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BPES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一中国BPES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论文摘要

睑裂狭小、倒转型内眦赘皮和上睑下垂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BPES)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大约为1/100,000。临床上以睑裂狭小、倒转型内眦赘皮及上睑下垂三联征为主要特征。少数病例还存在其他异常,如智力低下、发育迟缓、心脏缺损、小头及低位耳等。Vonammon于1841年最先描述此病。BPES可分为两种类型:Ⅰ型患者除了具有典型的BPES脸部特征外,女性患者不孕,原发性闭经或提前绝经,小子宫及卵巢早衰,而男性患者可生育,但可将这一性状传递给下一代。Ⅱ型患者男女均可生育。研究表明位于3q23的FOXL2基因是该病的致病基因,BPESⅠ型和Ⅱ型患者均可检测到FOXL2基因突变。FOXL2基因由长2.7kb的单个外显子组成。其编码蛋白质属于forkhead转录因子大家族,由376个氨基酸组成,其中包含一个由101个氨基酸构成的forkhead DNA结合区,位置在第54~152残基区域。在此下游还存在一个与此分离且功能尚不明确的多聚丙氨酸肽段。多聚丙氨酸肽段可能与转录活性抑制有关。FOXL2基因是第一个被证实的在卵巢功能维持和卵巢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类常染色体基因。迄今为止临床尚无有效的方法可以治疗BPESⅠ型女性患者的不孕症。虽然应用外科整形手术可以矫正BPES患者的眼部及颜面部畸形,从而改善其外观,但是BPES患者一般视力都受影响,有些还合并有全身其他系统不同程度的疾病,使患者及其家庭承受着躯体、精神及经济上的多重痛苦。另外,该病患者的临床表型变异性较大,给临床诊断也带来一定困难,根据孟德尔遗传规律,本病患者下一代再发风险率为50%,故对BPES患者进行遗传咨询尤为重要。目前产前诊断的方法有细胞遗传学检查及基因分析。患者染色体核型不正常者,妊娠后可做细胞遗传学检查进行排查。但对核型正常者,只能通过基因分析做产前诊断。因此,应用遗传学方法对BPES致病基因FOXL2突变类型的检测是对该病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的基础。目的对一个来自中国连续传递5代的Ⅰ型BPES大家系中的患者进行FOXL2基因突变研究,寻找其突变位点。为进一步的遗传咨询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方法1.抽取该家系中患病个体Ⅳ8及Ⅲ3的外周静脉血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该家系中患者是否存在染色体缺失。2.采用经典盐析法提取该家系中患者及来我院健康体检的正常人外周血基因组DNA,并进行DNA纯化和定量。3.根据参考文献设计4对引物,来对FOXL2基因的编码区进行PCR扩增。4.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检测是否存在突变及突变位点。5.聚丙烯酰胺电泳进一步验证直接测序的结果。结果1.家系分析结果表明该BPES家系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且此家系为BPESⅠ型。2.染色体检测显示该家系中患者Ⅳ8及Ⅲ3分别为正常男性染色体核型:46,XY和正常女性染色体核型:46,XX。3.直接测序显示,该家系中患病个体的FOXL2基因存在1080-1096dup17突变。4.聚丙烯酰胺电泳验证结果显示该家系中患者的在FOXL2基因的CD和EF区域为杂合子。结论1.正常个体的FOXL2全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相符,而BPES家系患者的FOXL2基因引物CD PCR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显示该患者存在1080-1096dup17这一重复突变。从而导致该家系中患病个体呈现出BPESⅠ型的表型。2.该BPESⅠ型家系中发现的1080-1096dup17重复突变,引起读码框第287位密码子之后发生移码,从而导致编码蛋白质在第361位密码子处提前终止。这个突变虽然未影响FOXL2基因的forkhead区域和多聚丙氨酸区域的完整性,但将影响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功能。3.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中国人群中的1080-1096dup17重复突变,这种突变可以发生在不同种族的BPES家族性或散发性病例中,因此它可能是一种独立起源的突变,并且是BPES患病个体的一个突变热点,也是进行BPES患者突变分析的重要部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部分 中国BPES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部分 FOXL2基因突变与卵巢早衰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读期间出版的论著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长寿家系的白细胞端粒长度[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09)
    • [2].凡纳滨对虾全同胞家系的建立及生长比较[J]. 水产学报 2009(06)
    • [3].基于家系的狼疮患者实验室及临床特点研究[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6(09)
    • [4].降香黄檀不同家系的生长性状测定与初步选择[J]. 福建林业科技 2015(02)
    • [5].牙鲆抗淋巴囊肿病家系选育及生长和抗病性能分析[J]. 中国水产科学 2017(04)
    • [6].4个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家系的基因诊断与鉴别诊断[J].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2016(03)
    • [7].河南汉族一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家系基因突变检测[J].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6(10)
    • [8].尼罗罗非鱼家系构建及培育技术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5(04)
    • [9].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选育家系构建与早期标准化培育[J]. 海洋与湖沼 2013(04)
    • [10].基于微卫星标记的三疣梭子蟹家系系谱认证[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Z2)
    • [11].一特殊的可变性红斑角化症家系的研究[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1(02)
    • [12].线粒体12SrRNAA1555G突变耳聋家系的异质率研究[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4(01)
    • [13].黑松家系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 林业科技开发 2012(06)
    • [14].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1例及家系调查[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8(02)
    • [15].橡胶树人工授粉全同胞家系苗木生长量性状变异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13(04)
    • [16].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一家系的基因诊断[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2(06)
    • [17].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一家系的遗传学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11)
    • [18].凡纳滨对虾快速生长家系选育的初步研究[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1(03)
    • [19].中国大陆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家系和散发病例的最新基因突变分析(英文)[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6)
    • [20].白榆家系苗期耐盐碱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05)
    • [21].一个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系的基因突变筛查与评估[J]. 癌变·畸变·突变 2020(03)
    • [22].离子注入对桉树不同家系单点生长的影响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02)
    • [23].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选育家系的构建和培育技术研究[J]. 海洋与湖沼 2010(03)
    • [24].X-连锁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一家系报道[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01)
    • [25].红鳍东方鲀不同家系群体的形态性状差异与相关性分析[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9(05)
    • [26].美国乌桕家系苗期变异和初步选择[J]. 经济林研究 2017(01)
    • [27].中华绒螯蟹家系规模化构建初探[J]. 水产养殖 2017(07)
    • [28].尾叶桉抗白蚁速生家系的筛选[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10)
    • [29].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病牙鲆家系的筛选与分析[J]. 中国水产科学 2015(06)
    • [30].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家系候选基因的突变检测[J]. 中国热带医学 2011(05)

    标签:;  ;  

    一中国BPES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