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传播研究

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传播研究

论文摘要

2011年9月,农业部验收组公布,袁隆平指导的超级杂交稻籼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下纪录,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从起步初期到获得一次次成功经历了复杂的历史环境变革,饱含了无数科学家的血汗,他们为此奉献了青春,潜心研究,使得中国成为第一个突破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难关的国家。这项技术的形成具有独创性和不可复制性,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具有重大的贡献和意义。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农业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我们国家的基础产业。如何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的粮食生产和供求情况关系到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粮食安全不仅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更是政治安全的命脉。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成功开创了水稻种植事业的新纪元,大大提高了粮食的出产量,能有效的缓解日益增加的人口和有限的土地之间的矛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世界上粮食不足的问题。在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中,以袁隆平为首的科研团队对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研究过程,在形成过程中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突破了育种和制种两大关键阻碍因素,实现了三次重大的飞跃和历史性的转折:一是不唯书、不唯上,打破“水稻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理论禁区,利用孟德尔的经典遗传学知识,提出“三系法”技术路线率先在国内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二是发现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首次尝试两系法,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发展新的技术;三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提出“一系法”技术路线,并提出“种三产四”战略目标,进一步孕育超级稻工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从科研成果到市场推广应用,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农业技术传播体系,达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首先,包含了袁隆平、陈洪新、杨武训等水稻专家的个体传播,他们积极争取各种资源,传递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水稻育种技术初期传播的坚实基础。其次,以各类论文成果和学术交流为主的文献传播引起了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的重视。袁隆平先生撰写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设想》等论文,受到中央领导、国家科委的重视,并成立专业的领导小组对杂交水稻进行推广。再次,统一协作的组织传播和科技管理机构使得技术成果层层推进,走下基层、走进田间、走向农户,利用市场转化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最大范围的保证了技术培训、技术示范、技术推广等一系列程序的实施。最后,媒介传播在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传播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各类新闻报道从人物通讯、数据链接、动态消息、历史细节描述、事实报道等多方面、多角度捕捉价值素材,特别是由中宣部组织的几次集中型报道,精心挖掘了袁隆平等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杂交水稻研究的形成过程、推广效果。事实证明,袁隆平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杂交水稻科研团队已家喻户晓,育种技术的运用成果已初现规模。目前,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但是由于复杂的国际局势,我国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刻不容缓,强优势杂交水稻是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不能停滞,还需各级政府、科技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给予政策和财力支持。杂交水稻技术传播有待进一步普及化,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也应有进一步的创新,要广泛寻求科技创新的动力,注重科学思想所带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转化。可以预见,杂交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推广将继续作为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来实施,其成功传播的经验也将推而广之,运用到农业技术和其他科研成果技术推广中,为我国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搭建新的应用平台。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袁隆平杂交水稻育种事迹的研究
  • 1.2.2 关于科学思想形成的研究
  • 1.2.3 关于杂交水稻创新机制和创新思想的研究
  • 1.2.4 关于杂交水稻技术的传播研究
  •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第2章 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与农业传播基本概念
  • 2.1 关于杂交水稻育种技术
  • 2.1.1 水稻育种技术概念与研究内容
  • 2.1.2 杂交水稻育种的概念
  • 2.2 袁隆平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与成果
  • 2.2.1 技术研究过程的概述
  • 2.2.2 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贡献
  • 2.3 农业技术传播的基本概念
  • 2.3.1 技术传播目的
  • 2.3.2 农业技术传播的采用扩散规律
  • 2.3.3 技术推广的具体成果
