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研究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研究

论文摘要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户籍制度的“松动”,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大规模的增加,北京由于其优越的经济、文化条件,成为我国流动人口主要流入地之一。流动人口的到来,给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通过对北京市流动人口集聚区县,以及相关的主管部门的实地走访和调研,获得了北京流动人口生活、工作的一手资料。本文从地理学的空间角度,对北京流动人口的各种属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并且对流动人口同北京市部分公共资源配置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引言。本章主要说明了研究的背景和选题意义,阐述了国内外流动人口研究的相关理论,并根据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情况,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我国流动人口概述。本章主要探讨了流动人口和与其相关的概念,界定了本文研究对象的范围,并对流动人口产生的动因进行了宏观的分析。第三章:北京市流动人口现状。采用人口经济学的一些指标,对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北京流动人口的数量变化、自然构成特点、社会构成特点和地域构成特点。第四章: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理信息平台,对流人口数量、密度、重心、潜力的空间分布进行对比研究,掌握了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第五章:典型区县分析——以朝阳区为例。对北京市朝阳区流动人口的属性特征和空间特点进行了分析,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反映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特征。第六章:北京市流动人口与公共设施资源空间配置关系的探讨。主要探讨公共交通、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和流动人口的空间配置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七章:结论与建议。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且从调控流动人口规模、空间分布、对公共资源的使用状况以及加强对流动人口服务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关于移民的研究
  • 1.2.2 国内关于流动人口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总体设计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资料来源
  • 1.3.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二章 我国流动人口概述
  • 2.1 流动人口的概念
  • 2.1.1 与流动人口相关的概念
  • 2.1.2 流动人口概念的界定
  • 2.2 流动人口产生的动因
  • 2.2.1 政策和制度因素
  • 2.2.2 经济动因
  • 第三章 北京市流动人口现状
  • 3.1 数量现状
  • 3.2 自然构成特征
  • 3.2.1 性别构成特征
  • 3.2.2 年龄构成特征
  • 3.3 社会构成特征
  • 3.3.1 受教育程度特征
  • 3.3.2 来京原因及滞留时间
  • 3.3.3 职业构成特征
  • 3.4 地域特征
  • 3.4.1 来源地构成特征
  • 3.4.2 暂住地特征
  • 第四章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
  • 4.1 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
  • 4.1.1 数量的空间分布
  • 4.1.2 的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 4.1.3 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 4.1.4 分布重心
  • 4.1.5 流动人口潜力
  • 4.1.6 居住区及从业类型的聚居性
  • 4.2 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典型区县调查分析——以朝阳区为例
  • 5.1 朝阳区概况
  • 5.2 朝阳区流动人口特征分析
  • 5.2.1 影响特征
  • 5.2.2 数量的空间特征
  • 5.2.3 密度分布的空间特征
  • 5.2.4 流动人口比例
  • 5.2.5 性别特征
  • 5.2.6 年龄特征
  • 5.2.7 受教育程度
  • 5.2.8 职业特征
  • 5.2.9 来源地特征
  • 5.2.10 暂住地特征
  • 第六章 北京市流动人口分布与公共设施资源空间配置关系的探讨
  • 6.1 流动人口分布与公共交通设施布局
  • 6.1.1 公共交通的资源量和空间分布
  • 6.1.2 常住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空间分布
  • 6.1.3 公共交通设施布局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 6.1.4 讨论
  • 6.2 流动人口分布与医疗资源布局
  • 6.2.1 医疗资源现状
  • 6.2.2 医疗资源配置状况分析
  • 6.2.3 医疗资源与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
  • 6.3 流动人口分布与教育资源布局
  • 6.3.1 北京市教育资源现状
  • 6.3.2 北京市教育资源与人口分布特点
  • 6.3.3 基于实地调研的流动人口对教育资源的使用状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1.1 北京市流动人口属性特征的相关结论
  • 7.1.2 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相关结论
  • 7.1.3 北京市流动人口与三种公共设施资源配置关系的相关结论
  • 7.2 建议
  • 7.2.1 将流动人口纳入城市人口规模范畴
  • 7.2.2 通过加强管理和政策引导调控流动人口规模
  • 7.2.3 通过调整城市布局引导流动人口分布
  • 7.2.4 流动人口利用公共设施资源的合理化建议
  • 7.2.5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吉林省青年流动人口二孩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J]. 行政与法 2020(10)
    • [2].流动人口是否能在工资博弈中获益[J]. 调研世界 2018(10)
    • [3].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梯度变动与影响机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01)
    • [4].西部高学历流动人口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分析[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7(01)
    • [5].居住证制度全面实施的问题探讨——基于武汉市1095个流动人口样本的调研分析[J]. 调研世界 2017(03)
    • [6].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走出“456”工作新模式[J].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7(02)
    • [7].建设亚健康关爱基地 促进企业流动人口身心健康[J].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7(05)
    • [8].以城市灰空间为媒介解决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的研究[J]. 智能城市 2016(08)
    • [9].简析如何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档案管理[J]. 办公室业务 2015(14)
    • [10].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 人口与健康 2019(05)
    • [11].西藏流动人口工资博弈能力分析[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12].“六服务”推动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J].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7(11)
    • [13].坚持“三到位”做到“六强化” 务实开展流动人口计生协建设[J].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6(12)
    • [14].“四强化”推进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J].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7(01)
    • [15].二代流动人口——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新划分与新界定[J]. 人口与经济 2017(02)
    • [16].新、老两代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差异研究——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例[J]. 调研世界 2017(07)
    • [17].如何构建城市流动人口社区融合平台[J]. 人口与健康 2019(04)
    • [18].教育公共服务、户籍歧视与流动人口居留意愿[J]. 财政研究 2020(06)
    • [19].流动人口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及其扶贫策略[J]. 贵州社会科学 2018(02)
    • [20].自选择、政府培训与流动人口收入提高[J]. 教育与经济 2017(04)
    • [21].建立“五大机制” 合力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J].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7(07)
    • [22].流动人口二代社会融入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的问卷调查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15(07)
    • [23].福州流动人口落户情况调查报告[J]. 中国国情国力 2015(10)
    • [24].巧打“三张牌” 提升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水平[J].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5(11)
    • [25].探究河北省流动人口的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风景名胜 2019(04)
    • [26].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J]. 内蒙古政报 2010(05)
    • [27].流动人口生存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3(06)
    • [28].本地化的社会资本与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J]. 人口研究 2012(05)
    • [29].上海远郊区流动人口集聚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09(02)
    • [30].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J]. 人口与发展 2009(03)

    标签:;  ;  ;  ;  ;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