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农田土壤Cd和P形态分级及生物有效性研究

黄土高原农田土壤Cd和P形态分级及生物有效性研究

论文摘要

以黄土高原自北向南12个0~20cm耕层土壤为供试土样,以小麦为供试作物,通过室内分析和盆栽试验,在测定Cd、P在不同土壤中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Cd、P在植株体分布、以及添加Cd对植物生长、光合荧光参数等的影响,初步揭示黄土高原农田土壤Cd、P的生物有效性。通过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黄土高原主要农田土壤中P、Cd形态分布特征黄土高原供试土壤各形态P含量总体分布特征为: HCl-P>Residual-P >NaHCO3-Po>NaHCO3-Pi>NaOH-Po>NaOH-Pi>H2O-P,以HCl-P和Residual-P为主,二者共占全P含量的89.33%。土壤P含量总体分布为:南高北低。黄土高原土壤各形态Cd含量自北向南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种植小麦后,尽管土壤中全Cd含量明显下降,但Cd形态由以铁锰氧化态和有机结合态为主,转化为以交换态、铁锰氧化态及碳酸盐结合态为主,说明栽培小麦后会导致黄土高原土壤Cd活性增加,潜在危害更大。2.添加外源Cd后土壤-小麦体系中P、Cd的形态分布在小麦拔节期,与对照相比,添加外源Cd后小麦茎叶及根系中P含量及累积量均显著下降,Cd对小麦茎叶及根系P含量及累积量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照处理中,小麦根系中Cd含量大于茎叶;而添加外源Cd后,小麦茎叶中Cd含量却大于根系,其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当结合生物量,用累积量评价时,无论添加Cd处理与否,Cd累积量均表现为茎叶>根系。添加外源Cd使盆栽试验土壤中Cd形态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土壤中活性最大的交换态Cd含量及占全Cd百分含量显著增加。3.添加外源Cd对小麦生物学特征及光合荧光参数的影响添加外源Cd后,各供试土样小麦生长均受到极显著抑制(P<0.01),表现为叶片失绿,植株矮化,地上部及根系生物量降低,分蘖数减少。添加外源Cd处理,导致小麦拔节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指标值(SPAD值)极显著降低(P<0.01);Cd对小麦SPAD值的影响随着生育期推进抑制作用逐渐加强。添加外源Cd对不同供试土壤小麦分蘖期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的影响缺乏规律性,但到拔节期,Cd对Pn、Ci、Gs、Tr均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Cd对小麦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因生育期和供试土壤不同而异,但总体上随生育期推进对其抑制增强。添加外源Cd后叶片最大荧光产量(Fm)值明显降低,说明Cd对叶片Fm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小麦分蘖期及拔节前期叶片初始荧光(F0)值明显降低,Cd对叶片F0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到拔节后期,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表现出完全相反的两种情况。说明Cd对小麦的Fm和F0的抑制作用随生育期推进,呈逐渐减弱趋势。Cd对小麦叶片Fv/Fm及Fv/F0值的影响与对F0影响不同,在拔节后期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4黄土高原主要农田土壤中P、Cd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有效性供试土壤全P及各形态P含量与全氮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NaOH-Pi、NaOH-Po、HCL-P及全P含量与全氮达极显著相关性(P<0.01)。全P及各形态P含量与C/N、pH及砂粒呈负相关关系。除NaOH-Pi和NaOH-Po外,其它各形态P及全P与粘粒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土壤有效P除与NaOH-Po和Residual-P相关性不显著外,与其它各形态P及全P含量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多元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各形态P对有效P贡献顺序为: H2O-P>NaOH-Pi>NaHCO3-Po>NaOH-Po>Residual-P>HCl-P> NaHCO3-Pi。H2O-P对有效P的作用远远大于其它各形态P,其生物有效性最高,是最有效的P源。供试土壤碳酸盐结合态Cd含量与全氮、有效P含量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及全Cd含量与全氮、有效P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铁锰氧化态Cd含量与粉砂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碳酸盐结合态Cd、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及全Cd含量与砂粒、粘粒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小麦茎叶Cd累积量与土壤中各形态Cd含量及全Cd含量无显著相关性,根系Cd累积量和整株Cd累积总量与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及全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对小麦根系全Cd含量及整株Cd累积总量贡献最大的皆为土壤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说明黄土高原主要农田土壤中铁锰氧化态Cd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P 素的研究现状
  • 1.3.1 土壤无机P 分级研究
  • 1.3.2 土壤有机P 分级研究
  • 1.3.3 土壤中P 的形态分布及有效性研究
  • 1.3.4 影响土壤中P 素生物有效性的因素
  • 1.4 重金属Cd 研究现状
  • 1.4.1 重金属Cd 形态研究
  • 1.4.2 土壤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与生物有效性的研究
  • 1.4.3 影响土壤中Cd 生物有效性的因素
  • 1.5 P 与重金属Cd 的交互作用
  • 1.6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采样区概况
  • 2.2 供试土壤
  • 2.3 盆栽试验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1 供试土壤基本性质
  • 2.4.2 土壤P、Cd 形态分级
  • 2.4.3 植物样品分析项目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黄土高原主要农田土壤中P、Cd 形态分布特征
  • 3.1 土壤中P 形态分布特征
  • 3.2 土壤中Cd 形态分布特征
  • 3.3 讨论
  • 3.3.1 黄土高原主要农田土壤中P 形态分布
  • 3.3.2 种植小麦对黄土高原主要农田土壤中Cd 形态分布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添加外源Cd 后土壤-小麦体系中P、Cd 的形态分布
  • 4.1 添加外源Cd 对小麦不同部位P 分布的影响
  • 4.1.1 添加外源Cd 对小麦茎叶及根系P 含量的影响
  • 4.1.2 添加外源Cd 对小麦茎叶及根系P 累积量的影响
  • 4.2 添加外源Cd 后土壤-植物体系中Cd 的形态分布
  • 4.2.1 添加外源Cd 对小麦茎叶及根系Cd 含量的影响