  • 第3章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形成过程
  • 3.1 “三系法”育种技术的形成与传播
  • 3.1.1 历史背景
  • 3.1.2 技术形成的关键点和技术解决的方法
  • 3.1.3 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传播
  • 3.2 “三系法”育种技术三大难点的解决方法
  • 3.3 “两系法”育种技术的形成和传播
  • 3.3.1 历史背景
  • 3.3.2 “两系法”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法
  • 3.3.3 传播推广模式的四种特征
  • 3.4 “超级稻”育种技术的形成和传播
  • 3.4.1 历史背景
  • 3.4.2 形成过程和实施阶段
  • 3.4.3 “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战略构想
  • 第4章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传播方法的研究
  • 4.1 技术传播的主客体和传播渠道
  • 4.1.1 主客体三种不同的接收渠道
  • 4.1.2 传播渠道
  • 4.2 水稻育种技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 4.2.1 水稻专家的个体传播
  • 4.2.2 水稻育种技术研究成果的文献传播
  • 4.2.3 科研院所和管理机构中的组织传播
  • 4.2.4 学术交流和技术示范中的人际传播
  • 4.2.5 大众媒介传播
  • 4.3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新闻媒介研究
  • 4.3.1 报道数量
  • 4.3.2 报道内容分析
  • 4.3.3 报道形式
  • 第5章 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传播效果研究
  • 5.1 杂交水稻在全国各地的推广情况
  • 5.2 杂交水稻在国外的推广情况
  • 5.3 技术传播推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5.3.1 资源学理论
  • 5.3.2 科研成果转化影响因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主要新闻作品目录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学术实践活动目录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课题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江西杂交水稻育种生产实现新突破[J]. 农药市场信息 2016(19)
    • [2].论杂交水稻的育种方法[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3].技术创新网络的演化: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案例[J]. 创新与创业管理 2015(01)
    • [4].着力把湘东打造成江西杂交水稻育种产业大区[J]. 今日科苑 2013(18)
    • [5].广西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思考[J]. 中国种业 2012(02)
    • [6].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1(02)
    • [7].袁隆平杂交水稻育种栽培思想方法范式系统研究——再论自主创新的法宝[J]. 系统科学学报 2011(02)
    • [8].香型杂交水稻育种简析[J]. 吉林农业 2011(08)
    • [9].杂交水稻育种的现状与研究展望[J]. 农业与技术 2014(04)
    • [10].汗水浇得稻花香——湖南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杨远柱研究员[J]. 农业科技通讯 2011(01)
    • [11].两系超高产杂交水稻育种的实践与思考[J]. 农业科技通讯 2008(11)
    • [12].赤霉素在杂交水稻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农业研究 2020(09)
    • [13].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群像——“跟着太阳走的人”[J]. 农村工作通讯 2019(01)
    • [14].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与思考——以四川省“十一五”杂交水稻育种攻关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 2014(06)
    • [15].专家风采——记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肖培村[J]. 内江科技 2014(04)
    • [16].湖南省邵阳市有望破解杂交水稻育种最大难题[J]. 北京农业 2011(26)
    • [17].衡阳市农科所杂交水稻育种的成就与展望[J]. 农业科技通讯 2014(11)
    • [18].杨远柱:稻田里的眺望[J]. 科学中国人 2011(09)
    • [19].勿需大田制种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J]. 中国种业 2014(10)
    • [20].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进展[J]. 中国稻米 2008(01)
    • [21].第3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策略探讨[J]. 杂交水稻 2020(01)
    • [22].植物新品种保护与杂交水稻育种创新的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 2008(06)
    • [23].第三代杂交稻将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方向[J]. 农村百事通 2019(12)
    • [24].首个芜湖杂交水稻育种母本诞生[J]. 农家参谋(种业大观) 2011(11)
    • [25].未来增产潜力将靠分子育种[J].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4(40)
    • [26].水稻花药培养及其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17)
    • [27].杂交水稻育种历史回顾(1964-1980)[J]. 福建稻麦科技 2012(03)
    • [28].商业化育种先锋——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杨远柱和他的“狼之队”[J]. 湖南农业科学 2014(05)
    • [29].立中国之奇 创世界新高——记我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制种专家刘文炳研究员从农五十年[J]. 中国农技推广 2008(01)
    • [30].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科学通报 2016(35)

    标签:;  ;  ;  ;  

    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传播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