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asdaq全球市场及中国企业在Nasdaq的上市(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超[1](2021)在《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问题研究 ——以瑞幸咖啡为例》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资本市场日趋自由化,为了满足本国企业对跨国资本的需求,许多国家纷纷打开国门。中国企业也顺势而为,不仅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以及进行跨国并购等各种资本运作,部分企业还选择到境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中概股上市公司在增强境外市场活力及公司自身融资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跨境会计监管的复杂程度,研究中概股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对保障国际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和促进中概股上市公司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20年4月“爆雷”的瑞幸咖啡事件暴露出跨境会计监管面临的新难题,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再次凸显。本文以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为例,主要运用归纳法、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对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对中概股上市的动因和面临的主要监管环境进行分析;继之,考虑到中概股上市公司中在美上市的数量众多,出现问题较为频繁,且在政治、经济体制上与中国差异大,因此从理论上分析在美上市中概股公司跨境会计监管的难题,以及由于这些难题未能妥善解决带来的后果;再结合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例,剖析该案例所暴露的跨境会计监管问题,并对中美会计监管机构采取的措施进行评价;最后,基于瑞幸咖啡案例,提出进一步完善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的具体对策措施和建议。研究发现,虽然表面上看瑞幸咖啡事件只是一场源于公司内部治理缺陷的资本运作,然而,中概股公司造假问题层出不穷,表明这不仅仅是中概股上市公司创始人或高管团队自身商业伦理与道德存在问题,也与公司所在国与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对跨境上市公司会计问题协调与合作不够有关。因此,对中概股上市公司一方面必须加强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另一方面也应大力加强双方监管部门的协调。同时,从瑞幸咖啡事件可以看出,域外管辖范围和审计底稿查阅问题是跨境会计监管冲突的直接表现形式,然而其核心问题仍是主权原则问题。针对上述结论,本文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监管、资本市场监督、中概股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等层面提出跨境会计监管的改进建议:(1)完善国内会计监管法律,提高政府监管机构的会计监管效率;(2)协调境内外监管部门,建立国际会计监管合作机制;(3)加强会计中介机构行业自律,发挥其辅助作用,及时发现中概股上市公司隐蔽性、复杂性的风险点;(4)适度引进做空机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监督作用;(5)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加强公司内部监督,建立风险预防和应对机制。近两年随着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持续打击,赴美上市公司面临新的监管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问题,尤其是针对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合作问题展开研究,得出的结论更能够适应当前的国际环境。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中美会计监管冲突解决及中美会计监管合作提供可能的思路,同时也为日后中国企业赴境外上市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清[2](2019)在《双层股权结构下企业家社会网络、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层股权结构是股权结构设计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企业进行融资过程中,设计相应股权结构可以让企业家继续掌控公司控制权,让企业家精神得以在企业延续下去。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控制权问题,研究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们进行控制权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现有研究表明,企业家社会网络对实际控制权有着重要影响作用,企业家要发挥社会网络的作用,就需要考虑是否动用社会网络,是否需要调整公司的股权结构体系。企业家可以通过双层股权结构安排和企业家社会网络作用的影响来掌控实际控制权,并最终实现提升企业绩效的目的。本文将研究问题聚焦于双层股权结构公司,研究企业家社会网络、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针对企业家实际控制权问题,我们构建双层股权结构下企业家社会网络、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理论模型。考察双层股权结构下实际控制权对企业绩效是否产生显着影响?双层股权结构下企业家社会网络、实际控制权对企业绩效是否产生显着影响?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目前针对实际控制权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文选择从企业家社会网络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并综合考察双层股权结构下实际控制权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针对双层股权结构公司进行分析,可以完善控制权理论和企业家成长理论等,可以为今后互联网企业发展指明发展的方向。首先进行文献梳理与评述。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双层股权结构、实际控制权、企业家社会网络进行概念界定,通过对控制权理论、企业家社会网络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进行评述,在文献梳理中发现双层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企业家社会网络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为构建理论模型奠定理论基础,以便我们进行后续研究。其次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针对阿里巴巴、京东和小米三家典型的双层股权结构公司进行多案例分析,深入分析双层股权结构下实际控制权、企业家社会网络与实际控制权之间的关系。得出本文主题之间的初步关系命题,分别是:双层股权结构选择对企业家掌握实际控制权具有重要作用;实际控制权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变量;企业家社会网络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变量;企业家社会网络是影响实际控制权的重要变量。