  • 4.2.2 添加外源Cd 对小麦茎叶及根部Cd 累积量分布的影响
  • 4.2.3 添加外源Cd 对土壤中Cd 形态分布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添加外源Cd 对小麦生长过程的影响
  • 5.1 添加外源Cd 对小麦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 5.2 添加外源Cd 对小麦光合参数的影响
  • 5.2.1 添加外源Cd 对小麦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 值)的影响
  • 5.2.2 添加外源Cd 对小麦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5.2.3 添加外源Cd 对小麦气孔导度(Gs)的影响
  • 2 浓度(Ci)的影响'>5.2.4 添加外源Cd 对小麦胞间CO2浓度(Ci)的影响
  • 5.2.5 添加外源Cd 对小麦蒸腾速率(Tr)的影响
  • 5.3 添加外源Cd 对小麦荧光参数的影响
  • m 的影响'>5.3.1 添加外源Cd 对小麦Fm的影响
  • 0 的影响'>5.3.2 添加外源Cd 对小麦F0的影响
  • v/Fm及Fv/F0 的影响'>5.3.3 添加外源Cd 对小麦叶片Fv/Fm及Fv/F0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添加外源Cd 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 5.4.2 添加外源Cd 对小麦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 值)的影响
  • 5.4.3 添加外源Cd 对小麦光合参数的影响
  • 5.5.4 添加外源Cd 对小麦荧光参数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黄土高原主要农田土壤P、Cd 形态与其生物有效性关系
  • 6.1 土壤中各形态P 组分与其生物有效性关系
  • 6.1.1 土壤中各形态P 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6.1.2 土壤中各形态P 组分及其全P 含量间相关性分析
  • 6.1.3 土壤中各形态P 组分与有效P 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6.1.4 讨论
  • 6.2 土壤中各形态Cd 含量与其生物有效性关系
  • 6.2.1 土壤中各形态Cd 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6.2.2 土壤中各形态Cd 含量及其全Cd 含量间相关关系
  • 6.2.3 小麦体内Cd 累积量与土壤中各形态Cd 含量的相关关系
  • 6.2.4 讨论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香樟与地被植物配植对其生长和富集Cd的影响[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2].重庆市主要农耕区土壤Cd生物有效性及影响因素[J]. 环境科学 2020(04)
    • [3].Cd胁迫下白桦光合及叶绿素含量的响应研究[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20(02)
    • [4].螯合型表面活性剂强化黑麦草修复Cd污染水体[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05)
    • [5].Cd~(2+)对水华微囊藻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广东化工 2020(10)
    • [6].海洋酸化影响重金属Cd对石莼的生理学毒性[J].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7].硼酸-微波改性花生壳对Cd~(2+)的吸附特性[J]. 应用化工 2020(07)
    • [8].组配改良剂联合硅肥对Cd污染稻田的修复效果[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08)
    • [9].田间条件下养分调控八宝景天Cd修复效率[J]. 环境科学 2020(09)
    • [10].新时代加强行业党组织政治建设的路径探究——基于CD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的问卷调查[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0(03)
    • [11].不同粒径农膜及老化方式对Cd~(2+)吸附的影响[J]. 热带生物学报 2020(03)
    • [12].蒿柳离体叶片对Cd胁迫的生理响应[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13].鸡冠花对Cd的耐受和富集特征[J]. 北方园艺 2020(17)
    • [14].《CD设计》[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04)
    • [15].丝瓜与伴矿景天间作对土壤Cd形态及丝瓜Cd吸收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6(12)
    • [16].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感染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及CD_(64)指数的检测意义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24)
    • [17].外源Cd在施污土壤中的形态变化及生物有效性[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05)
    • [18].硅酸盐土壤调理剂对蔬菜Cd污染的治理效果[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01)
    • [19].重金属Cd胁迫对元宝枫光合特性的影响[J]. 天津农业科学 2017(02)
    • [20].重金属Cd胁迫对元宝枫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J]. 天津农业科学 2017(03)
    • [21].CD_(55)和CD_(59)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S1)
    • [22].探讨CD_(38)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48)
    • [23].油菜对土壤重金属Cd抗性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14)
    • [24].CD_(117)和CD_(34)在子宫腺肌病病灶组织中的表达研究[J].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7(03)
    • [25].Cd胁迫下施N对台湾桤木(Alnus formosana)干物质及N、P、K、Cd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7(07)
    • [26].4A分子筛-凹凸棒土颗粒对水中Cd(Ⅱ)的吸附[J]. 水处理技术 2017(09)
    • [27].球孢白僵菌在重金属Cd(Ⅱ)作用下抗氧化酶系变化[J]. 环境昆虫学报 2017(05)
    • [28].改性牡蛎壳粉的制备及其对Cd~(2+)的吸附[J]. 福建水产 2015(06)
    • [29].Cd胁迫对金娃娃萱草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12)
    • [30].活性炭纤维电吸附去除水中Cd~(2+)的研究[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标签:;  ;  ;  ;  

    黄土高原农田土壤Cd和P形态分级及生物有效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