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珍稀菌秀珍菇的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食用菌协会[1](2022)在《2020年度全国食用菌统计调查结果分析》文中指出2020年,据我会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宁夏、青海、海南和港澳台等省区)的统计调查,2020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4 061.43万吨(鲜品,下同),比2019年增长3.2%;2020年总产值3 465.65亿元,比2019年增长10%。1产量分布食用菌产量在300万吨以上的省份有5个:河南省(561.85万吨)、福建省(452.5万吨)、山东省(332.53万吨)、黑龙江省(331.77万吨)、河北省(326.57万吨)。
方志荣,林静,清源,姜英[2](2021)在《利用葡萄枝屑、桑枝屑栽培白参菌、秀珍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合理利用葡萄枝屑和桑枝屑,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变废为宝,研究了不同栽培配方(配方1:葡萄枝屑50%+高粱壳30%+辅料;配方2:桑枝屑50%+高粱壳30%+辅料;配方3(CK):玉米芯50%+高粱壳30%+辅料)对白参菌和秀珍菇菌丝体、原基和子实体生长阶段胞外酶活性及白参菌和秀珍菇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3栽培白参菌和秀珍菇胞外酶活性最高,第一次采收时间最短,产量最高。白参菌在配方1中的胞外酶、产量、粗蛋白含量高于配方2,秀珍菇在配方2中的胞外酶、产量、粗蛋白含量高于配方1。生产上可用葡萄枝屑代替玉米芯种植白参菌,可用桑枝屑代替玉米芯种植秀珍菇。
中国食用菌协会[3](2021)在《2019年度全国食用菌统计调查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据我会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宁夏、青海、海南和港澳台等省区)的统计调查,2019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3 933.87万吨(鲜品,下同),比2018年3 789.03万吨增长了3%,2019年产值3 126.67亿元,比2018年2 938.78亿元增长6%。
吴敏文[4](2021)在《推进福州市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文中提出在阐述福州市食用菌发展现状、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从发展势头、工厂化发展情况、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与推广、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品牌意识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福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短板和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推动福州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李磊[5](2021)在《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第一条就为产业兴旺,在全国农业中,食用菌产业总产值排在粮、菜、果、油之后的第五位。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将“食用菌”写入特色优势产业中,作为特色优势产业的食用菌,同样面临着提档升级的重任。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保健意识增强,对具有较高营养和保健价值的珍稀食用菌的需求正逐年增加。目前,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到了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面临着产业链条短,消费者认知不够等问题。通过分析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对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做出正确评价,进而找出提升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对策,对于推进河北省食用菌产业供给侧改革和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珍稀食用菌”进行概念界定,“珍稀食用菌”是指近年来真菌研究科技人员在自然界发现一些相对容易驯化的野生菌种,通过人工驯化等途径,培育出一批具有食药用价值的食用菌。河北省目前主要珍稀菇种为白灵菇、姬菇、秀珍菇、滑子菇、栗磨、大球盖菇、鸡腿菇等。从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河北省珍稀食用菌栽培面积经过一段时间波动后稳定在新的水平,产量和产值呈不断增长趋势,生产集中度高,主要集中在燕山-太行山一带,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在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方面,气候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竞争优势明显。其次,基于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实际发展情况,对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进行分析,然后运用频度分析法构建出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河北省主要珍稀菇种相关数据,对各珍稀菇种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整体综合效益较好且经济效益带动明显,但是两级差异化明显,具体表现为分布在河北省北部的珍稀菇种(栗蘑、北虫草、滑子菇)综合效益较高,南部的珍稀菇种(鸡腿菇、秀珍菇、姬菇)综合效益较低。为进一步探究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选取综合效益排名最高的栗蘑产业进行案例评价研究,研究得出2016年-2019年迁西县栗蘑产业综合效益在不断提升。为促进珍稀食用菌产业更好发展,首先要开拓珍稀食用菌产品市场,畅通销售渠道;其次通过建立种植示范园区把科技服务体系和良种繁育基地进行有机结合,做好人才支撑与技术保障;最后以加强监管为抓手,开发药用保健价值为重点,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和附加值。本文的创新点是(1)构建出了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大宗类食用菌品种分析转向珍稀菇种进行分析。(2)对河北省主要珍稀菇种进行综合效益评价。以河北省主要珍稀菇种的综合效益得分来客观地反映出河北省各珍稀菇种综合效益水平。