再次构建理论模型。在我们针对阿里巴巴、京东、小米三家公司多案例分析基础上,剖析了文章主题中三个方面的关系,构建了双层股权结构下企业家社会网络、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理论模型。最后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本文针对美国中概股公司进行实证检验。一方面,对本研究设计的公司样本进行初步分析,考察双层股权结构下的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双层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在双层股权结构下实际控制权对企业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另一方面,针对双层股权结构公司进行企业家社会网络、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考察企业家社会网络对企业绩效、实际控制权对企业绩效、企业家社会网络对实际控制权之间的影响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企业家社会网络对企业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实际控制权对企业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企业家社会网络影响着实际控制权。从更深层次看,股东大会控制权对企业绩效产生显着正向影响;董事会控制权对企业绩效产生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经理层控制权对企业绩效产生显着正向影响。企业家社会网络中的政治连带对企业绩效影响较弱,企业家社会网络中的商业连带对企业绩效影响较弱,但它们对企业绩效提升有着一定作用,因此,企业家社会网络对企业绩效有一定影响作用,其作用主要通过隐性或间接发挥出来,用以提升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促进企业家成长。通过对双层股权结构下的企业家社会网络、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我们归纳总结出相关研究结论。国家要重视特殊股权制度的建立,允许企业设立双层股权结构形式;企业家要重视社会网络的构建,发挥企业家社会网络的作用;企业家要重视实际控制权在企业内各层面之间的安排,发挥实际控制人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控制作用;外界需要加强对实际控制人的监督管理,让实际控制人在完善的制度环境和法律法规下发挥其作用。
李昊雷[3](2018)在《从赴美上市中概股私有化回归看中美资本市场差异》文中提出中概股在境外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曾经红极一时,但是在2010年前后,不少中概股遭受做空机构的做空狙击,导致大量中概股股票价格下跌,市值被严重低估,海外投资者丧失投资信心,部分企业甚至招致美国监管机构的严格审查。不少企业选择了从海外资本市场退市,这其中确有因为公司经营出现问题引发投资者失望导致股价暴跌最后停牌摘牌被动退市的情况,也有企业选择主动退市比如采取私有化的方式。在这些从海外资本市场退市的企业中,也有不少企业选择了在国内资本市场重新上市。不管是中国企业选择赴美上市还是之后从美国资本市场私有化退市,或者选择回归国内资本市场,中美两国资本市场的差异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从在美中概股私有化退市以及回归国内资本市场入手,采用2000-2017年在美中概股发展、退市及私有化重新上市数据概况,探讨了中美两国资本市场差异在其中的影响机制,并对当前国内资本市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认为,正是中美两国资本市场的差异促成了中概股赴美上市及私有化回归,并且通过不断完善中国的资本市场,可以进一步吸引高价值的企业回归国内资本市场。
赵嵩[4](2017)在《中国境外上市公司的私有化定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境外上市为中国企业融资提供了多一条路径。从公司治理到上市门槛、从流程规范到风险博弈,境外上市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挑战与学习的双重反馈。然而随着近年来中概股在海外频繁遭遇做空或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等原因而导致的公司价值被低估情形,部分企业开启了私有化回归之路。那么中国境外上市公司的私有化现状如何?应该怎样看待私有化?本文旨在从私有化定价问题入手,利用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过程中定价影响因素、定价形成机制、定价评估模型、法律环境及投资者权益保护等情况的剖析,试图指出现状下的一些不足,并尝试完善相关对策,推演其私有化定价方案,从而为监管机构及投资者提供更全面的视角,进而丰富投资者保护概念的外延,为审视中国境外上市公司的私有化的规范性和实操方面提供借鉴。研究结论指出,境外上市公司私有化应当基于业务发展实质需要和资本市场的时机综合判断,而私有化的定价需放在标准规范的定价机制中,即经过目标公司估值、收购交易估值和报价交易谈判三个系统性关联的环节,在公司估值阶段,股票的私有化对价设定为,自宣布收到私有化要约之日起向前追溯3年期间的该股票收盘均价,并进行溢价交易和弹性交易评估、多轮报价的沟通而最终形成定价签署方案,焦点落于投资者权益保护上。
李坤颖[5](2017)在《新三板分层后的流动性问题研究 ——结合海外资本市场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又称为新三板,是由国务院批准,依据证券法设立的第三家全国性证券交易所,也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新三板设立的目标是为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2016年,新三板市场进入快速成长期,挂牌公司家数从年初的5129家猛增至年底的10163家,一举成为世界上挂牌公司数量最多的证券交易所。与快速增长的市场规模相对的,却是新三板日益严重的流行性问题。以2016年为例,创业板和上证A股的日均成交额分别为894亿和2040亿,同期新三板的日均成交额仅为8亿左右,差距十分明显。严重的流动性问题使新三板市场的估值定价、资金融通、信息披露以及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市场功能无从发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监管机构也进行了多次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2014年8月,新三板启动做市商制度,引入88家证券公司作为做市商,为买卖双方提供双边报价、撮合交易的服务。2016年6月,新三板为了对庞大的市场群体进行差异化管理,建立了以创新层为核心的分层制度。但是,由于监管不严格、配套政策缺失等诸多原因,两种制度仅仅在短期对市场起到提振作用,却无法根本解决新三板的流动性难题。本文从新三板流动性问题出发,系统介绍新三板从诞生至今四次重大制度改革,并针对分层之后新三板二级市场交易迟迟不能改善的困境,从市场定位、投资者单一、制度缺陷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新三板流动性问题的内在原因。结合美国NASDAQ市场和中国台湾柜买市场,两大海外市场的发展历程,通过比较分析的手段,去研究NASDAQ市场和中国台湾柜买市场是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思路调整去解决各自历史上的流动性问题。将海外市场的先进经验同新三板的现实情况结合,从市场定位、融资体系、交易制度三大层面提出适合的对策建议。帮助新三板真正发展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
