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天香园自发性游憩空间的研究

国色天香园自发性游憩空间的研究

论文摘要

旅游景观房地产的产生既是房地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由于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观念、消费模式的变化,旅游景观房地产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可行性。华侨城开创的这一旅游主题地产模式在中国刚刚起步,仅发展了二十年多年,理论和实践方面基础薄弱,一些开发的很成功、一些处于亏损状态,目前我国城市景观房产中的主题公园游憩者的游憩需求得不到满足,游憩空间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研究游憩者人游憩行为与游憩空间之间的关系或存在的矛盾,有的放矢的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希望促进此类城市游憩空间合理、健康、有效的发展。本文从游憩学理论和环境行为理论等交叉性以及微观层次的角度来研究游憩者游憩行为与游憩空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调研实证和思考,以景观房产中主题公园这种特定的环境下把成都市温江区国色天香园作为载体,以进入园区游憩者的游憩行为需求为角度,了解游憩者对主题公园环境及其设施的使用需求、游憩者行为特征、动机等来“逆向求证”,我们要最终是“透过人的游憩行为看主题公园游憩空间的营造”,提出自发性游憩行为空间与规定性游憩行为空间同等重要的问题,探讨的自发性游憩空间的构建。研究首先锁定国色天香乐园游憩者的游憩行为需求,通过游憩物质空间和游憩行为空间两个方面进行,主要调查游憩行为空间的规定性游憩空间与自发性游憩空间,提出自发性游憩行为空间研究的重要和必要性问题,其次从自发性游憩空间的选址和布局、原则性要求、空间要素、设计策略等方面探讨的自发性游憩空间的构建。最后提出一些观点,以期能够在相关领域中的有一些借鉴和参考。总之,把合理的游憩需求,结合游憩空间的规划创作,科学而又艺术的融入自然之中,将优化成为人与自然最协调发展的旅游游憩境域。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选题的目的和动机
  • 1.1.2 研究景观房产中主题公园游憩空间的必要性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调查法
  • 1.3.2 行为观察法
  • 1.3.3 问卷和访问调查法
  • 1.3.4 我的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基础研究分析
  • 2.1 城市游憩基本概念理解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游憩
  • 2.1.3 城市游憩空间
  • 2.1.4 规定性游憩行为空间和自发性游憩行为空间的提出和界定
  • 2.2 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国内外关于游憩空间的研究
  • 2.2.2 景观房产的由来和界定
  • 2.2.3 景观房产中主题公园在国内发展现状
  • 2.2.4 景观房产中主题公园游憩空间的研究空白
  • 第三章 基础理论
  • 3.1 研究的起点
  •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2.1 人的行为、心理和环境的关系理论
  • 3.2.2 游憩行为方面的相关理论
  • 3.2.3 城市游憩空间理论
  • 第四章 成都温江国色天香园为例游憩空间的研究
  • 4.1 国色天香园的背景概述
  • 4.1.1 外部条件的调查
  • 4.1.2 国色天香园区整体现状分析
  • 4.2 游憩物质空间
  • 4.2.1 游憩物质空间的主题性
  • 4.2.2 游憩物质空间规定性的路径
  • 4.2.3 游憩物质空间与游憩行为空间
  • 4.3 实证调查
  • 4.3.1 操作流程
  • 4.3.2 问卷调查设计与运作
  • 4.3.3 对游憩空间使用者游憩行为的分析
  • 4.4 游憩行为空间
  • 4.4.1 游人游憩行为状况调查
  • 4.4.2 规定性性游憩行为空间
  • 4.4.3 自发性游憩行为空间
  • 4.4.4 游憩行为空间存在的问题
  • 4.5 本章小结提出自发性游憩行为空间的重要性
  • 第五章 景观房产中的主题公园自发性游憩行为空间的构建
  • 5.1 自发性游憩空间的选址和布局
  • 5.1.1 自发性游憩行为空间内部的空间布局
  • 5.1.2 自发性游憩行为空间遭遇景观房产居住空间
  • 5.1.3 与规定性游憩行为空间的衔接
  • 5.2 自发性游憩空间的原则性要求
  • 5.2.1 满足自发性游憩需求
  • 5.2.2 符合自发性游憩行为特征
  • 5.2.3 与规定游憩行为空间合理的组合布局
  • 5.3 自发性游憩行为游憩空间要素分析
  • 5.3.1 空间界面的限定
  • 5.3.2 场所空间的组织
  • 5.3.3 有效的路径的串接和导引
  • 5.4 自发性游憩行为游憩空间设计策略分析
  • 5.4.1 游憩空间多元的价值理念
  • 5.4.2 尊重游憩者的“个人自由”的空间
  • 5.4.3 调控游憩空间使用强度
  • 5.4.4 游憩空间的可及度
  • 5.5 本章小结
  • 5.5.1 规定性游憩空间与自发性游憩空间的整合建议
  • 5.5.2 提升游憩空间营造普遍性原则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城市户外儿童游憩空间交互性设计策略探究[J]. 现代园艺 2020(01)
    • [2].大数据环境下国家公园游憩空间管理研究范式与展望[J]. 林业经济 2020(01)
    • [3].儿童游憩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兼论台湾的推动与发展经验[J]. 上海城市规划 2019(06)
    • [4].苏州观前街室外游憩空间更新策略研究[J]. 江苏建筑 2020(03)
    • [5].珠三角城市群生态游憩空间分异特征及关联性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09)
    • [6].茶文化背景下传统游憩空间互动性理论研究综述[J]. 福建茶叶 2020(09)
    • [7].城市户外儿童游憩空间交互性设计分析[J]. 艺术教育 2018(15)
    • [8].荆州古城公共游憩空间优化刍议[J]. 重庆建筑 2016(11)
    • [9].青岛市户外公共游憩空间的可达性分析研究[J]. 农业网络信息 2016(03)
    • [10].世界城市游憩空间规划经验及对北京的启示[J]. 规划师 2015(08)
    • [11].论城市游憩空间建设与城市化发展——以郑州市为例[J]. 艺术品鉴 2016(05)
    • [12].健康导向下的口袋型游憩空间形态设计研究[J]. 大众文艺 2019(01)
    • [13].长沙城郊游憩空间开发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14].武汉市东湖景区游憩空间组织及优化研究[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7(02)
    • [15].城市生态游憩空间休闲价值对比分析——以常熟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6(02)
    • [16].基于人口特征的城市生态游憩空间配置——以常熟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06)
    • [17].空间正义视角下城市游憩空间发展理念与策略——基于美国经验的启示[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05)
    • [18].潮州城市游憩空间优化研究[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05)
    • [19].城市游憩空间的发展历程及类型[J]. 中国园林 2013(02)
    • [20].轨道交通时代重庆都市游憩空间格局研究[J]. 市场论坛 2013(06)
    • [21].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特征分析——以南昌市主城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12(06)
    • [22].高校新校区室外游憩空间品质调查与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1(05)
    • [23].城市滨湖游憩空间设计探析[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0(03)
    • [24].城市游憩空间系统的结构模式[J]. 建筑学报 2010(S2)
    • [25].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的刻画基础:场模型还是要素模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03)
    • [26].居住区儿童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浅析[J]. 山西建筑 2009(21)
    • [27].基于构建公共游憩空间的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研究——上海体育场实例分析及其借鉴[J]. 体育与科学 2009(06)
    • [28].居住区儿童游憩空间人性化设计浅析[J].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03)
    • [29].融入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系统的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J]. 工业建筑 2008(04)
    • [30].镇江市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J]. 林业科技开发 2008(03)

    标签:;  ;  ;  

    国色天香园自发性游憩空间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