型的标记,包括69个SSR标记,131个EST-SSR标记和32个SCoT标记,其中偏分离标记113个,占总数的48.7%。利用Joinmap4.0软件对获得的232个标记进行连锁分析,并构建柑橘遗传连锁图谱。最终226个标记被定位在了构建的9个连锁群上,包括67个SSR标记,129个EST-SSR标记和30个SCoT标记。各个连锁群长度在5到122.3cM之间,平均长度为77.1cM。总覆盖图距为693.7cM,平均遗传图距为3.1cM。9个连锁群上包含的标记数在4到104个之间,每个连锁群的平均标记数为25.1个,含标记数最多的是ESS-WL1,共含有104个标记,最少的为ESS-WL7,仅包含4个标记。分别比较分析了SCoT标记和偏分离标记的加入对图谱构建的影响。发现SCoT标记在连锁群上分布均匀,对原图谱有良好的整合效果,使连锁群的组建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与柑橘9条染色体相对应的理论连锁群数。而偏分离标记对图谱构建也并无太大影响。说明本文所构建的遗传图谱准确可靠,可以用于柑橘重要性状基因的定位等后续研究。5.将本研究构建的图谱和其他研究者构建的包含有共同标记位点的6张柑橘图谱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一些标记位点可以很好的对应起来,能够进行图谱的整合,使本研究构建的图谱具有更加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也有一些标记由于各个图谱连锁群的组成差别较大而无法对应起来,说明了柑橘标准参考图谱构建的必要性。6.利用优化的SSR技术体系对沙田柚×红江橙杂交实生苗进行杂种性质鉴定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对特异引物可以将55株杂种苗全部鉴定出来,并且发现了一个纯合显性标记AAT12,该标记在在亲本间有明显差异,可以用于沙田柚和红江橙杂交后代大量群体的遗传鉴定。在引物GA18和AGC9扩增结果中出现了亲本条带的缺失情况,可能与有性杂交过程中染色体的异常交换有关。SSR聚类分析显示55株杂种后代中,65.45%的植株和沙田柚聚在一起,34.55%的植株和红江橙聚在一起,说明杂交后代植株较多表现为偏母遗传,并且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7.以柠檬四倍体为母本,分别以强德勒柚和枳为父本进行授粉杂交。共收获5个柠檬四倍体×强德勒柚杂交果,32粒种子;获得1个柠檬四倍体×枳杂交果,5粒种子。观察发现杂交果明显小于正常四倍体果,杂交所得种子也明显比正常种子小。经培养获得了27株柠檬四倍体×强德勒柚杂交苗和2株柠檬四倍体×枳杂交苗。利用细胞学方法对培养成活的植株进行染色体观察,发现29株杂交后代全部为三倍体(2n=3x=27)。根据父本枳的三叶特征和染色体数目鉴定出2株柠檬和枳杂交苗为真杂种。利用13对EST-SSR标记对25株柠檬和强德勒柚杂交后代进行遗传鉴定和分析。杂种鉴定结果显示有9对引物可以一次性鉴定出全部杂种后代。其余4对引物也可以一次鉴定出9-18株不等的杂种。EST-SSR标记的鉴定结果表明25株柠檬和强德勒柚杂交后代全部为杂种。遗传分析结果显示13对引物共扩增出87条带,多态性条带共82条,多态率达到94.03%。三倍体杂种后代的扩增图谱中出现了部分新条带或亲本条带的缺失,可能与亲本倍性不同及其在杂交过程中所提供的遗传信息量差异较大有关。聚类分析显示27份材料分为两大类:父本强德勒柚单独聚为一类;25株三倍体杂种后代全部和母本柠檬四倍体聚在一起。聚类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些三倍体后代植株的偏母遗传,与母本和父本提高的遗传信息量的多少一致,据此可以推断出在杂交后代基因组中母本柠檬四倍体提供的遗传物质远多于父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些杂交后代染色体的组成及倍性水平,说明EST-SSR标记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植株遗传物质所含信息量的多少,可以作为不同倍性植株杂交后代染色体倍性确认的一个参考。8.利用建立的柑橘SCoT标记分析体系对沙田柚四倍体进行分析。11个引物在4株沙田柚四倍体及其二倍体亲本中共扩增出84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46条,多态性比率为54.8%,聚类分析显示5株沙田柚可分为三类,3株同源四倍体分别聚在不同的位置,表明4株四倍体基因组相对于二倍体母本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遗传变异,并且其相互之间也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这些含有丰富遗传变异的四倍体材料也可以作为柑橘育种的重要材料。
徐崇志,廖胜刚[5](2006)在《分子标记技术在果树种质资源及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就果树上常用的DNA分子标记的原理和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在果树的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研究中的种质资源的保存、品种鉴定、亲缘关系的演化及分类、遗传多样性分析、系谱分析、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基因的定位、基因克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关于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郑红军,孙明远,宋福林,魏海蓉,李勃[6](2006)在《核果类果树分子标记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5种分子标记在核果类果树上的研究进展。重点概述了RAPD标记在核果类果树的品种鉴定和分类、亲缘关系分析、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资源保存、构建遗传图谱以及检测突变等方面的应用现状。