张亚晴[6](2016)在《在美上市中概股私有化退市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掀起了赴美上市的热潮。一方面因为国内资本市场上市条件的严苛,另一方面出于对国际资本市场的向往和提升企业知名度的需要。同时,由于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的看好,这些赴美上市中概股企业获得了市场的普遍认可和追捧。但是,自2010年以来,伴随着赴美上市的企业数量开始减少以及做空危机的爆发,一些中概股转而寻求私有化退市,回归国内A股市场。在美上市中概股企业选择私有化退市,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企业战略调整的需要、VIE模式遭受质疑、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价值被低估以及在美国资本市场所遭遇的做空危机等。本文以在美上市中概股私有化退市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分析在美上市中概股私有化退市到底是理性回归还是盲目追从,为其他仍旧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和欲将赴美上市的国内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首先梳理了中概股私有化退市等相关概念和理论,回顾国内外学者关于私有化退市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为下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之后基于在美上市中概股私有化退市数量不断增加的现实状况,以巨人网络、分众传媒和盛大网络为典型案例,分析影响中概股私有化退市选择和成败的因素,研究发现,影响中概股私有化退市选择的因素主要集中于价值低估、战略调整以及寻求国内再上市等,而影响其成败的因素主要包括私有化定价、诉讼风险和投资者认可。为此,本文得出要理性看待中概股私有化退市行为的结论。本文认为,为迎接中概股回归,国内资本市场应做好积极的应对准备,不断完善上市制度和监管机制。
边香顺[7](2016)在《国际股票市场监管制度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世界刚刚经历一次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尽管现在危机已经过去,但是全球经济依旧在它的“余痛”中饱受折磨。在危机发生期间,人们努力找寻造成这场金融危机的本质原因,试图明确以往行为中存在的漏洞。当前学术界已普遍共识造成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即以往深受人们信任和依赖的金融监管制度。当政府意识到旧金融监管体制有缺陷后,改革也随之而来,监管制度的改革和重塑便成为当代金融市场的一大特征。而股票市场,作为最基本金融市场之一,其监管制度也正在经历着重大变革。于是本文试图在分析国际股票市场监管制度的基础上,助力描绘一幅我国股票市场监管制度发展的新蓝图,促进我国股票市场逐渐走向完善。为了更具比较性地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股票市场监管制度,本文将监管制度分成四个组成部分:即发行与上市制度、退出机制、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管法律体系。其中发行与上市制度是股票市场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是股票交易的起点。退出机制由于能为监管者提供从股市中驱逐非理想企业的可能性,并给企业提供了在不伤害持股人的条件下自愿退市的机会,使得股票市场得以更加健康的运行。信息披露制度是监管制度实现监控功能的根本途径,所有监管举措均基于信息披露制度,因此最为重大的监管改革也通常发生在信息披露制度上。监管法律体系是监管制度的权力基础,赋予了监管机构执法权力,保证了监管规则能够得到强制实施。本文在研究发行与上市制度时,采用了“两步走”的研究方法。第一步,分别从信息披露文件、信息质量控制与检验系统、审核程序、相关监管者四个方面展示国际股票市场发行与上市监管制度。经过对比发现除中国香港采用单一交易所进行监管外,成熟的股票市场普遍采用发行与上市分离审核的监管方式,即政府负责发行资格审查,股票交易所负责上市审查。其中美国实行的多角色参与、多环节审查的最为复杂的审查系统对国际股票发行审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步,陈述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在该阶段监管的差异,比较得出了不同层级股票市场监管制度差异性的表现与成因。本文对退出机制的研究,则从退市主体、退市标准、退市监管者和退市流程四个方面来分析比较。就退市标准方面,美国、日本以数量化标准为基础,要求企业在持续上市阶段满足一定的有关财务状态、股权分配、股票价格等数量标准;英国、德国、中国香港则主要以人为判断作为退市标准。通过对这两种不同退市标准的特点分析,进一步发现了采用数量化标准的国家在上市标准与退市标准之间存在的极大关联性。本文对信息披露制度的研究,是从信息披露规则、定期披露要求、临时披露要求、惩罚措施和信息披露媒介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美国信息披露制度是信息披露质量和信息披露负担博弈下的产物。基于《JOBS法案》对美国信息披露制度的重大影响,本文对该法案进行了详细说明,并解析了免除新型发展公司大部分由《SOX法案》规定的信息义务的原因。此外还以英国和中国香港为例,指出创业板市场通常适用更为严厉的信息披露要求。并以英国另类投资市场上市信息披露制度为例,比较了欧洲私人监管市场和公共监管市场的区别。分析总结得出当今成熟股票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改革趋势,特别是在披露项目上,正在趋于统一,但由于法律系统、政治因素和文化传统上的不同,各股票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差别和独特性依旧存在。本文对监管法律体系的研究,则以不同国家股票市场的基本法律为框架,在Chiou(2011)和La porta(2006)基础上,研究法律环境与股票市场波动率之间的关系。本文与过往研究相比,进行了适度创新:第一,使用自行编制的以La porta指数为基础的法律环境指数。该指数至少在两个方面优于La porta指数,其一,它包含更多的法律要求。其二,它更适应改革后的法律环境。第二,进行了多层次股票市场回归分析,发现法律环境对主板市场和创业市场有不同的影响。同时实证研究发现,在使用波动率和国际β系数衡量股市风险的条件下,创业板市场股票风险性高于主板市场。特别的,公共监管市场的股票风险相对低于私人监管市场。据此得出在监管法律体系中信息披露要求和司法有效性对股票市场的风险程度影响力最强。最后,本文将中国股票市场监管制度与国际股票市场监管制度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发现发行阶段中实施批准式核准制、退市阶段中实施ST缓冲退市制度、不完善的信息披露要求、重叠的法律体系等是我国监管制度与成熟监管制度之间差异性的主要体现。本文认为股票市场发展“超速”于监管改革、盲目“移植”他国监管标准以及政府对市场定位的差异等是造成我国与成熟监管市场之间差异性的主要原因。通过借鉴国外制度,建议我国应从提高投资者专业水平、转换政府角色、加强市场中介信用、分市场转换至注册制、逐步取消ST缓冲退市制度等方面来提高股票市场的监管水平。
