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王”与“禅定”:佛教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论

“心王”与“禅定”:佛教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论

论文摘要

佛教“以心为要”,佛教心理学从表到里、自外而内、层层递进,充分说明人类的心理现象是一个系统整体。佛教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结构、心理过程、心理生活的分析精微,构建了严密的框架体系。本文通过对佛教心理学的心理观(身心不二论)、研究对象(心王和心所)、研究方法(禅定体证)的论述,对佛教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的梳理和诠释。佛教心理学作为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既呈现出中国本土心理学的自信,同时又是心理学研究的“另一种声音”。心身关系是心理学长期关注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思想一直在西方心理学界占主导地位,故而实证的研究方法也成为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立场,虽心理学应用实证方法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但应用实证方法和以实证主义为中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佛教心理学的心理观是身心不二,强调主客体的统一。因此借鉴吸收其他文化中关于心身关系的理论,取众家之长,对于心理学的发展不无裨益。佛教心理学研究粗显心理背后的隐微心理,对深层心理作系统剖析,认为心法(八识心王)由深至浅可分为心、意、识三个层次,不同于西方心理学将心理活动物化为一实体,然后予以知、情、意的结构来细分,佛教认为心理只是“一心”,是动态的整体,是刹那生灭的,其对“心”的分析异常复杂、深刻。与八识心法相应的五遍行心所,是最基本的五种心所,是人类心理活动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心理活动。从作意心所(注意)到思心所(意志)的心理运作,是佛教心理学对人类一般心理过程的解读。佛教心理学对其研究对象描述之精微复杂,是佛教心理学的特色之所在。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构建来说,方法论的问题都至关重要。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中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便是内证法,而佛教心理学的禅定体证法在整个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内证研究方法中占有极重要一席,这是一种“证知”、一种以心见心的内省活动、一种通过意识的自主控制达到知自心的训练技术,既是意识的自我觉知,又是意识的自我构筑。禅定体证是是佛教心理学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是对思辨与实证的双重超越。禅定体证是主客体的统一、是对言语概念的舍弃、既非经验亦非超验。禅定体证的具体过程,可概括为止观。佛教心理学作为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禅定体证法优于儒家静观与道家存想体证法,凸显在具体实施过程和最终抵达境界上。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佛教是心理学
  • 1.2 佛教心理学之魅力所在
  • 2 本研究之价值
  • 2.1 前期文献综述——收获与不足
  • 2.2 佛教心理学:心理学的另一种声音
  • 3 佛教心理学之心理观
  • 3.1 西方之身心论
  • 3.2 佛教心理学之身心不二论
  • 4 佛教心理学之研究对象——心王、心所
  • 4.1 心王:隐微难见的深层心理系统
  • 4.1.1 具有认知功能的“识”
  • 4.1.2 产生自我的“意”
  • 4.1.3 作为最高本体的“心”
  • 4.2 心所:一般心理活动的基本模式
  • 4.2.1 “作意”——注意
  • 4.2.2 “触”——感觉
  • 4.2.3 “受”——情绪、情感
  • 4.2.4 “想”——认知过程
  • 4.2.5 “思”——意志
  • 5 佛教心理学之研究方法——禅定体证
  • 5.1 禅定体证之特点
  • 5.1.1 禅定体证是主客体的统一
  • 5.1.2 禅定体证是对言语概念的舍弃
  • 5.1.3 禅定体证既非经验亦非超验
  • 5.2 禅定体证之具体过程——止、观
  • 5.2.1 何谓止观
  • 5.2.2 止观修持过程
  • 5.3 禅定体证之价值
  • 5.3.1 内证——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5.3.2 佛教禅定体证对于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内证法的推动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内证: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之独特研究方法[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2(02)
    • [2].运用人文主义心理学矫正学生不良行为[J]. 新课程(综合版) 2010(07)
    • [3].心灵教育铸就生命成长[J]. 现代教育科学 2012(08)
    • [4].融媒时代共情理论在战争报道中的应用[J]. 青年记者 2018(26)
    • [5].西方教育评价发展的心理学基础[J]. 教育评论 2010(01)
    • [6].政治课堂中如何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J]. 考试周刊 2013(27)
    • [7].浅谈散文审美教育的教学[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03)
    • [8].强化学生心理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益[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41)
    • [9].西方心理学的人文主义研究模式[J]. 河西学院学报 2009(03)
    • [10].惟我与无我:中西方自我观比较新解[J]. 心理学探新 2009(04)
    • [11].试论科学心理学的分裂与重构[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3(05)
    • [12].从“心”开始——有效心理环境对教育的促进作用[J]. 考试周刊 2011(85)
    • [13].“非指导性”作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 新课程(中) 2011(03)
    • [14].现代心理学科学观的哲学反思与理论重构[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0(03)
    • [15].情感因素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2(04)
    • [16].浅谈有效心理环境对英语教育的促进作用[J]. 海外英语 2011(13)
    • [17].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的调查分析[J]. 英语教师 2008(06)
    • [18].用“微奉献”传递爱之正能量——记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全人教育之守护天使行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4(12)
    • [19].尼采对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影响[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11)
    • [20].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有效性运用[J]. 新课程学习(上) 2012(10)
    • [21].积极心理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J]. 社会心理科学 2010(Z2)
    • [22].西方创新思维观探析——基于心理学流派的嬗变和发展[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3].神经现象学:心理科学两条路线的融汇与互惠[J]. 科技导报 2016(21)
    • [24].构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J]. 新课程(上) 2014(01)
    • [25].西方心理学的两种向度——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1(02)
    • [26].大学生情感因素对英语自主学习的影响[J].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10(01)
    • [27].浅析西方心理学嬗变的历史轨迹及趋势[J]. 理论观察 2010(02)
    • [28].论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人文性研究的可行性[J]. 考试周刊 2013(06)
    • [29].两种“科学心理学”的理论区分[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 [30].大学英语课堂焦虑对课堂互动及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02)

    标签:;  ;  ;  ;  ;  

    “心王”与“禅定”:佛教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