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宋代《诗经》学与理学——关于《诗经》学的思想学术史考察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思想史
作者: 陈战峰
导师: 张岂之
关键词: 诗经,诗经学,宋代,理学,思想学术史
文献来源: 西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选集,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典籍之一。关于《诗经》的研究,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围绕《诗经》文本的研究和阐释,形成了比较有特色的《诗经》学,包含着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就有史学领域。对《诗经》文本不同属性的确认,与相应的研究方式和特点相互作用。将《诗经》及《诗经》学视为思想学术史的史料,正是对其史学功能和性质肯定的结果。“五四”以后以及现代《诗经》及(诗经》学研究,有不少有益的尝试和启发。但是,在将《诗经》文本定为文学文本、《诗经》的文学研究占据核心地位的情况下,这个领域的系统深入研究未引起充分的重视。 本文选择《诗经》学史上打破定于一尊的宋代《诗经》学作断代的研究,努力揭示《诗经》学学术现象和理学的内在关系,因此,命名为《宋代<诗经>学与理学——关于<诗经>学的思想学术史考察》。在对理学家和其他学者纷繁的《诗经》学学术成果考察和归纳的基础上,尝试将其中的理学及思想因素剥离和凸现出来。通过对《诗经》学的思想学术史考察,一方面,有助于从思想学术史角度观照和解释一些单纯在文学领域考察而难以理解的问题;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扩展思想史和学术史的研究领域和史料范围,宋代《诗经》学也是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思想的承载方式。 本文主要包括导论、论文主体、结论等三部分。 导论解决《诗经》学思想学术史研究的可能、历史和现状、方法问题。论文主体共九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至四章,第二部分包括五至九章。这两部分都呈纵横交叉方式,它们各自内部和相互之间体现出思想史和学术史相结合的特征,但各有侧重点。第一部分从横向上探讨宋代《诗经》学思想学术史研究的学术渊源、价值观以及经典解释的方法和理学之间的关系,涉及四大问题,包括:宋代《诗经》学的相关概念、研究资料与阶段划分;宋代《诗经》学流变的思想学术原因考略,即与汉唐《诗经》学、三家《诗》及《四书》学的关系;宋代《诗经》学学者基本的《诗经》观,宋代学者对《诗经》载道功能的认识和弘扬、对《诗序》的复杂态度以及对“淫诗”的看法,构成了宋代《诗经》学学者基本的《诗经》观,并与理学有着内在的关联;宋代解《诗》的两种方法史论与理学,即“据文求义”与“古今人情一也”,基本可以贯穿宋代崭新的《诗经》学研究。这里,在每个问题内部又竭力勾勒其历史演变,学术观点的继承和延展,突出学术性,但也包含着思想性,可以为第二部分作好铺垫,互为映衬,并有助于第二部分在探讨思想问题时相对集中。第二部分则从纵向上探究宋代《诗经》学内涵的思想因素,按照时间划分,呈个案研究的序列结构。主要依据是《诗经》学资料,所以也会纠葛部分学术问题,是对第一部分的具体化和拓深,但基本集中,涉及了一些明显的理学学术问题的讨论和思辨。试图以“义理解《诗》”的增强和演变为主线,以关键人物(欧阳、苏、王、张、二程、谢、杨、朱、陆、吕、王(柏)等)和学派为着眼点,门生后学及其他附及,包括程大昌、王质、叶适、陈亮、戴溪、谢枋得等。这是论文的主体结构和图景。结论以作收束。 关于宋代《诗经》学的发展阶段,本文未拘泥尊《序》与废《序》的二元对立分析,在阶段划分上,也未采取三阶段说,而是按照宋代《诗经》学学术的实际,结合历史和理学的发展,厘为五个阶段,试作勾勒和梳理。 宋学与理学的奠基者“宋初三先生”与欧阳修,前者未有专门的《诗经》学著作,只作适当钩沉:欧阳修《诗本义》对宋代《诗经》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并触及一些理学问题。苏辙继承唐代成伯屿的《诗经》学主张,对宋代《诗经》学发展影响深远。欧阳修、苏辙在方法与观点上皆有开创之功,其中还包括柳开、刘敞等,这是宋代《诗经》学与理学相互影响的准备阶段。宋代有些学者将当时经学的实质性变化追溯至周濂溪,而据流传典籍
论文目录:
导论
一、《诗经》和《诗经》学
(一) 《诗经》简说
(二) 《诗经》学提要
二、《诗经》的性质确认与《诗经》学研究
三、《诗经》和《诗经》学的历史学和思想史研究
(一) 古代两个解《诗》传统的开出
(二) 现代对《诗经》及《诗经》学的思想学术史研究
四、宋代《诗经》学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目标
五、宋代《诗经》学思想学术史研究的方法及价值
第一章 宋代《诗经》学的相关概念、研究资料与阶段划分