徐高飞[6](2020)在《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和功能成分及抗氧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鹿角灵芝、香菇、木耳、平菇、秀珍菇、红平菇和鲍鱼菇进行栽培,对栽培取得的子实体进行营养、功能成分和重金属含量分析,并对子实体水提物的抗氧化和降糖能力进行了评价,为七种食药用菌的进一步应用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七种食药用菌的子实体产量差异显着。毛木耳的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185.56%,鹿角灵芝的产量最低,生物学效率仅为17.69%,平菇、秀珍菇、红平菇和鲍鱼菇的生物学效率在45.75%~116.34%之间。2.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成分差异较大,以干重计,灰分含量为6.97%~9.20%,粗蛋白含量为3.87%~42.93%,粗脂肪含量为0.83%~5.98%,总糖含量为29.08%~52.66%,粗纤维含量为3.0%~63.0%,鹿角灵芝的灰分和粗纤维含量最高,平菇的总糖含量最高,毛木耳的脂肪含量最高,鲍鱼菇的蛋白质含量最高。3.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显着,锌、锰、铜、硒、钼、铝等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范围分别为5.68~71.60 mg/kg、4.39~15.98mg/kg、1.54~9.66 mg/kg、0.24~1.40 mg/kg,0.06~0.38 mg/kg,1.89~13.91mg/kg,元素总含量最高的是红平菇,其含量顺序依次为红平菇>香菇>秀珍菇>鲍鱼菇>平菇>鹿角灵芝>毛木耳,6种元素中锌的平均含量最高,钼的平均含量最低。红平菇中锌含量最高,香菇的硒含量最高。4.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铅、镉、砷、汞等重金属含量范围分别为0.08~0.23 mg/kg、0.02~0.75 mg/kg、0.04~0.20 mg/kg、0.016~0.026 mg/kg,不同种的重金属含量有差异。秀珍菇和鲍鱼菇子实体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鹿角灵芝、香菇和平菇子实体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大部分食用菌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标中安全限量值,只有毛木耳和香菇镉含量超过限量标准,分别为0.75 mg/kg和0.72 mg/kg。5.七种药用菌子实体的功能成分差异显着,子实体多糖含量为干重的3.14%~16.05%;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为0.39%~1.03%;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为0.70‰~2.47‰;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未检出。子实体多糖、三萜和多酚含量最高的分别为香菇、鲍鱼菇和平菇。6.不同食药用菌子实体水提醇沉物的提取率为0.69%~10.34%,鲍鱼菇子实体水提物的提取率最高。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水提物均具良好的抗氧化和降糖能力,鹿角灵芝子实体水提物的抗氧化和降糖能力最强,鲍鱼菇子实体水提物的综合抗氧化和降糖能力较为突出。
于洪久,刘杰,郭炜,张楠,李国泰,赵跃坤,钟鹏,孙彬,王大蔚,左辛[7](2020)在《秸秆料栽培秀珍菇配方比较试验》文中认为试验比较6个培养料配方对秀珍菇子实体产量和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2的子实体平均产量最高,为361.7 g/袋,较对照提高4.06%;配方2秀珍菇品质优于对照,其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还原糖、维生素C含量分别为45.0 g/kg、2.0 g/kg、19.0 g/kg、21.0 g/kg、113.4 mg/kg。
李磊,张博然,李辉[8](2020)在《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是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基于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计算每个层次指标权重,并通过一致性检验,最终得出各指标权重情况。结果表明: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是评价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的主要一级指标;气候、技术投入、生产效益和农民增收是评价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贡献的主要二级指标;农业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组合是影响珍稀类食用菌贸易格局的主要因素,各地区的珍稀食用菌市场成熟度对珍稀食用菌比较优势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黄琪惠[9](2018)在《食用菌价格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2016年全国食用菌产量达到3600万吨、总产值超过2700亿元。