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分胁迫下离体烟叶中脂氧合酶活性与脱落酸积累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乔刚[1](2021)在《灰霉菌胁迫下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抗病功能的初步探究》文中指出氧脂类化合物是一大类结构多样的氧化脂肪酸,其通过直接杀菌作用或产生防御信号物质参与植物抗病过程。氧脂类化合物通过脂肪酸氧化途径中的脂氧合酶(LOXs)途径催化产生。基于前期转录组数据发现小立碗藓感染灰霉菌的过程中LOX表达增强,由此推测其可能参与小立碗藓对灰霉菌的防御反应当中,目前关于小立碗藓中LOX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中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尚未报道,本文以小立碗藓为研究材料,对LOX在小立碗藓与灰霉菌互作中的可能机制进行初步探究,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小立碗藓含有脂氧合酶基因8个,蛋白氨基酸长度在640-840 aa之间;亚细胞定位显示:除了Pp Lox7定位在叶绿体,其它全部定位在细胞质;脂氧合酶大部分成员具有7-8个内含子,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和α-螺旋为主要构成元件;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成员分散的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并且进化关系显示脂氧合酶基因家族在进化过程中数目与功能不断发生进化。2.通过RT-PCR分析灰霉菌感染下小立碗藓脂氧合酶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发现:其中Pp Lox1、Pp Lox3分别在24h、6h与对照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pLox2在48h、72h差异极显着;Pp Lox8在72h差异极显着,其它相关基因并未出现显着差异。3.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DGA)在浓度5×10-3m M、浸泡时间3h时,对小立碗藓脂氧合酶活性的抑制效果约为50%。用其处理小立碗藓植株并接种灰霉菌3d后用台盼蓝染色,发现NDGA处理后细胞侵入菌丝数量相对野生型较多,通过菌丝相对定量也证实在接种第3d侵入菌丝数量约为野生型的3.5倍;通过番红对酚类物质染色发现经NDGA浸泡后植株叶片细胞壁间隙和叶脉染色程度相对野生型较深,说明在NDGA处理后植株体内酚类物质积累更多,推测LOX可能通过影响酚类物质的积累参与小立碗藓对灰霉菌的防御反应。4.检测两种植株(NDGA、WT)在接种灰霉菌(0h、6h、12h、24h、48h、72h)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合酶(CHS)、肉桂醇脱氢酶(CAD)活性,结果显示:WT型植株在接种后PAL酶活先升高后,在12h最高,为186(OD290/min/g FW);72h最低,为15(OD290/min/g FW);经NDGA处理后小立碗藓植株PAL酶活在0~24h相对对照组显着降低。CHS酶活在NDGA处理后与对照组比较6~72h内显着降低,接种72h时降低了约40%。CAD酶活在NDGA处理后6~24h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通过以上酶活的变化说明LOX可能通过影响苯丙烷类、黄酮类等物质合成参与小立碗藓对灰霉菌的防御反应。5.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测定两种材料在接种灰霉菌后SA与AB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经NDGA处理后小立碗藓体内SA、ABA含量在0~72h内相对对照组出现降低的趋势,而野生型相对对照组均有所增加。同时用上述两种激素分别处理经NDGA浸泡后的植株,植株表型有所恢复,菌丝数量减少、与野生型相似。ELISA检测ET的结果同样显示经NDGA处理后ET的释放量与对照组比较在6~48h差异极显着。说明LOX可能通过合成SA、ABA、ET三种信号物质来参与小立碗藓对灰霉菌的胁迫反应,增加植株对病原菌的抗性。6.构建PpLox2基因敲除载体,通过聚乙二醇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将基因敲除载体分别转化到小立碗藓原生质体中,得到PpLox2-PTN182突变体。综上,对小立碗藓LOX基因家族抗病机制的初步研究,为后续深入研究植物的抗病机制奠定基础。
张浩[2](2020)在《响应盐及干旱胁迫的花生茉莉酸合成关键基因的筛选和功能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生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北方花生产区降雨量持续减少,干旱、半干旱和盐碱地面积扩大,干旱胁迫和盐胁迫成为导致花生减产、品质降低的重要因素。茉莉酸(Jasmonic acid,JA)是一种环戊酮类植物激素,研究表明,JA在干旱、盐碱、高温、病虫害等逆境胁迫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挖掘花生响应干旱胁迫和盐胁迫的高丰度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筛选到响应两种胁迫并且显着上调表达的茉莉酸合成相关基因。进一步分析花生茉莉酸合成相关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筛选出两个花生茉莉酸合成关键基因AhAOC9和AhAOS9,并利用基因转化与VIGS技术对这两个基因进行了功能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转录组测序挖掘响应花生干旱、盐胁迫的重要基因:分别对盐胁迫和干旱胁迫下转录组测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响应两种胁迫的177个上调DEGs和108个下调DEGs,GO分析和KEGG分析表明这些DEGs显着富集于“糖类代谢”、“苯丙烷生物合成”及“α-亚麻酸途径”等通路。筛选到LOX基因(Araip.849ER)、AOS基因(Aradu.1BH3V)、AOC基因(Araip.673NH)、OPR基因(Araip.17941)和JMT基因(Araip.I4CFI)等5个显着上调表达的茉莉酸合成相关基因。(2)花生茉莉酸定量测定方法的优化与含量的时空分布:为探索花生茉莉酸含量与花生逆境胁迫的关系,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分离效率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茉莉酸定量测定方法,检测范围为51000 ng/g,检出限为0.50 ng/g。正常情况下,花生不同组织茉莉酸含量为茎>叶>根,不同生育期叶片茉莉酸含量为结荚期>花期>苗期。苗期干旱胁迫下,花生叶、根、茎中茉莉酸含量均呈现先迅速增加、后降低、再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的趋势,抗性品种变化速率明显高于敏感品种。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下,叶片茉莉酸含量为苗期>花期>结荚期,苗期增幅最为明显,J11的茉莉酸含量明显高于金花1012。以上结果表明茉莉酸参与花生抗逆反应。(3)花生茉莉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模式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花生野生种和栽培种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59个茉莉酸合成相关基因,分别为71个LOX基因、18个AOS基因、17个AOC基因、20个OPR基因、33个JMT基因。结构域、系统发生关系、染色体分布等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在花生中较为保守,AOS和AOC基因结构简单、差异小、功能保守性更强;LOX、OPR、JMT多以串联重复形式存在,这五类基因也常紧密串联排布在一起,表达模式分析表明这些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分别于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部位的叶、茎、根、花、荚果、种子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表达。(4)花生茉莉酸合成关键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利用常规技术克隆获得了AhLOX28、AhLOX16、AhAOS9、AhAOC2、AhAOC4、AhAOC9、AhOPR2、AhOPR6、AhJMT12等9个JA合成重要基因,CDS全长序列比对发现与其它植物相应基因的同源性为66.56%-75.42%。构建过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200 mmol/L NaCl盐胁迫7d后,拟南芥植株叶片严重萎蔫变黄,抗性表现为AhAOC9转化株>AhAOS9转化株>野生型;自然干旱胁迫下,拟南芥展现出与盐胁迫类似的症状但受害程度较轻。进一步构建了VIGS基因沉默载体转化花生,未胁迫下沉默AhAOS9和AhAOC9的植株活力较对照变弱,干旱处理后转化植株萎蔫程度更高,叶片蜷曲更严重。以上结果表明茉莉酸合成关键基因AhSOS9和AhAOC9参与了花生抗旱和耐盐胁迫响应。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基因组水平挖掘和鉴定茉莉酸合成相关基因,深入分析其组织表达模式,并从中筛选出两个参与干旱胁迫和盐胁迫响应的花生茉莉酸合成关键基因,系统地鉴定其基因功能。