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论文-田鸽,邵铁夫

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论文-田鸽,邵铁夫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桑桐,《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钢琴教学

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论文文献综述

田鸽,邵铁夫[1](2019)在《《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的钢琴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作者将蒙古族中优秀的民歌元素进行搜集、加工、改编,七首小曲的标题也恰当表现了作品的思想情感。本文通过教学分析作品音乐特点、典型节拍等来研究探讨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深远意义。(本文来源于《休闲》期刊2019年08期)

陈晓妹[2](2019)在《桑桐《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的创作特征与演奏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桑桐是我国着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用本民族的五声音乐与西洋纵向的音乐作曲技法结合,求同存异、探索创新的创作理念给本作品增添的新的面貌,对继承与发展本民族钢琴音乐做出了不菲的功绩。《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是桑桐创造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钢琴作品,同时也是我国钢琴创作领域的一部具有导航性的民歌主题的钢琴作品。本文从创作背景、旋律的线性特点、内蒙古民歌主题和内蒙古民歌舞蹈节奏植入的创作特点以及演奏探究,从不同于以往的单一曲式分析和作品和声研究的角度来诠释桑桐先生的这套《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钢琴作品。通过本作品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作品中民歌主题的不同创作思路,蒙古族音乐节奏的巧妙运用,民歌主题在作品中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及作品中旋律的线性表现特点,作品从头到尾无不体现作曲家探索与创新精神。(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陈飞霏[3](2018)在《桑桐《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的创作与演奏》一文中研究指出桑桐先生曾荣获金钟奖的“终身荣誉勋章”,是我国着名的作曲家,他曾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其1953年创作的《内蒙古民歌主题钢琴小曲》曾荣获第六届国际青年联欢节创作铜奖。该作品是以诗情画意的笔墨充分展现出我国勤恳朴诚的内蒙古人民真挚的深情和多彩多样的生活景象。这组作品中的七首钢琴小曲的主题旋律都是来源于蒙古族民歌的音乐材料,以优美的旋律线条勾勒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情绪,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探讨。本文以《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作为研究主体,对该组曲的创作背景、创作技巧解析和演奏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视、听以及自身的实践演奏,从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演奏建议,使演奏上技能技巧的运用能更准确地表达音乐情感。本文章的研究共划分为四个章节。首先是文章的绪论,该部分对本课题的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以及学术界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第二章中介绍了该曲目的作曲家生平以及创作背景;第叁章中通过曲式、和声、旋律、节奏等方面对该组曲进行了分析;第四章,重点对这七首作品的演奏技巧进行分析,着力从触键、速度、力度、节奏等钢琴演奏技巧的角度对每一首曲子的演奏重点与难点分别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5)

贺家婧[4](2018)在《民族音乐学视角下《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是作曲家桑铜(1923——2011)以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蒙古族民歌作为音乐材料改编并加以创作而成的钢琴作品,七首小曲分别命名为《悼歌》、《友情》、《思乡》、《草原情歌》、《孩子们的舞蹈》、《哀思》以及《舞曲》。这七首钢琴作品仿佛七朵颜色不同的鲜花编织成的花环,透过不同色彩的交相辉映,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真挚的深情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并从中让听者体验到蒙古族人民丰富的感情:他们对故人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对爱人的想念以及舞蹈时的欢乐与豪迈。作曲家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将原蒙古族民歌进行改编和创作,所形成的这组钢琴作品不仅保留了原民歌的风格特点,并且将蒙古族民歌旋律通过钢琴音乐表现出来能够使民歌更加富有色彩。在本论文当中,笔者主要通过对《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的每一首小曲的主题来源、钢琴曲的创作技法以及演奏技法这叁方面进行分析,探究蒙古族民歌特点在钢琴作品中的体现及形成原因,最后阐释此钢琴作品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作品的创作意义。《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在中国民歌主题钢琴组曲作品中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同时也是内蒙古民歌主题钢琴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在1957年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的作曲比赛中,这部组曲获得了铜奖。笔者了解到,目前国内鲜有人对此作品进行民族风格特点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所以笔者认为将蒙古族文化背景作为依托,对《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这一作品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并将其传播、传承下去。(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8-06-01)

王畅[5](2017)在《两首中国钢琴组曲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与欧洲各国频繁的交流,钢琴这一重要的西洋乐器被传入中国。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其中,钢琴组曲的创作在钢琴音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国的钢琴音乐作曲家在熟悉西方作曲技法后,开始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他们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不断更新,创作了大量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音乐。由桑桐和黄虎威两位当代中国着名的作曲家所作的两首中国钢琴组曲《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和《巴蜀之画》,都是以当地的民歌主题为素材的改编曲,都是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分别描述了内蒙古、四川两地的人文特色,以及蒙古族、藏族的少数民族特色。两首钢琴组曲不仅是音乐会中的优秀曲目,也是钢琴教学中的学习内容。因此,深入学习这两首钢琴组曲,把握它们各自的音乐风格,探寻其中的音乐内涵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在这两首作品的教学和演奏等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论文共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两首钢琴组曲的创作背景和曲作者的生平简介。第二章:分别从两首作品中民歌主题的运用、民族调式的运用、西洋和声技法中国化的运用、以及曲式结构中音乐发展手法的运用四个方面,总结两首作品的创作共性。第叁章:分别从不同的音乐形象、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地域的传统音乐特点叁个方面,总结两首钢琴组曲所包含的不同民歌主题、不同民族在音乐中展现出来不同的地域风俗及音乐形象。第四章:主要从音乐情感的表达、触键、节奏、速度和力度四个方面对两首钢琴组曲进行演奏技法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期刊2017-03-06)