孙萍[7](2005)在《RAPD技术在甘肃桃遗传多样性与种质资源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桃(Prulus Persica L),别名仙桃、寿桃、寿果,是当今世界人民普遍喜爱的水果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果树之一。它起源于我国西部地区,栽培历史长达4000多年,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栽培,已形成众多的品种和类型,据有关统计,我国的桃品种有800 多个,约占全世界桃品种的27%。 甘肃是桃的发源地和最适栽培区之一,具有光照充足、日温差较大、少雨干燥、病虫害相对较轻的气候特点,非常适于桃的生长与栽培,因此发展桃产业这一甘肃特色,也极具发展前景。然而,由于桃对环境比较敏感,栽培的区域性分布明显,鲜桃的成熟期短而集中,果肉易软而极不耐贮运,由此造成产桃地区在熟期外销困难,经济效益不高,导致我省在桃的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研发方面较为落后。本研究旨在对甘肃桃主要栽培品种调查的基础上,探索RAPD 标记技术在桃品种鉴定上的应用,利用这一技术分析桃种质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甘肃桃的种类、分布和特点,为遏制伪劣苗木,建立桃良种繁育体系,进行桃种植的科学区划,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提供有益的理论与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广泛搜集和调查,对雨花露、早霞露、春蕾等30 个甘肃栽培桃品种按其生理特性进行了分类分析,其中甘肃本地桃品种不足10%,外国品种占16.7%,其余大多数品种均由国内其它地方引进。(2)采用CTAB 法、SDS 法与分步离心法等三种不同DNA 提取法试验证明,分步离心法适合于桃DNA 的提取。在提取缓冲液中加入PVP、Vc 等物质,可有效防止酚类物质氧化,从而造成基因组DNA 提取的困难。同时,发现在早上7:00-8:00 采集的幼嫩叶片中提取的DNA 纯度最高,效果最好。 (3)建立了一套适用的RAPD 技术体系,利用RAPD 技术对44 个桃品种的DNA 进行扩增,扩增得到的条带数在3-13 之间,片段的分子量集中在250bp-3500bp 之间,共扩增出233 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56 条,占67%,说明不同桃品种内存在相当高的遗传多样性。 (4)用SPSS10.0 聚类分析,将44 个供试材料共分为7 类:其中,冬熟(冬雪桃)是我省引进的改良品种,是一种极晚熟品种,它与其它品种的遗传关系较远,可
夏惠[8](2005)在《葡萄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欧洲葡萄是葡萄属植物中栽培价值最高的种,拥有许多优良品种(5000 个以上),广泛的分布于世界各地。世界上着名的鲜食、酿造及其它加工品种大多是本种或本种的杂种。由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和栽培历史中形成了许多种群和品种群,且葡萄种内变异很大,加上种间的自然杂交及世界范围内对葡萄的广泛繁殖,使得葡萄的分类鉴定十分困难。本试验利用RAPD技术对68 个葡萄品种(类型)和21 个葡萄营养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得到以下结论: 1. 比较了两种DNA 提取方法,SDS 法与CTAB 法提取的DNA 都可用作RAPD模板,但CTAB 法操作相对简单,用时少,提取的DNA纯度也较高。2. RAPD 技术在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化体系为:1×反应缓冲液、0.2mM dNTP、2.0mM Mg2+、1.5U Taq DNA聚合酶、0.2μM 引物、20~40ng 模板DNA;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7min,94 ℃1min,36 ℃1min,72 ℃2min,45 个循环;72℃10min。3. 对56 个引物进行筛选,得到18 个多态性好、重复性好的引物,用来对供试材料进行分析。4. 用RAPD方法对68 个葡萄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可将供试品种分为九类:刺葡萄、山葡萄和毛葡萄各为一类;乍娜、京秀、玫瑰香、早玫瑰、葡萄园皇后、山东早红、莎巴珍珠、早金香为第四类;第五类有白诗南、白玉霓、缩味浓、琼瑶浆、佳丽酿、雷司令等18 个品种,这些葡萄品种大都起源于法国、西班牙、德国、奥地利等国家,在分类学上属于西欧品种群;第六类:泽香、白鸡心、魁宝、绯红、力扎马特、马奶子、红脸无核等16 个品种,在分类学上属于东方品种群。第七类包括,红什佳美、粉红玫瑰、白什佳美、小白玫瑰,它们起源于希腊、保加利亚一带,在分类学上属于黑海品种群。第八类:天秀、黑奥林、京亚、露都蓓蕾、黑潮、紫珍香、康拜尔早生、苿莉、红蜜、井川1014、红瑞宝等13 个品种,它们是巨峰系的欧美杂交种。第九类:巨峰、白富士、京超、佐藤,也是巨峰系的欧美杂交种。5. 分别用RAPD法和形态法对21 个葡萄营养系(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只用形态法无法将营养系正确区分开,而使用RAPD分子标记的方法可将主栽培品种的营养系区分开。聚类结果表明,品丽珠、梅尔诺与赤霞珠关系较近。