本研究成果对阐明花生抗逆的分子机制以及抗逆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沙伟,任巍巍,马天意[3](2019)在《脂氧合酶基因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脂氧合酶(lipoxygenase, LOX),又称亚油酸氧化还原酶,是植物十八碳酸代谢途径的关键酶,能够催化不饱和脂肪酸及其相应酯的加氧反应。脂氧合酶作用的产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和在植物对环境胁迫反应中起着调控的作用,所以脂氧合酶基因是人们一直在研究的热点。为了更加了解脂氧合酶的工作模式和机理,本综述对脂氧合酶基因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总结,主要包括脂氧合酶基因的克隆与分离、脂氧合酶基因在植物生理响应和抵抗逆境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以期为脂氧合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吴飞跃,邱坤,高娅北,王建峰,段史江,赵东方,赵贵斌,申洪涛[4](2018)在《快速失水对采后烟叶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以烤烟品种秦烟96离体中部烟叶为材料,设置不失水(CK)、失水10%(T1)、失水20%(T2)3个处理,研究快速失水对采后烟叶的呼吸速率和淀粉合成代谢酶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失水10%和20%处理,使采后烟叶呼吸高峰分别提前了6 h和12 h,呼吸速率分别提高了20%和8%,烟叶淀粉含量分别降低了30%和14%,失水处理烟叶的AGP和GBSS活性在前期(12h)快速下降,促进了后期酶活性快速下降;进一步基因表达分析表明,AGP和GBSS基因表达量随采后时间延长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表明失水处理抑制了烟叶淀粉合成代谢,促进后期(12 h后)淀粉的快速降解。
王川,刘紫薇,朱启法,张丽娜,马称心,张朝,高琴,陈学平[5](2018)在《烤烟存储期间烟叶酶活性变化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初烤烟存储过程中烟叶相关酶活性变化。[方法]以烤烟品种NC89为材料,研究皖南地区烟叶存储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脂氧合酶(LOX)、苯丙氨酸裂解酶(PAL)活性随存储时间延长的变化趋势。[结果]随着存储时间变长,几种酶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多酚氧化酶、脂氧合酶和苯丙氨酸裂解酶活性在存储180 d时分别达到最大值[50.50 U/g,34.20、0.54△OD/(g·min)],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在存储270 d时达到最大值(118.90 U/g)。[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丰富烟叶陈化理论,探究烤烟存储质量提升形成机理提供了参考。
李宝宝[6](2016)在《不同堆捂时间和调制方式对广昌晒红烟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广昌黑老虎晒烟烟叶质量风格弱化、燃烧性差、总体质量不高的现象,开展了系列研究。研究了不同堆捂时间和调制方式对广昌晒红烟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结论如下:1)调制期间,烟叶的失水速率表现为先慢后快再慢的变化趋势。不同调制方式对烟叶失水速率及调制时间具有明显影响,常规调制(晾制)烟叶的失水速率较慢,调制时间最长;晒晾结合调制和全晒均加速了烟叶水分的排除,缩短了调制时间,特别是全晒调制时间最短。2)在调制过程中,烟叶的淀粉酶活性、质体色素和淀粉降解速率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而脂氧合酶的活性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不同调制方法的烟叶脂氧合酶和淀粉酶活性、质体色素和淀粉降解速率均有明显差异,常规调制脂氧合酶和淀粉酶活性较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淀粉降解较慢,晒晾结合调制和全晒调制脂氧合酶和淀粉酶活性相对较高,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淀粉降解较快,特别是全晒处理的烟叶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淀粉降解最快,降解也最彻底。3)烟叶的糖含量和多酚含量在调制期间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与常规调制相比,晒晾结合调制和全晒调制的烟叶糖含量和多酚含量增加,尤以全晒处理烟叶糖和多酚含量最高。4)调制期间,常规调制的NNN、NAB、NNK、NAT的含量一直在增加,而其它4个处理均为先升后降。与常规调制相比,晒晾结合调制和全晒显着降低了烟叶TSNA的含量,提高了烟叶的安全性。5)SOD、POD和CAT的活性在调制期间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MDA的含量则一直在增加。与常规调制相比,晒晾结合调制和全晒调制的烟叶SOD、POD和CAT的活性较高,MDA的积累量降低。6)不同调制方法对烟叶品质的影响较显着,与常规调制相比,延长晒制时间可提高烟叶糖含量和糖碱比,协调烟叶的化学成分,增加中性致香物质的含量,改善烟叶的感官质量,以全晒处理的烟叶感官质量最高,变黄期和变红期晒制干筋期晾制处理的烟叶感官质量次之。7)不同堆捂时间研究表明,适当增加堆捂时间,有利于降低烟叶的失水速率以及MDA的积累量,增加脂氧合酶、淀粉酶、SOD和CAT的活性。上部叶采收后堆捂2-3 d、中部叶采收后堆捂1-2 d,有利于烟叶调制过程中色素等大分子物质的降解,促进烟叶变黄和香味物质的形成,改善烟叶物理特性和感官质量。
曾婕[7](2014)在《栽培措施对酿酒葡萄LOX酶活性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文中指出绿叶挥发物质(Green leaf volatiles,GLVs)是葡萄浆果香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果实品质、葡萄酒风格及生物预防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脂肪酸途径是葡萄浆果发育过程中绿叶香气物质生物合成的途径。对葡萄浆果中GLVs合成的机制进行研究并实现调控,对调节果实香气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欧亚种(Vitis vinifera)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黑比诺(Pinot Noir)和霞多丽(Chardonnay)为试验材料。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摘叶处理、果实机械损伤、果实套袋、不同采收时间等方式进行处理,旨在考察栽培措施对GLV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的活性及其直接底物脂肪酸组分的影响,为酿酒葡萄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在葡萄转色初期实施处理,在葡萄成熟期测定葡萄果皮中的LOX酶活性和脂肪酸组分,LOX酶活性的测定采用标准分光光度法,脂肪酸的分析采用的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随脱落酸浓度的增大,黑比诺葡萄果皮中亚油酸的含量逐渐上升,而霞多丽和赤霞珠葡萄果皮中亚油酸的含量逐渐下降,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使亚油酸含量小于对照;且随茉莉酸甲酯浓度的增大,亚油酸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光照强度处理、采收时间处理、机械损伤处理影响亚油酸的含量,并且这种影响与品种有关。3.黑比诺葡萄在各种栽培措施处理后,LOX酶活性与亚油酸含量在同一时间点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但LOX酶活性与亚油酸含量无显着相关性。4.脂肪酸在三个葡萄品种中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不饱和脂肪酸中,主要是(含量由高到低):亚油酸、油酸、棕榈油酸;亚麻酸未检测出;饱和脂肪酸中,主要的四种为(含量由高到低):棕榈酸、硬脂酸、山嵛酸、花生酸。黑比诺葡萄果皮中亚油酸含量显着高于霞多丽和赤霞珠。
