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活动推覆体特大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

龙门山活动推覆体特大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

人类对特大地质灾害的认识滞后于地质灾害的防治要求。在人口稠密和集中地区发生罕遇特大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是惊人的,开展其形成机理研究是有效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笔者在应用岩体力学理论研究2008.5.12“汶川”Ms8.0级特大地震的成因时,提出了“龙门山活动推覆体”的概念:是一个由滑脱层和边界断裂围限而成的宏观岩体,长度接近500km,宽度接近50km,深度接近20km,推覆体岩体具有整体活动性,并处于以挤压构造应力为主的三维应力场中。与龙门山断裂带这一传统地质构造术语相比,活动推覆体不仅包含了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因素,而且隐含了地壳岩体结构及岩体的受力、运动与破坏因素,因此该概念可以满足研究特大地质灾害所涉及地质体在深度及广度范围方面的要求。龙门山推覆体具备特大地质灾害孕育和发生必需的独特地质环境条件,是内动力地质灾害(地震、断裂)和外动力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的孕育、发生和发展的统一体和承载体。内、外动力地质灾害之间形成地质灾害链,防治难度大。本文以龙门山活动推覆体地壳岩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在全面研究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基础上,综合区域地质构造学、地球物理学、地震地质学、岩体力学、岩石物理学、工程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大地测量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运用岩体力学关于地壳岩体变形和破坏的相关最新理论成果,对龙门山推覆体以地震为主的内动力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地震滑坡(崩塌)、震后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内、外动力地质灾害之间的连锁激发关系,地质灾害链的构成特点及危害特点等诸多环节进行了全面研究,对诸如推覆体地壳深部流体对抗剪强度的影响、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形成的岩体力学机理、工程防治特大地质灾害的有效性等前沿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三层次防治对策。主要结论有:1、以龙门山推覆体地壳岩体作为研究对象,能满足特大地质灾害研究所涉及地质体对深度与广度的要求。龙门山推覆体是一个由滑脱层和边界断裂围限而成的宏观岩体,长度接近500km,宽度接近50km,深度接近20km。内部包含了4条主干断裂和滑脱层几个主要构造结构面。位于中地壳顶界的滑脱层是推覆体发生逆冲推覆运动的底部动力边界,也是中、上地壳岩体之间最主要的构造结构面。埋深12-26kmm,沿南西向北东方向变深。其物理力学属性是因板块水平运动挤压而产生的地壳岩体局部剪切熔融层,表现出各向异性、低速高导等物理力学属性。2、在亚欧板块碰撞产生的挤压大地构造应力背景下,在青藏地块(巴颜喀拉)与华南地块(四川盆地)之间形成了龙门山推覆体型地块边界带,自晚更新带以来其新构造活动特征是活动推覆体,整体逆冲活动速率1~3mm/yr,方向南东。推覆体地壳岩体长期处于北西-南东向的挤压构造应力状态,主要沿已有区域性地质构造面发生剪切破坏。3、推覆体地壳岩体的变形和破坏规律符合岩体结构控制论。主要表现为沿已有构造结构面发生剪切滑移破坏,抗剪切滑移强度符合拜尔利定律(Byerlee’s law)。滑脱层具有发生剪切滑移(粘滑)的强度条件和几何条件,因而是龙门山活动推覆体发生7级以上特大地震的主要构造结构面(控震层)。沿滑脱层发生的剪切滑移(粘滑)是形成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及未来复发地震的岩体力学成因机制。4、龙门山地区地震强度与推覆体整体活动速率无关,而与控震结构面一滑的抗剪切滑移强度密切相关。与其埋深呈显著线性相关性:8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20km;7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14kmm;6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lOkm。据此可以圈定出7级以上地震可能发生区域的范围。5、在7级地震、Ⅸ度以上地震烈度区发生的大型高速远程地震滑坡主要受斜坡的弹-塑性二元结构控制。地震波(P波)及强烈的地震水平加速度在斜坡弹一塑性介面突然产生强大的拉应力,导致斜坡风化覆盖层产生自上而下贯通的拉裂破坏,进而引起滑床区岩体发生快速剪切破坏,是形成数量众多的大型、深层、高速、远程地震滑坡的主要力学机制。6、从地质灾害防治的角度对龙门山推覆体特大地质灾害链提出了新的认识。地质灾害链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强烈地震激发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同震型短时地质灾害链;另一类是区域暴雨激发滑坡(崩塌)—泥石流震后长周期地质灾害链。7、针对地震滑坡和震后泥石流提出了不同的防治思路。地震滑坡应在间震期将潜在不稳定斜坡作为防治对象。采取留置安全距离,辅助采取必要的锚固工程措施进行综合防治。震后泥石流应在调查、评估的基础上,采取规划避让为主、应急排险为辅,以防为主的防治思路。审慎采取工程防治措施。8、龙门山地区特大地质灾害具有自然性、长期性、区域性、群发性、成灾后果严重的诸多特点,宜采取预防为主、避让为主、重视宏观规划的防治原则。将避免城镇损毁作为该区特大地质灾害防治的首要目标。基于地质环境容量考虑基础之上,提出了三层次防治对策:区域战略性宏观控制对策、流域局部避让对策及单点工程治理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对策。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特大地质灾害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3.1 地震研究脱离岩体力学实质
