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掺混论文-李经警,张勃,张纳如,吉洪湖,叶留增

强化掺混论文-李经警,张勃,张纳如,吉洪湖,叶留增

导读:本文包含了强化掺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涡模拟,2元喷管,拟序结构,雷诺应力

强化掺混论文文献综述

李经警,张勃,张纳如,吉洪湖,叶留增[1](2018)在《基于大涡模拟的圆转矩喷管尾喷流强化掺混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2元圆转矩喷管尾喷流强化掺混的内在机制,应用大涡模拟(LES)方程对2种相同进、出口直径的喷管模型(轴对称、2元圆转矩)在Ma=0.8、高雷诺数(2×10~5)条件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与轴对称喷管相比,圆转矩喷管射流掺混效应增强,速度衰减快,核心区长度和高温区域面积减小。同时尾喷流拟序结构变化说明:2种喷管主要拟序结构均包含涡环、涡辫、发卡涡、螺旋涡等相似结构;但圆转矩喷管在射流近场诱导出的涡旋更丰富,边角剪切涡发展更快,形成明显的CVP结构,导致其射流柱失稳时刻提前、距离缩短;同时,喷管形式的改变使得射流剪切层内雷诺应力增大,速度脉动增强。拟序结构发展及雷诺剪切应力变化说明在射流流场中涡旋发展耗散速度增大、速度边界层脉动增强、射流柱易失稳是导致射流掺混增强的本质因素,为异形喷管的强化掺混机理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航空发动机》期刊2018年02期)

汪洋冰[2](2015)在《基于气动突片的流动强化掺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动突片是一种新型的强化流动掺混的技术,与传统的引射混合器相比,它具有更好的强化掺混效果和更小的能量损失。为了确定气动突片在不同工况下的强化掺混效果及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带有气动突片的收敛喷管、涡扇喷管及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RBCC)的排气系统,并深入分析了气动突片参数对流场结构及掺混效果的影响。针对不同工况和气动突片参数下的流场结构和喷管性能,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研究。首先对安装有气动突片的收敛喷管进行了风洞实验,通过测量喷管下游的总压分布确定气动突片数量和总压对喷管射流核心区的影响。并针对实验条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发现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吻合很好,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气动突片数量为6时射流核心区的长度最短,为3.2D。且气动突片总压越高,射流核心区越短,掺混效果越好。其次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气动突片在涡扇喷管内外涵掺混中的应用。得到了气动突片数量和位置变化时喷管涡量场、热混合效率、总压恢复系数和推力系数的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维持气动突片总流量一定时,突片数量越少,热混合效率越高;当气动突片数量为2时,热混合效率达到0.278,较基准喷管提高65%;另外,气动突片的位置越靠近喷管内外涵的交汇截面,热混合效率越高。且各种工况下的总压损失较基准喷管的变化均小于0.1%,可以忽略不计。考虑到气动突片的流量应尽可能小,本文研究了在保证强化掺混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气动突片流量的方案,即非定常气动突片方案。本文研究了两种非定常气动突片方案,一种是气动突片数量不变,气动突片总压周期性变化;另一种是将气动突片数量增加到2倍,采用交替工作的方式。本文分别研究了不同的气动突片周期对喷管涡量场、掺混效果及喷管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这两种方案的应用场景。第一种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气动突片流量,第二种可以在气源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掺混效果。最后,本文探索研究了气动突片强化RBCC引射模态主流与次流的掺混。研究表明,在RBCC中添加气动突片可以增强主次流的掺混效果,但会造成次流被引射流量的减小及推力性能的下降。(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5-12-01)

汪洋冰,徐惊雷,郭帅[3](2015)在《气动突片强化排气系统掺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双涵道、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喷管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气动突片参数下的流场结构,并研究了气动突片的数量与位置对涡扇喷管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杨敬杰[4](2014)在《叁元复合驱采出水物理掺混生物强化处理技术及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庆油田进入叁次采油阶段,叁元复合驱采油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产生了大量的叁元复合驱采出水,由于含有大量的表面活性剂、聚丙烯酰胺和碱导至采出水油水分离困难且乳化严重,采用物理及化学方法对于叁元复合驱采出水处理困难并且成本较高。近些年,对于油田采出水生物法处理的研究进展顺利,处理效果非常好,大大降低了对于油田采出水的处理成本。生物法处理油田采出水的过程中,微生物能够利用叁元采出水中一些物质作为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并且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从而达到对油田叁元采出水的处理目的。为了降低叁元复合驱采出水的处理难度,将叁元复合驱采出水与聚合物驱采出水进行掺混,随着叁元采出水掺混比例的降低,采出水含油量达到100mg/L以下所用静沉时间逐步缩短且沉降效率逐步增加,有助于提高叁元采出水的油水分离,有利于悬浮物的去除和粒径中值的降低,对于降低现有叁元污水处理工艺的污水处理难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试验确定:叁元复合驱采出水和聚驱采出水的物理沉降掺混的最佳比例为7:3;掺混比为70%时,掺混水的沉降性较好,在静沉8h后水中含油量降低到100mg/L以下。生物法处理叁元复合驱采出水的好氧段工艺,填料的规格和填充率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处理的最终效果,经过试验研究:在40%填充率下2×2规格的悬浮填料对于叁元复合驱采出水的处理效果最佳,含油量:24小时为2.17mg/L,去除率为99.1%;悬浮物:24小时为8mg/L,去除率为85.2%;表面活性剂活剂:24小时为4.2mg/L,去除率为71.6%;粘度略有升高。本研究对于叁元掺混水的生物强化处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强碱叁元复合驱采出水、弱碱叁元复合驱采出水分别与聚驱采出水掺混后,通过生物法的A/O工艺进行强化处理,HRT为48小时。稳定阶段对于弱碱叁元掺混水的处理效果为:含油的去除率为98.20%、悬浮物去除率为91.10%、聚合物的去除率为6.70%、表面活性剂去除率为52.80%、粘度的去除率为16.50%、碱度、PH和盐度略有升高,但幅度不大,COD的去除率为10.10%。对于强碱叁元掺混水的处理效果为:含油的去除率为97.30%、悬浮物去除率为62.80%、聚合物的去除率为21.50%、表面活性剂去除率为62.5%、粘度去除率8.40%、COD的去除率为49.30%、pH略有降低,碱度与盐度有所增高。第二阶段在A/O工艺的基础上,在厌氧工艺段与好氧工艺段之间引入新的一种工艺即BESI工艺段,HRT为48小时,对两种掺混水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处理,稳定阶段对于弱碱叁元掺混水的处理效果为:含油的去除率为99.30%、悬浮物去除率为96.30%、表面活性剂的去除率达到70.50%、粘度去除率为20%、碱度、pH、聚合物和盐度略有升高,COD的去除率为17.60%。对于强碱叁元掺混水的处理效果为:含油的去除率为99.40%、悬浮物的去除率72.20%、聚合物的去除率为8.20%、碱度去除率为5.60%、表面活性剂去除率为85.40%、粘度去除率26.90%、COD的去除率为43.10%、pH略有降低,盐度略有增高。两种掺混水中,强碱叁元掺混水在两个阶段的处理过成中较之弱碱叁元掺混水的处理效果更好。第二阶段通过对A/O工艺的改进,添入新的BESI工艺对两种掺混水的处理效果较之第一阶段的A/O工艺进一步的提高,这对于现阶段提高叁元采出水的生物处理效果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4-05-01)