马超[8](2013)在《外源茉莉酸甲酯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抗旱响应的调控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麦是世界总产量排名第一的粮食作物,全球有40%左右的人口以小麦为主要口粮。然而,全球还有近1亿人口处于饥荒状态,30多个国家和地区爆发粮食危机。因此,小麦的高产、稳产将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随着全球气候的恶化,干旱发生的频率和程度都将大幅度增加。而干旱胁迫是所有环境胁迫当中最复杂、涉及生理生化过程最多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干旱胁迫对作物产量的降低所造成的损失将超过其它逆境胁迫的总和。因此,研究小麦抗旱机制并建立相应的抗旱应变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诸多的抗旱调控技术中,化学调控技术因其方式的可调控性和技术的综合性而备受关注。而茉莉酸甲酯作为一种新的植物激素对响应多种逆境胁迫中都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水培、组织培养、大田盆栽和大田池栽的培养方式,以茉莉酸甲酯作为化学调控物质,系统研究了外源茉莉酸甲酯对干旱胁迫下小麦生长的调节效应,为干旱条件下小麦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水培条件下小麦幼苗鲜重、干重和绝对含水量(AWC),丙二醛、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着增大;0.25 μM的茉莉酸甲酯可以显着提高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鲜重、干重和绝对含水量,显着降低细胞膜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增加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从外观形态指标和内在生理指标来判断,0.25μM的茉莉酸甲酯可以显着缓解干旱对小麦幼苗造成的不利影响。2、轻度干旱和重度干旱均显着增加了池栽小麦的冠层温度,降低了小麦冠层归一化指数NDVI值,降低了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重,降低了开花期小麦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并降低了可溶性糖的转运率,降低了开花期和成熟期小麦植株全氮含量并提高了全氮的转运率,降低了灌浆参数中理论最大粒重、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籽粒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最大灌浆速率和有效灌浆持续期,降低了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因而影响了最终的产量,而水分利用效率则得到了提高。而外源喷施0.25 μM的茉莉酸甲酯缓解了干旱引起的小麦的冠层温度的升高,冠层归一化指数NDVI值的降低,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重的降低,开花期小麦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及其转运率的降低,开花期和成熟期小麦植株全氮含量的降低和全氮转运率的提高,改善了灌浆参数理论最大粒重、平均灌浆速率和有效灌浆持续期,而对最大籽粒灌浆出现时间和最大灌浆速率无显着影响,提高了干旱胁迫下小麦的有效穗数、重度干旱胁迫下穗粒数和千粒重,最终缓解了干旱胁迫对产量的影响并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3、干旱胁迫显着增强了盆栽小麦在饱和光下的光抑制现象,降低了光饱和点Is、最大光合速率Pmax、光量子效率Φ,增加了光补偿点Ic和暗呼吸速率RD;干旱胁迫降低了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v,蒸腾速率E,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但增加了叶片温度Lr;干旱促进了挑旗期叶片气孔的关闭,增大了气孔的长度减小了气孔的宽度;减小了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并促进正午“光合午休”发生的程度:干旱降低了叶绿素a+b的含量,提升了叶绿素a/b的比值,降低了叶黄素的含量,对β-胡萝下素含量无显着影响,增加了叶黄素m分(V+A+Z)的含量,并提高了叶黄素循环(A+Z)/(V+A+Z)的比值;干旱增加了初始荧光Fo,却降低了 PS Ⅱ潜在活性Fv/Fo、PS 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 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 PS Ⅱ,增大了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降低了光能利用率LUE;干旱降低了叶水势,增加了抗氧化酶SOD、POD和CAT的活性,增加了丙二醛含量;干旱降低了生物量,提高了根冠比。外源喷施0.25 的茉莉酸甲酯均缓解了干旱对上述指标造成的不利影响,因而改善了小麦植株的水分状况,增强了小麦叶片抵抗光氧化的能力,缓解了叶片的早衰,最终表现在生物量的增加和根冠比的降低。4、外源添加茉莉酸甲酯预处理显着增加了小麦愈伤组织脂氧合酶LOX的活性、内源茉莉酸JA及过氧化氢H202的含量,显着增加了抗氧化酶SOD、POD、CAT和GR的活性;而添加了水杨苷异羟基肟酸SHAM却显着抑制了脂氧合酶活性、内源茉莉酸及过氧化氢的含量,抑制了抗氧化酶的活性;干旱增加了脂氧合酶活性和内源茉莉酸的含量,而添加了 SHAM的处理仍然持续的抑制了脂氧合酶活性和内源茉莉酸含量的增加;干旱和茉莉酸甲酯增加了几种抗氧化酶的活性;茉莉酸甲酯预处理能显着缓解因干旱引起的过氧化氢含量和超氧阴离子形成速率的增加,而添加SHAM的处理却无此效应;较低浓度的茉莉酸甲酯预处理有利于减低干旱引起的丙二醛含量的增加和细胞活力的降低,而较高浓度的茉莉酸甲酯预处理增加了丙二醛的含量并降低了细胞活力,而在添加了 SHAM的处理,茉莉酸甲酯并不能缓解干旱对小麦愈伤组织产生的不利影响。5、干旱和外源茉莉酸甲酯均能增加小麦穗轴和根系生长素IAA的含量,干旱增加了旗叶生长素的含量,外源茉莉酸甲酯却降低了旗叶生长素的含量;干旱和外源茉莉酸甲酯显着增加了小麦穗轴、旗叶和根系脱落酸ABA的含量;干旱显着减少了小麦穗轴、旗叶和根系赤霉素GA1+3的含量,外源茉莉酸甲酯对干旱条件下赤霉素含量的降低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小麦穗轴、旗叶和根系玉米素ZR的含量,外源施用茉莉酸甲酯显着缓解了干旱对ZR含量的影响。旗叶GA/ABA、GA/IAA、GA/ZR在花后0天、10大和20天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都达到了显着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97、-0.92、-0.98、-0.99、-0.99、-0.92、-0.97和-0.92。6、12小时的水引发、茉莉酸甲酯引发和18小时的PEG引发和PEG+MeJA引发均能显着提高小麦种子在干旱条件下的萌发特性,显着提高发芽势、发芽率、株高、根长、根条数、地上部干重、根干重、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显着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显着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增强了抗氧化酶SOD、POD、CAT和GR活性并降低了丙二醛含量。其效果以18小时PEG+MeJA>18小时PEG>12小时MeJA>12小时水引发。7、外源茉莉酸甲酯和干旱均能显着增加小麦幼苗脂氧合酶和内源茉莉酸的含量。通过半定量PCR和荧光定量PCR分析可知,LOX1在干旱条件下对脂氧合酶活性的增加起主要贡献作用,而LOX2在外源茉莉酸甲酯的处理中对脂氧合酶活性的增加起主要贡献作用,LOX3和LOX4在干旱和外源茉莉酸甲酯的处理中均有上调表达,但变化不明显。外源茉莉酸甲酯显着诱导了AOS 和AOC的的上调表达,而在干旱胁迫下也有少量的上调表达;干旱和茉莉酸甲酯均能显着诱导OPR1的上调表达。8、在CK、MeJA、Drought和MeJA+Drought的处理条件下,通过高通量测序分别获得了18680108,20769380,18117240,27503774 条原始序列。在去除了大 于30 nt 和小 于 18 nt的序列之后,分别得到了 18433566,20560147,17891454,27062892条序列。这些序列经过去重复之后,四个处理中特异序列数量分别为4773899,5545535,4277756,6806738。根据序列的长度分析可知,片段长度大部分分布在18-29 nt,分别占全部测序总数的99.19%,96.7%,98.32%,98.82%。其中以24 nt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为21 nt。数据分析用SOAP将不同处理中的小RNA与小麦参考基因组(全部EST)进行比较,4个处理处理中的特异序列分别只有391607(8.2%),452778(8.16%),318797(7.45%),510881(7.51%)与小麦ESTs参考序列相匹配。从预测的靶基因来看,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 主要涉及了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信号转导、激素调节、TCA循环、渗透调节和物质代谢等多方面。
张晓峰[9](2013)在《土壤含水量和喷施BR对黄冠梨叶片光合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梨园节水灌溉和抗旱高效栽培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梨果生产未来发展的方向。本研究以揭示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梨叶片光合速率与抗氧化能力的关系为着眼点,探寻提高叶片抗氧化能力、进而提高梨叶片光合效能的理论基础和栽培技术途径。本试验以盆栽黄冠梨苗为试材,分析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抗氧化指标的变化,研究了叶面喷布油菜素内酯对叶片抗氧化特性及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梨树叶片光合能力与抗氧化特性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土壤水分胁迫条件下,叶片内氧化胁迫加剧,LOX酶活性增强,活性氧和MDA含量提高。通过叶面喷布油菜素内酯,能够增强叶片抗氧化能力,显着提高叶片的净光合速率。2、外源喷施油菜素内酯还能够改变梨树叶片光合速率日动态变化模式。喷施后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而对照则为典型的双峰曲线。3、当土壤含水量维持在75%左右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最高,比65%、55%和40%土壤湿度分别提高了22.0%、78.5%和70.9%;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叶片蒸腾速率下降;当土壤含水量由75%降低到65%时,气孔CO2浓度降低了38.5%,达到极显着水平,土壤含水量下降至40%时,气孔CO2导度比55%土壤湿度时下降了56.67%,达到极显着水平。4、当土壤含水量维持在75%左右时,SOD和APX活性均较低,随着土壤含水量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增强,土壤含水量维持在55%时,活性达到最高,但当土壤含水量降低到40%时,抗氧化酶活性又显着降低。在土壤水分处于胁迫或非胁迫条件下,喷施油菜素内酯均可提高叶片SOD和APX活性,四种不同土壤水分处理条件下,喷施油菜素内酯叶片SOD活性提高39.1%113.3%,APX活性提高28.8%141.7%。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叶片AsA含量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5、通过对比四个不同土壤湿度处理,证实了在75%土壤水分条件下,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土壤水分含量降到65%时,净光合速率则极显着下降,而且,当土壤水分含量达到55%及其以下时,净光合速率下降到极低水平。所以,75%土壤含水量较适宜梨树光合作用进行。