其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75%,产值在我国种植业中居第五位,食用菌产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资源循环与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食用菌产业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受消费结构、生产成本以及政策等因素作用的食用菌价格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价格大幅波动不仅会影响食用菌生产主体的生产决策,也对农产品供应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了解食用菌产品的价格变动特征,把握其基本运行规律,剖析其影响因素,对于食用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山东省的优势产业之一,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稳固发展,针对近年来食用菌价格波动剧烈的现实,本文依托经济波动理论、供给需求理论以及蛛网理论等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分别从大宗品种食用菌和珍稀品种食用菌中选取了7个典型的品种,对它们的价格波动特征进行了系统性的描述分析,利用季节调整模型和HP滤波分析法对其价格波动进行了季节性分析、循环性分析、不规则变化分析和趋势性分析,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探究产量、CPI、生产原料价格、居民收入水平对食用菌价格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食用菌价格波动都有一定的循环规律和季节规律;大宗品种食用菌的价格波动趋势基本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珍稀品种除杏鲍菇外价格波动趋势都是呈现上升的趋势;就影响因素来看,产量、劳动力成本都会影响到食用菌的价格波动,其中能够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受其自身产量影响更为明显;CPI、原材料价格变动会引起大部分品种的食用菌价格波动。为减缓价格波动,需要调整优化食用菌产业结构;加大食用菌加工力度,调节食用菌价格波动;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加大宣传力度,着力培育食用菌消费文化。
蔡佺佑[10](2017)在《秀珍菇与巨大口蘑的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秀珍菇味道鲜美、肉质脆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糖类、不饱和脂肪酸、叶酸及微量元素等,营养价值很高,且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性、降低胆固醇、降血脂等多种功效。秀珍菇菌丝有很强的腐生能力,对环境适应性强,生物转化率高。巨大口蘑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抗褐变、耐贮藏,是一种高温型食用菌,能够在2235℃条件下出菇,又因其栽培原料来源广泛,栽培技术简单粗放,生物转化率高,营养价值高,近年来在市场上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但其生长缓慢、栽培周期长、需要覆土才能出菇,制约了其工厂化栽培的发展。为了获得兼具秀珍菇和巨大口蘑优良特性的新菌株,本研究选择以秀珍菇和巨大口蘑为亲本菌株,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系统地对秀珍菇、巨大口蘑两者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融合条件优化、融合子鉴定、融合菌株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研究,旨在选育兼具巨大口蘑独特风味口感、耐贮藏时间长、不易褐变、菌丝生长速度快且不需要覆土出菇、营养丰富的中高温型新菌株,对融合菌株从形态学、拮抗实验、酶活测定、分子等方面进行了鉴定,并对融合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今后食用菌遗传育种及品种改良提供一定的方法和借鉴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亲本菌株的筛选:本课题中以菌丝生长速度、原生质体产量作为衡量指标,最终筛选确定秀珍菇X01和巨大口蘑J01作为原生质体融合的亲本菌株。2、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优化:巨大口蘑J01菌株的原生质体制备优化工艺条件为:菌龄5 d,纤维素酶的浓度为2.99%,溶壁酶的浓度为0.0073%,蜗牛酶的浓度为3.00%,酶解时间为200 min,酶解温度为31.95℃。秀珍菇X01菌株的原生质体制备优化工艺条件为:菌龄5 d,纤维素酶浓度0.17%,溶壁酶浓度0.25%,蜗牛酶浓度0.0080%,酶解时间80 min,酶解温度32℃。3、秀珍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融合工艺设计与优化:应用均匀设计法对秀珍菇和巨大口蘑原生质体融合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原生质体热灭活条件为50℃下水浴25 min;PEG的浓度为25.00%,融合时间14 min,融合温度为34℃,Tris添加量为0.014 mol/L,CaCl2添加量为0.025 mol/L,p H值为7.40时,秀珍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的融合率达到最大。4、融合菌株的筛选: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得到的融合菌株进行了选择和鉴定。通过形态学特征的观察比较,在本研究中一共筛选获得融合菌株2株,分别为R7-1和R7-2,其菌丝生长速度快,并可以与亲本形成较为明显的拮抗线;采用ISSR技术对R7-1和R7-2两株融合菌株进行鉴定,初步说明R7-1和R7-2均为新菌株。5、对融合菌株R7-1和R7-2的母种培养基进行优化:融合子R7-1的最优化母种培养基为葡萄糖1.0%、蛋白胨1.0%、酵母膏0.1%、VB12.00 mg/L、轻质碳酸钙0.10%、硫酸镁0.30%、磷酸二氢钾0.10%,pH 9.35。