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内在化: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古代史
作者: 蔡林波
导师: 姜生
关键词: 道教,外丹,内丹,转型,攫能性
文献来源: 山东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中古时期,准确地说,主要是在唐末五代时期,道教修炼方式的由外丹向内丹的根本转化,乃是道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这是因为,它不仅仅是道教内部一种修炼方式的技术性调整,而是涉及到道教之信仰目标、伦理取向、思维方式等整个教理、教义体系的演变过程。 道教作为我国本土生长的宗教,其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与整个中华文化的演化进程是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中古道教丹术的转型,实质上标志着道教文化精神的本质性的嬗变。此前,道教主要以追求肉体长生为目标,以炼丹服食为核心手段,辅之以行气导引、胎息房中、以及符箓斋醮等,共同构成了一个“重形”、“重术”的外向文化攫能系统(“文化攫能性”的概念,为姜生教授提出,本文将在导论中作详细介绍);然而,此后的道教,则开始转向以精神超脱为终极目标,以心性修炼与内修方术的结合——即“内丹道”为主要手段的内向文化攫能系统的型构。 因此,从文化精神延续的角度来看,中古丹术的转型意味着道教由外丹阶段的作为古代中国主要的外向攫能文化载体,转而成为此后中国内向化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传统道教中富含着的可贵的工艺实践和创造精神,甚至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占有主导地位的古代科学思想和精神,亦因之而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道德化的价值取向与内在化的行为方式之选择。 今天来看,道教外丹术在历史上所取得的具体的实践与认识成果或许早已过时,但是,它对于古代中国科技文明所发挥的进步作用,特别是其中所深蕴着丰富工艺创造精神与原生性的科学思想,却仍然是值得我们返本溯源,去探求其内在价值的根源所在。因为这些在中古时期就已经大多失落的思想资源,无疑对我们今天的世界,仍然具有一种历史和精神的价值。 所以,道教外丹向内丹转化的历史成因,绝不能单单由服丹中毒的现象来解释。我们必须指出,实质上,不论从当时中国人所持有的认识论方式,还是实践经验层面来看,药物“毒性”问题并不能成为否定或摈弃外丹术的充足理由。人们在讨论道教丹术转型的成因时,往往隐存着一些对“外丹术”方面的认识误区:一是过分强调外丹的现实荒诞性,而忽视其内在的逻辑合理性,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二是过分强调内、外丹道在理论形式上的一致性;而忽视它们在内在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一 “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历史内涵与发生时期之界定
二 一个背景性的主题:“唐宋变革”与中国文化的“内转”
三 内在化与文化攫能性:解释理论的预设
第二章 早期道教炼丹术的形成及其文化精神
第一节 炼丹术的文化生成逻辑及其精神本质
第二节 汉代技术信仰思潮与炼丹术的兴起
一 炼丹术在汉代的兴起
二 汉代炼丹术兴起的知识、思想和信仰渊源
三 汉代的技术信仰与自然主义哲学思潮
第三节 道教炼丹术:作为一种外向攫能精神之文化载体
一 原始炼丹术之朴素工艺精神表现
二 炼丹术之汇融于早期道教及其实践理性品格塑造
三 葛洪与《抱朴子内篇》:对道教炼丹术外向攫能精神的总结
四 陶弘景:基于炼丹实践经验的道教科技思想升华及成果
第三章 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六朝至隋:丹术内涵之演变及其教内地位的下降
一 “世中岂复有白日升天人”:对炼丹术之怀疑意识的兴起
二 从《抱朴子内篇》到《真语》:“丹”义之衍变
三 “内、外丹”概念之出现及意义
第二节 唐代道教外丹术的走势及命运归宿
一 《周易参同契》与唐代外丹术的“义理化”
二 从“高尚”到“卑俗”:繁荣背后的世俗流变
三 外丹术的凋落与归宿—或另一种意义上的“转型”?
第三节 “内丹道”的逐步确立与成熟
一 “钟、吕”内丹道的确立
二 张伯端的《悟真篇》及“南宗”的开创
第四章 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成因(上)—中古“心性论”思潮及其文化精神
第一节 丹术转型成因的探讨:从“中毒说”到“文化根源说”
一 “中毒说”辨义
二 文化精神的逻辑—本文的角度
第二节 八世纪“心性论”思潮的兴起及其文化驱动力
第三节 道德化与内在化—中古“心性论”思潮的结局及文化精神
第五章 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成因(中)—内丹学的理论奠基及道术融合
第一节 重玄学与道性论:道教内丹学的理论奠基
一 “情灭而性在,形段而神存”:生命本质观的变化
二 “遣之又遗、玄之又玄”:内在化的认识论机制
三 “坐忘契道”:修仙方法论的重塑
第二节 心性论思潮与丹道探索的融汇
一 吴药的“神仙可学论”
二 《养生咏玄集》:契重玄之理以合丹道
第三节 《易》、《老》互诠以解丹:唐宋内丹家的完成性探索
一 “铅汞合神功,全在五行中”—初步比附阶段
二 “道之分有数,道之变有象”—全面转向阶段
三 “悟真意则象捐”—解构象数阶段
第六章 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成因(下)—无家可归:“外丹术”之文化异质性的形成
第一节 “命分殊途,显然异轨”:中古道教的分化发展
第二节 唐宋朝廷的崇道抑术及其影响
一 唐代:道举重玄
二 宋代:肃正道流
三 “道家之学,翕然一变”
第三节 对外丹术的普遍“规训”—工艺价值批判的维度
一 儒家的批判
二 佛教的攻讦
三 道教内部的抨击
第四节 “有为之真法”:“外丹”信仰实践者的最后反驳
第七章 “内丹外法”:内丹道之文化攫能方式的建构
第一节 “大道无言,内丹非术”
第二节 “内炼成丹,外用成法”
第三节 “以性摄命”,“道德为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发布时间: 2005-10-17
参考文献
- [1].道教南传及其影响[D]. 王丽英.华中师范大学2004
- [2].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D]. 吕有云.四川大学2004
- [3].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范研究[D]. 伍成泉.华中师范大学2005
- [4].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 胡昌升.山东大学2003
- [5].南北朝道教炼丹与化学研究[D]. 容志毅.山东大学2005
- [6].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 林西朗.四川大学2005
- [7].早期道经诸天结构研究[D]. 陈昭吟.山东大学2006
- [8].道教戒律与传统社会秩序研究[D]. 刘绍云.山东大学2006
- [9].道教自然观研究[D]. 赵芃.四川大学2006
- [10].道教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研究[D]. 刘敏.四川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