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斑牡丹引种栽培与病虫害防治研究

紫斑牡丹引种栽培与病虫害防治研究

论文题目: 紫斑牡丹引种栽培与病虫害防治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推广

作者: 张黎

导师: 张荣,贺达汉

关键词: 紫斑牡丹,引种栽培,生态适应性,病虫害防治

文献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是我国特有的十大名花之一,自古被誉为花中之王,成为富贵吉祥的象征。它是原产我国的世界名贵花卉,在我国各地有着广泛的栽培历史,深为各族人民所喜爱,尤以中原牡丹即山东荷泽牡丹、河南洛阳牡丹而天下闻名。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多年来引种中原牡丹屡屡失败,大面积栽植几乎没有,早些年定植在银川中山公园的中原牡丹,由于种种原因而死亡。 紫斑牡丹属芍药科芍药属,1987年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因其花瓣基部具有独特的大紫斑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根皮作为丹皮药用价值甚高,同时具有抗旱抗寒抗病耐瘠薄等优良特性,是我国牡丹育种极为宝贵的野生种质资源,在原产地——甘肃兰州一些地区生长发育良好。将甘肃兰州与宁夏银川平原的气候条件相比较,特别是通过对原产地和引种地生态条件的对比,认为在银川灌区可能适合紫斑牡丹的生长,为此本研究开展了紫斑牡丹引种栽培试验,通过系统分析紫斑牡丹生态习性,观察其在引种地生长发育等生物学习性及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为紫斑牡丹成功引种银川灌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紫斑牡丹引种成功,将会使紫斑牡丹的栽培地域进一步扩大,对保护这一优良的种质资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果表明:引种不同气候带的多年生植物时,特别要注意对原产地和引种地生态条件的对比,正确掌握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客观规律是引种驯化成败的关键。为了减少引种中的盲目性,应观察原产地与引种地之间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气候因素的相似性,经比较分析得出:两地除年均降水量兰州>青铜峡外,其它各气象因子没有明显差异,生态条件相似其引种驯化容易成功。 观测物候期变化,与甘肃兰州原产地相比较,青铜峡青秀园引种的紫斑牡丹物候变异综合表现为:萌动、开花、落叶基本一致。引种地的紫斑牡丹芽萌动期约在3月中旬;花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落叶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各品种由于植株生长情况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物候表现也有所不同。结果表明:萌动最早的是粉荷,最晚的是雪莲,早晚相差约8天,其余3个品种萌动期基本一致;粉荷的花期稍早些,紫玉稍晚;落叶最早的是黄河,最晚的是蓝荷,两者相差22天;引种的紫斑牡丹从萌动到开花所需要的时间与原产地相比没有太大的差异。5个品种中黄河的年生长期是最短的。 生长发育的综合表现,紫斑牡丹引种栽培后,植株的生长、形态特征等方面与原产地表现一致,但在成花率、枝条更新能力、花型、花冠幅、花色、斑色、节间距及生长势方面有差异。在这些方面的综合表现为:成花率有所下降,枝条更新能力弱,有些重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国牡丹的栽培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中国牡丹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1.2.1 按栽培分布分类划分

1.2.2 按牡丹株型分类划分

1.2.3 按芽型分类划分

1.2.4 按叶型划分

1.2.5 按花色分类划分

1.2.6 按花朵形态分类划分

1.3 紫斑牡丹的分类

1.3.1 野生种分类

1.3.2 栽培种分类

1.4 紫斑牡丹分布概况

1.4.1 自然分布

1.4.2 栽培区域

1.5 紫斑牡丹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1.5.1 形态特征

1.5.2 生物学特性

1.5.3 生态习性

1.6 紫斑牡丹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

1.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引种地概况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引种材料

2.2.2 试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紫斑牡丹对环境的要求

3.1.1 适宜的环境条件

3.1.2 兰州与青铜峡两地气象因子的对比

3.2 物候期变化

3.3 生长发育的综合表现

3.3.1 紫斑牡丹花蕾生长状况

3.3.2 枝条生长量

3.4 生态适应性

3.4.1 温度

3.4.2 光照和湿度

3.5 紫斑牡丹的栽培

3.5.1 引种栽培时间

3.5.2 土壤选择与管理

3.5.3 引种栽培方法

3.5.4 栽后管理

3.6 紫斑牡丹的病虫害防治

3.6.1 热害

3.6.2 根结线虫病

3.6.3 白粉虱

3.6.4 美洲斑潜蝇

3.6.5 综合防治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7-04-06

参考文献

  • [1].紫斑牡丹种子α-亚麻酸合成相关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D]. 于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 [2].紫斑牡丹优选群体的单株评价研究[D]. 晋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 [3].基于EST-SSR的紫斑牡丹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D]. 安宗燕.甘肃农业大学2018
  • [4].乌鲁木齐地区紫斑牡丹的引种和花期调控研究[D]. 于波.新疆农业大学2015
  • [5].牡丹的杂交育种及组间杂种育性的研究[D]. 王越岚.北京林业大学2009
  • [6].几种牡丹种子萌发的初步研究[D]. 王小芳.北京林业大学2008
  • [7].牡丹内生真菌多样性[D]. 张岚.河南科技大学2015
  • [8].96个不同种源牡丹品种亲缘关系的研究[D]. 杨坤梅.西南林业大学2015
  • [9].陕西野生牡丹资源调查[D]. 张晓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 [10].甘肃油用紫斑牡丹品种资源调查及评价[D]. 李莉莉.甘肃农业大学2016

相关论文

  • [1].紫斑牡丹花期调控生理特性的研究[D]. 余小春.甘肃农业大学2007
  • [2].菏泽牡丹的品种优选和培育技术研究[D]. 张忠河.南京林业大学2007
  • [3].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的初步研究[D]. 陈莉.河南农业大学2006
  • [4].牡丹花芽分化及二次开花特性的研究[D]. 王荣.北京林业大学2007
  • [5].芍药属远缘杂种的引种与繁育研究[D]. 孙菊芳.北京林业大学2007
  • [6].洛阳名优牡丹快速繁殖技术及促成栽培技术研究[D]. 王占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 [7].新引牡丹、芍药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生长习性的观察研究[D]. 张慧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 [8].洛阳牡丹花期调控技术研究[D]. 李高锋.南京林业大学2005
  • [9].牡丹苗木质量标准的研究[D]. 陈俊强.南京林业大学2005
  • [10].菏泽牡丹品种资源及生产技术研究[D]. 朱永青.山东农业大学2005

标签:;  ;  ;  ;  

紫斑牡丹引种栽培与病虫害防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