融合菌株R7-2的最优化母种培养基为葡萄糖2.80%、蛋白胨1.00%、酵母膏0.1%、VB1 5.05 mg/L、轻质碳酸钙0.10%、硫酸镁0.26%、磷酸二氢钾0.10%,pH 7.09。6、对融合菌株R7-1和R7-2的原种培养基进行筛选:融合菌株R7-1和R7-2在小麦粒培养基中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萌发时间最短,菌丝生长到长满瓶子所用时间最短,与其他种类原种培养基(玉米种、混合料)差异显着。其次是玉米粒培养基,融合菌株在玉米粒培养基中菌丝生长浓密、洁白。融合菌株在混合料培养基菌丝生长最慢。7、对融合菌株R7-1和R7-2的栽培种培养基进行了优化。融合菌株R7-1的最优化栽培种培养基为:木屑18.17%、棉籽壳15.42%、玉米芯28.67%、稻草粉13.86%、甘蔗渣4.67%、磷酸二氢钾0.04%、麸皮17.97%、石灰1.20%。融合菌株R7-2的最优化栽培种培养基为:木屑8.84%、棉籽壳19.59%、玉米芯33.14%、稻草粉5.72%、甘蔗渣11.45%、磷酸二氢钾0.04%、麸皮19.89%、石灰1.33%。
二、珍稀菌秀珍菇的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珍稀菌秀珍菇的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度全国食用菌统计调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产量分布 |
2 产值情况分析 |
3 品种分析 |
4“十亿百县,千企万村”优势特色品牌共建情况 |
5 出口情况分析 |
(2)利用葡萄枝屑、桑枝屑栽培白参菌、秀珍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菌棒制作及栽培管理方法 |
1.4 生物学相关指标及酶活性测定 |
1.4.1 营养生长阶段相关指标测定 |
1.4.2 生殖生长阶段相关指标测定 |
1.4.3 子实体产量和营养成分测定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配方对白参菌和秀珍菇各个生长阶段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
2.2 不同配方对白参菌和秀珍菇生物学效率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
3 结果与讨论 |
(3)2019年度全国食用菌统计调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产量分布 |
2 产值分析 |
3 品种分析 |
4“一县一业”和“一村一品”情况 |
5 出口情况 |
(4)推进福州市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现状 |
1.1 产量、产值逐年增加 |
1.2 栽培品种不断丰富 |
1.3 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
1.4 品牌培育方兴未艾,提质增效日益突显 |
2 特色与优势 |
2.1 生态优势 |
2.2 技术优势 |
2.3 产业优势 |
2.4 物流优势 |
2.5 政策优势 |
3 问题与短板 |
3.1 发展势头有所减弱 |
3.2 工厂化发展放缓 |
3.3 产业结构不合理 |
3.4 科技创新与推广不到位 |
3.5 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有限 |
3.6 品牌意识不强 |
4 对策与建议 |
4.1 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
4.2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工厂化发展 |
4.3 着力调整优化结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
4.3.1 做优第一产业 |
4.3.2 做深第二产业 |
4.3.3 做强第三产业 |
4.4 加快科技进步推动质量水平提升 |
4.5 培育“福菌”品牌 |
(5)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5.1 相关概念界定 |
1.5.2 理论基础 |
1.6 创新点 |
2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
2.1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在全国的地位 |
2.2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生产现状分析 |
2.2.1 栽培面积经过较大波动后稳定在新的水平 |
2.2.2 产量波动较大但总体保持稳定 |
2.2.3 产值呈不断增长的上升趋势 |
2.2.4 珍稀菇种生产集中度高 |
2.2.5 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 |
2.3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加工现状分析 |
2.3.1 加工能力下降 |
2.3.2 产品层次偏低 |
2.4 河北省珍稀菇种市场现状分析 |
2.4.1 栗磨价格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
2.4.2 羊肚菌价格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
2.4.3 大球盖菇价格总体保持稳定 |
2.4.4 欧美地区对牛肝菌需求较大 |
2.4.5 日本对珍稀类食用菌需求高 |
2.5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
2.5.1 气候条件优越 |
2.5.2 生产原料丰富 |
2.5.3 资源利用率高 |
2.5.4 营养价值丰富 |
2.6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6.1 栽培风险高,科技贡献度低 |
2.6.2 机械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 |
2.6.3 经营主体弱,技术人才缺乏 |
2.6.4 流通效率低,市场开拓不足 |
3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分析 |
3.1.1 珍稀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
3.1.2 珍稀食用菌产业的社会效益分析 |
3.1.3 珍稀食用菌产业的生态效益分析 |