闻刚[10](2013)在《延边烤烟主要次生代谢物质及其与品质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于2011-2012年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龙井和汪清3个生态点进行,初步研究了延边烤烟生长过程中烤烟各部位烟叶中的四种生物碱类化合物、四种种多酚类化合物和五种质体色素化合物等次生代谢物质在不同生育期的形成规律以及相关酶的活性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这些次生代谢物质和相关酶的变化规律,不同类别次生代谢物质在部位、地区间的差异,以及它们与香气质量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碱类化合物及相关酶动态变化烤烟叶片中生物碱总量的变化趋势与烟碱生物碱总量的变化趋势与烟碱较为相近,在叶龄35天时开始有较高的增幅,在叶龄45天时增幅达到最大,积累量也达到了最高,在成熟期含量趋于平稳。试验点的品种差异也较为明显,烟碱总量和烟碱中的品种间差异较为相似,在汪清点,吉烟10号和吉烟9号的含量要明显高于9407,而在和龙点,三者含量差异不大,但都是吉烟10号>吉烟9号>9407,。烟碱含量在生物碱总量中占有优势性的比例。在生育期间各类烟草的增幅大小与含量差异的规律一致。色氨酸脱羧酶活性呈现单峰曲线在生育初期增幅较小,在叶龄35天时增幅最高,且达到了峰值,随后急剧回落,在叶龄55天时降至最低的水平,并维持在较低的活性。生物碱与色氨酸脱羧酶整体呈正相关,在叶龄25天时,酶活性与烟碱、降烟碱、假木贼碱、新烟草碱和总烟碱都成显着正相关,降烟碱是极显着正相关。苯丙氨酸解氨酶与生物碱各物质在各个时期都呈正相关。苯丙氨酸解氨酶与生物碱类化合物呈现较高的正相关水平,相关性依次为:烟碱>生物碱总量>新烟草碱>假木贼碱>降烟碱。通过生物碱与淀粉、总糖、糖碱比和氮碱比呈正相关,其中新烟草碱与总糖是显着正相关;与总氮、总氨基酸呈负相关,生物碱与总氮成显着负相关,新烟草碱与总氮呈极显着负相关,其他组分呈显着负相关。2、多酚类化合物及相关酶动态变化烤烟叶片中多酚类化合物总量在生育期的增幅较大,在旺长期有一定幅度的积累,但是积累量很低,在打顶以后烟叶多酚总量增幅较大,并且在叶龄45天时积累量和增幅均为最高,随后总量变化便相对较为平稳,在生育末期含量降低。多酚总量的整体变化趋势是上升的,在叶龄45、55天达到最值,在生长的后期多酚类物质含量积累到最大值。绿原酸含量在生育期呈现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其含量在现蕾期较低,随后在成熟期达到峰值。芸香苷含量在叶龄45天时增幅最高,变化趋势在不同试点间有一定的差异,在生长后期有些地区的含量有下降趋势。莨菪亭的含量在叶龄35天之后有显着增加,在叶龄45天达到最大值,在成熟后期会有下降,但含量趋于平稳。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变化趋势为“V”型,在前期和后期含量较高,生长初期由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较弱,侧生代谢产物开始产生所以酶活性较高,生长中期物质含量趋于稳定酶活性降低,后期次生代谢物质积累,酶活性又一次升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着叶龄的增加而增加,在叶龄55天达到最大值,在不同地区的相同品种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但都在适当范围内。多酚类物质和多酚总量都与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都呈正相关。多酚类化合物总量及各组分与其它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关系较为一致,与淀粉、总糖、糖碱比、氮碱比呈正相关,与总氮、总氨基酸呈负相关。多酚类与淀粉、氮碱比间的相关性较低;与总糖相关的含量较高;绿原酸和芸香苷与糖碱比呈极显着正相关,莨菪亭与糖碱比呈显着正相关;绿原酸、芸香苷、莨菪亭和总氮呈显着负相关;绿原酸与总氨基酸呈负相关,芸香苷和莨菪亭与总氨基酸呈显着负相关。3、质体色素及相关酶动态变化叶绿素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降低的趋势,前期含量较高,后期下降幅度很大,在烟叶成熟期时降幅最高。叶绿素a在叶绿素总量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叶绿素b在打顶时期呈现一定幅度的升高。类胡萝卜素含量在整个生育期的变化规律为在旺长期呈现降低的趋势。脂氧合酶在整个生育期呈现单峰曲线的趋势,在叶龄35天时叶绿素的含量与脂氧合酶的活性达到显着正相关;在叶龄15天,35天,55天时,叶绿素a的含量与脂氧合酶的活性达到了显着的相关性;在叶龄25天时类胡萝卜素与脂氧合酶的活性达到了显着的正相关性;叶黄素与脂氧合酶的活性在叶龄55天时有显着的负相关性;而叶绿素b在整个时期与脂氧合酶的活性皆没有显着的相关性。4、次生物质与香气质量的关系延边地区烟叶中的苯丙氨酸类香气成分与叶龄25天时和叶龄45天时生物碱的含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其它三个时期的生物碱含量与苯丙氨酸类香气成分之间未呈现显着的关系。棕色化产物类香气成分与叶龄15天和叶龄25天时的生物碱含量均呈显着的正相关性,而烟叶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香气成分与叶龄35天时多酚的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叶龄55天时多酚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延边地区烟叶的新植二烯与叶龄25d时叶绿素含量呈现显着正相关,与叶龄55天时叶绿素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其它三个时期的叶绿素含量与新植二烯含量之间未呈现显着的关系。
二、水分胁迫下离体烟叶中脂氧合酶活性与脱落酸积累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分胁迫下离体烟叶中脂氧合酶活性与脱落酸积累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灰霉菌胁迫下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抗病功能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氧脂(oxylipins)类化合物及其抗病功能 |
1.1.1 氧脂类化合物具有直接杀菌作用 |
1.1.2 氧脂类化合物是与防御有关的信号类分子 |
1.2 维管束植物脂氧合酶(LOX)的研究进展 |
1.2.1 LOX与植物抗病的关系 |
1.2.2 LOX参与植物抗病的机制 |
1.2.2.1 LOX的表达与氧脂化合物的产生直接相关 |
1.2.2.2 LOX与植物激素的关系 |
1.2.2.3 LOX与防御基因表达的关系 |
1.3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的研究现状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1.2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成员的确定 |
1.3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成员的蛋白质理化性质及亚细胞定位 |
1.4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成员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
1.5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1.6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成员保守结构域及内外显子分析 |
1.7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染色体定位 |
1.8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表达量分析 |
1.9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成员蛋白序列的确定 |
2.2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蛋白质理化性质及亚细胞定位 |
2.3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
2.4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
2.5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保守结构域及内外显子分析 |
2.6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基因家族染色体定位 |
