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061-02
由于信息使用者对于信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会计信息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决策,还会影响到市场的运作,这就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要求,即决策有用性。决策有用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主要来说,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两者相权衡所得到的信息是对信息使用者最有用的信息。因此,可靠性和相关性被认为是会计信息应具备的两项主要质量特征。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含义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做的具体描述要求,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它具体规定了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目标应具备的质量的规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它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目标之间的桥梁,对会计信息起约束的作用,并使会计信息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
二、会计信息主要质量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阐述
(一)二者的内涵
1.相关性的内涵。相关性作为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会计信息要同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联,即人们可以利用会计信息做出有关的经济决策。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相关性被视为会计信息的一项重要的质量特征。一般认为,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要取决于其预测价值、反馈价值与及时性。(1)预测价值:如果一项信息能帮助使用者预测未来事项的结果,则此项信息具有预测价值,使用者可根据预测的可能结果,作出最佳选择。由于信息的预测价值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因而是相关性的重要组成因素;(2)反馈价值:如果一项信息能使其使用者证实或更正过去的预测的实际结果反馈给决策者,通过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可以证实过去的预期是否有误,从而避免再作同样的决策时再犯错误。可见,信息的反馈价值有助于未来决策,因而也是相关性的重要组成因素;(3)及时性:任何信息要想影响决策,就必须在决策之前提供。虽然及时提供的信息不一定具有相关性,但信息若不能及时提供必定会失去效用。
2.可靠性的内涵。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应该是准确的、不偏不倚的。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可靠性是由五个方面的具体特性来支撑的:(1)真实反映:“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2)实质重于形式:“信息如果要想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3)中立性:“信息要可靠,就必须是中立的,也就是不带偏向的”。(4)审慎:“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所要求的估计时,在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虚计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5)完整性:“信息要具有可靠性,就必须在重要性和成本允许的范围内做到完整”。
我国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就提出“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一表述只将真实性和完整性包含在可靠性之中,而对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则是以单独条款与可靠性并列表述,但没有条款对中立性进行表述。
(二)二者的关系
1.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相关性与可靠性有很多共同点。首先,它们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特质,相关性越大,可靠性越高,越符合使用者的要求。其次,相关性与可靠性都是从信息使用者角度提出的。相关性回答信息使用者有要什么信息,而可靠性使信息使用者能对会计信息充分信任而放心使用。再次,相关性与可靠性都要受成本效益原则、重要性原则的制约。会计信息没有可靠性,相关性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反之,会计信息没有相关性,可靠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对于会计目标而官,二者只能是孰先孰后、而非孰有孰无的关系。
2.二者相互排斤、对立。对于经济活动的信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是报告还是不报告,如果报告,应采用何种方式报告,强调相关性或强调可靠性往往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如公司的盈利预测信息,由于此类信息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和受公司管理当局操纵的性质便得其可靠性较差,但对投资者来说却是非常相关的,因此既不能不报告盈利预测信息,也不能将其列入会计报表或报表附注等可靠性较高的信息类别,最终权衡的给果是将其作为其他类别的财务报告报送。由于二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提高相关性,有可能错失可靠性,提高可靠性,有可能报失相关性。
3.二者的融合的必要性分析。综上所述,会计信息质量属性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像可靠性与相关性这种存在内在冲突的质量属性之间更是如此:会计信息可靠性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针对过去的质量要求,而相关性是以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为计量属性、针对未来的质量要求。我们必须对这两者予以相同程度的重视,提高信息相关性的举措,绝不能以降低或失去可靠性为代价,而任何强化可靠性的做法,也绝不能离开相关性的导向。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方的改进或改革,都极有可能给信息有用性带来严重的后果。就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而言,应着重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从长远看,将现代"相关性"和"可靠性"置于统一的框架中加以研究和分析必将促进二者的融合。
三、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对策
(一)如何改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一是增加报表附注披露的事项。在财务报告中采用报表附注的形式揭示重大的非财务信息是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重大举措,对此应进一步加强;二是充分揭示不确定性事项,披露有关未来发展前景的信息;三是采用现行市价法,利用互联网快速提供,发布会计信息,进行适时的会计核算;四是重视对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有关现金流量的信息是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主要因素,对使用者确定企业的价值,预测未来趋势有重要意义,是使用者共同关注的最相关的会计信息。对其披露应予加强。可考虑改按年编制现金流量表,提供现金流量信息为按月或更短的期间提供;五是简化报表项目,凸显相关信息。为增强相关性,方便使用者阅读利用,建议精简表内项目,增加披露财务分析指标,使定期会计信息真正成为有用的决策依据。
(二)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1.完善财会法规体系,增强可操作性。我国的会计准则,法规的制定总是滞后于会计问题的出现,使会计工作特别是会计核算中遇到的新问题无明确规定,不同的人对此又有不同的理解和计量方法,给企业的经营者操纵会计信息以可乘之机。而会计监督部门由于无章可循而束手无策。因此,制定并完善会计制度特别是具体会计准则,使其在立足于解决眼前问题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我国的会计核算更加健全规范是解决会计信息生成中存在技术问题的一个关键。
2.建立健全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机制。《会计法》中虽然规定了单位内部、国家、社会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但具体的实施细则仍未完善。使一些企业对内对外或对不同部门、不同使用人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一致,不能真实地反映会计核算的结果。真实的结果应是独立的计量人员对同一事项运用同样的方法的计量都相同的结果,因此,完善的监督体系应是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监督行为,而不是如今这种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缺乏联系与沟通的行为,使企业会计信息结果人为控制的现象得以扼制,以使会计信息能以其真面目展示在各信息使用者的面前。
3.减少会计政策的可选择空间。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并对会计的不确定事项做出必要规定。首先,最终制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其次,对于准则中的某些释义和定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某一定义和释义可能会有多种理解。则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均作详细的阐述,表明各种理解的适用情况,以免给准则的使用者造成误解。再次,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准则制定者必须考虑管理者、政府及其他利益集团的正当利益,制定者应有广泛的代表性。最后;针对会计的不确定性事项处理应做出具体或原则性规定,保证信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