李炳天[8](2016)在《互联网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时的估值差异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众多中国企业赴成熟发达的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企业赴境外上市现象进行了研究,包括上市动机、融资成本的比较、是否存在估值溢价和改善公司长期绩效等。越来越多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纷纷在境外资本市场,如美国、香港等地公开上市,这一现象使得作者开始关注中国互联网企业赴境外上市的问题。本文作者在本科学习信息科学专业的经历以及在一家外资私募股权基金的实习经历,使得作者希望通过比较中国互联网企业境内和境外上市时的估值差异来为寻求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提供上市地点选择的指导。本文作者在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了解行业背景后,采用了定量的实证分析方法,对境内外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估值差异以及影响估值差异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以美国、香港和内地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了主要结论:(1)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在上市时的估值水平高于在香港和内地上市的互联网企业。(2)在美国上市的互联网企业上市时的市销率与其成长性显着正相关,内地上市的互联网企业上市时的市销率与销售净利率显着正相关,与净资产回报率、资产负债率显着负相关。
邵妍倢[9](2015)在《中国TMT行业上市公司市值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美国股市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TMT代表了科技(Technology)、媒体(Media)和电信(Telecommunication)三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科技、传媒及电信行业(简称TMT)的显着特点在于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与电信行业和科技行业互相交融。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后,TMT产业已经成为了改革和政策大力扶持的战略性产业。作为中国经济影响力心中心,TMT行业上市公司也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美国资本市场具有成熟、公平的多层次交易平台,且对上市企业没有严格的盈利要求,所以美国资本市场一向都是高科技上市公司的首选上市地,尤其在TMT行业这样的新兴行业,大量的行业领先公司选择登陆美国资本市场。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我国在美国上市的TMT公司(简称“TMT中概股”)市值的影响因素,确定影响TMT中概股市值的主要因素,为提高TMT中概股的市场价值提供理论参考。首先本文系统介绍了我国TMT行业的发展过程和特点;然后从上市公司数量、子行业分布、市值、估值等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国TMT公司在中美两个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和确定了影响TMT中概股市值的内、外部因素,以63家TMT中概股四年的历史数据为样本,使用SPSS软件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和回归分析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公司规模、管理层持股数、所处的细分行业和股票的流动性是决定TMT中概股市值的首要因素。具体而言,在美上市的中国TMT公司收入数额越大,市值也越大;增加管理层持股数能够提高TMT中概股的市值;相同条件下软件服务业公司的市值明显高于其它TMT中概股;TMT中概股的流动性越好,其市值也越高。
刘盼[10](2014)在《中国企业海外退市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企业的海外上市行为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从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青岛啤酒到近年来在美国先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我国企业的海外上市之旅已经经过三十多个年头,上市企业的性质从最初的国有企业到现在的民营企业,上市交易所包括美国、日本、香港、伦敦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易所。上市的方式包括直接上市、间接上市以及其他上市方式。海外上市对中国企业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近年来众多企业从海外资本市场退市,退市交易所包括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伦敦等交易所,其中从美国退市的企业所占比例最大,因而本文主要侧重于从美国退市的企业的研究。然而我国学者关于我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研究,多集中于上市后企业的股票市场表现与公司绩效、治理等方面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对于企业的退市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规范研究上。为了探明我国企业境外退市的影响因素,本文从学术界研究的一般上市动机与海外上市的动机着手,从动机失败的角度,结合学术界对我国企业的海外上市之旅的研究,来设计本文的研究。本文选取2011年至2013年间从海外退市的中国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对这些企业的退市方式及退市原因进行分析。这些企业主要集中从美国的交易所退市,退市情况分为主动和被动退市,退市的63家企业中,其中主动退市的样本企业的共有26家,被动退市的样本企业共有37家。其中被动退市的企业主要因为触犯了交易所的规则而被摘牌。通过对样本期间内境外中国企业的交易量和本土股票交易量的对比,本文发现企业主动退市的原因之一是交易量低。该项发现和有关文献中所述扩大股东基数和提高股票流动性是企业海外上市的主要动机的理论相一致。在选择了留在美国市场的企业作为对照样本,对企业的退市决策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后,本文发现,成长率低、资产负债率高、盈利性低的企业更容易从美国退市,企业特征与企业主动从海外退市的决策之间存在联系。本文最后给出了有关海外上市的建议。
二、Nasdaq全球市场及中国企业在Nasdaq的上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asdaq全球市场及中国企业在Nasdaq的上市(论文提纲范文)
(1)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问题研究 ——以瑞幸咖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有关企业境外上市的研究 |
1.3.2 有关跨境会计监管必要性的研究 |
1.3.3 跨境会计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 |
1.3.4 有关跨境会计监管合作的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背景分析 |
2.1 证券市场境外上市现状 |
2.1.1 境外上市的兴起与发展 |
2.1.2 中概股公司上市现状 |
2.2 中概股公司上市动因分析 |
2.2.1 满足融资需求 |
2.2.2 提高品牌知名度 |
2.2.3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
2.3 中概股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监管环境 |
2.3.1 主要境外市场的法律体系 |
2.3.2 主要境外市场的监管模式 |
2.3.3 主要境外市场的准则制度 |
2.4 本章小结 |
3 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面临的难题及后果 |
3.1 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难题 |
3.1.1 主权原则冲突 |
3.1.2 监管标准界定模糊 |
3.1.3 监管方式落后 |
3.1.4 监管执行不到位 |