张盼[6](2013)在《钢琴改编组曲《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的五声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是桑桐先生于1953年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钢琴组曲。在第六届国际青年联欢节的参赛比赛上获得创作铜奖。它大量采用了民歌音调,在调式调性、和声语言等方面表现了其五声性因素。(本文来源于《音乐时空》期刊2013年12期)

周民[7](2006)在《《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七首》于1957年获世界青年联欢节创作奖后经常被作为钢琴教材和演奏作品。在民族钢琴乐曲的创作上有许多独创性的尝试,是钢琴教学尤其是蒙古族学生的必弹曲目和颇受欢迎的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为了能够准确弹奏该曲,把握其蒙古民族风格,此文从创作时代背景入手,对七首乐曲进行分析,并阐述演奏方面及技术处理问题。(本文来源于《草原歌声》期刊2006年03期)

雅茹[8](2006)在《《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曲家桑桐(1923—)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是以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蒙古族民歌作为音乐材料创作而成的钢琴作品,以《悼歌》、《友情》、《思乡》、《草原情歌》、《孩子们的舞蹈》、《哀思》及《舞曲》等七首小曲组成。七首钢琴小曲的主题音调来自于《丁克尔扎布》、《塞很》、《满冻通拉格》、《回家乡》、《兴安岭》、《小情人》、《丁郎彬》、《崩博莱》、《思乡》、《莫德格昂嘎》等十首内蒙古蒙古族民歌的旋律。《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中的七首钢琴作品不仅保留了原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并且通过钢琴音乐的表现手法为蒙古族民歌旋律赋予了新的色彩。在本论文当中,主要从《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的主题来源和创作技法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阐释此作品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作品的创作意义。首先,《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中的七首钢琴小曲都是以内蒙古蒙古族民歌的旋律作为音乐材料创作而成,所以在论文的第一章中,对此作品中所运用到的蒙古族民歌的形态特征、歌词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从而研究作者在改编后的钢琴作品中怎样体现原民歌的思想感情。笔者根据改编后的七首小曲所表达的内容分为:表达思念家乡亲人的小曲——《悼歌》、《思乡》、《哀思》;歌颂友情与爱情的小曲——《友情》与《草原情歌》;描写舞蹈场面的小曲——《孩子们的舞蹈》与《舞曲》等叁个部分,分别进行分析。其次,在本论文的第二章当中主要从作曲理论的角度,对《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中的每一首小曲所运用的作曲技法进行了分析与论述。七首小曲在速度、调式等方面依然保留了原民歌旋律原本的速度和调式特点;在和声手法方面,结合了叁度迭置与非叁度迭置的和弦结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06-06-15)

白明辉[9](2006)在《浅析桑桐《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通过对桑桐先生在五十年代创作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的具体分析来探究桑桐先生在中国民族风格钢琴作品创作上的写作手法和创新精神。 从1709年展出第一架钢琴至今,这一键盘乐器已经发展了近叁百年。这叁百年间,西方各个时期的音乐大师们为这一乐器写出了浩瀚的优秀作品,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清朝中叶以后,钢琴作为外国的贡品送进中国的朝廷,并于清朝末期与中国“废科举、兴学堂”的文化教育改革联系起来之后,当它随着中围的以“学堂乐歌”为标志的新型学校音乐教育联系在一起,并作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之后,开始被广大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所认识、所接受、所喜爱。钢琴这一外来乐器在中国发展到今天,我国的音乐家们不仅努力的掌握西方音乐大师的优秀作品,同时为这一乐器创作了大量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本文选了桑桐先生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进行分析,来探究桑桐先生在中国民族风格钢琴作品创作中的特点。 桑桐先生是一位卓越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是桑桐先生钢琴曲中的一首重要作品,于1957年作为第六届国际青年联欢节的参赛作品获得了创作铜奖。这套组曲在中国民歌配置和声语言、和声变奏、和声织体的多样化以及用最精炼的手段取得完美的效果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本文从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主题乐(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6-03-01)

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桑桐是我国着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用本民族的五声音乐与西洋纵向的音乐作曲技法结合,求同存异、探索创新的创作理念给本作品增添的新的面貌,对继承与发展本民族钢琴音乐做出了不菲的功绩。《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是桑桐创造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钢琴作品,同时也是我国钢琴创作领域的一部具有导航性的民歌主题的钢琴作品。本文从创作背景、旋律的线性特点、内蒙古民歌主题和内蒙古民歌舞蹈节奏植入的创作特点以及演奏探究,从不同于以往的单一曲式分析和作品和声研究的角度来诠释桑桐先生的这套《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钢琴作品。通过本作品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作品中民歌主题的不同创作思路,蒙古族音乐节奏的巧妙运用,民歌主题在作品中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及作品中旋律的线性表现特点,作品从头到尾无不体现作曲家探索与创新精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论文参考文献

[1].田鸽,邵铁夫.《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的钢琴教学研究[J].休闲.2019

[2].陈晓妹.桑桐《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的创作特征与演奏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陈飞霏.桑桐《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的创作与演奏[D].四川师范大学.2018

[4].贺家婧.民族音乐学视角下《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研究[D].宁夏大学.2018

[5].王畅.两首中国钢琴组曲比较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7

[6].张盼.钢琴改编组曲《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的五声性因素[J].音乐时空.2013

[7].周民.《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解析[J].草原歌声.2006

[8].雅茹.《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9].白明辉.浅析桑桐《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D].首都师范大学.2006

标签:;  ;  ;  

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论文-田鸽,邵铁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