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和文化概念,是在各种当代文化思潮共生的多元系统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英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特里·伊格尔顿在西方享有较高声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的作品被陆续引进介绍到中国。1997年,三位译者王杰、麦永雄和傅德根翻译了伊格尔顿在1990年写的美学巨著《审美意识形态》。该著作中译本在国内出版后,引起了国内的关注。本文将围绕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中译本在国内的接受和疏离两方面展开。在第一章中,对意识形态、赞助人等当代翻译理论、萨义德的“理论旅行”理论、国内对伊格尔顿的作品的研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作简要的介绍。在第二章中,分析《审美意识形态》中译本对原文本的接受与疏离。分门别类地从“术语的翻译”、“话语的翻译”、“句式结构的翻译”和“增译和删译”等几个方面考察译者对原文本的接受与梳离。运用译者主体性、诗学、意识形态以及赞助人等当代翻译理论阐释产生这些疏离的原因。在第三章中,对《审美意识形态》中出现的八个关键词“异化”、“文化霸权”、“杂糅”、“异质性”、“陌生化”,“身份认同”,“商品拜物教”和“现代性”在国内的接受与梳离情况进行考察:包括这八个关键词在西方语境下的内涵和外延;当下西方学术界对这八个关键词的讨论和发展;这八个关键词在经过翻译引进到国内后,国内学术界在对其进行改造和挪用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异情况。在第四章中,得出本论文研究的结论,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总结全文,重申了《审美意识形态》中译本对原文本的接受和疏离,然后指出了《审美意识形态》中译本在国内目前的研究现状,对中国化的审美意识形态进行一定的反思。其次,作者讨论了本文的研究局限以及尚须作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意义,同时也是创新点在于:1)本论文研究了《审美意识形态》在国内的译介情况: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文本细读和文本分析,从译介的角度探讨了《审美意识形态》中译本在国内的接受和疏离情况。2)对《审美意识形态》中出现的八个文化研究关键词:“异化”、“文化霸权”“杂糅”、“异质性”、“陌生化”、“身份认同”、“商品拜物教”和“现代性”的考察可以为国内兴起的“西马”研究热和“文化研究热”提供新的方向和视角。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论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意识形态[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S1)
- [2].“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困境与理论缺陷解析——“审美意识形态”论合法性问题讨论之三[J]. 殷都学刊 2017(04)
- [3].漂浮的能指:“审美意识形态”论语言与逻辑分析——关于“审美意识形态”论合法性问题探讨之二[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6)
-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及历史生成[J]. 大观(论坛) 2020(08)
- [5].美、崇高、意识形态——伊格尔顿与齐泽克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6(02)
- [6].论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3(20)
- [7].对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再思考[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2(24)
- [8].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8(06)
- [9].音乐中审美意识形态存在的状态及其特征初探[J]. 大众文艺 2011(18)
- [10].堡垒下的困惑——简析当代女性审美意识形态的建构[J]. 大众文艺 2010(07)
- [11].对“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一些思考[J]. 鸡西大学学报 2010(05)
- [12].《2012》:审美意识形态的隐喻[J]. 电影文学 2010(05)
- [13].“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研讨会综述[J]. 文学评论 2009(05)
- [14].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文本批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 [15].审美意识形态说的四个缺陷[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 [16].“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学术研讨会专辑[J]. 文化与诗学 2009(02)
- [17].“审美意识形态”之我见[J]. 文化与诗学 2009(02)
- [18].审美意识形态:走出文学本质论——对“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反思[J]. 文艺争鸣 2008(03)
- [19].反映、反应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05)
- [20].情感与意象的融合——论摄影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J]. 照相机 2009(09)
- [21].本土话语的紧张与回到原典的挑战——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J]. 文艺争鸣 2009(09)
- [22].“审美意识形态”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J]. 华中学术 2018(03)
- [23].对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思考[J]. 宿州学院学报 2009(02)
- [24].文学语言呈现的审美意识形态意义[J]. 文化与诗学 2009(02)
- [25].主持人语[J].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0(02)
- [26].论高行健戏剧的审美意识形态意义[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3(06)
- [27].从“上层建筑”到“审美意识形态”——60年来文论教材中文学性质的再定义研究[J]. 文艺争鸣 2013(09)
- [28].审美泛化与意识形态的转型[J]. 重庆社会科学 2008(11)
- [29].批判抑或存疑——“文学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的困境及解决之道[J]. 理论与创作 2008(03)
- [30].寻找“失落”的缪斯——“重写文学史”的审美意识形态[J]. 青年文学家 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