2.7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表达分析 |
3 讨论 |
3.1 小立碗藓LOX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 LOX基因家族成员接种灰霉菌后的转录表达 |
第二章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有效抑制剂的筛选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仪器及试剂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试剂及配方 |
1.1.3 常用培养基 |
1.2 实验方法 |
1.2.1 脂氧合酶酶活的测定 |
1.2.2 灰霉菌孢子悬浮液制备 |
1.2.3 植物总DNA的提取 |
1.2.4 植物胞内菌丝相对定量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脂氧合酶有效抑制剂的筛选 |
2.2 抑制剂处理对灰霉菌感染行为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小立碗藓LOX参与防御反应机制的初步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酚类物质的染色 |
1.2.2 小立碗藓查尔酮合酶(CHS)酶活的测定 |
1.2.3 小立碗藓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的测定 |
1.2.4 小立碗藓肉桂醇脱氢酶(CAD)酶活的测定 |
1.2.5 小立碗藓水杨酸(SA)含量测定 |
1.2.6 .小立碗藓脱落酸(ABA)含量测定 |
1.2.7 小立碗藓乙烯(ET)含量的测定 |
1.2.8 脱落酸(ABA)与水杨酸(SA)对植株的恢复 |
2 实验结果分析 |
2.1 小立碗藓酚类物质的染色 |
2.2 小立碗藓查尔酮合酶(CHS)酶活分析 |
2.3 小立碗藓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分析 |
2.4 小立碗藓肉桂醇脱氢酶(CAD)酶活分析 |
2.5 小立碗藓水杨酸(SA)含量的分析 |
2.6 小立碗藓脱落酸(ABA)含量的分析 |
2.7 脱落酸(ABA)、水杨酸(SA)对植株表型的恢复 |
2.8 小立碗藓乙烯(ET)含量的分析 |
3 讨论 |
3.1 灰霉菌胁迫下小立碗藓LOX与信号物质的关系 |
3.2 灰霉菌胁迫下小立碗藓LOX与其它防御基因的关系 |
第四章 小立碗藓PpLox2敲除转化株的构建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试剂 |
1.1.2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PpLox2敲除载体的构建 |
1.2.1.1 目的基因的获取 |
1.2.1.2 PpLox2目的基因的克隆 |
1.2.1.3 PpLox2-PTN182敲除载体的构建 |
1.2.2 PEG介导小立碗藓原生质体转化 |
1.2.2.1 原生质体制备 |
1.2.2.2 转基因片段的获取 |
1.2.2.3 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 |
1.2.2.4 转化子的筛选 |
2 结果分析 |
2.1 Pplox2敲除载体的构建 |
2.2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 |
致谢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响应盐及干旱胁迫的花生茉莉酸合成关键基因的筛选和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干旱、盐胁迫对植物的危害 |
1.1.1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1.1.1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及形态结构的影响 |
1.1.1.2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1.1.1.3 干旱胁迫对花生的影响 |
1.1.2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1.2.1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及形态结构的影响 |
1.1.2.2 盐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1.1.2.3 盐胁迫对花生的影响 |
1.1.3 花生抗旱耐盐基因研究进展 |
1.1.3.1 花生抗旱耐盐基因的挖掘 |
1.1.3.2 花生抗旱耐盐基因的功能分析 |
1.2 植物茉莉酸的研究进展 |
1.2.1 茉莉酸衍生物及在植物中的分布 |
1.2.2 茉莉酸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1.2.3 茉莉酸在植物抗逆中的作用 |
1.2.4 茉莉酸的检测方法 |
1.2.4.1 气相色谱法 |
1.2.4.2 液相色谱法 |
1.2.5 茉莉酸的生物合成 |
1.2.5.1 脂氧合酶LOX |
1.2.5.2 丙二烯氧化物合成酶AOS |
1.2.5.3 丙二烯氧化物环化酶AOC |
1.2.5.4 OPDA还原酶OPR |
1.2.5.5 茉莉酸羧基甲基转移酶JMT |
1.2.6 逆境胁迫对茉莉酸含量的影响 |
1.2.7 逆境胁迫对茉莉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影响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菌株和质粒 |
2.1.3 酶及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材料培养及处理取样方法 |
2.2.2 总RNA的提取 |
2.2.3 RNA反转录及荧光定量PCR实验 |
2.2.3.1 RNA反转录合成c DNA |
2.2.3.2 荧光定量PCR反应 |
2.2.4 转录组测序 |
2.2.5 茉莉酸含量测定 |
2.2.5.1 茉莉酸的提取 |
2.2.5.2 茉莉酸含量测定方法 |
2.2.6 茉莉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全基因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6.1 数据检索与收集 |
2.2.6.2 基因多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树分析 |
2.2.6.3 染色体分布、基因结构和蛋白保守基序分析 |
2.2.6.4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2.2.7 基因克隆 |
2.2.8 表达载体构建 |
2.2.8.1 质粒提取 |
2.2.8.2 连接及大肠杆菌转化 |
2.2.8.3 农杆菌转化 |
2.2.9 拟南芥遗传转化 |
2.2.9.1 拟南芥处理和基因转化 |
2.2.9.2 阳性植株筛选 |
2.2.9.3 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鉴定 |
2.2.10 VIGS基因沉默 |
2.2.10.1 花生注射VIGS重组载体 |
2.2.10.2 花生沉默植株的表型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转录组测序挖掘花生逆境响应基因 |
3.1.1 转录组测序挖掘响应盐胁迫基因 |
3.1.2 转录组测序挖掘响应干旱胁迫基因 |
3.1.3 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共同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 |
3.1.4 茉莉酸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3.1.5 茉莉酸合成相关基因共表达网络 |
3.2 花生茉莉酸含量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3.2.1 茉莉酸定量方法优化 |
3.2.2 花生中茉莉酸的时空分布 |
3.2.3 花生胁迫后茉莉酸含量 |
3.2.4 花生干旱胁迫后不同品种中茉莉酸含量 |
3.3 茉莉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全基因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1 茉莉酸合成相关基因的筛选鉴定 |
3.3.2 茉莉酸合成相关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
3.3.3 茉莉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基因组分布特征 |
3.3.4 茉莉酸合成相关基因的结构分析 |
3.3.5 茉莉酸合成相关基因组织表达模式分析 |
3.4 茉莉酸合成关键基因的功能分析 |
3.4.1 茉莉酸合成关键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
3.4.2 茉莉酸合成关键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 |
3.4.3 转基因拟南芥的获得及AhAOS9、AhAOC9 基因功能分析 |
3.4.4 花生AhAOS9和AhAOC9 基因VIGS沉默载体构建 |
3.4.5 花生AhAOS9和AhAOC9 基因沉默对抗旱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花生对干旱、盐胁迫的响应 |
4.2 不同状态下花生茉莉酸含量分析 |
4.3 茉莉酸合成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进化分析 |
4.4 花生AhAOS9和AhAOCs基因的功能分析 |
4.5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脂氧合酶基因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脂氧合酶的作用原理 |
