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理论与政策研究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理论与政策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是关于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理论与政策研究。该项研究是在深入考察中国金融发展和金融产业资本运行实际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之上,通过系统回顾和借鉴产业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金融资本与生息资本理论、信息不对称与交易费用理论、预算约束与缺口理论、产业组织与金融产业化发展理论,从交易和逐利视角界定了金融产业资本的基本范畴和研究基点,多角度、规范性地定义和分析了金融产业资本的形成规律和循环增值的过程机理,进一步从理论上剖析了金融产业资本持续循环的内在动因和市场约束机制,并建立了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分析与评价框架。据此,运用历史分析和计量检验方法,实证检验了以银行业为代表的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及其特征,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解释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进而以促进中国金融产业资本良性循环增值为目标,提出了配套的政策建议。一、论文的基本结论1、市场机制主导着金融以产业的方式发展是现代金融发展的显著特征,而这种发展又以逐利最大化的资本要素为支撑。现代金融是建立在分工和信用交易基础之上的,追逐利润最大化是市场金融主体——金融企业的本性和成长路径,因而正在向市场转型的国家,其金融发展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资本密集型的金融行业发展成为强大的金融产业,这就需要承认金融机构的企业属性及其资本对市场和利润的无限追逐的本性。金融企业的资本要素统称金融产业资本,金融产业资本是一种相对稀缺的金融资源,其本性就在于对市场和利润有着无限的追求,这种追求的内在冲动要求其自身必然无休止地处于运动之中。因此,要恢复金融企业资金作为资本逐利的本性,就必须通过市场机制主导金融产业资本的运动。2、金融产业资本的形成是基于市场的需要和资本运营体系分工不断细化的产物,其形成的量客观存在着一个最优经济规模。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演进,金融产业资本逐步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中分离出来,并成为相对独立的资本运营体系。它通过信用交易与真实经济部门的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命运(即追求利润和共同分割利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形成利益共同体,这种联系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而发展。基于微观的和市场的角度分析,金融产业资本的内生形成又是人们避免流动性危机的必然选择。从宏观的角度看,要维持一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路径,就需要使金融产业资本形成的量与真实产业资本形成的量之间保持一个最佳比例状态;如果达不到最优规模和合意比例,就会出现真实经济部门与金融经济部门不能协调发展的局面,从而制约经济的稳定增长。研究表明,在不存在制度障碍和意外冲击下,金融产业资本最优规模的形成会通过社会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机制和市场机制得以调节和实现。如果存在政策和制度(如金融抑制政策)等意外冲击,金融产业资本合意比例的形成就会受到影响。3、无休止的循环运动是金融产业资本生命力及其发挥生产力作用的具体体现,通过不断地循环运动,既能够实现其社会价值,又能够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增值。尽管金融产业资本如同真实产业资本一样,可以在金融企业内部通过金融产品的开发与交易实现循环和价值增值过程。但大多数金融产业资本的循环是通过与其外部交易主体之间达成信用交易而完成的。金融产业资本的使用权一旦借出,它就会立即转化并参与到真实产业部门资本循环中并创造社会价值,进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值。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产业资本的循环不分国界,只要在不同的市场间存在投资增值的差异,它就会从资本边际生产力低的市场流向资本边际生产力高的市场,并最终在资本边际生产力高的市场体聚集、循环和增值,这是市场机制主导的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的普遍规律。由于各地、各行业客观存在资源禀赋和要素边际生产力的差异,在这个规律的支配下,金融产业资本在全社会的流动与配置必然会表现出非均衡的分布格局。4、市场主导下的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有其内在的动因机制和约束机制。其动因机制主要有三个,即逐利机制、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金融产业资本对利润的无限追求驱使着它不断地从低效部门往高效部门流动,并在循环中尽力规避各种风险。金融产业资本能够参与外部经济的循环,还在于市场对它存在广泛的需求,需求会引导金融产业资本的供给,但金融产业资本供给量是相对有限的,最终会制约其有效需求,并在二者的比较中形成价格机制,最终作用于金融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利率、汇率和证券价格的变化一方面既是金融产业资本供求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会引导金融企业做出及时的投资策略调整,从而改变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的市场范围。在金融产业资本交易中,市场客观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等现象,从而对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约束,此时,金融企业会通过金融契约机制,或采取谨慎经营方式,以规避各种市场风险,确保金融产业资本的最大化增值。5、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最优效率,即用一定的金融产业资本投入实现最大限度的价值增值。