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姓不婚论文-沈玮玮

同姓不婚论文-沈玮玮

导读:本文包含了同姓不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同姓不婚,一夫一妻多妾制,同姓为婚,附远厚别,骊姬,实质要件,左传,政治联姻,春秋战国,成公

同姓不婚论文文献综述

沈玮玮[1](2017)在《浅谈我国早期的“同姓不婚”》一文中研究指出《礼记·昏义》载:“昏(通‘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只有两个“姓”之间才有“婚”可言。这就是“同姓不婚”的礼义。先秦时代,“同姓不婚”中的“姓”指的就是母系一脉的同血统者,与现在讲的“同姓”大有区别。女子在婚嫁后不改姓,是为了在其子女婚嫁时能够顺利追(本文来源于《民主与法制时报》期刊2017-11-02)

王志芳[2](2015)在《从《诗经》和考古发现看周代的同姓不婚》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姓不婚是周代婚姻习俗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周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异姓姻在《诗经》等文献和周代的夫妻合葬墓以及出土的铜器铭文中都有所反映。同姓不婚的意义一是促进优生,一是具有政治意义的联姻。同姓不婚,娶于异姓,逐渐形成了同姓为兄弟、异姓为甥舅的族群形态。重人伦是周人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加强思想统治的一项有力措施,被作为提倡同姓不婚的一个出发点。(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孙健飞[3](2015)在《同姓不婚问题研究——兼评苏力《语境论》一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姓不婚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长期存在的一条规则,但今人以优生学来解释并不成立。同姓不婚存在的原因在于"附远厚别"以及古代法律"类比的误用"和实际中的变通。苏力对同姓不婚所作的语境化解释不仅脱离了真实的历史情境,而且其本身的论证也存在问题。以同姓不婚为例,我们还可以看到古代中国在道德与法制、传统与现实、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的纠结与平衡。(本文来源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期刊2015年01期)

蔡登秋[4](2012)在《钟理和研究中“原乡”与“同姓不婚”的理解偏差》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陆对台湾作家钟理和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两岸长期的隔离,大陆一些研究者对台湾客家文化传统的认识不够全面,在钟理和研究中出现了对两个关键词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一、钟理和文学作品中的"原乡"与作为客家人内心中的原乡不同内涵的混淆。其实台湾客家人的原乡指的就是他们的祖籍地,钟理和原乡就是广东梅州,而文学作品中的"原乡"是一个多意的原乡,是想象中的原乡,与现实的原乡有很大的不同,二者等同显然不符合事实。二、对台湾传统习俗"同姓不婚"理解的片面性。由于对"同姓不婚"习俗的历史与台湾客家的社会现实情况不了解,对习俗禁忌具有强大社会规约功能缺乏足够的认知,往往把"同姓不婚"的习俗与封建礼教相混淆,导致了对钟理和文学作品真正内涵的认识不到位。(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2年09期)

罗文荟[5](2012)在《从《诗经》中的夫妻称谓看周人的同姓不婚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中有大量的异姓夫妻称谓。古公与姜女、王季与大任等夫妻称谓反映了西周建立前的同姓不婚之俗,韩侯与韩姞等夫妻称谓表现了周朝建立后实行的同姓不婚制。周人确立同姓不婚制主要是为了扩大势力和巩固统治。(本文来源于《天中学刊》期刊2012年04期)

王跃生[6](2012)在《从同姓不婚、同宗不婚到近亲不婚——一个制度分析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传统时代,还是当代社会,男女择偶均有制度的约束。整体看,婚姻建立在与血缘亲属之外成员结合的基础上。从历史阶段着眼,血缘亲属又分为同姓、同宗和近亲。同姓不婚制度建立在维持男系血统传承秩序不紊乱基础之上,优生并非其基本出发点,但它在客观上降低了来自同一祖先者通婚的概率,对优生具有积极作用;同宗不婚完全是出于伦理考虑作出的安排;近亲不婚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从民间实践看,同宗不婚的落实效果最好,这是宗族内部有效的自律和约束使然。近亲不婚制度在有服宗亲中便于落实,而一些地区姑舅和两姨姐妹子女在父母的安排下则形成与法律要求不一致的结姻偏好。可见,近代之前中国民众对近亲结婚危害的认识是有限的。(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7期)

聂远鑫[7](2012)在《以崔杼为例试论“同姓不婚,其生不蕃”》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姓不婚"是我国上古社会一项婚姻禁忌,当时及后来社会以"其生不蕃"强调其灾害性后果。崔杼的婚姻生活是透视这一禁忌的典型案例。实质上,这一流行于礼制社会的禁忌并非是先民出于优生观念的自觉,礼制观念才是这一禁忌受到普遍接受的主因。(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2年05期)

