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义网络的认知解读

多义网络的认知解读

论文摘要

由于多义词(多义聚合体)的分析和理解对于准确阅读、语言习得、语言教学、机器翻译、辞典编撰、计算机语言学、语义学和语用学都至关重要,因此近年来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焦点。传统语言学对多义的研究过多地关注其外部原因如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因素,以及多义词与同形异义词或同形异音词,多义与单义的区分,而没有把握多义的本质与全部。 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多义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之一。学者们(Geeraerts,1993;Lyons,1995;Taylor,1995;Tuggy,1995;Croft,1998;Tyler & Evans,2001)对多义的程度,多义的表征,多义词义项之间的关系以及多义的定义进行过论述,但是却没有在这些问题上达成一致。有些学者(Croft,1998;Briscoe &Copestake,1995)关注多义词体系的划分,有些(Lakoff,1987;Tyler & Evans,2001)着重研究个别词的意义延伸,特别是介词多义性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多义的理解和认识。但以认知模型来研究多义词内部语义关系的还不多见。 本文主要以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构建分析和解释多义网络的理论框架。并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对多义的本质和特点进行讨论分析,旨在探讨多义的认知特征和多义网络建构的可能性。 文章分析了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范畴化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以原形理论为基础,按照家族相似性对世界进行范畴化,从而形成不同的范畴和概念。语言结构也是认知范畴,具有原型特征。因此多义范畴就有原型意义和边缘意义之分,即原型意义与扩展意义。扩展意义都是由原型意义通过转喻、隐喻和意象图式派生而来。这些意义又以连锁或放射的形式构成一个相互联结的复杂结构。由于意义之间至少有一个节点相连,因此多义词的意义就构成了一张语义网络。 到目前为止,学者们(Lakoff,Brugman,Taylor)主要侧重对介词的分析。大多数的实义词还需进一步系统研究。Lakoff曾对bachelor,lie和mother的ICM及其认知模型进行了详尽分析,但未详细讨论它们的引申义。本文试图以ICM为理论框架,对汉语的“打”进行个案研究,分析揭示多义网络扩展的机制。由于ICM包括意象图式,命题结构,隐喻,和转喻4个认知模型,它不仅可以储存信息,而且可以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重组。因而意义更广,覆盖面更大,更适于解释多义网络。汉语“打”的主要认知模型有4个,由这些认知模型衍生出来的子模型大致可以分为25个。每个认

论文目录

  • Descriptive Chinese Abstract
  • English Abstract
  • List of Figures
  • Abbreviations and Conventions
  • 1. Introduction
  • 1.1 The Preliminaries
  • 1.2 Theoretical Background
  • 1.3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hesis
  • 2 A Theoretical Overview of Studies on Polysemy
  • 2.1 Polysemy
  • 2.2 Polysemy Network
  • 2.3 Past Approaches and Problems to Polysemy
  • 3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Polysemy
  • 3.1 Meaning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 3.2 Categorization
  • 3.3 Mechanisms of Meaning Extension
  • 3.4 Image Schemas and Polysemy Network
  • 3.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Metonymy and Image Schemas
  • 3.6 Summary
  • 4 The Construction of Polysemy Network
  • 4.1 Introduction
  • 4.2 Cognitive Context
  • 4.3 Cognitive Models (CMs)
  • 4.4 A Polysemy Network of Chinese Word "D(?)(打)"
  • 4.5 Summary
  • 5 Conclusions
  • Notes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A: Publications during the Program
  • Appendix B: Informative Chinese Abstract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多义景观[J]. 城市环境设计 2019(01)
    • [2].关于李商隐诗歌多义难解的几点解释[J]. 学周刊 2014(28)
    • [3].概念隐喻理论在多义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J]. 汉语学习 2011(06)
    • [4].谈谈复句的多义问题[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03)
    • [5].下落不明[J]. 花城 2018(01)
    • [6].论语义引申、多义范畴与词语组合能力——以动词“打”为例[J].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2(02)
    • [7].多义空间的动态功能及其设计方法[J]. 安徽建筑 2011(04)
    • [8].解读文言词语要加强多义意识[J]. 湖北招生考试 2013(05)
    • [9].老挝留学生多义副词的习得情况及教学策略分析——以“又”为例[J]. 品位经典 2020(08)
    • [10].基于高速联网数据的多义路径实时精确识别系统[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9(02)
    • [11].温庭筠词多义原因探析[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1)
    • [12].一名多义与主体意向[J]. 外语学刊 2015(01)
    • [13].语文辞书中多义释词的使用方式及其改进建议[J]. 辞书研究 2012(01)
    • [14].汉语二语者多义动词“打”义项使用分布及偏误分析[J]. 现代语文 2020(01)
    • [15].从对劳伦斯的评价看劳伦斯作品与女性文学的多义关系[J]. 北方文学 2016(14)
    • [16].“来”的多义网络的认知新阐释[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1(12)
    • [17].声符多义成因及声符义关系探寻[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3)
    • [18].认知语言学中的多义研究模式及其评价[J]. 外语研究 2012(04)
    • [19].汉语常用词多义义场的历史演变初探——以动词“提”为例[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 [20].汉语“吃”多义网络的认知研究[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06)
    • [21].图形-背景理论下的汉语多义动词解读[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3(08)
    • [22].动词“绕”基于意象图式的多义解析[J]. 龙岩学院学报 2014(01)
    • [23].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多义[J]. 语文学刊 2008(12)
    • [24].中国人日本语学习者の多义语の习得研究——プロトタイプ理论と言语转移理论の观点から[J].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 2014(00)
    • [25].中国人日本语学习者の多义语の习得研究——プロトタイプ理论と言语転移理论の观点から[J].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 2014(00)
    • [26].多义构式“还NP呢”的分化、构式化及构式性演化[J]. 语文研究 2020(02)
    • [27].日语「家」的多义扩展研究[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3(05)
    • [28].厘清“法治”的基本内涵[J]. 法制资讯 2013(04)
    • [29].语言的使用与滥用[J]. 南风窗 2010(03)
    • [30].生命的韵致与诗歌的尊严——谭明诗集《光芒与蝶》阅读印象[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02)

    标签:;  ;  ;  ;  ;  ;  

    多义网络的认知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