在理论上,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即微观生产效率、中观配置效率和宏观功能效率。微观生产效率用以考察一定量的金融产业资本带给金融企业的净利润的比例,通常以其价值增值的幅度和速度为评价标准;中观配置效率考察的是通过金融产业资本循环,金融企业最终实现的动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功效,其大小可以用动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速度和规模加以测量;宏观功能效率考察的是金融产业资本循环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的积极效果,通常用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作为评价依据。研究表明,金融产权制度安排、金融市场结构与价格机制、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金融企业内部管理、社会信用环境与秩序都是影响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重要因素。据此,可以把它们作为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分析框架和作为实证分析的方法基础。6、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机制不畅、效率不佳,值得我们高度关注。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各商业银行的资本循环效率远不如西方业绩较优的商业银行,并且微观生产效率呈现大幅度下降并逐步收敛的趋势。这种趋势的背后,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信贷规模的扩张,并没有成为促进微观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相反,还引致了巨额的不良资产,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日益强化,市场对金融企业的内在约束力逐步体现出来,信贷配给和大量存差的出现,正是金融企业应对市场约束的具体表现,同时既印证了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机制受阻的现实,也反映了金融产业资本中观配置效率存在下降的事实。在宏观效率方面,历史纵向比较表明,中国信贷资本的宏观经济效率也呈现阶段性下降趋势,但计量结果显示,银行信贷资本循环始终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银行业的发展和银行信贷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而目前大量存差的存在,显著降低了银行信贷效率,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增长。7、中国低效的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有着深厚的历史与现实根源。其一,现实垄断性的金融产业组织结构和人为分割的市场格局是导致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循环低效的市场根源。由于市场的垄断和被分割,金融产业资本就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平等地参与竞争和实现最大化增值。其二,利率管制引致的金融寻租行为,制约了金融企业最大化获得金融租金的能力。其三,政府主导金融资源的配置机制,保障了政府实现其政治目标,但却牺牲了金融产业资本的市场利益。其四,我国金融交易中严重的道德、诚信与信用缺失,加重了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强化了银行业信贷配给动机,损害了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其五,国有银行金融产权的虚置和内部松散的治理是导致“X低效率”的最直接原因。此外,由财政部门、中央银行、储户等多元支持体支撑下的软预算约束也使我国金融企业极大地丧失了追求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激励,也削弱了中国金融产业稳健运行的根基。二、论文的重要观点1、现代金融的发展已经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充当金融中介功能,将储蓄资源动员和集聚起来并转化成社会各个领域的投资,而是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市场化的加深,金融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信用交易为手段,以逐利最大化为目标,金融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其相对独立的产业发展特性;它不仅和真实经济体发生着日益广泛的互惠互利的联系,而且还可脱离于真实经济体独立地运行,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只有全面理解现代金融向产业化的成长路径和发展内涵,金融发展战略才能防止金融产业资本过分偏向政府公共目标而损害经济效率目标的问题,才能保障金融产业资本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运营和增值。2、市场机制主导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是现代金融产业发展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中国金融发展要顺应当代金融产业化发展趋势,就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并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推进金融向着产业化方向发展,通过资本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值最终将金融发展成为资本实力雄厚、竞争能力强大的金融产业。3、追逐市场和利润最大化是金融产业资本的内在本性。在市场开放和资本流动成本较低的条件下,由于各地资源禀赋和生产效率各异,金融产业资本必然会从低效的市场流向高效的市场,从而出现金融产业资本在全社会非均衡的循环运动。但这种非均衡的循环是符合经济效率要求的。如果政府强加干预,以追求各地均衡配置,必然会牺牲金融产业资本的经济效率。为此,政府应当通过公共金融制度来弥补市场主导的金融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并以此为基础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引导金融产业资本的流向,从而达到宏观调控之目的。