高玉江,侯佳贤,郑亚杰,崔龙,姚环宇[9](2005)在《分子标记技术在落叶果树上的应用》文中指出分子标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果树品种的鉴定、亲子关系的认定、芽变的鉴定、种质遗传基础评价与分类、重要农艺性状的连锁标记和果树杂交苗的早期预选等领域。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分子标记技术在落叶果树上的应用进展,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发展应注意的事项。
白瑞霞,彭建营[10](2004)在《DNA分子标记在果树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DNA分子标记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出现的一类重要的遗传标记,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已在果树遗传育种研究的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介绍了几种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综述了DNA分子标记在果树种质资源研究、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分子辅助选择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在果树上的应用前景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评述.
二、RAPD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APD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川渝地区主栽脆李品种的品质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李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
1.2 李在我国的产业分布及育种现状 |
1.3 国外引进李品种在我国的栽培现状 |
1.4 果树品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主要遗传标记类型 |
1.4.1 形态学标记 |
1.4.2 细胞学标记 |
1.4.3 生物化学标记 |
1.4.4 DNA分子标记分类 |
1.5 分子标记在果树上的研究进展 |
1.6 分子标记在李品种上的研究进展 |
1.7 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在果树上的研究进展 |
1.8 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在李上的研究进展 |
第2章 引言 |
2.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2.1 不同李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2.2.2 不同李品种的植物学性状分析 |
2.2.3 不同李品种成熟期果实的内在品质分析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川渝地区主栽脆李的SSR分子标记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1.1 材料来源 |
3.1.2 仪器与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李品种叶片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3.2.2 李品种DNA的提取 |
3.2.3 Total DNA样品检测质量与要求 |
3.2.4 供试李品种的SSR分析 |
3.3 统计分析 |
3.4 结果分析 |
3.4.1 DNA质量检测 |
3.4.2 引物筛选 |
3.4.3 SSR扩增产物的多态性 |
3.4.4 不同品种间遗传一致度分析 |
3.4.5 20个李品种的SSR聚类分析 |
3.5 讨论与小结 |
第4章 川渝地区主栽脆李果实品质性状分析 |
4.1 试验材料 |
4.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3 实验方法 |
4.4 数据分析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不同李品种果肉及果皮色泽分析 |
4.5.2 不同李品种成熟期分析 |
4.5.3 不同李品种果实大小分析 |
4.5.4 不同李品种果肉质地分析 |
4.5.5 不同品种李果实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及分析 |
4.5.6 李果实各生理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4.6 讨论与小结 |
第5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2)基于SSR标记的苹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苹果的起源和进化 |
1.2 苹果重要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 |
1.2.1 苹果果实成熟期的研究 |
1.2.2 果实品质的研究 |
1.2.2.1 果实外观品质 |
1.2.2.2 果实内在品质 |
1.3 分子标记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 |
1.3.1 分子标记的类型 |
1.3.2 分子标记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
1.3.2.1 品种鉴定 |
1.3.2.2 构建遗传图谱 |