2 植物脂氧合酶基因的分离与克隆 |
3 植物脂氧合酶基因对植物体生长发育过程的阶段影响和生理响应 |
4 脂氧合酶基因在植物逆境反应中的作用 |
5 植物脂氧合酶的其它生物学功能 |
6 展望 |
作者贡献 |
(4)快速失水对采后烟叶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失水处理对采后烟叶呼吸速率的影响 |
2.2 失水处理对采后烟叶淀粉含量的影响 |
2.3 失水处理对采后烟叶淀粉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2.4 失水处理对采后烟叶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5)烤烟存储期间烟叶酶活性变化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 |
1.2.2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1.2.3 脂氧合酶活性测定。 |
1.2.4 苯丙氨酸裂解酶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存储期间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析 |
2.2 存储期间脂氧合酶和苯丙氨酸裂解酶活性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6)不同堆捂时间和调制方式对广昌晒红烟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调制过程中主要生理生化的变化 |
1.1.1 调制过程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与脂氧合酶的变化 |
1.1.2 调制过程中淀粉酶的变化 |
1.1.3 调制过程中内源保护体系的变化 |
1.2 调制方法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1.2.1 总氮和烟碱 |
1.2.2 总糖和还原糖 |
1.2.3 淀粉 |
1.3 调制过程中多酚的变化 |
1.4 烟草特有亚硝胺与安全 |
1.5 主要晾晒烟的调制工艺 |
1.6 堆捂方式对晾晒烟品质的影响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2.1 调制试验 |
3.2.2 堆捂试验 |
3.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3.3.1 烟叶调制过程中主要生理指标的测定 |
3.3.2 调制后烟叶物理性状的测定 |
3.3.3 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测定 |
3.3.4 中性致香物质的测定 |
3.3.5 感官质量的评定 |
3.3.6 TSNA的测定 |
3.4 数据分析 |
4.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调制方式对晒红烟调制过程中主要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
4.1.1 水分含量 |
4.1.2 质体色素含量与脂氧合酶活性 |
4.1.3 主要碳水化合物(总糖、还原糖、淀粉)与淀粉酶 |
4.1.4 多酚含量 |
4.1.5 主要内源保护体系(SOD、POD、CAT)和MDA |
4.1.6 总氮和烟碱 |
4.1.7 TSNA含量 |
4.1.8 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
4.2 不同调制方式对晒红烟产、质量的影响 |
4.2.1 烟叶的物理特性 |
4.2.2 烟叶常规化学成分 |
4.2.3 烟叶感官质量 |
4.2.4 烟叶中性香味物质的含量 |
4.2.5 晒红烟产量产值 |
4.2.6 烟叶的调制时间 |
4.3 堆捂时间对晒红烟调制过程中主要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
4.3.1 水分含量 |
4.3.2 烟叶的质体色素 |
4.3.3 主要碳水化合物(总糖、还原糖、淀粉)与淀粉酶 |
4.3.4 多酚含量 |
4.3.5 主要内源保护体系(SOD、POD、CAT)和MDA |
4.3.6 总氮和烟碱 |
4.3.7 钾离子和氯离子 |
4.3.8 色素与各指标间的直线相关回归分析 |
4.4 不同堆捂时间对晒红烟产、质量的影响 |
4.4.1 烟叶的物理特性 |
4.4.2 烟叶的化学成分 |
4.4.3 调制后烟叶的感官质量 |
4.4.4 中性香味物质 |
5 结论与讨论 |
5.1 调制方法与晒红烟品质的关系 |
5.2 堆捂时间对晒红烟品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7)栽培措施对酿酒葡萄LOX酶活性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脂氧合酶 |
1.1.1 调节成熟过程中某些物质的生成 |
1.1.2 控制果蔬的成熟和衰老 |
1.1.3 影响食品贮藏和加工 |
1.1.4 与果蔬的抗性相关 |
1.2. 脂氢过氧化物裂解酶 |
1.2.1 参与抗虫反应 |
1.2.2 作为信号分子 |
1.2.3 植物特殊气味的主要成分或前体物质 |
1.3 葡萄脂类和脂肪酸组分 |
1.4 绿叶挥发性物质与GLV途径 |
1.5 研究背景 |
1.5.1 脱落酸 |
1.5.2 茉莉酸甲酯 |
1.5.3 光照 |
1.5.4 采收期 |
1.5.5 机械损伤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处理 |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3 葡萄果皮脂氧合酶活性测定 |
2.2.4 脂肪酸组分的测定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处理对黑比诺葡萄果皮中LOX酶活性的影响 |
3.1.1 脱落酸处理对黑比诺葡萄果皮中LOX酶活性的影响 |
3.1.2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黑比诺葡萄果皮中LOX酶活性的影响 |
3.1.3 光照强度对黑比诺葡萄果皮中LOX酶活性的影响 |
3.1.4 采收时间对黑比诺葡萄果皮中LOX酶活性的影响 |
3.1.5 机械损伤处理对黑比诺葡萄果皮中LOX酶活性的影响 |
3.2 不同处理对葡萄果皮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 |
3.2.1 脱落酸处理对葡萄果皮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 |
3.2.2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葡萄果皮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 |
3.2.3 光照强度对葡萄果皮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 |
3.2.4 采收时间对葡萄果皮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 |
3.2.5 机械损伤对葡萄果皮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 |
3.3 黑比诺葡萄果皮中LOX酶活性与亚油酸含量的相关性 |
3.4 葡萄果皮中各脂肪酸组分的含量与相关性 |
3.4.1 不同处理对葡萄果皮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4.2 品种对葡萄果皮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 |
3.4.3 黑比诺葡萄果皮中各脂肪酸组分的相关性 |
3.4.4 霞多丽葡萄果皮中各脂肪酸组分的相关性 |
3.4.5 霞多丽葡萄果皮中各脂肪酸组分的相关性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不同处理对葡萄果皮亚油酸含量的影响 |
4.1.1 脱落酸处理对葡萄果皮中亚油酸的影响 |
4.1.2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葡萄果皮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 |
4.1.3 光照处理对葡萄果皮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 |
4.1.4 采收时间对葡萄果皮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 |
4.1.5 机械损伤处理对葡萄果皮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 |
4.2 黑比诺LOX酶活性与亚油酸含量的相关性 |
4.3 葡萄果皮中各脂肪酸组分的含量与相关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外源茉莉酸甲酯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抗旱响应的调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干旱胁迫对作物的影响 |
1.1.1 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1.1.2 干旱胁迫与作物的水分关系 |
1.1.3 干旱胁迫与作物的养分关系 |
1.2 干旱胁迫与光合作用 |
1.2.1 气孔运动 |
1.2.2 光合酶 |
1.2.3 二磷酸腺苷的合成 |
1.3 干旱胁迫与同化物的分配 |
1.4 干旱胁迫与呼吸作用 |
1.5 干旱胁迫与氧化损伤 |
1.6 植物抗旱的形态学机制 |
1.6.1 避旱机制 |
1.6.2 耐旱机制 |
1.6.3 表型适应机制 |
1.7 植物抗旱的生理机制 |
1.7.1 细胞、组织的水分利用 |
1.7.2 抗氧化防御 |
1.7.3 细胞膜稳定性 |
1.7.4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7.5 渗透调节 |
1.8 植物抗旱的分子机制 |
1.8.1 水通道蛋白 |
1.8.2 热激蛋白 |
1.8.3 信号转导与抗旱性 |