3.2 综合效益指标选取的原则 |
3.3 指标选取方法 |
3.4 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 |
3.5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说明 |
3.5.1 经济效益指标 |
3.5.2 社会效益指标 |
3.5.3 生态效益指标 |
4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 |
4.1 数据来源 |
4.2 研究方法 |
4.2.1 AHP层次分析法适用性分析 |
4.2.2 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4.2.3 构造判断矩阵 |
4.2.4 权重计算 |
4.3 评价过程 |
4.4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4.4.1 经济效益 |
4.4.2 社会效益 |
4.4.3 生态效益 |
4.5 主要珍稀菇种综合效益得分 |
4.6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
5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典型案例研究 |
5.1 河北省栗蘑产业发展现状 |
5.1.1 产业规模 |
5.1.2 产品流通 |
5.1.3 品牌建设 |
5.1.4 技术推广 |
5.2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统计 |
5.2.1 经济效益 |
5.2.2 社会效益 |
5.2.3 生态效益 |
5.3 综合效益得分 |
5.4 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科学规划,建立种植示范园区 |
6.2.2 人才支撑,培育科技服务体系 |
6.2.3 技术保障,建设良种繁育基地 |
6.2.4 管理优化,加强产业组织建设 |
6.2.5 加强监管,提升产品质量安全 |
6.2.6 精深加工,开发药用保健价值 |
6.2.7 开拓市场,畅通产品销售渠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重要性问卷调查 |
附录B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和功能成分及抗氧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食药用菌概况 |
1.1.1 大型真菌 |
1.1.2 食药用菌及其生态类型 |
1.1.3 食药用菌分类 |
1.1.4 我国食药用菌发展历史及现状 |
1.2 七种食药用菌 |
1.2.1 鹿角灵芝 |
1.2.2 香菇 |
1.2.3 毛木耳 |
1.2.4 平菇 |
1.2.5 秀珍菇 |
1.2.6 红平菇 |
1.2.7 鲍鱼菇 |
1.3 食药用菌营养成分 |
1.3.1 食药用菌主要营养成分 |
1.3.2 食药用菌的微量元素 |
1.3.3 食药用菌的重金属元素 |
1.4 食药用菌功能成分 |
1.4.1 食药用菌主要功能成分 |
1.4.2 食药用菌功能成分的药理作用 |
1.5 食药用菌的抗氧化及降糖研究 |
1.5.1 食药用菌的抗氧化研究 |
1.5.2 食药用菌的降糖研究 |
1.6 食药用菌应用研究现状与前景 |
1.6.1 食药用菌应用研究现状 |
1.6.2 食药用菌应用开发前景 |
1.7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七种食药用菌的栽培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1.4 菌种制备 |
2.1.5 栽培试验 |
2.1.6 数据测定 |
2.1.7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三种木腐性食药用菌的栽培 |
2.2.2 四种侧耳类食用菌的栽培 |
2.3 讨论 |
第三章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和功能成分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 |
3.1.4 子实体的粉碎 |
3.1.5 营养成分的测定 |
3.1.6 微量元素的测定 |
3.1.7 功能成分的测定 |
3.1.8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灰分含量 |
3.2.2 总糖含量 |
3.2.3 蛋白质含量 |
3.2.4 脂肪含量 |
3.2.5 粗纤维含量 |
3.2.6 微量元素含量 |
3.2.7 重金属元素含量 |
3.2.8 多糖含量 |
3.2.9 三萜含量 |
3.2.10 多酚含量 |
3.2.11 黄酮含量 |
3.3 讨论 |
3.3.1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成分 |
3.3.2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微量元素 |
3.3.3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功能成分 |
第四章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提取物的抗氧化及降糖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试剂 |
4.1.3 仪器 |
4.1.4 提取物的制备 |
4.1.5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4.1.6 羧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4.1.7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4.1.8 总还原力的测定 |
4.1.9 提取物对α-淀粉酶活性抑制的测定 |
4.1.10 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的测定 |
4.1.11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提取物提取率 |
4.2.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4.2.3 羧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
4.2.4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 |
