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肝功能损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向天果,肝功能损害,不良反应
肝功能损害论文文献综述
丁楠[1](2019)在《疑向天果致肝功能损害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2岁,因"头晕4 d,胸闷2 d"于2018年7月11日入院。入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现症见:口干多饮,夜尿0~1次/晚,头晕、胸闷不适。稍感目蒙,无明显肢体麻木。精神一般,余无异常。近期体重无减轻。高血压病史18年,最高血压180/120 mmHg(1mmHg=133.2 Pa),近2年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 bid)降压治疗,自诉平素血压控制可,约控制在130/70 mmHg左右。糖尿病史8年,近2年降糖方案为诺和灵30注射(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9年11期)
赵爱月,许天文,傅德强,戴炀斌,林建光[2](2019)在《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肝损害的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对降低肝功能损害和HBV再激活的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79例在我院接受化疗的合并HBV感染的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收集没有合并HBV感染的乳腺癌患者7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情况,分析观察组HBV再激活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对降低肝功能损害及HBV再激活的作用。结果观察组中发生各级肝功能损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1.8%比20.3%,P<0.05),在观察组中有21.5%的患者出现HBV再激活,而出现HBV再激活的患者肝功能损害率明显高于未出现HBV激活的患者(76.5%比32.3%,P=0.002)。此外,使用含蒽环类化疗药物较未使用蒽环类化疗药物更容易出现肝功能损害(51.9%比22.2%,P=0.016),而化疗前HBsAg滴度高的患者也更容易出现肝功能损害(54.8%比27%,P=0.022),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患者中肝功能损害率较未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明显降低(19%比50%,P=0.019),其HBV再激活率也明显降低(4.8%比27.6%,P=0.032)。结论合并HBV感染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率升高与HBV再激活密切相关,化疗前HBsAg滴度高及使用蒽环类化疗药物是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可加重肝功能损害,化疗期间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是一种降低继发性肝功能损害和HBV再激活的有效办法。(本文来源于《口岸卫生控制》期刊2019年05期)
李会敏,付畅,胡州阳,杨哲昀,赵勇[3](2019)在《左新河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功能损害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该病是由于甲状腺激素产生分泌过多,主要表现为机体代谢亢进和多个系统兴奋性增高。甲亢随着病情的变化可累及肝脏,引起肝肿大、肝功能损害,甚至出现肝硬化、黄疸~([1])等。国外甲亢死亡病例尸检资料发现,90%的患者合并有肝脏损害,20%患者伴有黄疸~([2]),在确诊甲亢的患者中40%~89%至少存在1项(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黄柳芳,王楠,张天,颜伟慧,陆丽娜[4](2019)在《鱼油脂肪乳剂和中长链脂肪乳剂对肠衰竭相关肝损害患儿肝功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鱼油脂肪乳剂和中长链脂肪乳剂对肠衰竭相关肝损害患儿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999年1月至2017年5月65例接受肠外营养肠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最初均采用中长链脂肪乳剂(按患儿体重计算,平均剂量1. 2 g/kg)进行治疗,此时肝功能各项指标正常,当TBA、ALT、AST、AKP、γ-GT、Tbi、Dbi中任何3项高于正常参考值范围2倍水平时进行干预方案调整,本组中有31例更换为鱼油脂肪乳剂(按患儿体重计算,平均剂量1g/kg)治疗,余34例继续应用中长链脂肪乳剂治疗。治疗过程中每周监测一次肝功能。结果鱼油脂肪乳剂组ALT、γ-GT、Tbi水平均显着下降(P <0. 05),而中长链脂肪乳剂组仅AST、Tbi水平出现下降(P <0. 05)。两组对比结果显示,干预前鱼油脂肪乳剂组ALT、Dbi水平显着高于中长链脂肪乳剂组(P<0. 05),干预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 0. 05)。鱼油脂肪乳剂组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的中位数为22(17~32) d,中长链脂肪乳剂组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的中位数为28(15~52. 5) d,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相比于中长链脂肪乳剂,鱼油脂肪乳剂更有助于减轻小儿肠衰竭相关肝损害程度。(本文来源于《临床小儿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户丽娟,刘卫涛[5](2019)在《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在他汀类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在他汀类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160例老年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采用替格瑞洛治疗。观察2组患者药物治疗3、7、30 d的血小板聚集率、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生情况、用药安全性(随访2个月和1年的主要出血事件、次要出血事件、呼吸困难和肌酐升高)。结果观察组药物治疗3、7、30 d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 <0. 05)。对照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着高于观察组(P <0. 05)。2组患者均未发生主要出血事件,观察组发生次要出血事件患者例数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随访2个月时呼吸困难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随后显着减少,2组患者均未发生肌酐升高。