1.3.2.3 分析遗传多样性 |
1.3.2.4 分子标记 |
1.3.2.5 系谱分析 |
1.3.3 SSR分子标记的优点 |
1.4 果树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苹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系谱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苹果果实重要经济性状的结果与分析 |
2.3.1.1 果实成熟期 |
2.3.1.2 果皮颜色 |
2.3.1.3 苹果单果重 |
2.3.1.4 果实硬度 |
2.3.1.5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
2.3.1.6 可滴定酸含量 |
2.3.2 苹果主要品种的系谱分析 |
2.3.2.1 骨干亲本 |
2.3.2.2 金冠 |
2.3.2.3 嘎拉 |
2.3.2.4 富士 |
2.4 结论与讨论 |
2.4.1 讨论 |
2.4.2 结论 |
第三章 基于SSR标记的苹果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品种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2.3 主要药品和试剂 |
3.2.4 方法 |
3.2.4.1 苹果基因组DNA的提取 |
3.2.4.2 DNA的质量及纯度检测 |
3.2.4.3 PCR的扩增 |
3.2.4.4 引物筛选 |
3.2.4.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3.2.4.6 SSR分子数据统计 |
3.2.4.7 SSR分子标记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基因组DNA的质量检测 |
3.3.2 SSR引物的筛选与多态性 |
3.3.3 苹果品种亲缘关系SSR聚类分析 |
3.3.3.1 苹果砧木亲缘关系聚类分析 |
3.3.3.2 栽培品种的聚类分析 |
3.3.3.3 所有苹果资源的聚类分析 |
3.4 结论与讨论 |
3.4.1 讨论 |
3.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3)RAPD及其优化技术在果树种质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RAPD标记特点及优化 |
2 RAPD标记在果树种质研究中的应用 |
2.1 在种质资源起源上的应用 |
2.2 在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上的 |
2.3 种质资源的鉴定 |
2.3.1 品种鉴定和指纹图谱绘制 |
2.3.2 突变鉴定 |
2.3.3 体细胞杂种的鉴定 |
2.3.4 种质保存和核心种质的建立 |
3存在问题及展望 |
(4)基于EST-SSR、Genomic-SSR和SCoT标记的柑橘连锁图谱构建及杂种和多倍体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柑橘育种概述 |
1.1.1 芽变育种和实生选种 |
1.1.2 杂交育种 |
1.1.3 柑橘的多倍体育种 |
1.2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辅助果树育种中的应用 |
1.2.1 分子标记技术 |
1.2.2 分子标记在辅助果树育种中的应用 |
1.3 果树遗传图谱构建与应用研究进展 |
1.3.1 果树遗传图谱构建理论及方法 |
1.3.2 主要落叶果树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
1.3.3 部分热带亚热带果树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
1.3.4 柑橘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章 柑橘苗期SSR标记分析体系的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DNA的提取 |
3.2.2 PAGE凝胶浓度优化 |
3.2.3 银染色方法优化 |
3.2.4 优化的SSR分析体系的验证 |
3.3 讨论 |
3.3.1 木本植物DNA的微量提取 |
3.3.2 SSR分析中的凝胶浓度与染色方法 |
第4章 柑橘SCoT标记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柑橘SCoT-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4.2.2 退火温度的确定 |
4.2.3 柑橘SCoT标记技术优化体系的验证 |
4.3 讨论 |
第5章 柑橘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分析 |
5.2.1 作图引物的筛选 |
5.2.2 作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5.2.3 柑橘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与比较分析 |
5.3 讨论 |
5.3.1 柑橘遗传图谱构建中群体和分子标记的选择 |
5.3.2 柑橘遗传图谱的构建与比较 |
5.3.3 标记的偏分离现象 |
第6章 柑橘杂种和多倍体的遗传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柑橘杂交后代的获得 |
6.2.2 柠檬四倍体和强德勒柚及枳杂交后代的倍性鉴定 |
6.2.3 柑橘杂交后代的遗传分析 |
6.2.4 沙田柚四倍体的SCoT遗传差异分析 |
6.3 讨论 |
6.3.1 二倍体杂种后代的鉴定与特异位点的缺失 |
6.3.2 柑橘的三倍体育种 |
6.3.3 柑橘多倍体杂种后代的鉴定 |
6.3.4 同源多倍体的遗传变异 |
6.3.5 柑橘杂种后代和多倍体的应用价值 |
