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我国传统中药,很早就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祛癖止痛,活血通经,凉血消痛,清心除烦之功,常用于心血管系统和血液系统等疾病的治疗。丹参主要含有脂溶性的二萜醌类化合物(丹参酮类成分)和水溶性的酚酸类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本研究主要对农杆菌Ri诱导丹参毛状根培养体系进行优化,并对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的累积规律进行相应的研究。取得如下结论:(1)发根农杆菌R1601菌株侵染丹参外植体,不同外植体其诱导率有很大的差别,其中叶片的诱导率最高,达45 %,其次为茎段9.7 %,叶柄未诱导出毛状根。而由发根农杆菌感染带节茎段转化的丹参幼苗,诱导率为100 %,其根系庞大,呈须根状,节间明显缩短。(2)在测定丹参毛状根中几种药用有效成份的研究表明,培养至第56 d,毛状根增长约15倍。不同培养时期丹参毛状根的增长倍数与培养时间成正相关,分别于培养时间的第28 d、42 d、56 d都有明显的增长。(3)丹参毛状根中几种药用成份在不同的的培养时期并未表现出如前人所报道的累积规律。另外,所培养的丹参毛状根并未检测出丹参酮Ⅰ的指纹图谱或丹参酮Ⅰ的含量过低。二氢丹参酮Ⅰ的含量则明显高于丹参酮ⅡA和丹参酮Ⅰ,而在前人对栽培丹参中药用成份的研究表明,丹参酮Ⅰ的含量高于二氢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碳源对丹参和藏丹参毛状根生长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20(11)
- [2].丹参毛状根不同培养时期有效成分的积累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09)
- [3].不同氮源对丹参和藏丹参毛状根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J]. 中草药 2020(09)
- [4].基于响应面法对丹参毛状根诱导条件的优化研究[J]. 湖南中医杂志 2018(11)
- [5].茉莉酸参与介导镧诱导丹参毛状根活性物质的积累[J]. 中药材 2017(10)
- [6].诱导子对丹参毛状根丹酚酸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5)
- [7].磷胺霉素处理对丹参毛状根合成丹参酮类化合物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24)
- [8].培养基中不同营养元素对丹参毛状根生长及丹参酮类积累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9].丹参毛状根中多种丹酚酸类化合物的鉴定与生物合成(英文)[J]. 药学学报 2011(11)
- [10].流式细胞术测定丹参毛状根核DNA方法的建立[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8(12)
- [11].茉莉酸甲酯对丹参毛状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 生物技术通报 2018(07)
- [12].ABA及其生物合成抑制剂对丹参毛状根酚酸类成分和关键酶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06)
- [13].稀土元素镧与丹参毛状根中活性成分及其生物合成中关键酶的量效关系[J]. 中国现代中药 2017(03)
- [14].一氧化氮信号在脱落酸诱导丹参酚酸类成分积累中的作用[J]. 生物工程学报 2016(02)
- [15].3种鼠尾草属植物有效成分分析[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0(06)
- [16].两种丹参毛状根对茉莉酸甲酯的差异响应[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 [17].不同元素对丹参毛状根生长及丹参酮类成分积累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9(11)
- [18].丹参毛状根的诱导及培养条件的优化[J]. 中国中药杂志 2014(16)
- [19].茉莉酸甲酯对丹参毛状根中水溶性酚酸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J]. 中国药学杂志 2010(13)
- [20].农杆菌Ri诱导丹参毛状根培养体系的优化[J]. 西北农业学报 2009(06)
- [21].丹参转基因毛状根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15)
- [22].诱导子对丹参有效成分次生代谢的诱导与调控[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03)
- [23].稀土元素镧对丹参活性物质积累及其合成途径中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23)
- [24].基于茉莉酸甲酯诱导的丹参毛状根酚酸类成分次生代谢机制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01)
- [25].丹参毛状根化学成分稳定性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06)
- [26].丹参SmNAC1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13)
- [27].丹参毛状根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国中药杂志 2009(14)
- [28].管状花目中多酚氧化酶的序列分析与功能预测[J]. 北方园艺 2016(12)
- [29].丹参乙酰CoA酰基转移酶基因全长克隆和SNP分析[J]. 药学学报 2010(06)
- [30].赤霉素及其合成抑制剂对丹参酮类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