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炭疽芽孢杆菌是一种杆状革兰氏阳性细菌,且能引起人畜共患的炭疽病。在营养匮乏时,炭疽芽孢杆菌可产生芽孢,以抵御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由于炭疽芽孢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一直被列入生物武器中头号战斗剂。因此,如何快速,准确的检测炭疽芽孢成为当今人类必须要解决的难题。本研究中,通过灭活的炭疽芽孢作为免疫原,筛到了三株高亲和力且特异性很好的单克隆抗体(8G3,10C6,12F6)。这三株抗体不仅可以识别炭疽芽孢表面,还可直接检测完整的炭疽芽孢杆菌,并且同苏云金、蜡样等芽孢杆菌属的其它成员无交叉反应。其中,单克隆抗体8G3与炭疽芽孢亲和力最高,而12F6则是用于炭疽芽孢杆菌检测的最佳选择。经鉴定,三株抗体的靶抗原均是EA1蛋白。EA1,作为炭疽芽孢杆菌S层的主要抗原之一,已经被广泛认知。然而,研究者们对“EA1是否也是真正的芽孢蛋白”这一问题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我们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纯化、洗涤芽孢的过程中,该蛋白持续且大量的存在于炭疽芽孢表面。即使经过严谨洗涤的炭疽芽孢,依然可以被我们的单克隆抗体识别。因此,不管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还是否定,EA1都可用作炭疽芽孢检测的靶标。除此之外,我们首次将表面等离子共振(SPR)传感器应用于炭疽芽孢的检测,并且建立了直接,快速,灵敏且无标记的炭疽芽孢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BIAcore3000传感器,特异性单克隆抗体8G3及消减抑制试验,可在40 min之内,检测出浓度低至为10~4 CFU/ml的炭疽芽孢,并且很容易将其与苏云金,蜡样等其它近缘细菌的芽孢分开。因此,该方法可作为实验室检测炭疽芽孢的另一种选择,一旦便携式SPR可以获得,即可应用于炭疽芽孢的现场检测。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缩略语表第1章 炭疽芽孢杆菌致病机制及检测研究进展1.1 炭疽芽孢杆菌的形态极其分类1.2 炭疽病1.2.1 皮肤炭疽(cutaneous anthrax)1.2.2 吸入炭疽(inhalatinal anthrax)1.2.3 胃肠道炭疽(gastrointestinal anthrax)1.3 炭疽芽孢杆菌的毒力因子以及致病机理1.3.1 毒素质粒和荚膜质粒1.3.2 保护性抗原(PA)1.3.3 致死毒素1.3.4 水肿毒素1.4 检测方法1.4.1 细菌学检测1.4.2 核酸检测1.4.3 免疫学检测1.4.4 适配子检测1.4.5 化学分析检测1.4.6 生物传感器检测1.4.7 生物芯片检测1.5 结论第2章 抗炭疽芽孢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2.1 前言2.2 材料2.2.1 动物和细胞2.2.2 菌株2.2.3 试剂2.2.4 仪器设备2.2.5 溶液配制2.2.5.1 细菌培养基2.2.5.2 细胞培养相关溶液2.2.5.3 ELISA相关溶液2.2.5.4 单抗纯化相关溶液2.2.5.5 SDS-PAGE电泳相关溶液2.3 试验方法2.3.1 芽孢抗原的制备2.3.1.1 芽孢培养与纯化2.3.1.2 芽孢计数2.3.1.3 芽孢灭活2.3.2 小鼠免疫2.3.3 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2.3.4 骨髓瘤细胞的复苏与培养2.3.5 饲养细胞的制备2.3.6 细胞融合2.3.6.1 收集骨髓瘤细胞2.3.6.2 分离脾细胞2.3.6.3 融合2.3.7 阳性杂交瘤细胞筛选与克隆化2.3.8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与复苏2.3.9 单克隆抗体的腹水生产及纯化2.3.9.1 腹水生产2.3.9.2 单克隆抗体纯化(正辛酸-饱和硫酸铵沉淀法)2.3.10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2.3.10.1 单克隆抗体分型(ELISA)2.3.10.2 单克隆抗体效价的测定2.3.10.3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2.3.10.4 杂交瘤细胞稳定性鉴定2.4 结果与分析2.4.1 扛原制备2.4.2 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2.4.3 ELISA检测免疫小鼠的血清效价2.4.4 细胞的融合与筛选2.4.5 单克隆抗体性质的鉴定2.4.5.1 单克隆抗体亚类的鉴定2.4.5.2 单克隆抗体的亲和力鉴定2.4.5.3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鉴定2.4.5.3.1 单克隆抗体对炭疽芽孢的特异性2.4.5.3.2 单克隆抗体对炭疽芽孢杆菌的特异性2.5 讨论2.6 结论第3章 单克隆抗体靶抗原的鉴定及相关研究3.1 前言3.2 材料3.2.1 菌株与质粒3.2.2 试剂3.2.3 仪器设备3.2.4 溶液配制3.2.4.1 细菌培养基3.2.4.2 纯化芽孢外壁相关溶液3.2.4.3 SDS-PAGE和Western Blot相关溶液3.2.4.4 质谱分析相关溶液3.2.4.5 蛋白质纯化相关溶液3.3 试验方法3.3.1 芽孢外壁的纯化3.3.2 SDS-PAGE和Western Blot3.3.3 质谱分析3.3.4 基因克隆3.3.4.1 基因扩增3.3.4.2 载体构建3.3.4.3 大肠杆菌的转化3.3.4.3.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3.3.4.3.2 大肠杆菌的转化3.3.5 蛋白质的表达与纯化3.3.6 间接ELISA试验3.3.7 免疫荧光试验3.3.8 原子力显微镜(AFM)3.4 结果与分析3.4.1 芽孢外壁的纯化3.4.2 单克隆抗体靶蛋白的鉴定3.4.3 eag基因的克隆表达与蛋白纯化3.4.4 单克隆抗体与EA1亲和力鉴定3.4.5 免疫荧光试验3.4.6 SA26与8G3的比较3.4.7 洗涤对炭疽芽孢表面的影响3.5 讨论3.6 结论第4章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检测炭疽芽孢4.1 前言4.2 材料4.2.1 菌株4.2.2 试剂4.2.3 仪器设备4.2.4 溶液配制4.2.4.1 细菌培养基4.2.4.2 夹心ELISA试验相关溶液4.2.4.3 SPR试验相关溶液4.3 试验方法4.3.1 芽孢制备4.3.2 夹心ELISA4.3.3 SPR试验4.3.3.1 抗体固定4.3.3.2 芯片再生4.3.3.3 SPR检测炭疽芽孢4.3.3.4 特异性鉴定4.4 结果与分析4.4.1 夹心ELISA检测炭疽芽孢4.4.2 抗体固定与芯片再生4.4.3 SPR传感器检测炭疽芽孢4.4.4 特异性鉴定4.5 讨论4.6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炭疽论文; 芽孢论文; 单克隆抗体论文; 表面等离子共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