第7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项目 |
(5)分子标记技术在果树种质资源及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标记的类型和特点 |
1. 1 RFLP |
1. 2 RAPD |
1. 3 AFLP |
1. 4 SSR |
1. 5 SCAR |
1. 6 染色体原位杂交 |
2 分子标记在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上的应用 |
2.1 种质资源的保存 |
2.2 品种鉴定 |
2.3 亲缘关系的演化及分类 |
2.4 遗传多样性分析 |
2.5 系谱分析 |
3 分子标记在果树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3. 1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基因的定位 |
3.2 基因克隆 |
3.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4 问题与展望 |
(6)核果类果树分子标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RAPD标记在核果类果树上的应用进展 |
1.1 品种鉴定和分类 |
1.2 亲缘关系分析 |
1.3 种质遗传多样性和资源保存的研究 |
1.4 构建分子遗传图谱 |
1.5 检测果树突变 |
2 SSR标记在核果类果树上的应用 |
3 ISSR在核果类果树上的应用 |
4 RFLP和AFLP在核果类果树上的应用 |
5 小结 |
(7)RAPD技术在甘肃桃遗传多样性与种质资源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桃种质资源 |
1.2.1 桃种质资源概况及起源 |
1.2.2 桃的传播与演化 |
1.3 种质资源研究技术 |
1.3.1 形态特征研究法 |
1.3.2 孢粉超微扫描技术 |
1.3.3 染色体分析技术 |
1.3.4 同工酶技术 |
1.3.5 分子标记技术概述 |
1.3.5.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
1.3.5.2 SSR 技术 |
1.3.5.3 AFLP 技术 |
1.3.5.4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
1.4 RAPD 技术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 |
1.4.1 品种鉴定 |
1.4.2 系谱分析 |
1.4.3 遗传多样性检测 |
1.4.4 分子连锁图谱构建 |
1.4.5 基因标记 |
1.5 总结 |
第二章 品种的生理特性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品种来源与分布 |
2.3.2 品种的物候期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桃品种遗传多样性及RAPD 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来源 |
3.1.2 样品采集 |
3.2 试验方法 |
3.2.1 使用的仪器 |
3.2.2 桃基因组DNA 的提取 |
3.2.3 随机引物筛选 |
3.2.4 RAPD 反应体系优化 |
3.2.5 RAPD 扩增程序筛选 |
3.2.6 琼脂糖凝胶电泳 |
3.2.7 电泳谱带的记录 |
3.2.8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RAPD 技术体系的建立 |
4.1.1 提取桃品种DNA 几种方法的比较 |
4.1.2 不同时间段对叶片中DNA 提取的影响 |
4.1.3 DNA 的检测 |
4.1.4 随机引物筛选 |
4.1.5 RAPD 反应体系优化结果 |
4.1.6 RAPD 扩增程序筛选结果 |
4.2 不同桃品种DNA 多态性分析 |
4.3 不同桃品种的遗传相似性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RAPD 标记技术在桃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技术优化 |
5.1.1 影响DNA 提取的基本因素 |
5.1.1.1 不同的DNA 提取方法 |
5.1.1.2 不同时间段叶片中的DNA 提取 |
5.1.2 扩增反应物混合均匀 |
5.1.3 RAPD 产物分析 |
5.1.4 聚类分析 |
5.1.5 关于电泳中的一些问题 |
5.2 桃种质类型亲缘演化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8)葡萄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葡萄品种学研究 |
1.2 葡萄品种鉴定、分类研究概况 |
1.3 分子标记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 |
1.3.1 分子标记技术概述 |
1.3.2 分子标记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 |
1.4 分子标记技术在葡萄属植物上的应用 |
1.4.1 属、种、品种的鉴定与分类 |
1.4.2 系谱分析 |
1.4.3 构建基因图谱 |
1.4.4 目标性状连锁基因标记 |
1.5 结语 |
引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RAPD分析的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叶片形态分析的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葡萄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
