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国的宪政运动自晚清发轫,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展开了其艰难曲折的历程。历史是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当今中国的宪政建设仍然在探索中前进,现实需要我们稍稍拨动一下时针,将目光投向并不遥远的过去,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吴经熊、“吴氏宪草”。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位世界级的法理学家,其人、其作、其思想理应受到关注和重视。然而从40年代后,吴先生的专注力逐渐从法学方面转移,他的文章和思想也逐渐在中国大陆被人遗忘,尽管在近年来,已出现稍许研究吴先生法律哲学思想的著述,但关于其宪草、宪法思想的研究却难得一见,而这恰恰又是研究作为中华民国法制的重要擎划者的吴经熊时所不能忽视的。因此,本文摘取吴先生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吴氏宪草”为研究这位试图超越东西方的大家的桥梁,通过解读“吴氏宪草”,透过文本解构整合出先生的宪法思想,分析其中得失,以弥补时下对“吴氏宪草”及吴经熊宪法思想研究的空缺,以期给当今的宪政建设及吾等后辈更多的薪火相传。全文主要由绪论,第二至第五章及结语组成。绪论部分开宗明义,简要提及吴经熊的辉煌一生,点出吴先生的宪法草案和其宪法思想以及它们在吴氏治律生涯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提纲挈领地引出主题。第二章“吴氏宪草”的起草和公布。本章由“吴氏宪草”的起草、“吴氏宪草”的总体内容的概括两个小节构成。“吴氏宪草”是为应时应景而产生的。为抵抗外患,挽救危亡,加之“结束内政,实行宪政”的呼声高涨,国民党终下定决心行宪全国,名扬中外的吴氏则自然被推到了此次立宪的最前端。贯穿着“二十五点原则”的吴宪在编制的安排上除首篇为“总则”,末篇“宪法之保障”外,其余均依三民主义顺次而行,内容上更是以“三民主义”为经,“五权制度”为纬,周边辐射至“保存领土完整”、“注重国际趋势”、“民族之培养”、“权利之保障”、“国民大会”、“均权制度”、“财政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国民教育”、“宪法保障”等各个子带,基本做到了“顺应国情,切合民意,包藏精要,不违常理”。第三章“吴氏宪草”宪法思想的主要内容。为使吴氏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的宪法思想被挖掘出来,本章结合着通常的西方宪法思想从“国家性质”、“民族培养与国际趋势”、“人权”、“政制”、“经济建设与国民教育”、“宪法的实施和保障”六个方面对吴宪的宪法思想进行了提炼整合。通过发掘,文章认为,吴氏的宪法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全面,思想深刻,具有时代精神并透露出调和中西的意图,但是缺乏系统的构造与完整的表达,也缺乏足够的原创性,但这些都不足以削弱其思想的价值性。吴氏对实在界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由于他当时法律哲学思想上的实证主义倾向以及国家主义的大环境,吴氏选择了工具主义,虽然吴先生或许有所妥协,但制宪的过程和结果就是这样,既是文化选择,也是政治选择。第四章“吴氏宪草”的思想基础。事物总是有因有果,思想也会有源有流,吴氏制宪并非凭空闭门造车,孙中山的宪政理论可谓吴宪的总设计师,对其宪政思想吴宪由始至终大致是不离不弃,影响之处大体为“三民主义”、“权能分立”、“五权宪法”三个方面。吴氏所立之宪,既要合乎国情,又需顺应时势。作为那个时代学贯中西的标志性人物,吴氏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持久关注,对西方宪政思想的深刻体认自然不在话下,因此既然宪政之经取自西域,欲效法西方立宪行宪,则不得不熟悉其制度,了解其理论,明白其渊源,把握其精神。第五章“吴氏宪草”的影响。当“吴氏宪草”见诸报端时,朝野各方,评论无日或息,社会各界的反响真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风格很是多样。而从最初的“吴氏宪草”到尘埃落定的“五五宪草”,历经三年之久,期间七次修正,从开始到结尾,影响有多大?差异有多少?笔者致力于具体修正过程的介绍,与前文吴宪内容两相比较,以期了解吴宪及吴氏宪法思想的被接受程度,把握差异之处的产生来由。最后,文章认为,“吴氏宪草”是一个立宪理念与立宪技术均达到了相当高度、有相当水准的宪法草案。吴氏的宪法思想全面深刻并赋有时代气息,体现了中西合璧性,尽管他的思想少了一些原创性与系统性,但这并不影响其思想的光辉。同时,吴氏也受到了现实的困扰,在国家主义的大旗下,他还是选择了工具主义,这也注定了宪政在中国的困窘之境。但是,作为模仿征途中的一员,吴经熊仍然是一位成功者,是中国法学公民中的杰出代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政协宪草”及其版本研究[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7(05)
- [2].论“吴氏宪草”[J]. 现代法治研究 2020(02)
- [3].吴经熊与《吴氏宪草》[J]. 兰台世界 2014(08)
- [4].秦邦宪参加1946年政协宪草审议活动始末[J].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5].从“吴贯因宪草”看民初中间势力的政制抉择[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 [6].三民主义入宪探析——从“吴氏宪草”到《中华民国宪法》[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01)
- [7].1944—1947年中国共产党省自治主张研究[J]. 苏区研究 2020(04)
- [8].“梁氏宪草”对西方宪法理论的引进与改造[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0)
- [9].民初私拟宪法草案初步研究——以总统解散权之争为核心的展开[J]. 清华法治论衡 2013(01)
- [10].周恩来与政协宪草修改原则的制定[J]. 党史博采(理论) 2018(04)
- [11].吴经熊对国民党政府宪政体制的设计——以《吴氏宪草》为例[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01)
- [12].从“梁启超宪草”看民初中间势力的政制抉择[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13].1946年国共谈判中李维汉对民主宪法的探索[J]. 世纪桥 2017(07)
- [14].国都问题展开辩论[J]. 看历史 2012(12)
- [15].关于泰国上议院的宪法论争:1997-2014年[J]. 南洋资料译丛 2015(04)
- [16].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浅议[J]. 法学杂志 2008(03)
- [17].王宠惠关于民初宪法体制的构想[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 [18].“五五宪草”的历史回顾与宪政反思[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19].孙科宪法思想评析[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 [20].“九·一八”事变后民主宪政运动的特点分析[J]. 黑龙江史志 2009(19)
- [21].魏玛宪法社会权的中国转化[J]. 环球法律评论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