4.2.5 还原能力 |
4.2.6 对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 |
4.2.7 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 |
4.3 讨论 |
4.3.1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水提物提取率 |
4.3.2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水提物的抗氧化能力 |
4.3.3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水提物的降糖能力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七种食药用菌的栽培 |
5.1.2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和功能成分 |
5.1.3 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水提物的抗氧化及降糖能力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营养和功能成分测定的标准曲线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秸秆料栽培秀珍菇配方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供试配方 |
1.3 试验方法 |
1.4 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供试配方对秀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 供试配方对秀珍菇产量的影响 |
2.3 供试配方对秀珍菇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
3 小结 |
(8)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
1.1 品种分布 |
1.2 生产现状 |
2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影响因素分析 |
2.1 AHP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2.1.1 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2.1.2 构造判断矩阵 |
2.1.3 一致性检验 |
2.2 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影响因素权重确定 |
2.2.1 构建判断矩阵 |
2.2.2 计算影响因素指标权重 |
2.2.3 一致性检验 |
2.2.4 确定及分析影响因素指标权重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9)食用菌价格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食用菌产业研究 |
1.2.2 食用菌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研究 |
1.2.3 对食用菌价格波动研究方法的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论文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食用菌 |
2.1.2 食用菌价格波动 |
2.1.3 经济周期波动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经济波动理论 |
2.2.2 供给需求理论 |
2.2.3 蛛网理论 |
3 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 |
3.1 山东省食用菌生产现状 |
3.1.1 食用菌生产分析 |
3.1.2 食用菌生产布局 |
3.2 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结构分析 |
3.2.1 传统散养户种植 |
3.2.2 企业+散养户模式 |
3.2.3 工厂化生产 |
3.2.4 食用菌种植模式对比分析 |
3.3 山东省食用菌市场结构分析 |
3.3.1 食用菌国内销售分析 |
3.3.2 食用菌出口分析 |
4 食用菌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
4.1 食用菌价格波动特征 |
4.1.1 大宗食用菌品种价格波动特征 |
4.1.2 珍稀品种食用菌价格波动特征 |
4.2 食用菌价格波动分解 |
4.2.1 模型选择 |
4.2.2 食用菌价格波动季节性分析 |
4.2.3 食用菌价格波动循环性分析 |
4.2.4 食用菌价格波动不规则变化分析 |
4.2.5 食用菌价格波动趋势性分析 |
5 食用菌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食用菌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5.1.1 消费观念的变化 |
5.1.2 消费者收入水平 |
5.1.3 食用菌产量 |
5.1.4 劳动力成本 |
5.1.5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
5.1.6 生产原料价格 |
5.2 食用菌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分析 |
5.2.1 模型构建 |
5.2.2 数据来源 |
5.2.3 模型指标选取 |
5.2.4 模型运算结果与分析 |
5.3 食用菌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5.3.1 单位根检验 |
5.3.2 协整模型估计 |
5.3.3 食用菌价格、CPI和棉籽壳价格之间的影响分析 |
5.3.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6 减缓食用菌价格波动的对策建议 |
6.1 调整优化食用菌产业结构 |
6.1.1 缩减大宗食用菌生产 |
6.1.2 扩大珍稀食用菌种植 |
6.2 加大食用菌加工力度,调节食用菌价格波动 |
6.3 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 |
6.3.1 提高食用菌菌种的成活率 |
6.3.2 研发新的基料,增加现有基料的替代品 |
6.3.3 提高食用菌种植的自动化水平 |