杨斌[8](2011)在《现代民间规则之同姓不婚的社会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从开始的杂居、杂婚到后来的同姓不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文化过程。这个过程背后更多地代表人类不断地向文明靠近或者走向文明。由于亲情以及后代健康等多方面的影响,人们开始以为或者清楚地认识到,一家人是不能结婚的。而且这种观念不但作为一种思想,更实实在在地成为一种规则,不仅是封建时代某个官方的法律,更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力量或者民间规则,其影响直到现在。同姓不婚作为一种民间规则,一直有效地影响着湘西广大农村地区。然而随着经济、现代法律制度、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不断渗入,同姓不婚在某个时期的特定绝对社会地位已不复存在。即便如此,不论是作为一种现代民间规则,还是一种观念思想,同姓不婚制度都不同层面地左右着农村地区的广大民众的行为抉择,成为衡量婚姻问题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门槛。无论是上一代的他们,还是这一代的我们,无不在边缘的思想中挣扎或挣扎着。本研究主要依托于湘西汉族农村地区存在的婚姻民间制度,分析同姓不婚存在的维系力量。主要有四个研究内容或者问题:首先,传统文化如何维系民间规则,传统在维系民间规则的过程中面临怎样的社会抉择。其次是,如何看待民间规则本身所具有的地域性特点,即地域于民间规则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第叁是,长老在这样的小社会中发挥着怎样的角色,这样的角色如何维系民间规则。第四是,人言在农村地区的影响力。同时通过调研分析,受同姓不婚民间规则影响的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人们在做出选择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内心的想法。本研究结合了当前的社会背景,主要研究在特定转型期下的文化冲击下,各种传统的维系力量本身具有的挣扎痕迹的社会角色。试图更好地通过调研资料以及文献理论论述去解释清楚所要表达的自我进化与社会变迁下的挣扎。在这种大背景与小社会文化冲突之间,个人以及社会群体本身的社会抉择,也是我们考察的主要内容。文章通过分析,最后得出了自己的想法——社会抉择理念。社会抉择首先意味着,我们有得选择;其次在有选择的前提下,我们必须选择;同时我们必须承担选择所带来的抉择代价。当然社会抉择理念有一个前提预设,就是做出行为抉择的人们不一定都是理性的。完全可能是情感和传统下的行动,而且尤其是民间规则方面的抉择,体现的是思维的习惯性,行为的懒散性、思想的滞后性。然而尽管我们的行为抉择是非理性的,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抉择,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尊重。社会抉择理念体现的是一种挣扎,在这个挣扎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社会元素值得我们考虑,然而由于其前提的不合理性,个人抉择往往成为一种社会抉择而趋向更多的统一性。而社会抉择又成为一些人的个人抉择,受到个人抉择的深刻影响。所以对于社会抉择,不管理性与否,都必须有基本的尊重与善待,尊重挣扎下的抉择。(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刘国钧[9](2010)在《浅谈“同姓不婚”》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姓不婚"是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重要原则,是乱伦禁忌在中国的重要体现。本文从"姓"字的字义开始分析了"同姓不婚"的含义及产生的原因:出于优生的考虑,出于联盟的需要,出于道德伦理的需要;介绍和评述了"同姓不婚"在我国的历史发展和演变。(本文来源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吴淑玲[10](2006)在《从“同姓不婚”谈乱伦禁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古代婚姻制度中存在着“同姓不婚”的明确规定,这是因为“姓”在中国社会中是象征家族系统的标志,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随着姓氏的不断演变,这样的法律条款逐渐被另外的婚姻限制条件所替代。然而,无论是古代律令中的“同姓不婚”,还是现代婚姻法中“直系血亲和叁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的规定,都是乱伦禁忌在中国的重要体现。 乱伦禁忌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社会规则,也是精神分析理论和临床研究中的重点内容。弗洛伊德在“俄狄浦斯情结”的发现中,阐述了个体弑父娶母的乱伦欲望,及其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还在《图腾与禁忌》中集中地描述了原父被杀的“俄狄浦斯”式悲剧,并由此探讨了图腾崇拜的由来,导出了乱伦禁忌的起源和乱伦禁忌对维系社会存在的重要作用。列维—斯特劳斯在语言学的基础上,从结构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以乱伦禁忌为核心的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将乱伦禁忌视为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将之置于自然与文化的交汇点上,认为社会秩序脱胎于以乱伦禁忌为核心的交换组织。而拉康则喊着“回到弗洛伊德”的口号,提出了“父姓”这个象征维度的重要概念。父姓的插入在给予主体一个身份的同时,也导入了象征性的规则,禁止了孩子与母亲的乱伦,打破了母子之间镜像的、二元的、直接的关系。乱伦的禁止在象征父亲的法律中得以实现,也使得主体成为主体,进入象征秩序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置身于中国的文化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以乱伦禁忌为核心的象征性规则的存在以及禁止乱伦的方式的演变。本文立足中国文化,在中国历代婚姻制度材(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6-05-01)

同姓不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同姓不婚是周代婚姻习俗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周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异姓姻在《诗经》等文献和周代的夫妻合葬墓以及出土的铜器铭文中都有所反映。同姓不婚的意义一是促进优生,一是具有政治意义的联姻。同姓不婚,娶于异姓,逐渐形成了同姓为兄弟、异姓为甥舅的族群形态。重人伦是周人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加强思想统治的一项有力措施,被作为提倡同姓不婚的一个出发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姓不婚论文参考文献

[1].沈玮玮.浅谈我国早期的“同姓不婚”[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7

[2].王志芳.从《诗经》和考古发现看周代的同姓不婚[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3].孙健飞.同姓不婚问题研究——兼评苏力《语境论》一文[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

[4].蔡登秋.钟理和研究中“原乡”与“同姓不婚”的理解偏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

[5].罗文荟.从《诗经》中的夫妻称谓看周人的同姓不婚制[J].天中学刊.2012

[6].王跃生.从同姓不婚、同宗不婚到近亲不婚——一个制度分析视角[J].社会科学.2012

[7].聂远鑫.以崔杼为例试论“同姓不婚,其生不蕃”[J].才智.2012

[8].杨斌.现代民间规则之同姓不婚的社会抉择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

[9].刘国钧.浅谈“同姓不婚”[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

[10].吴淑玲.从“同姓不婚”谈乱伦禁忌[D].四川大学.2006

标签:;  ;  ;  ;  ;  ;  ;  ;  ;  ;  

同姓不婚论文-沈玮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