3.2 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难题的后果分析 |
3.2.1 上市公司违规操作 |
3.2.2 跨境会计监管对抗 |
3.3 本章小结 |
4 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案例分析: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 |
4.1 案例公司背景及事件梳理 |
4.1.1 瑞幸咖啡公司背景 |
4.1.2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 |
4.2 瑞幸咖啡事件暴露的跨境会计监管问题 |
4.2.1 瑞幸咖啡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
4.2.2 境外上市的监管屏障与文化认知差异 |
4.2.3 会计师事务所对中概股公司审计风险防范不足 |
4.3 中美两国监管机构对瑞幸咖啡采取的会计监管措施 |
4.3.1 美国监管机构采取的主要措施 |
4.3.2 中国相关监管机构采取的主要措施 |
4.4 中美两国会计监管机构面临的问题 |
4.4.1 监管机构双边执法权未等效 |
4.4.2 审计工作底稿跨境调取困难 |
4.4.3 美国对域外高管惩戒实施无果 |
4.4.4 中国域外管辖权施行受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瑞幸咖啡事件的跨境会计监管改进建议 |
5.1 完善国内政府监管的立法与执法 |
5.1.1 完善国内会计监管法律 |
5.1.2 提高监管机构的会计监管效率 |
5.2 建立国际会计监管合作机制 |
5.2.1 加强各国会计监管机构的协调与合作 |
5.2.2 促进监管标准趋同和等效 |
5.2.3 建立跨境会计监管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 |
5.3 加强会计中介机构行业自律 |
5.3.1 改进会计中介机构自身管理 |
5.3.2 强化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监管 |
5.4 适度发挥做空机制的纠偏作用 |
5.5 完善中概股上市公司内部治理 |
5.5.1 优化公司股权结构 |
5.5.2 强化企业内部监督 |
5.5.3 建立风险预防和应对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2)双层股权结构下企业家社会网络、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双层股权结构 |
1.2.2 实际控制权 |
1.2.3 企业家社会网络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控制权理论 |
2.1.2 企业家社会网络理论 |
2.1.3 资源依赖理论 |
2.1.4 委托代理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双层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 |
2.2.2 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 |
2.2.3 企业家社会网络与企业绩效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探索性案例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方法选择 |
3.1.2 案例选择 |
3.1.3 资料收集 |
3.2 案例介绍 |
3.2.1 阿里巴巴案例介绍 |
3.2.2 京东案例介绍 |
3.2.3 小米案例介绍 |
3.3 多案例分析 |
3.3.1 双层股权结构有助于企业家掌控实际控制权 |
3.3.2 股权资本与社会资本作用下的实际控制权争夺 |
3.3.3 企业家社会网络有助于提升实际控制权 |
3.3.4 企业家实际控制权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 |
3.3.5 双层股权结构和企业家社会网络有助于提升公司治理效果 |
3.4 案例研究结论与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理论模型构建 |
4.1 双层股权结构对实际控制权的影响 |
4.1.1 双层股权结构选择的理论解释 |
4.1.2 双层股权结构与企业发展阶段 |
4.1.3 双层股权结构的选择对实际控制权的影响 |
4.2 实际控制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4.2.1 实际控制权的衡量和构成 |
4.2.2 股东大会控制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4.2.3 董事会控制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4.2.4 经理层控制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4.3 企业家社会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4.3.1 企业家社会网络的构成 |
4.3.2 企业家社会网络对实际控制权影响的作用机理 |
4.3.3 企业家社会网络构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层股权结构下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1.1 双层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 |
5.1.2 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 |
5.1.3 双层股权结构下实际控制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5.2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指标选取 |
5.3 实证模型设定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结果 |
5.4.2 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和豪斯曼检验 |
5.4.3 实证结果分析 |
5.4.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双层股权结构下企业家社会网络、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
6.1 理论假设 |
6.1.1 实际控制权各层面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理论假设 |
6.1.2 企业家社会网络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理论假设 |
6.1.3 企业家社会网络对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影响的理论假设 |
6.2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
6.2.1 数据来源 |
6.2.2 指标选取 |
6.3 实证模型设定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结果 |
6.4.2 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和豪斯曼检验 |
6.4.3 实证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美国中概股公司中双层股权结构公司概览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从赴美上市中概股私有化回归看中美资本市场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结构与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结构安排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一)私有化退市定义的文献综述 |