4、如果假定中国目前的金融已经发展成为金融产业的雏形,那么,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机制受阻、效率不佳的根源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市场原因,也有历史原因,既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讲,是政府长期主导和抑制积累的结果。政府为了集中和利用稀缺的金融资本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自己的政治目标,从产权控制、利率管制、信贷干预和预算支持等多方面入手,广泛主导着金融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使金融产业资本运行行政化,从而严重损害了金融产业资本独立运作所产生的增值效率。因此,要从根本上促进中国金融产业资本良性循环,就必须理顺政府和金融企业之间的各种关系,政府应当逐步退出金融企业尤其是国有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让市场机制去充分地主导金融企业的运作和金融产业资本的循环。5、金融发展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但其风险的累积和扩散也具有强大的负外部性。为了降低负外部性,在金融产业化发展进程和金融产业资本市场化循环中,保留适当功能的政府机制仍然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推进中国金融产业资本的良性循环和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客观需要进行金融制度的创新,发挥好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长处,建立起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调控机制为补充的市场金融发展制度。三、论文的主要创新1、建立了基于交易和逐利范式的金融产业资本分析框架。论文针对长期在金融研究中将金融企业作为中介功能范式缺陷,引入新制度经济学方法,从交易和逐利视角入手,恢复了金融企业资金作为资本的本来面目,建立了基于交易和逐利范式的金融产业资本分析框架,实现了研究范式的转换,突破了传统货币银行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媒介资金作用的研究,开辟了研究的新视野。2、深化了金融产业资本的形成和循环机理。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业资本循环和生息资本理论,深入考察现代金融产业资本运动的新形式,全面总结了现代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的路径。引入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发现了金融产业资本及其合意形成的内在机制。借鉴信息不对称与交易费用理论,发现了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的市场约束机制及其应对的金融契约机制的不完全有效性。3、建立了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新的评价框架。论文突破既有的将金融资金的效率确定在金融企业微观层面的研究,将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扩展到微观生产效率、中观配置效率和宏观功能效率三个层面,并初步确定了各自的评价准则、指标体系及其方法,为金融效率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4、实证检验了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各层次的效率。论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建立了混合数据计量模型,发现了引致微观生产效率下降的主导因素。以回归分析、协整检验、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学工具,全面揭示了银行发展和银行信贷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从中观和宏观的角度分别实证了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不佳的现状及其特征。5、明确了促进中国金融产业资本良性循环的途径。论文在理论和实证导致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循环不佳的根源基础上,明确了以观念转变和制度创新、解除金融约束、实现市场主导金融发展为路径依赖,围绕这一路径,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四、论文的政策建议1、建立信用制度,构筑和谐的市场金融生态环境.完善的信用制度是维系金融产业资本良性循环的核心制度,是构筑金融生态环境的制度基础。首先,应通过宣传、教育、典型示范等各种途径在全体公民中广泛开展诚信教育,逐步增强公民的信用意识和诚信理念。其次,加强信用立法,切实保护债权人利益,对失信行为依法严惩和治理,大力提高违约成本。再次,建立完善的个人和企业信用档案制度与信用担保制度,建立信用信息的联网和有偿共享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失信行为;最后,应建立信用监管体系,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律师和信用评级机构等专业服务领域的监督,促进信用中介机构市场化。2、培育市场主体,完善产业金融组织及其市场体系。首先要积极扶持现有正规中小金融企业的成长,在市场准入、税收和监管等方面给予它们与国有金融同等的国民待遇;同时,还要积极培育一批新的中小金融机构,承认非正规金融资本的合法性,鼓励、引导、监管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使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在条件成熟时,将他们改造成为正规金融体系。其次,要加快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使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之间形成一个合理分摊经济发展风险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产业资本进入资本市场循环增值。3、改革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培育高素质的金融企业。在金融产权制度改革方面:一是在既有国有金融产权之外,培育、扶持一批主体明确、边界清楚的金融产权企业。