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安全供水是供水事业的首要课题,输配水系统的安全应包括两个方面,即水力安全和水质安全。本论文“输配水系统水力与水质安全”,旨在建立安全供水的整体观念,把输水——配水——用户用水的安全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输水系统的水力安全研究是以“哈尔滨磨盘上长距离输水项目”为依托,研究内容是项目的组成部分。配水系统水质安全研究是以国家“863”课题为依托,研究内容是“863”课题的组成部分。论文深入研究了长距离输水管线集气、排气的原理,对形成的气泡进行了分析,求出了管线临界俯角。根据这个理念复核排气阀设置是否合适;对于磨盘山长距离输水管线221个排气阀进行复核计算,证明其布置合理,能保证排气通畅,不产生因气囊引起的水锤。长距离输水管线,地形复杂起伏较大,管线沿地形铺设,形成多个长度不等、高差不等的U形管,论文首次提出当竣工后首次通水,或维修灌水时,将产生U形管振荡,如果通水时流量过大,必将会引起振荡,导致爆管。因此,根据U形管振荡原理,提出水力平稳过渡的新理念,控制初次进水流量,使其逐步增加,从0.4m3/s逐步增加到设计流量5.5m3/s;保证了通水安全,使通水一次成功。通过实测和数值分析,得出PCCP管n值为0.0116,比沿用的钢筋混凝土管的n值(0.013~0.014)降低10.8%,对PCCP管的设计和运行具有指导意义。论文建立了长距离输水系统的瞬变流模型,用运动方程和连续方程对输水管线水锤进行模拟,用特征线法和反问题理论进行求解,获得满意结果,并将其应用于磨盘山输水管线水锤计算中,求出不同工况下的水锤包络线,模拟出输水运行过程中,最不利工况下不产生水锤的安全关闸时间应大于32分20秒。将该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输水运行中,避免了输水系统经常发生的水锤事故,保障了该系统的安全运行。利用实测和数值计算得出RKV DN600的活塞式调流调压阀阻力系数与开度之间的关系式,它为输水管线运行中的水力安全模拟奠定了基础。论文深入分析了配水管网“生长环”生成的机理,阐明“生长环”是电化学腐蚀、水中微生物、管网后沉淀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引起了管网水质恶化。通过实验论证了管径越小,水与管壁“生长环”接触率越大,消耗的余氯越多,铺设年代越长,管内的水质越差,停留时间(水龄)越长,水质污染越严重。而对我国的大、中、小城市管网状况统计可知,管网中水多在小管径低流速状况下流动,“生长环”对其影响程度增加。同时用分散分析法分析了在各种影响因素同时存在下,各因素及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对配水系统内三卤甲烷形成的影响程度,得出加氯量的变化对三卤甲烷形成的影响最大,为55%。降低加氯量,对减少三卤甲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对配水管网余氯在管道中传输与节点混合数学方程进行探讨,同时推求出不同连接方式的水龄模型。探讨了模型的求解方法,确定用基于时间驱动的拉格朗日算法求解余氯衰减模型。论文从水质、水量和水压全方位考虑,提出了管网规划、设计及改造的新方法—配水系统区块化;并将其应用到某市配水系统的水质模拟,结果表明,区块化后配水系统的综合平均水龄减小约20.1%,余氯消耗减小约12.6%。同时水压分布更加趋于均匀,平均水压减小约12.1%,与此相对应配水系统的漏水量也减小13.8%。这些结果充分验证了配水系统区块化的有效性。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课题背景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特点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1.3.1 长距离输水系统水力安全现状与进展1.3.2 配水系统水质安全研究现状与进展1.4 课题来源1.5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第2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2.1 长距离输水的理论基础2.1.1 瞬变流的基本方程2.1.2 特征线法2.1.3 时间步长2.2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设定2.2.1 水库边界条件2.2.2 节点流量变化边界条件2.2.3 阀门流量调节边界条件2.2.4 稳压井压力变化边界条件2.2.5 初始条件2.3 研究方法2.3.1 扫描电镜的检测2.3.2 BDOC测定原理2.3.3 余氯的测定2.3.4 三卤甲烷的测定2.3.5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2.3.6 细菌总数的测定2.3.7 环状管网反应器第3章 磨盘山输水系统水力特性研究3.1 磨盘山长输管线的工况特征3.2 集气与排气研究3.2.1 气囊存在的危害3.2.2 气囊形成的原理3.2.3 气囊受力分析及临界俯角3.2.4 空气阀作用3.2.5 空气阀的设置3.2.6 空气阀的孔径复核3.3 U形管振荡分析3.3.1 无摩阻状态3.3.2 层流状态3.3.3 紊流状态3.4 粗糙系数n值实验分析3.4.1 管道粗糙系数3.4.2 测压点属性3.4.3 实测数据3.5 n值计算分析3.6 本章小结第4章 磨盘山输水系统水力安全模拟4.1 安全通水的研究4.1.1 灌水阶段4.1.2 充水阶段4.1.3 通水阶段4.1.4 磨盘山输水系统通水方案研究4.2 恒定流水力分析4.2.1 输水管线水力模型4.2.2 调流调压阀水力模型4.2.3 稳压井水位模型4.2.4 磨盘山输水系统恒定流分析4.3 瞬变流理论应用4.3.1 瞬变流反问题4.3.2 关阀时间反问题分析4.3.3 磨盘山输水工程关阀时间分析4.4 本章小结第5章 配水系统水质特征研究5.1 “生长环”对水质的影响5.2 配水管网“生长环”的成因5.2.1 水对管道内壁电化学腐蚀形成的锈垢5.2.2 水中微生物对管道内壁的腐蚀5.2.3 管内后沉淀5.2.4 “生长环”上的生物膜5.3 管道参数对管内水质的影响5.3.1 管径对管内水质的影响5.3.2 铺设年代对管内水质的影响5.3.3 停留时间(水龄)对管内水质的影响5.3.4 配水管网管道状况对水质影响的分析5.4 三卤甲烷与余氯关系的研究5.4.1 三卤甲烷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散分析5.4.2 三卤甲烷生成量与余氯浓度的关系5.5 本章小结第6章 配水系统水质模型研究6.1 水质模拟的基本方程6.1.1 水力方程6.1.2 水质方程6.2 水质模型的建立6.2.1 管道传输方程6.2.2 节点混合方程6.2.3 水池混合方程6.2.4 水龄方程6.3 水质模型在计算余氯衰减中的应用6.3.1 余氯衰减机理6.3.2 管壁“生长环”对余氯的消耗6.3.3 水中余氯的消耗6.3.4 余氯衰减的动力学方程6.3.5 余氯衰减系数的测定6.4 水质模型的计算方法6.4.1 算法及比较6.4.2 拉格朗日算法6.5 本章小结第7章 配水系统区块化改善水质安全研究7.1 配水系统区块化7.2 配水系统区块化(DBS)供水的理论7.2.1 配水系统的阶层化理论7.2.2 水质改善研究7.2.3 水压改善研究7.2.4 配水系统区块化实用优化理论7.3 配水系统区块化(DBS)的实施方法7.3.1 管网现状调查与模型的建立7.3.2 管网区块化目的与阶层数的探讨7.3.3 区块化规模与边界的探讨7.3.4 进水点数目和位置的探讨7.3.5 配水系统区块化的实施7.4 配水系统区块化(DBS)的应用研究7.4.1 水龄改善7.4.2 余氯改善7.4.3 水压改善7.4.4 漏水改善7.5 本章小结结论参考文献致谢个人简历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长距离输水论文; 水力安全论文; 水力模拟论文; 水质安全论文; 生长环论文; 管网区块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