第一节 宋学·理学·义理之学·宋代《诗经》学
一、“宋学”与“理学”的内涵
二、汉宋学术与义理之学
三、理学与宋代《诗经》学
第二节 宋代《诗经》学研究资料、阶段划分及其依据
一、宋代《诗经》学研究资料
二、宋代《诗经》学的阶段划分及依据
第二章 宋代《诗经》学流变的思想学术原因考略
第一节 宋代学者对汉唐《诗经》学的态度和评价
一、宋代学者对汉唐《诗经》学的基本看法
二、欧阳修对汉唐《诗经》学的反思
第二节 宋代《诗经》学与三家《诗》的关系
一、宋代重视三家《诗》的学者及观点
二、三家《诗》的心性义理解《诗》萌芽
第三节 宋代《诗经》学与《四书》学的关系
第三章 宋代学者的《诗经》观与理学
第一节 宋代学者对《诗经》本质和功能的认识
第二节 宋代学者对《诗序》的认识
第三节 宋代学者对“淫诗”的认识和评价
一、“淫诗说”的起源
二、宋代学者对“淫诗”的看法述要
三、针对“淫诗说”的两种处理方式和学术态度
第四章 “据文求义”与“古今人情一也”—宋代解《诗》的两种方法史论与理学
第一节 “据文求义”和“古今人情一也”方法的成熟
一、两种方法的内涵及关系
二、欧阳修对两种方法的运用及意义
第二节 “据文求义”和“古今人情一也”方法的影响
一、宋代《诗经》学学者对“据文求义”的继承述略
二、宋代《诗经》学学者对“古今人情一也”的继承述略
第五章 宋代《诗经》学的义理萌芽—欧阳修及三苏的《诗经》学研究
第一节 欧阳修的《诗经》学思想研究
一、《诗本义》及其体例
二、欧阳修《诗经》学的本末观与解读目标
三、欧阳修触及一些有理学或近似理学性质的《诗经》学问题
第二节 苏辙及其父兄的《诗经》学与思想学术
一、疑《序》与义理解说
二、苏辙的性命义理简说
三、苏洵及苏轼的《诗经》学思想
第六章 以心性义理解《诗》方法的逐步确立和理学
第一节 王安石的《诗经》学与其学术思想—汉宋《诗经》学的过渡和枢纽
一、王安石《诗经新义》及其汉宋学术过渡特征
二、王安石《诗经》学的学术思想
三、蔡卞《毛诗名物解》—荆公《诗经》学的名物学注脚
第二节 张载的《诗经》学钩佚与研究
一、张载《诗经》学文献和心性义理取向
二、文质相得、体用不离
三、万事只一天理
第三节 程颢、程颐的《诗经》学研究
一、二程的《诗经》学文献和“义理”解《诗》取向
二、《诗解》新解:《诗解》不是“杂论”
三、以理学解《诗》,阐发修齐、治学之理
四、以理学解《诗》,阐发情性之理
第七章 两宋之际《诗经》学窥管
一、两宋之际的王学
二、杨时排击王学略述
三、两宋之际的《诗经》学
第八章 宋代《诗经》学义理解释的进一步调整和成熟
第一节 朱熹的《诗经》学与理学
一、从义理角度反思“删改未尽者”—《诗集传》的改稿与初稿
二、朱熹解《诗》的理学基础探析
三、修身之法—诚和敬
四、命理道欲之辨
第二节 陆九渊及其弟子的《诗经》学研究
一、陆九渊的《诗经》学见解钩辑与心学
(一) 《诗》以明道,道事不离
(二) 此理诚明,践履不替
二、杨简的《诗经》学研究
(一) 杨简的《诗经》学著作及学术特征
(二) 杨简《诗经》学中的心学思想
三、袁燮的《诗经》学研究
(一) 格君心
(二) 论情性
(三) 说义理
第三节 吕祖谦的《诗经》学研究
一、《吕氏家塾读诗记》与吕祖谦《诗经》学学术倾向
二、“识见得正心”与“准则在人心”
三、中和为则,复归本心
第九章 宋代《诗经》学理学解释的衰落和影响
第一节 王柏的《诗经》学和理学
一、王柏学术渊源与拟删《诗》
(一) 朱学衣钵与拟删《诗》
(二) 王柏拟删而重改的一首诗篇目考
二、王柏《诗经》学的理学思想与文学倾向
第二节 戴溪的《诗经》学与理学
一、天命与天理
二、对“情”的双重理解
第三节 宋代《诗经》学义理解《诗》的余波和影响
一、宋代《诗经》学义理解《诗》的余波
(一) 段昌武的《诗经》研究
(二) 谢仿得的《诗经》研究
二、王应麟的《诗经》学转向
三、宋代《诗经》学义理解《诗》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宋代《诗经》学部分学者简介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独立撰写发表的主要论文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11-18
参考文献
- [1].北宋新学与文学[D]. 方笑一.华东师范大学2004
- [2].汉赋与汉代《诗经》学[D]. 金前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
- [3].郑玄《诗经》学研究[D]. 孔德凌.山东大学2007
- [4].宋代《诗经》学专题研究[D]. 李冬梅.四川大学2007
- [5].汉代《诗经》学及其渊源考论[D]. 刘立志.南京师范大学2002
- [6].王夫之《诗经》学研究[D]. 纳秀艳.陕西师范大学2014
- [7].乾嘉《诗经》学研究[D]. 孙向召.扬州大学2011
- [8].日本江户时代《诗经》学研究[D]. 张小敏.山西大学2013
- [9].《诗经》学中结构诠释法的形成历程[D]. 邱梦艳.湖南大学2015
- [10].《慈湖诗传》:心学阐释的《诗经》学[D]. 赵玉强.浙江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