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作为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的核心部件,膜电极(MEA)对于电池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传统膜电极的制备方法是将负载催化层的扩散介质(CDM)热压到电解质两侧。由于催化层与电解质接触不充分,降低了电催化剂的利用率,制约了CDM的电化学性能。近年来受到关注的电解质负载催化层(CCM)是一种直接将催化层制备到电解质表面的膜电极,可以增大反应物/催化剂/电解质三相界面,提高电催化剂利用率。本研究采用转印法制备了具有高电化学活性的CCM型膜电极。通过优化CCM制备工艺,改进膜电极结构,提高了主动式和自呼吸式DMFC的性能,并对膜电极长期运行的衰减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采用转印法制备CCM可以改善催化层与电解质的接触。通过优化CCM的热压条件提高了DMFC的性能。在185℃、15 MPa热压90 s制备的CCM在30℃时最大输出功率密度达到32 mW·cm-2,这得益于其具有较高的电化学活性面积(ESA)和孔隙率,以及较低的界面电阻。较高的热压温度和压力可以增大三相界面,并且降低甲醇透过速率,然而,随着热压温度和压力的升高,Pt晶粒的生长和催化层孔隙率的下降分别导致催化剂活性衰减和反应物向活性区传质受限。控制适宜的热压时间,可以保证催化剂与电解质充分接触,又使催化剂在高温条件不发生严重的活性损失。在阴极催化层中添加NH4HCO3可以提高Pt/C阴极对氧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SEM测试表明NH4HCO3可以抑制催化剂颗粒的团聚,拓展三相反应界面,并促进氧气向反应区传输。当阴极中NH4HCO3与催化剂的质量比为1:1时,阴极的电化学活性面积由379 cm2·mg–1增大到431 cm2·mg–1,电池在30℃时的功率密度增大19 %;设计了具有双重功能的DMFC复合阳极催化层,内催化层具有致密的微观结构,可以有效地抑制甲醇向阴极渗透,外催化层经过造孔处理和碳纳米管修饰,具有较高的电化学活性面积和孔隙率。由于阳极结构的改进,电池在30℃时的性能提高了40 %;采用CCM/CDM复合阴极催化层使氧气更容易到达催化活性位,改善了电池在高电流密度区的性能。在80℃、80 mA·cm–2条件下对电池进行240 h稳定性测试,并且分别研究了CCM电化学性能的衰减和扩散层的失效。初始阶段,由于燃料浓度下降引起的短期性能衰减能够在补充燃料后得以恢复;电池经过长期运行后呈现出不可恢复的性能下降,这是阴、阳极催化活性衰减、欧姆内阻增大和传质受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阴极反应电阻的增大对于CCM电化学性能的衰减影响最大,约占42 %;阴极和阳极的电化学活性面积分别衰减20 %和12 %,电化学活性面积降低的原因包括催化剂颗粒生长、活性金属溶解和催化层从电解质表面剥离;阴极浓度极化增大与阴极扩散层失效有关。经过长期运行后,阴极微孔层中的一次孔减少,二次孔增加,微孔层对水的润湿性提高,导致阴极气体传输过程受限,并加重阴极水淹程度;较高的操作温度、较大的工作电流和阴极加湿都会提高膜电极性能的衰减速率。将CCM技术应用于自呼吸式DMFC,通过改进阴极扩散层的组成和结构,改善自呼吸式DMFC阴极气、液两相的传质过程。采用TGP-H-060型炭纸作为的阴极支撑层材料,支撑层和微孔层中PTFE的最佳含量分别为25 mass %和30 mass %,作为微孔层成孔剂的NH4HCO3和炭黑粉体最佳质量比为1:1;采用镀金的镍丝网作为阴极扩散和电子传输介质,可以明显降低空气的传质阻力,电池在20℃时运行的最大功率密度达到15.5 mW·cm-2,比传统MEA提高了41 %,然而丝网的亲水性会引起水在阴极流场与膜电极间的累积,增大了电池性能衰减速率。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催化层厚度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J]. 化学工业与工程 2017(03)
- [2].还原剂浓度对原位沉积铂纳米线催化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0(03)
- [3].燃料电池催化层的结构增强与物理耐久性[J]. 电池工业 2011(04)
- [4].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层孔隙率检测方法[J]. 电源技术 2019(02)
- [5].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组催化层结构[J]. 化学进展 2012(10)
- [6].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层化学稳定性研究[J]. 电化学 2018(03)
- [7].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反应和组分传递的模型计算[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8(11)
- [8].反应溅射沉积技术制备燃料电池催化层的模拟[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4(01)
- [9].双极界面聚合物膜燃料电池Ⅱ:阴极催化层结构优化[J]. 化学学报 2016(03)
- [10].微型DMFC用新型双催化层膜电极的制备[J].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
- [11].DFAFC膜电极组件阳极催化层结构的设计[J]. 电池 2010(04)
- [12].扩散层与催化层对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8(07)
- [13].催化层中PTFE含量对氢氧膜电极性能的影响规律[J]. 船电技术 2019(09)
- [14].催化层树脂含量对APEWE性能的影响[J]. 电源技术 2015(12)
- [15].溶剂对DMFC阴极催化层微观结构的影响[J]. 电源技术 2009(02)
- [16].DMFC阳极催化层结构优化研究[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S1)
- [17].PEMFC流道截面对气体浓度在催化层分布影响的数值分析[J]. 化工学报 2009(05)
- [18].采用简易方法合成直接乙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海胆状Pd催化层(英文)[J]. 燃料化学学报 2016(05)
- [19].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两相非等温模型[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9(12)
- [20].PEMFC催化层中Nafion含量梯度优化研究[J]. 电池工业 2010(06)
- [21].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稳定性的研究[J]. 湿法冶金 2012(06)
- [22].多壁碳纳米管定向生长参数的研究[J]. 现代显示 2009(05)
- [23].PEMFC阴极催化层的LBM模拟[J]. 电源技术 2009(09)
- [24].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气、液相流动数值模拟[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8(03)
- [25].基于新球型微观结构模型模拟PEMFC催化层[J]. 物理化学学报 2015(03)
- [26].膜电极产生臭氧的工作时间特性[J]. 过程工程学报 2008(02)
- [27].基于Pt/CNTs催化剂的燃料电池Pt/Buckypaper催化层的制备与表征[J]. 材料工程 2018(06)
- [28].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复合催化层电极[J]. 应用化学 2019(09)
- [29].日本新型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J]. 电源技术 2011(03)
- [30].机组脱硝自动回路的优化[J]. 电世界 2020(05)
标签: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论文; 膜电极论文; 电解质负载催化层论文; 转印法论文; 三相界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