结论替格瑞洛在治疗他汀类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老年ACS患者中安全性高,患者均未出现主要的出血事件和呼吸困难症状,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董雪婷,杨辉,吴艳玲,吴润秋,金玉[6](2019)在《脾氨肽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改善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肝功能损害及免疫功能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脾氨肽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在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肝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的临床诊断CMV肝炎并给予脾氨肽联合GSH治疗的患儿51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根据黄疸的有无分为黄疸组(25例)和无黄疸组(26例),其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4.82±4.16)个月。选取同期同一年龄段单用GSH治疗的CMV肝炎患儿50例作为对照组,包括黄疸组26例,无黄疸组2 4例,男2 7例,女2 3例,年龄(5. 7 5±3. 0 9)个月,于治疗前1d、治疗后1 4, 2 8d,检测患儿肝功能、细胞免疫水平及CMV抗体滴度及DNA负载值,对比分析脾氨肽联合GSH治疗和单用GSH治疗在CMV肝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结果:黄疸型CMV肝炎患儿的治疗,观察组治疗后28 d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水平均较对照组显着下降;观察组治疗后14 d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也较对照组明显减轻。无黄疸型CMV肝炎患儿的治疗,观察组治疗后28 d ALT水平均较对照组显着下降。CMV肝炎(包括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患儿,观察组治疗28 d,外周血CD4+细胞数量显着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脾氨肽联合GSH治疗可显着改善CMV肝炎患儿肝功能损害,增强免疫功能,临床总疗效优于单用GSH。(本文来源于《临床与病理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唐伟萍,钟楠,陈志未,孔繁聪,魏艳淋[7](2019)在《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2例HPS患者肝功能损害相关的临床资料,探讨肝功能异常的特点及其和HPS患者生存的关系。结果:92例HPS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以轻、中度损害为主。肝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乳酸脱氢酶(LDH,89.13%)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64.13%)明显升高,白蛋白(ALB,90.22%)显着下降,总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DBIL,59.78%)为主,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76.09%)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67.39%)的延长。风湿免疫组患者的ALB水平较感染组、肿瘤组、不明原因组患者均明显增高(P<0.05、P<0.05和P<0.01),感染组患者ALB水平较不明原因组患者明显增高(P=0.007)。感染组患者的Fbg水平较肿瘤组、不明原因组、风湿免疫组患者均明显降低(P<0.05、P<0.05和P<0.05)。将HPS患者进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B级组和C级组。单因素分析显示,LDH≥2 000 U/L、ALB<30 g/L和PT≥15.1 s的患者预后更差(P<0.05、P<0.01和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ALB<30 g/L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01)。结论:HPS患者普遍存在肝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LDH和AST水平升高以及ALB水平降低。肝功能损害程度可能与HPS的病因及预后相关,LDH≥2 000 U/L、ALB<30 g/L和PT≥15.1 s的HPS患者预后更差,临床上应尽早给予积极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张桢,李秋[8](2019)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伴肝功能损害患者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与应付方式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伴肝功能损害患者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与应付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伴肝功能损害患者纳入研究,按照应对方式量表(CSQ)评分,将其分为应对方式成熟型组和非成熟型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评分、健康调查量表(SF-36)中心理健康亚项(MHS)评分,对EPQ、MHS评分与患者成熟型应对方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熟型组患者CSQ中成熟型应对方式评分(t=30.226,P<0.05)、MHS评分(t=9.077,P<0.05)明显高于非成熟型组,CSQ中非成熟型应对方式评分(t=-30.091,P<0.05)明显低于非成熟型组;成熟型组患者EPQ中L评分(t=14.837,P<0.05)显着高于非成熟型组,N评分(t=-15.454,P<0.05)、E评分(t=-12.879,P<0.05)与P评分(t=-18.388,P<0.05)显着低于非成熟型组;MHS评分(r=0.865,P<0.05)、L评分(r=0.732,P<0.05)与甲亢伴肝功能损害患者成熟型应对方式评分呈正相关,E评分(r=-0.806,P<0.05)、P评分(r=-0.847,P<0.05)、N评分(r=-0.915,P<0.05)评分与甲亢伴肝功能损害患者成熟型应对方式评分呈负相关。结论:甲亢伴肝功能损害患者应对方式越成熟,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越容易克制自身情绪,外向人格、不稳定人格、冷漠型人格特征越少。