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四川盆地东北部中—新生代造山与前陆变形构造叠合关系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构造地质学
作者: 李岩峰
导师: 曲国胜
关键词: 形变层,三维构造,构造叠加,区域滑脱层,中新生代,层序地层,前陆盆地,米仓山,大巴山,通南巴
文献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陆内多个造山带及其前陆相互叠合的变形区,无疑是大陆内部造山带中变形更为强烈的地区,对其构造叠加与盆山耦合关系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国际性前沿课题,由于其所处构造的特殊部位,也已成为油气资源勘探的焦点区域,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外有关造山带及其前陆盆地构造的研究基本上描述并确立了造山带及其前陆变形的几何学和部分运动学模式,但对于陆内多个边界推覆叠合并共同作用到前陆盆地及其先存构造上的多期次、多方向耦合过程及其变形形迹尚未开展详细解剖,缺少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模式,尚待深入研究。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归属于上扬子板块的西北缘,其北侧为近东西向的米仓山冲断构造带,东北侧为北西向大巴山弧形冲断构造带,西北侧为北东向的龙门山造山带。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经历了自古生代到中三叠世被动陆缘沉积环境,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结束了海相碳酸盐岩沉积进入前陆盆地沉积,自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沉积了厚度巨大的陆相红层沉积。随后,受周缘山系向前陆逆冲推覆的影响,卷入了多期次、多边界的构造变形,出现了东西、北东和北西方向构造叠加特征,无疑是研究山-盆多边界、多期次构造关系不可多得的良好场所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最新的地表地质、钻井和石油地震勘探等资料,立足于现有的二千多公里石油地震剖面所揭示的深部构造信息,以米仓山、大巴山前陆区和构造叠加区通南巴构造带为切入点,对米仓山、大巴山及其前陆深浅部构造耦合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讨论了米仓山近东西向构造、南大巴山北西向构造和通南巴北东向构造之间的叠加关系和形成机制。研究内容:(1)建立晚三叠世以来川东北前陆盆地的层序框架,恢复其岩相古地理展布并探讨前陆沉积对周缘山系的造山响应机制。(2)在地表和深部研究的基础上,对米仓山及其前陆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带,并探讨北东向构造对先期近东西向构造的叠加关系,加强米仓山前缘带深浅部构造耦合研究。(3)对大巴山及其前陆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带,并探讨北西向构造对先期东西向和北东向构造的叠加关系,加强南大巴山前缘带深浅部构造耦合研究。(4)在地震剖面综合解释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通南巴构造带上、下形变层构造样式,北东、北西向断裂的三维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探讨通南巴构造带与周缘山系的时空演化关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及其前陆构造变形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二节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研究概况及选题意义
第三节主要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一、米仓山、大巴山前陆中生代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研究
二、米仓山、南大巴山及其前陆变形关系
三、通南巴构造带三维变形特征研究
四、米仓山、南大巴山与通南巴构造叠加变形研究
第四节学术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及内容提要
一、学术指导思想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三、主要工作量
四、内容提要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节区域大地构造格架
一、秦岭造山带
二、龙门山造山带
三、大巴山推覆构造带
四、四川盆地
第二节构造-层序特征
一、区域地层概述
二、研究区构造-地层组合及演化
第三节区域滑脱层及形变层
一、区域滑脱层
二、研究区构造形变特点与层次
第四节小结
第三章 四川盆地东北部中生代前陆盆地沉积相与层序地层研究
第一节研究方法概述
一、沉积体系的定义及划分
二、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及关键层序界面的识别
第二节典型剖面岩性、沉积相及层序描述
一、剖面①
二、剖面②
三、剖面③
四、剖面④
第三节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层序岩相古地理展布特征
第四节四川盆地东北部中生代前陆盆地沉积响应与周缘山系构造演化关系探讨
第四章 米仓山及其前陆变形关系研究
第一节构造分带及特征
一、米仓山冲断构造带(I)
二、前陆盆地区(II)
第二节北东向构造叠加特征及期次探讨
一、北东向断裂特征
二、北东向隆凹格局
三、期次探讨
第三节米仓山前缘盆山结合带深浅部构造关系研究
一、地表地质构造特征
二、米仓山前缘区域地震剖面构造特征
三、深、浅部构造关系研究
第四节小结
第五章 大巴山及其前陆变形关系研究
第一节大巴山及其前陆构造分带
一、北大巴山推覆构造带(I)
二、南大巴山冲断褶皱带(II)
三、前陆盆地区(III)
第二节北西向构造叠加特征及期次探讨
一、地表地质构造
二、深部构造特征
第三节大巴山前缘盆山结合带深浅部构造关系研究
一、剖面概述
二、前陆盆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
三、南大巴山构造变形特征
第四节小结
第六章 通南巴构造带构造特征
第一节通南巴构造带地表构造特征
一、地表地质特征
二、卫星影像构造解译特征
三、水系发育与地表构造的关系
第二节通南巴构造带深部构造特征
一、研究方法概述
二、通南巴构造带主要地震测线反射剖面特征及构造解释
三、通南巴构造带平面构造特征
四、通南巴构造带三维构造特征
第三节通南巴构造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一、平衡剖面计算
二、通南巴构造带的演化特征
第七章 米仓山、南大巴山和通南巴构造带构造特征及演化
第一节南大巴北西向构造与米仓山东西向构造叠加关系研究
第二节米仓山、南大巴山与其前陆通南巴构造带构造关系研究
一、通南巴北东向构造与米仓山近东西向构造关系探讨
二、通南北西向构造与南大巴山弧形构造关系探讨
第三节 米仓山、南大巴山与通南巴构造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一、造山前构造阶段
二、造山期前陆盆地构造发展阶段
三、再造山-前陆盆地构造变形阶段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6-07-06
参考文献
- [1].陕甘宁地区古生代以来的构造及演化特征研究[D]. 张进.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
- [2].多源信息处理及其在线环构造识别和多种能源矿藏(床)找矿中的应用[D]. 赵希刚.西北大学2006
- [3].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盐相关构造及其形成机理[D]. 余一欣.中国石油大学2006
- [4].大别造山带南缘构造带构造几何学特征与形成演化[D]. 钱存超.西北大学2006
- [5].准噶尔南缘构造沉积演化及其控制下的基本油气地质条件[D]. 白斌.西北大学2008
- [6].南天山南缘中西段构造变形特征与控制因素[D]. 王清华.浙江大学2007
- [7].沁水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构造应力场特征[D]. 王莹.南京大学2013
- [8].长乐—南澳变质带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研究[D]. 石建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 [9].南羌塘盆地西部上古生界—中生界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D]. 刘治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 [10].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群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D]. 赵学钦.浙江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米仓山构造带构造特征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D]. 孙东.成都理工大学2011
- [2].川东北长兴期—须家河期构造—沉积演化[D]. 钟怡江.成都理工大学2012
- [3].四川盆地中—新生代盆—山结构与油气分布[D]. 邓宾.成都理工大学2013
- [4].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地层学及沉积体系研究[D]. 李华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
- [5].川东南地区构造变形与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研究[D]. 吕宝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 [6].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及砂体分布研究[D]. 高红灿.成都理工大学2007
- [7].大巴山侏罗纪前陆层序地层学研究[D]. 刘刚.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
标签:形变层论文; 三维构造论文; 构造叠加论文; 区域滑脱层论文; 中新生代论文; 层序地层论文; 前陆盆地论文; 米仓山论文; 大巴山论文; 通南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