(二)私有化退市动因的文献综述 |
(三)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的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一)私有化退市定义的文献综述 |
(二)私有化退市动因的文献综述 |
(三)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三章 中概股私有化退市的理论分析 |
一、上市公司私有化退市的含义辨析 |
(一)美国资本市场的私有化退市方式 |
(二)我国大陆地区资本市场的私有化退市方式 |
二、中美上市公司私有化的发展状况 |
(一)美国私有化退市的发展状况 |
(二)我国大陆私有化退市的发展状况 |
三、在美中概股私有化发展情况 |
四、在美中概股私有化动因分析 |
五、中概股回归A股的动因分析 |
第四章 中美资本市场差异对在美中概股行为影响的经验验证 |
一、中美资本市场差异对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经验验证 |
(一)上市要求差异及其影响 |
(二)市场规模差异及其影响 |
二、中美资本市场差异对中国概念股私有化回归的经验验证 |
(一)升降板制度和退市制度对私有化回归影响的经验验证 |
(二)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变化对上市地点选择影响的经验验证 |
三、赴美上市与退市中概股的行业分布比较 |
(一)赴美上市中概股行业结构 |
(二)退市中概股的行业结构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赴美上市中概股名单(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美国证券交易所) |
附录B 截止2017年 8 月2日 在美中概股私有化进程统计 |
致谢 |
附件 |
(4)中国境外上市公司的私有化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上市公司私有化动因分析 |
2.2 上市公司私有化过程中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
2.3 本章小结 |
3 中国境外上市公司的私有化现状分析 |
3.1 中国公司境外上市发展情况 |
3.2 中国境外上市公司的私有化现状 |
3.2.1 私有化案例统计描述 |
3.2.2 私有化交易模式分类 |
3.2.3 私有化交易分布特征 |
3.2.4 私有化交易风险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中国境外上市公司的私有化定价分析 |
4.1 私有化定价存在的问题 |
4.1.1 案例统计描述 |
4.1.2 定价基础不足 |
4.1.3 定价官方指导缺乏 |
4.1.4 中介机构约束不够 |
4.2 私有化定价机制的研究 |
4.2.1 定价影响因素 |
4.2.2 定价形成机制 |
4.3 私有化定价的完善对策 |
4.3.1 设计并完善定价模型 |
4.3.2 定价逻辑和结果分析 |
4.3.3 提出私有化价格2. |
4.3.4 健全定价监管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局限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新三板分层后的流动性问题研究 ——结合海外资本市场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现状 |
1、对NASDAQ市场定位与制度设计的研究 |
2、对中国台湾柜买市场定位与制度设计的研究 |
3、对新三板市场定位与制度的研究 |
(三)文章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新三板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现状 |
(一)新三板发展的四个阶段 |
1、老三板向新三板的转化 |
2、新三板扩容至全国 |
3、新三板做市商系统上线 |
4、新三板分层制度正式实施 |
(二)分层后新三板的发展现状 |
1、挂牌公司数量增加,创新型行业主导 |
2、并购标的池的地位开始显现 |
3、融资能力呈现由强转弱趋势 |
(三)分层制度对新三板的影响 |
1、流动性集中于创新层公司 |
2、监管先行,流动性没有实质性改善 |
第三章 分层后新三板流动性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
(一)分层后新三板流动性问题的表现 |
1、新三板总体流动性指标不及高层次市场 |
(1)新三板指数持续下跌 |
(2)市场成交额和换手率水平偏低 |
2、新三板个股流动性指标不及高层次市场 |
(1)东海证券与太平洋证券、山西证券的对比 |
(2)华强方特与宋城演艺、众信旅游的对比 |
(3)西部超导与宝钛股份、钢研高纳的对比 |
(二)分层后新三板流动性问题的原因 |
1、新三板定位模糊 |
2、分层制度没有配套交易制度跟进 |
3、投资者环境不完善 |
(1)投资者队伍数量偏少 |
(2)投资者信息收集成本高 |
4、做市商制度存在缺陷 |
(1)做市商数量不足 |
(2)做市商盈利模式存在问题 |
第四章 美国NASDAQ市场分层制度的研究分析 |
(一)美国NASDAQ市场的总体介绍 |
(二)美国NASDAQ市场分层制度的发展历程 |
1、第一阶段(1982 年):流动性增长引发市场扩容 |
2、第二阶段(1989 年):电子交易制度完善带动上市标准提高 |
3、第三阶段(1997 年):美国“新经济”推动市场升级 |
4、第四阶段(2006 年):全球精选市场正式建立 |
(三)美国NASDAQ市场分层制度的特点 |
1、准入标准由松至紧配合强制退市标准 |
2、层次由低到高逐步设立 |
3、制度创新成就NASDAQ市场 |
(四)美国NASDAQ市场分层制度的成就 |
1、科技股影响力超越纽交所 |
2、上市公司质量和数量得到有效控制 |
第五章 中国台湾柜台买卖市场制度设计的研究分析 |
(一)中国台湾柜台买卖市场的发展历程 |
1、中国台湾柜台买卖市场的历史变革 |
2、中国台湾各层次资本市场的现状介绍 |
(二)柜台买卖市场在台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的作用 |
1、四大独立的层次服务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 |
2、差异化的交易机制用于不同层级的市场 |
3、严格的准入退出制度保证市场的总体平衡 |
(三)中国台湾柜台买卖市场与新三板对比 |
1、市场定位之间的差异 |
2、投资者门槛的差异 |
3、挂牌制度与做市制度之间的差异 |
第六章 新三板分层后流动性问题的对策建议 |
(一)深化改革分层制度 |
1、建立三层次的分层制度 |
2、设置严格的退市机制 |
(二)规范一级市场融资体系 |
1、完善一级市场的定价机制 |
2、针对高层次推出IPO制度 |
(三)丰富二级市场交易制度 |
1、强化做市商制度 |
2、适当降低投资者准入门槛 |
3、适时推出竞价交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外交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6)在美上市中概股私有化退市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回顾 |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私有化退市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中概股 |
2.1.2 私有化退市 |
2.1.3 可变利益实体 |
2.2 私有化退市相关理论 |
2.2.1 自由现金流理论 |
2.2.2 价值低估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第3章 在美上市中概股私有化退市现状 |
3.1 美国资本市场私有化退市方式和流程 |
3.1.1 私有化退市方式 |
3.1.2 私有化退市流程 |
3.2 在美上市中概股私有退市浪潮分析 |
第4章 在美上市中概股私有化退市案例分析 |
4.1 案例选择 |
4.2 巨人网络 |
4.2.1 私有化退市过程 |
4.2.2 私有化退市影响因素 |
4.3 分众传媒 |
4.3.1 私有化退市过程 |
4.3.2 私有化退市影响因素 |
