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中“虐恋”现象探究

新时期文学中“虐恋”现象探究

论文摘要

虐恋,是一种将痛感与快感联系在一起的性活动。它既包括在施虐者在施虐过程中得到快感,也包括受虐者在受虐过程中得到快感。由于虐恋是和性活动伴随在一起的活动,所以长久以来,虐恋现象一直被主流意识形态“妖魔化”。这使得我们往往对其采取主观、简单、粗暴的态度,要么被遮蔽,要么被排斥,它并没有得到客观、深入、全面的研究,研究成果相当欠缺。有着虐恋内容的文学作品,往往被作为禁书而被丢弃在文学的“废墟”中,如萨德爵士与马索克的相关作品。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卫慧的《上海宝贝》也被主流意识形态贴上了色情、变态的标签而遭到禁止。其实,虐恋并不是一种让人不寒而栗、危言耸听的社会现象。相反,虐恋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它和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存境遇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突出,虐恋理论也作为一种解释人类精神困境与矛盾的手段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接受。社会环境的逐渐宽松和人类文明开化程度的不断扩展,也让虐恋脱去了“恐怖的外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虐恋文学也渐渐地步入文学殿堂。但在中国,虐恋文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有限的研究领域中,大多也只是局限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中,对文学作品中的虐恋现象涉及较少。本文试图从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虐恋现象着手,以涉及到虐恋内容的典型文本为例,重点分析虐恋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几种典型形态。在80年代中国文学中,虐恋主要是作为冲破道德训诫与政治压迫的手段出现的。在这个时间段里,文学中展现的虐恋现象只是零星的,是作者在小说中无意识流露,它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时期的虐恋的典型形态是:本能欲望的急剧迸发、欲望与道德冲突下虐恋以及仇恨滋生下的施虐等。主要以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王安忆的“三城之恋”系列、刘恒的《伏羲伏羲》和铁凝的《玫瑰门》为例,分别分析虐恋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以及它所传递的文化意义。而90年代以来的文学中,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的引进和交流、宽松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加快了新时期文学中具有虐恋内容小说的发展。这时期,虐恋在小说中出现的频率更多、内容涉及的方面也更全面、揭露人性的深邃性与复杂性也更加深入。可以说,历史进程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虐恋文学的发展。90年代以来文学中虐恋的典型形态主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的身体与精神的矛盾、暴力充斥下的个体生存的虚无、人性的阴暗性的充分暴露以及90年代王小波作品中的虐恋与权力关系的几种形态。主要以“美女作家”卫慧的《上海宝贝》、新生代的张悦然的《红鞋》、以虐恋作为题材的陈希我的《抓痒》以及王小波“文革”题材小说为例,分析虐恋带给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不同的质素与价值。新时期文学中的虐恋现象,它是伴随着中国历史进程一路走来的。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下中国人的精神现状与生存境遇。对新时期文学中典型文本的研究,我们能发现中国文化和中国人中的虐恋情结以及它所折射出的文化意义,这也是虐恋在抽离了性爱内容后应该给予我们的思考。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虐恋的成因与表现
  • 第一节 “虐恋”的界定
  • 第二节 “虐恋”的心理机制
  • 第三节 虐恋与常态爱情的比较
  • 第四节 中国文学中的虐恋现象
  • 1. 虐恋心理探究
  • 2. “虐恋”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 第五节 新时期文学中虐恋类型
  • 1. 性爱活动中的“虐恋”
  • 2. 寻求救赎和超脱的“虐恋”
  • 3. 报仇心态下的“虐恋”
  • 4. 游戏戏谑下对权力反叛的虐恋
  • 第二章 80年代中国小说中虐恋现象梳理
  • 第一节 “虐恋”浮出"文革"后的历史地表
  • 第二节 人的自然欲望的强烈诉求
  • 第三节 道德与欲望冲突下的虐恋情结
  • 第四节 非性领域的虐恋表现
  • 1. 发泄式肆虐
  • 2. 受难与救赎
  • 第三章 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虐恋”现象
  • 第一节 转型期的时代背景对“虐恋”现象产生的影响
  • 第二节 从"美女文学"看“虐恋”现象在文学中的体现
  • 1. 身体与精神的矛盾冲突
  • 2. 暴力缠绕的虚幻世界
  • 第三节 人性的黑暗与恐怖
  • 1. "痛"承载的爱情
  • 2. 恐怖中孕育的惨烈
  • 3. 根深蒂固的虐恋情结
  • 第四节 虐恋与权力的关系
  • 1. 权力控制下的受虐快感
  • 2. 性与权力的运行机制
  • 3. “虐恋”对权力的反叛与消解
  • 结语
  • 论文注释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时期文学教学辅导答疑[J]. 珠江教育论坛 2011(01)
    • [2].国家形象建构介入新时期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0(04)
    • [3].新时期文学的价值嬗变:人的发现、失落与寻找[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6)
    • [4].怎样研究新时期文学[J]. 社会科学文摘 2018(12)
    • [5].新时期文学的苦难意识及救赎[J]. 大众文艺 2019(06)
    • [6].怎样研究新时期文学[J]. 当代作家评论 2018(05)
    • [7].“新时期文学”起源考释[J]. 文学评论 2016(01)
    • [8].“新人”终结之后——新时期文学中的“青年问题”论析[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9].“1970年代思想与新时期文学的起源”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上海文化 2017(04)
    • [10].“新时期文学”起源及内涵考究[J]. 文艺争鸣 2017(11)
    • [11].关于新时期文学中女性形象变迁的思考[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8(32)
    • [12].我们如何理解《人境》[J]. 长江丛刊 2017(07)
    • [13].浅析新时期文学中“女性乌托邦”的构建[J]. 青年文学家 2017(06)
    • [14].楚雄新时期文学发展研讨会综述[J]. 金沙江文艺 2017(08)
    • [15].“新时期文学”创作理念探析[J]. 作家 2012(08)
    • [16].“后新时期文学”:历史语境与文学现代性价值[J].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 2010(00)
    • [17].有关《新时期文学的起源》[J]. 当代作家评论 2019(01)
    • [18].创伤叙事:新时期文学研究的新维度——《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评介[J]. 山东社会科学 2018(06)
    • [19].多维视野下的纯文学谱系建构——论毕光明《纯文学视境中的新时期文学》的三种研究维度[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7)
    • [20].关于《青春》与新时期文学的回忆[J]. 青春 2019(10)
    • [21].对“新时期文学”起源及内涵的分析[J]. 中国文艺家 2018(02)
    • [22].论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03)
    • [23].论湖北新时期文学影视改编的精神追求[J].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4(01)
    • [24].新时期文学的历史沉积与研究的拓展——兼评王春荣的《意义的生成与阐释》[J]. 艺术广角 2011(01)
    • [25].经典性的缺失和意义的祛蔽——论新时期文学第一个十年[J]. 小说评论 2011(04)
    • [26].史料背后的识见——评《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06)
    • [27].转向、对话和叙述:走向新时期文学的经典[J]. 南方文坛 2010(05)
    • [28].文学评奖机制改革与新时期文学[J]. 小说评论 2010(06)
    • [29].新时期文学的艺术变革[J]. 文艺争鸣 2009(02)
    • [30].文学研究的生命视角——兼谈新时期文学生命历程及其得失(续)[J]. 文艺评论 2009(01)

    标签:;  ;  ;  ;  ;  

    新时期文学中“虐恋”现象探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