6.4 加大宣传力度,着力培育食用菌消费文化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秀珍菇与巨大口蘑的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秀珍菇概述 |
1.1.1 秀珍菇简介 |
1.1.2 秀珍菇的营养功效 |
1.1.3 秀珍菇生物学特性 |
1.2 巨大口蘑概述 |
1.2.1 巨大口蘑简介 |
1.2.2 巨大口蘑营养功效 |
1.2.3 巨大口蘑生物学特性 |
1.3 食用菌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
1.3.1 人工选择育种技术 |
1.3.2 杂交育种技术 |
1.3.3 诱变育种技术 |
1.3.4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 |
1.3.5 基因工程育种技术 |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的内容 |
1.4.3 技术路线图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菌种 |
2.1.2 基础培养基 |
2.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2.2.1 主要仪器设备 |
2.2.2 主要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3.2 亲本菌株的选择 |
2.3.3 秀珍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制备 |
2.3.3.1 液体培养 |
2.3.3.2 酶液制备 |
2.3.3.3 巨大口蘑的原生质体制备步骤 |
2.3.3.4 秀珍菇的原生质体制备步骤 |
2.3.3.5 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 |
2.3.3.6 秀珍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优化 |
2.3.4 巨大口蘑与秀珍菇原生质体再生培养 |
2.3.5 原生质体灭活条件筛选 |
2.3.6 巨大口蘑与秀珍菇原生质体融合条件优化 |
2.3.7 融合子的筛选 |
2.3.8 融合子的鉴定 |
2.3.9 融合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亲本菌株选择结果 |
3.1.1 秀珍菇与巨大口蘑不同菌株原生质体产量比较 |
3.1.2 秀珍菇与巨大口蘑不同菌株菌丝生长速度 |
3.2 巨大口蘑与秀珍菇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优化结果 |
3.2.1 巨大口蘑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优化结果 |
3.2.2 秀珍菇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优化结果 |
3.3 原生质体再生培养 |
3.4 原生质体灭活条件筛选结果 |
3.5 秀珍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融合工艺优化结果 |
3.5.1 原生质体融合工艺优化结果 |
3.5.2 原生质体融合工艺优化结果验证 |
3.6 融合子的筛选及鉴定 |
3.6.1 原生质体融合镜检观察 |
3.6.2 拮抗实验 |
3.6.3 生长速度比较 |
3.6.4 融合子与亲本间液体发酵速度比较 |
3.6.5 融合子的ISSR鉴定结果 |
3.7 融合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
3.7.1 融合菌株最适碳源筛选结果 |
3.7.2 融合菌株氮源筛选结果 |
3.7.3 融合菌株母种培养基优化结果 |
3.7.4 融合菌株原种培养基的筛选优化 |
3.7.5 融合菌株栽培种培养基的优化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亲本的选择 |
4.1.2 原生质体的制备过程 |
4.1.3 原生质体的再生培养 |
4.1.4 原生质体的灭活标记处理 |
4.1.5 融合子的筛选与鉴定 |
4.1.6 融合子的稳定性 |
4.2 结论 |
4.2.1 亲本的选择 |
4.2.2 秀珍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 |
4.2.3 秀珍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灭活条件 |
4.2.4 秀珍菇与巨大口蘑原生质体融合工艺优化 |
4.2.5 融合菌株形态学观察 |
4.2.6 融合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
4.3 创新之处与不足 |
4.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珍稀菌秀珍菇的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度全国食用菌统计调查结果分析[J]. 中国食用菌协会. 中国食用菌, 2022(01)
- [2]利用葡萄枝屑、桑枝屑栽培白参菌、秀珍菇的研究[J]. 方志荣,林静,清源,姜英. 四川农业科技, 2021(10)
- [3]2019年度全国食用菌统计调查结果分析[J]. 中国食用菌协会. 中国食用菌, 2021(06)
- [4]推进福州市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J]. 吴敏文. 中国食用菌, 2021(01)
- [5]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李磊.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6]七种食药用菌子实体的营养和功能成分及抗氧化分析[D]. 徐高飞. 广西大学, 2020(07)
- [7]秸秆料栽培秀珍菇配方比较试验[J]. 于洪久,刘杰,郭炜,张楠,李国泰,赵跃坤,钟鹏,孙彬,王大蔚,左辛. 食用菌, 2020(06)
- [8]河北省珍稀食用菌产业影响因素分析[J]. 李磊,张博然,李辉. 北方园艺, 2020(18)
- [9]食用菌价格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黄琪惠. 山东农业大学, 2018(12)
- [10]秀珍菇与巨大口蘑的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D]. 蔡佺佑.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