1.9 干旱胁迫的应对 |
1.9.1 选择与育种策略 |
1.9.2 分平和功能基因组学的方法应用 |
1.9.3 作物抗旱性的诱导 |
1.10 茉莉酸甲酯是植物重要的调节物质 |
1.10.1 茉莉酸甲酯调节的响应 |
1.10.2 茉莉酸甲酯的生物合成 |
1 10.3 茉莉酸甲酯信号模式 |
1.10.4 茉莉酸甲酯是一种长距离信号分子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外源茉莉酸甲酯缓解干旱胁迫下小麦生长适宜浓度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小麦幼苗培养条件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浓度外源MeJA对小麦表型和生长参数的影响 |
2.2.2 不同浓度外源MeJA对小麦叶片丙二醛(MDA)的影响 |
2.2.3 外源MeJA预处理对干旱条件下小麦表型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
2.3 小结与讨论 |
2.3.1 小麦形态和生理对不同浓度外源MeJA的响应 |
2.3.2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表型及生理参数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外源茉莉酸甲酯对干旱胁迫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外源MeJA对干旱条件下小麦冠层温度的影响 |
3.2.2 外源MeJA对干旱条件下小麦冠层归一化指数NDVI值的影响 |
3.2.3 外源MeJA对干旱条件下小麦生物量的影响 |
3.2.4 外源MeJA对干旱条件下小麦植株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2.5 外源MeJA对干旱条件下小麦植株全氮含量的影响 |
3.2.6 外源MeJA对干旱条件下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参数的影响 |
3.2.7 外源MeJA对干旱条件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外源茉莉酸甲酯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处理 |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旗叶光合响应曲线的影响 |
4.2.2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旗叶光合响应曲线相关参数的影响 |
4.2.3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旗叶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4.2.4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旗叶气孔运动的影响 |
4.2.5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旗叶气孔形态的影响 |
4.2.6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旗叶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
4.2.7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旗叶叶绿体色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4.2.8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的影响 |
4.2.9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旗叶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
4.2.10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旗叶相关生理参数的影响 |
4.2.11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影响 |
4.3 小结与讨论 |
4.3.1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2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叶片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影响 |
4.3.3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4.3.4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对小麦相关生理生长参数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外源茉莉酸甲酯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愈伤组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植物材料的培养 |
5.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MeJA与SHAM对小麦愈伤组织内源JA含量的影响 |
5.2.2 MeJA与SHAM对小麦愈伤组织LOX活性和H_2O_2含量的影响 |
5.2.3 MeJA与SHAM对小麦愈伤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2.4 MeJA与SHAM预处理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愈伤组织LOX活性和JA含量的影响 |
5.2.5 MeJA与SHAM预处理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愈伤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2.6 MeJA与SHAM预处理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愈伤组织H_2O_2含量和O_2.形成速率的影响 |
5.2.7 MeJA与SHAM预处理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愈伤组织MDA含量和细胞活力的影响 |
5.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外源茉莉酸甲酯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地概况 |
6.1.2 试验处理 |
6.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6.1.4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生长素含量的影响 |
6.2.2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脱落酸含量的影响 |
6.2.3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赤霉素含量的影响 |
6.2.4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影响 |
6.2.5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不同器官内源激素含量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6.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外源茉莉酸甲酯及聚乙二醇引发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发芽及幼苗生理性状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试验处理 |
7.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7.1.4 数据处理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不同引发处理对干旱胁迫下小麦萌发情况的影响 |
7.2.2 不同引发处理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生物量、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影响 |
7.2.3 不同引发处理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
7.2.4 不同引发处理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7.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干旱及外源茉莉酸甲酯对小麦内源茉莉酸含量及其相关生物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小麦幼苗培养条件 |
8.1.2 试验设计 |
8.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8.1.4 数据处理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干旱和外源MeJA对小麦幼苗叶片内源JA含量的影响 |
8.2.2 干旱和外源MeJA对小麦幼苗叶片LOX活性的影响 |
8.2.3 干旱和外源MeJA对小麦幼苗内源JA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半定量PCR的影响 |
8.2.4 干旱和外源MeJA对小麦幼苗内源JA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荧光定量PCR的影响 |