为适应经济多元化的需求,可以建立一批民营金融企业,或以产融结合为核心的金融财团,或引进一批外资金融企业,鼓励非正规金融企业的成长。二是对国有金融企业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创造条件上市。在完善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方面,金融企业应按照“治理与管理分开、治理高于管理”的原则,建立起一个向出资人负责的董事会、和一个向董事会负责的经营管理层、以及一个代表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监督经营管理层的监事会,从而体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彻底分离与制衡的机制。4、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市场主导的金融价格机制。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金融产业资本循环,其中利率杠杆发挥着信号传递作用,它不仅决定金融产业资本利差收益的大小,而且利率的变化会引导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结构作出迅速地调整。要实现利率杠杆的这种功能,这必须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具体做法包括:(1)应放宽直接融资的利率限制,允许利率在一定幅度内浮动,在条件成熟后,利率由发债主体和票据贴现承兑双方自行决定;(2)在全国统一货币市场基础之上形成真正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3)允许存款利率适当浮动,加大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在条件成熟后完全放开;(4)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有效汇率机制;(5)建立起利率与证券价格、国际资本市场价格相联系的机制,使利率的变动能在各金融价格体系间自动的传递,以引导金融产业资本的有效流动。5、硬化预算约束,构筑金融企业自我约束机制。首先,要树立金融相对稳定的理念,充分发挥市场约束的功能。根据中国的实际,金融监管必须在金融的绝对稳定(零倒闭)和机构倒闭(不稳定)之间寻求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为市场约束力的发挥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和制度基础;其次,要消除国有银行作为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支持体的角色,硬化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第三,通过引入一批民营金融企业适当降低金融产业市场集中度,降低金融企业倒闭的负外部性。第四,建立和完善金融企业市场退出机制,并采取适当的金融企业之间的风险隔离措施,如创造相应的条件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第五,政府应适当从金融领域的直接经营活动中退出,妥善处置好国有金融企业的不良金融资产。6、鼓励产融结合,建立可塑性较强的银企合作关系。从银行信贷资本安全运行的角度看,构建新型的银企合作关系必须寻求三点突破:一是强化银行对企业的监控功能;二是规范政府行为,使银企关系市场化;三是建立有进有退的银企合作关系。据此,一方面可以积极鼓励产融结合,构筑稳固的长期银企关系。另一方面,银企关系应当建立在与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吻合的基础上,银行信贷资本在企业经营相对稳定、融资风险较低的时候进入,在企业不能较好地处理影响其成长的因素、以及将终结其生命周期的时候退出,以保护信贷资本循环的安全。7、开拓国际市场,推进金融产业资本国际循环增值。我国金融企业应树立开放和全球意识,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积聚金融产业资本,并积极稳妥地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让金融产业资本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化增值。同时,应采取包括套期保值、期权、期货、互换等现代风险管理手段规避国际金融风险,将风险可能产生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8、实行政监分开,建立完善的独立于政府的监控体系。根据金融产业组织的风险特征,我国应当建立起“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即金融企业自我监督、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市场监督、行业协会监督和监管机构的监督,以加强对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的有效监管。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引言
  • 第1章 总论
  • 1.1 立题依据和研究的问题
  • 1.2 本研究展开的背景
  • 1.3 研究的思路及目标
  • 1.4 研究的假设与方法
  • 1.5 研究的内容和资料
  • 第2章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理论的理论渊源
  • 2.1 产业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
  • 2.2 金融资本与生息资本理论
  • 2.2.1 金融资本理论
  • 2.2.2 生息资本理论
  • 2.3 信息不对称与交易费用理论
  • 2.3.1 信息不对称与信贷配给理论
  • 2.3.2 交易费用理论
  • 2.4 预算约束理论和缺口理论
  • 2.4.1 预算约束理论
  • 2.4.2 缺口理论
  • 2.5 产业组织理论与金融产业发展理论
  • 2.5.1 产业组织理论
  • 2.5.2 金融产业发展理论
  • 第3章 金融产业资本的概念框架
  • 3.1 金融产业:遵循市场法则发展的意义
  • 3.1.1 交易和逐利是现代金融的本性和成长路径
  • 3.1.2 金融产业——遵循市场法则发展的金融业
  • 3.1.3 金融产业与真实产业:互惠互利、共生共荣
  • 3.2 金融产业资本:基于交易和逐利的视角
  • 3.2.1 资本范畴的形成与分析
  • 3.2.2 金融产业资本的内涵与外延
  • 3.2.3 金融产业资本的经济属性
  • 3.3 金融产业资本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3.3.1 金融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
