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辜正坤教授首次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他运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多元认识观,对两千多年以来中外翻译理论家一直争执不下的翻译标准问题进行的全新阐释。“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提出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一元翻译标准模式,而且推翻了传统的企图建立一个唯一的能判断一切翻译价值并指导翻译实践的翻译标准的设想。然而,多元互补论在经历了最初的“强烈反响”、“几乎使有关翻译标准的讨论成为大会的主旋律”之后,在最近一二十年里似乎并没有引起译界足够的重视,几乎没有人对其进行过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在该论文中,笔者将尝试从不同角度对“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进行细致详尽的研究,挖掘该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的深刻意义,同时也探讨该理论所揭示的哲学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研究:第一章对“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作简单的介绍,同时归纳中国译界自该理论提出以来对其的批评和评价。笔者的目的是通过这些介绍和评论让读者对该理论有一个初步客观的了解。第二章分别从国内外译界的时代背景分析互补论产生的原因。从国内译界情况来看,中国传统译论的重点基本都放在对翻译标准的讨论上,其成果虽然颇丰,但是传统译论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决定其不可避免要受到历史的局限。从国外译界情况来看,当代西方译论逐渐占据译界的主要话语权,这种情形在给中国译界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也让中国译界的学术理论天平发生倾斜。辜正坤教授审时度势,提出了以民族性为立足点兼采西学而另铸新辞的想法,他在借鉴中国传统译论的优势的同时,结合西方理论的优点创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第三章论述创建多元系统论的哲学基础。多元互补论在我国翻译史上开辟了一条用哲学性多元认识论看待翻译学的新理路。该理论处处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辨证法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中的整体认识观、逆向思维、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观点以及相对论和多元认识论等观点。这些哲学观点为互补论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第四章从对多元互补论的结构分析,该理论和中国传统翻译标准的对比研究以及西方翻译理论建构的影响三方面对该理论进行详尽细致的研究,旨在阐释互补论是中西方翻译理论结合的产物。在第一部分中,笔者主要分析了翻译标准系统的建立、标准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多元翻译标准存在的客观依据。多元互补论提倡翻译标准的多元性,否定传统标准的一元模式。辜教授将翻译标准划分为绝对标准、最高标准和具体标准,同时指出翻译具体标准的多元性特点取决于客观现实,即翻译的多功能、人类审美趣味的多样化、译者和读者的多层次。第二部分将互补论与传统翻译标准从言说方式和思维模式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从该比较中可以看出,辜正坤教授不仅吸收了传统翻译理论的精华,而且建立了较其更科学系统的多元翻译标准系统。在第四部分中,笔者指出互补论同时也是建立在西方翻译理路之上的。辜教授借鉴了西方翻译理论思维方式来解决建立翻译标准中必须处理的基本问题,即对概念的确定和划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对译语接受者以及译者的重视等。基于西方翻译理论的特点和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辜教授的多元互补论也具有西方理论所特有的明晰性、理性和科学性的特点。第五章讨论了多元互补论对整个译学理论建设的启示。在发扬传统与西为中用思想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既不迷失自我又能博采众长,多元互补论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启示。本文尝试从东西方理论思维互补、现代译论和传统译论互补以及翻译研究的多元学科互补三方面论述多元互补论的提出将在译学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启示作用。同时,多元互补论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基础,它所反映的规律性不仅适合翻译研究,也具有普遍哲学意义。第六章作为结论部分对“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作了进一步的总结。作为东西方理论思维结合的产物,互补论内部论证严密客观,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理论性。如能够更好地理解其理论精华并对其灵活运用,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将受益匪浅。同时,当前各个学科和领域的研究都倾向于“多元化”和“互补性”,这一事实近一步证实了该理论所具有的前瞻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论文; 立体思维论文; 多元认识论论文; 辨正论文; 辜正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