8.3 小结与讨论 |
8.3.1 干旱胁迫、外源MeJA与LOX、内源JA含量的关系 |
8.3.2 干旱、外源MeJA与小麦JA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外源茉莉酸甲酯对干旱胁迫下小麦MicroRNA表达特性的影响 |
9.1 材料与方法 |
9.1.1 试验材料 |
9.1.2 试验处理 |
9.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9.2 结果与分析 |
9.2.1 干旱和外源MeJA处理下小麦根系中sRN As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
9.2.2 干旱和外源MeJA对小RNA表达情况的影响 |
9.2.3 干旱和外源MeJA对重点候选小RNA表达情况的影响 |
9.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10.1 主要结论 |
10.1.1 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形态及生理指标对外源MeJA的响应 |
10.1.2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10.1.3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10.1.4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愈伤组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0.1.5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10.1.6 外源MeJA及PEG引发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发芽及幼苗生理性状的影响 |
10.1.7 外源MeJA对小麦内源JA含量及其相关生物合成基因的影响 |
10.1.8 外源MeJA对干旱胁迫下小麦MicroRNA表达特性的影响 |
10.2 创新点 |
Abstract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土壤含水量和喷施BR对黄冠梨叶片光合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水分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1 器官形态建成 |
1.2.2 光合参数指标 |
1.2.3 光合器官代谢 |
1.2.4 光合酶及激素代谢 |
1.3 水分胁迫对植物抗氧化性的影响 |
1.3.1 活性氧变化 |
1.3.2 活性氧清除机制 |
1.4 水分胁迫对 LOX 酶活性的影响 |
1.5 喷施抗氧化剂对植物光合作用和抗氧化性的影响 |
1.6 节水灌溉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
1.7 本试验研究思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地点 |
2.2 试验设计 |
2.2.1 土壤含水量处理 |
2.2.2 样品处理 |
2.3 测定方法 |
2.3.1 土壤相对含水量 |
2.3.2 光合参数 |
2.3.3 酶活性测定 |
2.3.4 抗坏血酸 AsA 含量 |
2.3.5 过氧化氢(H_2O_2)及丙二醛(MDA)含量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土壤含水量和喷施 BR 对叶片主要光合参数的影响 |
3.1.1 叶片净光合速率(Pn) |
3.1.2 叶片蒸腾速率(E) |
3.1.3 叶片气孔导度(Gs) |
3.1.4 叶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日变化相关性 |
3.1.5 叶片温度 |
3.2 土壤含水量和喷施 BR 对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
3.2.1 脂氧合酶(LOX) |
3.2.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3.2.3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 |
3.3 土壤含水量和喷施 BR 对叶片 AsA、H_2O_2、MDA 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1 AsA |
3.3.2 H_2O_2 |
3.3.3 MDA |
3.3.4 叶绿素 |
4 讨论 |
4.1 梨叶片光合能力与抗氧化特性的关系 |
4.2 油菜素内酯的生理效应 |
4.3 适宜梨树叶片净光合速率提高的土壤含水量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延边烤烟主要次生代谢物质及其与品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烤烟主要次生代谢物质的研究现状 |
1.1.1 烤烟中生物碱类物质的研究 |
1.1.2 烤烟中多酚类物质的研究 |
1.1.3 烤烟中质体色素类物质的研究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取样 |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3.1 生物碱类化合物测定 |
3.3.2 多酚类化合物测定 |
3.3.3 质体色素类化合物测定 |
3.3.4 相关酶的测定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生物碱及相关酶动态变化 |
4.1.1 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 |
4.1.2 生物碱相关酶的动态变化 |
4.1.3 生物碱物质与相关酶的分析 |
4.1.4 生物碱化合物与其它化学成分的关系分析 |
4.2 多酚类化合物及相关酶动态变化 |
4.2.1 多酚类化合物动态变化 |
4.2.2 多酚类化合物与相关酶的动态变化 |
4.2.3 多酚类化合物与相关酶的关系分析 |
4.2.4 多酚类化合物与其它化学成分的关系分析 |
4.3 质体色素及相关酶动态变化 |
4.3.1 质体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4.3.2 质体色素相关酶动态变化 |
4.3.3 质体色素与脂氧合酶酶的关系分析 |
4.4 延边不同试验点烤烟烤后样品品质对比分析 |
4.4.1 烟草生物碱特征分析 |
4.4.2 多酚类化合物特征分析 |
4.4.3 质体色素特征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生物碱及相关酶动态变化 |
5.1.1 烟叶发育过程中生物碱含量变化 |
5.1.2 烟叶发育过程中生物碱相关酶变化 |
5.1.3 烟叶生物碱与相关酶的关系 |
5.1.4 烟叶生物碱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
5.2 多酚及相关酶动态变化 |
5.2.1 烟叶发育过程中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变化 |
5.2.2 烟叶发育过程中多酚类化合物相关酶变化 |
5.2.3 烟叶多酚类化合物与相关酶的关系 |
5.2.4 烟叶多酚类化合物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
5.3 质体色素及相关酶动态变化 |
5.3.1 烟叶质体色素动态变化 |
5.3.2 烟叶发育过程中质体色素相关酶变化 |
5.3.3 质体色素与相关酶的关系分析 |
5.4 多酚、生物碱和质体色素在烤后烟的含量特征分析 |
5.4.1 生物碱的含量特征分析 |
5.4.2 多酚的含量特征分析 |
5.4.3 质体色素的含量特征分析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四、水分胁迫下离体烟叶中脂氧合酶活性与脱落酸积累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灰霉菌胁迫下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抗病功能的初步探究[D]. 乔刚.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响应盐及干旱胁迫的花生茉莉酸合成关键基因的筛选和功能鉴定[D]. 张浩.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3]脂氧合酶基因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J]. 沙伟,任巍巍,马天意. 分子植物育种, 2019(24)
- [4]快速失水对采后烟叶生理特性的影响[J]. 吴飞跃,邱坤,高娅北,王建峰,段史江,赵东方,赵贵斌,申洪涛.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5)
- [5]烤烟存储期间烟叶酶活性变化的初步研究[J]. 王川,刘紫薇,朱启法,张丽娜,马称心,张朝,高琴,陈学平. 安徽农业科学, 2018(15)
- [6]不同堆捂时间和调制方式对广昌晒红烟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D]. 李宝宝.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7]栽培措施对酿酒葡萄LOX酶活性和脂肪酸组分的影响[D]. 曾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4)
- [8]外源茉莉酸甲酯对干旱胁迫下小麦抗旱响应的调控效应研究[D]. 马超. 河南农业大学, 2013(06)
- [9]土壤含水量和喷施BR对黄冠梨叶片光合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D]. 张晓峰.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 [10]延边烤烟主要次生代谢物质及其与品质关系研究[D]. 闻刚. 河南农业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