  • 1.3.2 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不够
  • 1.3.3 活动断裂研究地震成因存在的缺陷
  • 1.3.4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研究脱离实际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孕灾地质环境条件与致灾因子分析
  • 2.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特征
  • 2.1.4 河流水系
  • 2.1.5 植被
  • 2.1.6 社会经济情况
  • 2.2 地质构造特征
  • 2.2.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2.2.2 龙门山推覆体平面地质特征
  • 2.2.3 龙门山推覆体剖面地质特征
  • 2.2.4 主要断裂带及其活动性
  • 2.2.5 次级推覆体
  • 2.2.6 多层次滑脱特征
  • 2.3 地层岩性
  • 2.3.1 区域地层简介
  • 2.3.2 龙门山推覆体地层简介
  • 2.4 工程地质岩组
  • 2.5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评价
  • 2.6 致灾因子分析
  • 2.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龙门山推覆体新构造活动及地壳岩体结构力学特征
  • 3.1 龙门山推覆体新构造活动特点
  • 3.1.1 新构造活动的定义与时间界限
  • 3.1.2 龙门山新构造活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历史
  • 3.1.3 龙门山推覆体新构造活动特征
  • 3.1.4 龙门山推覆体的地震活动性与“汶川”特大地震
  • 3.1.5 “汶川”特大地震与活动断裂关系的反思
  • 3.2 龙门山推覆体构造应力场
  • 3.2.1 区域构造应力特点
  • 3.2.2 龙门山现代构造应力场
  • 3.3 龙门山推覆体地壳岩体结构特征
  • 3.3.1 岩体结构的空间尺度效应
  • 3.3.2 龙门山推覆体地壳岩体结构类型
  • 3.4 龙门山推覆体地壳岩体力学强度特征
  • 3.4.1 龙门山推覆体地壳岩体剪切变形和破坏方式
  • 3.4.2 龙门山推覆体地壳岩体抗剪强度定量研究
  • 3.5 流体对龙门山推覆体滑脱层抗剪强度的影响
  • 3.5.1 推覆体地壳深部流体的存在及状态
  • 3.5.2 流体对滑脱层抗剪强度的影响
  • 3.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龙门山推覆体内动力地质灾害(地震)形成的岩体力学机制
  • 4.1 “汶川”地震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4.1.1 研究现状与主要成果
  • 4.1.2 存在问题
  • 4.2 “汶川”地震形成机制的岩体力学解释
  • 4.2.1 岩体力学研究地震的已有成果
  • 4.2.2 从岩体力学角度解释“汶川”地震成因
  • 4.3 中国西部地震与区域性深大断裂的关系
  • 4.3.1 中国西部区域性深大断裂的特殊性与安德森模式的缺陷
  • 4.3.2 “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成因解释
  • 4.3.3 同震地表破裂是区域性深大断裂的雏形
  • 4.4 同震地表破裂的地质灾害效应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汶川”地震次生特大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机制
  • 5.1 国内外关于特大地质灾害的划分标准
  • 5.2 “汶川”特大地震滑坡灾害
  • 5.2.1 地震滑坡的概念
  • 5.2.2 地震滑坡的分类
  • 5.2.3 “汶川”地震滑坡的研究程度与分类
  • 5.2.4 “汶川”特大地震滑坡(崩塌)灾害的特征
  • 5.2.5 “汶川”特大地震滑坡形成机理
  • 5.3 地震堰塞湖
  • 5.3.1 地震堰塞湖及其危害的研究现状
  • 5.3.2 “汶川”地震堰塞湖的分布特征
  • 5.3.3 地震堰塞湖的危险性评估与应急处置
  • 5.3.4 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排险
  • 5.4 震后特大泥石流灾害
  • 5.4.1 泥石流发生的自然地理地质背景
  • 5.4.2 “汶川”震后泥石流的主要特点
  • 5.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龙门山推覆体地质灾害链认识与应用
  • 6.1 地质灾害链的研究程度
  • 6.1.1 地质灾害链概念的形成和演化
  • 6.1.2 “汶川”地震灾害链的研究程度
  • 6.2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链的再认识
  • 6.2.1 地质灾害链的起点
  • 6.2.2 地质灾害链的类型划分及实例
  • 6.3 地质灾害链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 6.3.1 强震区是地质灾害链防治的重点
  • 6.3.2 同震型大型高速远程地震滑坡地质灾害链的防治
  • 6.3.3 震后型滑坡-暴雨激发泥石流地质灾害链的防治
  • 6.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龙门山特大地质灾害的再认识与三层次防治对策
  • 7.1 特大地质灾害认识现状
  • 7.2 龙门山特大地质灾害的再认识
  • 7.2.1 激发因素为特大地质灾害形成提供初始动力
  • 7.2.2 龙门山特大地质灾害成灾特点的再认识
  • 7.3 龙门山特大地质灾害三层次防治对策
  • 7.3.1 防治原则
  • 7.3.2 防治目标
  • 7.3.3 三层次防治对策
  • 7.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结论、讨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讨论
  • 8.2.1 对特大地质灾害的再认识
  • 8.2.2 工程防治特大地质灾害的效果评价
  • 8.3 展望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龙门山活动推覆体特大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