4.4 盛大网络 |
4.4.1 私有化退市过程 |
4.4.2 私有化退市影响因素 |
4.5 总结 |
第5章 影响在美上市中概股私有化退市的因素 |
5.1 影响在美上市中概股私有化退市选择的因素 |
5.1.1 公司战略调整 |
5.1.2 价值被低估 |
5.1.3 寻求国内再上市 |
5.1.4 VIE结构遭遇质疑 |
5.1.5 做空危机 |
5.1.6 中美投资差异 |
5.2 影响在美上市中概股私有化退市成败的因素 |
5.2.1 私有化定价 |
5.2.2 投资者认可 |
5.2.3 诉讼风险的应对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2 启示 |
6.2.1 理性看待私有化退市 |
6.2.2 完善国内资本市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7)国际股票市场监管制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对象、方法和论文结构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2.3 论文结构 |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3.1 研究创新 |
1.3.2 研究不足 |
第2章 股票市场监管制度理论基础 |
2.1 股票市场定义 |
2.2 股票市场监管理论评述 |
2.2.1 股票市场监管的理论流派 |
2.2.2 市场效用理论与股票市场监管 |
2.2.3 国际股票市场监管制度评述 |
2.3 股票市场监管理论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3章 国际股票市场监管制度发展与变化分析 |
3.1 美国股票市场监管制度发展与变化 |
3.1.1“微监管”时期 |
3.1.2 统一监管初创期 |
3.1.3 监管政策摇摆期 |
3.2 日本股票市场监管制度发展与变化 |
3.2.1 初步建立阶段 |
3.2.2 全面改革阶段 |
3.2.3 去监管化阶段 |
3.3 英国股票市场监管制度发展与变化 |
3.3.1“泡沫”禁令与民间管理时期 |
3.3.2 分业监管时期 |
3.3.3 统一监管时期 |
3.4 德国股票市场监管制度发展与变化 |
3.4.1 间接监管时期 |
3.4.2 统一监管和私人监管时期 |
3.5 中国香港股票市场监管制度发展与变化 |
3.5.1 缓慢发展期 |
3.5.2 监管脱节期 |
3.5.3 联交所时代 |
3.5.4 香港证监会时代 |
3.5.5 集中立法期 |
3.6 小结 |
第4章 国际股票市场发行与上市监管制度比较分析 |
4.1 股票市场发行与上市监管制度的理论 |
4.1.1 股票发行与上市的基本含义 |
4.1.2 股票发行与上市监管制度的基本构架 |
4.2 美国股票市场发行与上市监管制度 |
4.2.1 发行信息披露要求 |
4.2.2 信息质量保障制度 |
4.2.3 美国NASDAQ市场监管特殊规定 |
4.3 日本股票市场发行与上市监管制度 |
4.3.1 主板市场监管制度 |
4.3.2 创业板市场监管制度 |
4.4 英国股票市场发行与上市监管制度 |
4.4.1 主板市场监管制度 |
4.4.2 创业板市场监管特殊规定 |
4.5 德国股票市场发行与上市监管制度 |
4.5.1 统一监管市场监管制度 |
4.5.2 准入市场监管特殊规定 |
4.6 中国香港股票市场发行与上市监管制度 |
4.6.1 发行与上市审核二合一 |
4.6.2 主板市场监管制度 |
4.6.3 创业板市场监管特殊规定 |
4.7 小结 |
4.7.1 发行监管制度比较 |
4.7.2 上市监管制度比较 |
第5章 国际股票市场退出机制比较分析 |
5.1 退出机制理论 |
5.1.1 退出机制的基本含义与作用 |
5.1.2 退出机制的基本内容 |
5.2 美国股票市场退出机制 |
5.2.1 主板市场退出机制 |
5.2.2 创业板市场退出机制 |
5.3 日本股票市场退出机制 |
5.3.1 退市标准 |
5.3.2 退市流程 |
5.4 英国股票市场退出机制 |
5.4.1 退市标准 |
5.4.2 退市流程 |
5.5 德国股票市场退出机制 |
5.5.1 被迫退市标准 |
5.5.2 主动退市标准 |
5.6 中国香港股票市场退出机制 |
5.6.1 退市标准 |
5.6.2 退市流程 |
5.7 小结 |
5.7.1 退市标准比较 |
5.7.2 退市流程比较 |
第6章 国际股票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比较分析 |
6.1 信息披露制度概述 |
6.1.1 信息披露制度的含义与作用 |
6.1.2 信息披露制度的构成 |
6.2 美国股票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
6.2.1 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与统一 |
6.2.2 信息披露内容与执行 |
6.2.3 信息披露制度的持续改革 |
6.3 日本股票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
6.3.1 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
6.3.2 信息披露内容与执行 |
6.4 英国股票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
6.4.1 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与统一 |
6.4.2 信息披露内容与执行 |
6.5 德国股票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
6.5.1 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
6.5.2 信息披露内容与执行 |
6.6 中国香港股票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
6.6.1 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与进步 |
6.6.2 信息披露内容与执行 |
6.7 小结 |
6.7.1 信息披露规则与内容比较 |
6.7.2 惩罚措施比较 |
第7章 国际股票市场监管法律体系比较分析 |
7.1 国际股票市场基本法律构架 |
7.1.1 美国股票市场监管法律体系 |
7.1.2 日本股票市场监管法律体系 |
7.1.3 英国股票市场监管法律体系 |
7.1.4 德国股票市场监管法律体系 |
7.1.5 中国香港股票市场监管法律体系 |
7.2 法律环境对不同股票市场风险的影响 |
7.2.1 实证检验的准备工作 |
7.2.2 实验模型 |
7.2.3 计量结果和分析 |
第8章 国际股票市场监管制度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
8.1 中国股票市场监管制度的国际比较 |
8.1.1 发行制度 |
8.1.2 退市制度 |
8.1.3 信息披露制度 |
8.1.4 监管法律体系 |
8.2 中国股票市场监管制度缺陷的成因 |
8.2.1 股票市场培育性 |
8.2.2 制度引进盲目性 |
8.2.3 政府对市场定位偏差 |
8.2.4 投资者专业素质偏低 |
8.3 政策建议 |
8.3.1 转换政府角色 |
8.3.2 推进注册制改革 |
8.3.3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8.3.4 改进退市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互联网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时的估值差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行文结构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创新点 |
1.4.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赴境外上市的动机研究 |
2.1.1 境外上市与股权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 |
2.1.2 有关股权资本成本之外的其他动机研究 |
2.2 境内外资本市场的估值差异研究 |
第三章 中国企业境内外上市背景研究 |
3.1 境外上市 |