谭晓茗,聂萌萌,张靖周,单勇[5](2011)在《自耦合射流强化掺混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同向两股气流掺混的某一特定物理模型,对自耦合射流作用下的气流掺混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与未施加自耦合射流激励的掺混过程相比,自耦合射流周期性的吹/吸诱导流场内产生复杂的大尺度涡系结构,使得同向两股气流形成对流型混合,有效缩减了主流核心区长度;相对于在燃烧室单侧放置激励器的方式,双侧自耦合射流激励时温度均匀分布线较靠前;在燃烧室两侧放置激励器,自耦合射流轴向位置靠前时高温核心区小,随着激励器轴向位置的后移,高温核心区被逐渐拉长。(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郑礼宝[6](1996)在《轴向旋涡强化矩形喷流掺混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在低速射流风洞上开展的二维喷管来流带旋涡的模拟实验。通过流场观察、壁面静压和矩形喷流叁维流场的测试,结合涡传输MCC理论,深入研究了轴向旋涡对短形喷流掺混特性的影响和沿程发展规律。研究表明,轴向旋涡明显强化了矩形喷流的掺混运动,中心旋涡的诱导效应与知形喷流非轴对称运动的共同作用是形成大尺度质量掺混运动的机理。(本文来源于《空气动力学学报》期刊1996年04期)

强化掺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气动突片是一种新型的强化流动掺混的技术,与传统的引射混合器相比,它具有更好的强化掺混效果和更小的能量损失。为了确定气动突片在不同工况下的强化掺混效果及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带有气动突片的收敛喷管、涡扇喷管及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RBCC)的排气系统,并深入分析了气动突片参数对流场结构及掺混效果的影响。针对不同工况和气动突片参数下的流场结构和喷管性能,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研究。首先对安装有气动突片的收敛喷管进行了风洞实验,通过测量喷管下游的总压分布确定气动突片数量和总压对喷管射流核心区的影响。并针对实验条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发现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吻合很好,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气动突片数量为6时射流核心区的长度最短,为3.2D。且气动突片总压越高,射流核心区越短,掺混效果越好。其次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气动突片在涡扇喷管内外涵掺混中的应用。得到了气动突片数量和位置变化时喷管涡量场、热混合效率、总压恢复系数和推力系数的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维持气动突片总流量一定时,突片数量越少,热混合效率越高;当气动突片数量为2时,热混合效率达到0.278,较基准喷管提高65%;另外,气动突片的位置越靠近喷管内外涵的交汇截面,热混合效率越高。且各种工况下的总压损失较基准喷管的变化均小于0.1%,可以忽略不计。考虑到气动突片的流量应尽可能小,本文研究了在保证强化掺混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气动突片流量的方案,即非定常气动突片方案。本文研究了两种非定常气动突片方案,一种是气动突片数量不变,气动突片总压周期性变化;另一种是将气动突片数量增加到2倍,采用交替工作的方式。本文分别研究了不同的气动突片周期对喷管涡量场、掺混效果及喷管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这两种方案的应用场景。第一种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气动突片流量,第二种可以在气源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掺混效果。最后,本文探索研究了气动突片强化RBCC引射模态主流与次流的掺混。研究表明,在RBCC中添加气动突片可以增强主次流的掺混效果,但会造成次流被引射流量的减小及推力性能的下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化掺混论文参考文献

[1].李经警,张勃,张纳如,吉洪湖,叶留增.基于大涡模拟的圆转矩喷管尾喷流强化掺混机理研究[J].航空发动机.2018

[2].汪洋冰.基于气动突片的流动强化掺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

[3].汪洋冰,徐惊雷,郭帅.气动突片强化排气系统掺混的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4].杨敬杰.叁元复合驱采出水物理掺混生物强化处理技术及工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5].谭晓茗,聂萌萌,张靖周,单勇.自耦合射流强化掺混的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

[6].郑礼宝.轴向旋涡强化矩形喷流掺混的机理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6

标签:;  ;  ;  ;  

强化掺混论文-李经警,张勃,张纳如,吉洪湖,叶留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