3.1.1 基因组DNA 提取 |
3.1.2 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 |
3.1.3 酿酒葡萄品种的 RAPD 分析 |
3.2 形态学比较 |
3.2.1 叶片形态方差分析 |
3.2.2 叶片数量化性状的聚类结果 |
3.2.3 叶片特征的描述 |
第四章 讨论 |
4.1 关于葡萄基因组DNA 的制备 |
4.2 RAPD反应对模板DNA 要求 |
4.3 RAPD技术在葡萄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可行性 |
4.3.1 RAPD技术用于鉴定葡萄品种来源的可行性 |
4.3.2 RAPD技术用于鉴定葡萄无性系变异或不同表现型的可行性 |
4.4 RAPD技术的标准化问题 |
4.4.1 关于模板 DNA 质量与含量 |
4.4.2 关于 MgC12 浓度、dNTP 浓度和引物浓度 |
4.4.3 关于 Taq DNA聚合酶 |
4.4.4 关于变性温度、时间、退火温度、时间与延伸温度、时间 |
4.4.5 关于循环周期的影响 |
4.4.6 污染问题 |
4.4.7 影响扩增结果的外部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分子标记技术在落叶果树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在落叶果树上应用的分子标记种类 |
2 分子标记技术在落叶果树上的应用 |
2.1 品种鉴定和种质资源研究 |
2.1.1 品种鉴定 |
2.1.2 亲子关系的确定 |
2.1.3 果树芽变的鉴定 |
2.1.4 果树分类和种质遗传基础的研究 |
2.2 一些重要农艺性状的研究及分子标记的筛选 |
2.2.1 自交不亲合基因的标记 |
2.2.2 抗病基因的标记 |
2.2.3 果实性状的标记 |
2.2.4 矮化性状的标记 |
2.3 构建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及分子标记协助育种早期选择 |
2.4 标记的遗传性 |
3 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建议 |
(10)DNA分子标记在果树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DNA分子标记的种类 |
1.1 基于Southern杂交技术的分子标记 |
1.2 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 |
1.2.1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
1.2.2 简单序列重复 |
1.3 基于PCR与酶切相结合的分子标记 |
1.4 基于单个核苷酸多态位点的分子标记 |
2 DNA分子标记在果树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
2.1 种质资源研究 |
2.1.1 绘制指纹图谱和品种鉴定 |
2.1.2 杂种鉴定 |
2.1.3 突变体鉴定 |
2.1.4 嵌合体、珠心苗和合子苗检测 |
2.2 种质资源保存 |
2.3 遗传多样性研究 |
2.4 系谱分析 |
2.5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2.6 基因标记 |
2.6.1 质量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 |
2.6.2 数量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 |
2.7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2.8 基因组比较 |
3 问题与展望 |
四、RAPD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川渝地区主栽脆李品种的品质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 欧昱岑. 西南大学, 2020(01)
- [2]基于SSR标记的苹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D]. 丁林静.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3]RAPD及其优化技术在果树种质研究中的应用[J]. 于华平,程晓建,房经贵,宋长年. 浙江农业科学, 2012(08)
- [4]基于EST-SSR、Genomic-SSR和SCoT标记的柑橘连锁图谱构建及杂种和多倍体遗传分析[D]. 韩国辉. 西南大学, 2012(11)
- [5]分子标记技术在果树种质资源及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J]. 徐崇志,廖胜刚.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06(03)
- [6]核果类果树分子标记研究进展[J]. 郑红军,孙明远,宋福林,魏海蓉,李勃. 山东农业科学, 2006(04)
- [7]RAPD技术在甘肃桃遗传多样性与种质资源分析中的应用[D]. 孙萍. 甘肃农业大学, 2005(01)
- [8]葡萄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D]. 夏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9]分子标记技术在落叶果树上的应用[J]. 高玉江,侯佳贤,郑亚杰,崔龙,姚环宇. 吉林农业科学, 2005(01)
- [10]DNA分子标记在果树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J]. 白瑞霞,彭建营. 西北植物学报, 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