3.2 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地点 |
3.2.1 美国上市 |
3.2.2 香港上市 |
3.2.3 新加坡上市 |
3.3 中国企业近两年境内外各市场IPO统计 |
3.4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
3.4.1 现金流折现法(DCF模型) |
3.4.2 相对估值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变量 |
4.1.1 因变量 |
4.1.2 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 |
4.2 研究假设 |
4.2.1 境内外上市互联网企业的估值差异 |
4.2.2 估值差异的影响因素 |
4.3 样本选取 |
4.4 数据来源和分析工具 |
4.5 论证方法与步骤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5.1 样本描述和方差分析 |
5.1.1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1.2 研究变量的方差分析和结果解释 |
5.2 假设检验和结果分析 |
5.2.1 估值差异的假设检验和结果分析 |
5.2.2 估值水平与各解释变量假设检验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建议和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拟上市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建议 |
6.3 对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政策建议 |
6.4 展望和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TMT行业上市公司市值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美国股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经济环境 |
1.1.2 政策环境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理论依据及文献综述 |
2.1 TMT行业和市值管理的相关概念 |
2.1.1 TMT概念 |
2.1.2 市值管理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第三章 中国TMT上市公司在中美两国证券市场现状分析 |
3.1 我国TMT行业发展历程 |
3.1.1 电信行业 |
3.1.2 科技 |
3.1.3 媒体 |
3.2 我国TMT上市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表现 |
3.2.1 我国TMT企业选择美国上市的原因 |
3.2.2 我国TMT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表现 |
3.2.3 TMT中概股的市值 |
3.2.4 TMT中概股估值情况 |
3.2.5 TMT中概股行业细分 |
3.3 我国TMT上市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表现 |
3.3.1 TMT公司国内IPO情况 |
3.3.2 我国TMT公司市值规模 |
3.3.3 我国TMT公司估值情况 |
第四章 TMT中概股市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4.1 影响因素 |
4.1.1 公司内部因素 |
4.1.2 外部因素 |
4.2 数据来源和变量定义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变量定义 |
4.3 模型设计 |
4.4 实证分析 |
4.4.1 描述统计量 |
4.4.2 相关性分析 |
4.4.3 多元回归分析 |
4.5 实证结果总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5.2.1 论文的主要创新 |
5.2.2 论文的不足 |
5.3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中国企业海外退市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理论基础 |
1.2.1 海外上市的定义 |
1.2.2 我国企业海外上市方式 |
1.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一般研究中的上市动机 |
2.1.1 财务动机 |
2.1.2 公司治理动机 |
2.2 海外上市地区 |
2.3 海外退市的原因 |
2.3.1 国外学者的研究 |
2.3.2 国内学者的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假设 |
3.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3.2 主动退市研究设计 |
3.2.1 交易量 |
3.2.2 公司财务和运营因素 |
3.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3.1 交易量对企业的退市决策的影响 |
3.3.2 公司财务和运营特征对企业主动退市决策的影响 |
3.4 研究模型 |
第四章 描述性统计 |
4.1 境外退市企业概述 |
4.2 退市样本企业分析 |
4.2.1 退市样本企业交易所的分析 |
4.2.2 退市样本企业寿命分析 |
4.2.3 退市样本企业行业分布分析 |
4.2.4 退市样本企业退市原因分析 |
第五章 主动退市企业退市原因分析 |
5.1 主动退市企业描述性分析 |
5.2 退市宣告日前一年日均交易量计算分析 |
5.3 退市决策的逻辑回归分析 |
5.4 主动退市的非财务因素 |
第六章 被动退市企业的退市原因分析 |
6.1 涉嫌财务欺诈或财务遭质疑 |
6.2 不符合交易所的市值或股价规定 |
6.3 信息披露不合规 |
第七章 研究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和建议 |
7.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四、Nasdaq全球市场及中国企业在Nasdaq的上市(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问题研究 ——以瑞幸咖啡为例[D]. 王一超.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2]双层股权结构下企业家社会网络、实际控制权与企业绩效研究[D]. 张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3]从赴美上市中概股私有化回归看中美资本市场差异[D]. 李昊雷. 外交学院, 2018(11)
- [4]中国境外上市公司的私有化定价研究[D]. 赵嵩.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5]新三板分层后的流动性问题研究 ——结合海外资本市场的比较分析[D]. 李坤颖. 外交学院, 2017(01)
- [6]在美上市中概股私有化退市影响因素研究[D]. 张亚晴.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7]国际股票市场监管制度比较研究[D]. 边香顺. 吉林大学, 2016(03)
- [8]互联网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时的估值差异比较研究[D]. 李炳天.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9]中国TMT行业上市公司市值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美国股市的实证分析[D]. 邵妍倢.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8)
- [10]中国企业海外退市的影响因素研究[D]. 刘盼. 天津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