(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史秀梅,胡永领,谢士宁,赵艳艳[9](2019)在《临床药学监护对肝功能损害患者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临床药学监护对肝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对用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315例肝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药学监护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药学监护,158例)与观察组(按照项目流程给予规范药学监护,157例),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复诊率与用药依从性。结果两组入院时TBIL、AST、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周后两组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时间段各肝功能指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半个月,两组复诊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与6个月,观察组复诊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半个月,两组用药依从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与6个月,观察组用药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损害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接受临床药学监护,效果显着,可有效保护肝功能,利于提高复诊率以及用药依从性。(本文来源于《贵州医药》期刊2019年07期)
卓美红,祝亚平,刘利[10](2019)在《妊娠晚期急性肝功能损害重症患者安全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妊娠晚期肝功能急性损害的病因,探讨其处理方法和管理方案。方法对2010年以来,我院妇产科收治的5例妊娠合并肝功能急性损害病例的病因、治疗护理方法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中:1例为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2例是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1例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合并急性脂肪肝,1例是HELLP综合症。5例产妇均治愈存活,4例胎儿存活,1例早产儿死亡。结论妊娠晚期肝功能急性损害应尽早诊断、及时终止妊娠,全方位的护理对防治产后出血及感染,保障母婴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肝功能损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肝损害的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对降低肝功能损害和HBV再激活的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79例在我院接受化疗的合并HBV感染的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收集没有合并HBV感染的乳腺癌患者7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情况,分析观察组HBV再激活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对降低肝功能损害及HBV再激活的作用。结果观察组中发生各级肝功能损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1.8%比20.3%,P<0.05),在观察组中有21.5%的患者出现HBV再激活,而出现HBV再激活的患者肝功能损害率明显高于未出现HBV激活的患者(76.5%比32.3%,P=0.002)。此外,使用含蒽环类化疗药物较未使用蒽环类化疗药物更容易出现肝功能损害(51.9%比22.2%,P=0.016),而化疗前HBsAg滴度高的患者也更容易出现肝功能损害(54.8%比27%,P=0.022),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患者中肝功能损害率较未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明显降低(19%比50%,P=0.019),其HBV再激活率也明显降低(4.8%比27.6%,P=0.032)。结论合并HBV感染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率升高与HBV再激活密切相关,化疗前HBsAg滴度高及使用蒽环类化疗药物是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可加重肝功能损害,化疗期间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是一种降低继发性肝功能损害和HBV再激活的有效办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功能损害论文参考文献
[1].丁楠.疑向天果致肝功能损害1例[J].中南药学.2019
[2].赵爱月,许天文,傅德强,戴炀斌,林建光.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情况分析[J].口岸卫生控制.2019
[3].李会敏,付畅,胡州阳,杨哲昀,赵勇.左新河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肝功能损害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19
[4].黄柳芳,王楠,张天,颜伟慧,陆丽娜.鱼油脂肪乳剂和中长链脂肪乳剂对肠衰竭相关肝损害患儿肝功能的影响研究[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9
[5].户丽娟,刘卫涛.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在他汀类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
[6].董雪婷,杨辉,吴艳玲,吴润秋,金玉.脾氨肽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改善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肝功能损害及免疫功能的临床疗效[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9
[7].唐伟萍,钟楠,陈志未,孔繁聪,魏艳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9
[8].张桢,李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伴肝功能损害患者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与应付方式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
[9].史秀梅,胡永领,谢士宁,赵艳艳.临床药学监护对肝功能损害患者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9
[10].卓美红,祝亚平,刘利.妊娠晚期急性肝功能损害重症患者安全管理[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