  • 3.3.2 金融产业资本与金融资产
  • 3.3.3 金融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源
  • 第4章 金融产业资本的形成:一个简易分析框架
  • 4.1 金融产业资本的内生形成机理
  • 4.1.1 分工与资本裂变层面的考察:一个宏观视角
  • 4.1.2 基于逐利与市场层面的考察:一个微观视角
  • 4.2 金融产业资本形成的合意模型分析框架
  • 4.2.1 封闭经济下金融产业资本形成的合意模型
  • 4.2.2 开放经济下金融产业资本形成的合意模型
  • 4.3 金融产业资本形成的基本途径
  • 4.3.1 内生的金融产业资本形成途径
  • 4.3.2 外生的金融产业资本形成途径
  • 4.3.3 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产业资本形成之比较
  • 4.4 中国金融产业资本的形成:一个理论解释
  • 4.4.1 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形成的结构特征
  • 4.4.2 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形成特征的理论解释
  • 第5章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路径与过程
  • 5.1 经济开放条件下的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总框架
  • 5.1.1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的总体分析框架
  • 5.1.2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与货币循环的联系
  • 5.2 内在的金融产业资本循环:基于金融中间产品交易路径的考察
  • 5.2.1 内在的金融产业资本循环过程
  • 5.2.2 与真实产业资本循环过程的差异
  • 5.3 外在的金融产业资本循环:基于与外部信用交易路径的考察
  • 5.3.1 融入真实经济部门信用交易的金融产业资本循环
  • 5.3.2 融入虚拟经济交易的金融产业资本循环
  • 5.3.3 参与政府部门信用交易的金融产业资本循环
  • 5.4 金融产业资本的国际循环及其影响
  • 5.4.1 金融产业资本国际循环范畴的提出及其机理
  • 5.4.2 金融产业资本国际循环途径与资本外逃
  • 5.4.3 金融产业资本国际循环的效应:东道国的视角
  • 第6章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的内在动因和市场约束
  • 6.1 逐利机制与金融企业目标函数的形成
  • 6.1.1 金融企业利润最大化选择及其价值模型
  • 6.1.2 金融产业资本的流动机制及其效应:国内视角分析
  • 6.1.3 金融产业资本的流动机制及其效应:国际视角分析
  • 6.2 供给与需求机制: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的市场基础
  • 6.2.1 引论:两对供求关系的形成
  • 6.2.2 金融产业资本的市场供给机制
  • 6.2.3 金融产业资本的市场需求机制
  • 6.2.4 金融产业资本的市场供求均衡机理
  • 6.3 利率、汇率、证券价格变化的影响与冲击
  • 6.3.1 存贷利率与商业银行信贷资本循环
  • 6.3.2 利率、证券价格与金融产业资本循环
  • 6.3.3 利率、汇率与金融产业资本国际循环
  • 6.4 风险、不确定性与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约束
  • 6.4.1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
  • 6.4.2 金融企业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契约”机制
  • 6.4.3 信息不对称与银行信贷配给的形成
  • 第7章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及其评价
  • 7.1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界定与分析框架
  • 7.1.1 经济效率的概念及其研究的问题
  • 7.1.2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内涵和分析框架
  • 7.2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影响因素
  • 7.2.1 金融企业的产权制度安排
  • 7.2.2 金融市场结构与价格形威机制
  • 7.2.3 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
  • 7.2.4 金融企业内部管理与X效率
  • 7.2.5 社会信用环境与信用秩序
  • 7.3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价值标准
  • 7.3.1 经济效率评价与帕累托最优准则
  • 7.3.2 评价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价值标准
  • 7.4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评价
  • 7.4.1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指标体系设置
  • 7.4.2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评价方法
  • 7.4.3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正常化的标志
  • 第8章 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的实证:以银行业为例
  • 8.1 微观生产效率:基于1996-2004年混合数据的实证
  • 8.1.1 中国银行业资本微观效率的初步判断
  • 8.1.2 中国银行业资本微观效率的经验考察
  • 8.2 中观配置效率:基于1953-2004年的经验证据
  • 8.2.1 银行业动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成本
  • 8.2.2 存贷差的急剧膨胀和对银行利润的影响
  • 8.3 宏观功能效率:银行信贷资本循环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 8.3.1 中国信贷资本循环宏观功能效率的初步判断
  • 8.3.2 银行信贷效率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
  • 第9章 中国金融产业资本循环效率不佳的根源:理论与现实论证
  • 9.1 垄断性的金融产业组织结构与分割的市场格局
  • 9.1.1 金融产业组织结构:垄断性依然占主导
  • 9.1.2 金融产业资本配置:一种分割的市场格局
  • 9.2 利率管制、金融寻租与金融产业资本配置效率
  • 9.2.1 利率管制下的金融租金的形成
  • 9.2.2 来自中国的实证考察
  • 9.3 强政府制度安排与政府主导型金融资源配置
  • 9.3.1 中国当前的金融制度:一种强政府垄断制度安排
  • 9.3.2 政府主导信贷资源配置的现实证据
  • 9.4 道德、诚信、信用缺失与信贷博弈
  • 9.4.1 道德、诚信与信用制度缺失
  • 9.4.2 银企关系与借贷博弈
  • 9.5 产权虚置与银行松散治理
  • 9.5.1 中国银行体系的产权归属及其虚置
  • 9.5.2 产权虚置下的银行松散治理
  • 9.6 多元支持体支撑背景下的银行软预算约束
  • 9.6.1 中国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现象及其形成
  • 9.6.2 软预算约束对银行资本循环效率的影响
  •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10.1 研究结论
  • 10.2 政策建议
  • 10.2.1 建立信用制度,构筑和谐的市场金融生态环境
  • 10.2.2 培育市场主体,完善产业金融组织及其市场体系
  • 10.2.3 改革产权和治理结构,培育高素质的金融企业
  • 10.2.4 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市场主导的金融价格机制
  • 10.2.5 硬化预算约束,构筑金融企业自我约束机制
  • 10.2.6 鼓励产融结合,建立可塑性较强的银企合作关系
  • 10.2.7 开拓国际市场,推进金融产业资本国际循环增殖
  • 10.2.8 实行政监分开,建立完善的独立于政府的监控体系
  • 10.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J]. 中国经贸导刊(中) 2020(08)
    • [2].共享经济理念下金融产业价值实现路径[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27)
    • [3].浅谈互联网时代消费与金融产业的跨界融合[J]. 商讯 2019(12)
    • [4].金融产业集聚区模块化发展思路与实践——以杭州为例[J]. 西部金融 2017(10)
    • [5].河北省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状况研究[J]. 时代金融 2018(11)
    • [6].客观看待金融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J]. 银行家 2017(02)
    • [7].山东星景:牵手新金融产业园,筑美好未来[J]. 走向世界 2017(08)
    • [8].经济新常态下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模式分析[J]. 广东经济 2017(04)
    • [9].河南省金融产业集聚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7(14)
    • [10].金融产业体系:提升规模能级[J].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17(03)
    • [11].上海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 中国名城 2017(08)
    • [12].上海钢铁金融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J]. 检察风云 2017(06)
    • [13].新金融产业园里的“双创”故事[J]. 走向世界 2017(30)
    • [14].新金融产业园的铿锵步伐——访济南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葛金田教授[J]. 走向世界 2017(12)
    • [15].品质服务铸就山东新金融产业园[J]. 走向世界 2017(17)
    • [16].山东新金融产业园:人才引领金融梦[J]. 走向世界 2017(38)
    • [17].金融产业集聚的实现路径及其作用——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背景[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7(09)
    • [18].金融产业虚拟集群知识溢出效应的理论研究[J]. 科研管理 2016(S1)
    • [19].山东新金融产业园:璀璨绽放201[J]. 走向世界 2016(03)
    • [20].金融创新与金融产业升级研究[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6(06)
    • [21].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6(13)
    • [22].广西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增长效应的比较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 2016(08)
    • [23].文化金融产业融合的难点及对策分析[J]. 西部金融 2014(12)
    • [24].安徽省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改革与开放 2015(14)
    • [25].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 科技风 2015(19)
    • [26].中国大数据金融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系列活动在筑举行[J]. 贵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6(01)
    • [27].山东新金融产业园:线上投融资平台 助力济南金企升级[J]. 服务外包 2017(06)
    • [28].昆明推动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研究[J]. 今日财富 2017(06)
    • [29].电影产业本质上是金融产业[J]. 东方文化周刊 2017(30)
    • [30].科技助金融产业尽善尽美[J]. 网络传播 2017(06)

    标签:;  ;  ;  ;  

    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理论与政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