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粘度论文-傅华东,秦岩,邹镇岳

低粘度论文-傅华东,秦岩,邹镇岳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粘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粘度,酚醛树脂,硼酚醛,预浸料

低粘度论文文献综述

傅华东,秦岩,邹镇岳[1](2019)在《低粘度酚醛-硼酚醛体系的固化动力学及热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溶液共混法得到低粘度酚醛树脂(LVPF)改性硼酚醛(BPF)混合树脂并制得预浸料,通过剥离与铺放性测试对LVPF改性预浸料的性能作了分析,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和热重分析研究了混合树脂的固化动力学、固化特性及其热性能。结果表明,LVPF的加入显着改善了BPF预浸料的表面粘性与铺放性,LVPF添加质量分数50%的预浸料的粘性与铺放性最佳,此时体系的表观活化能为124.3 kJ/mol,反应级数为0.945 5,固化程序为125℃/1 h+180℃/2 h+220℃/3 h。增加主固化温度和保温时间对该体系失重5%时的温度、最大失重速率对应温度及1 000℃下的残炭率提升较大。保温时间长于120 min时热性能趋于稳定。(本文来源于《热固性树脂》期刊2019年04期)

石新波[2](2019)在《低粘度超高强C100混凝土制备和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粘度超高强混凝土技术是混凝土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文中采用I级粉煤灰、S95矿渣粉和硅灰等活性矿物掺合料和粉煤灰玻化微珠进行了C100泵送超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制备,通过测试混凝土的工作性和抗压强度来研究水胶比、砂率以及胶凝材料用量对混凝土工作性和强度的影响,得出配制低粘度超高强C100泵送混凝土适宜的配合比参数。(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李儒友,王晋,陈冬兴,曾进辉[3](2019)在《一种低粘度润滑油的定量分配阀》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定量阀在以低粘度润滑油为工作介质,且润滑油量少的情况下,不能精确定量的问题,对阀的结构进行改进,使之可以精确控制低粘度润滑油的输出量,控制精度可以达到0.2ml。依据环形间隙流量理论,利用密封圈保证阀芯与阀腔的同心度,控制内泄漏。采用气动控制阀芯动作,避免了现有的定量分配阀由于采用弹簧复位而引起的复位缓慢、不到位、卡堵情况出现。(本文来源于《工业控制计算机》期刊2019年06期)

曹莹莹[4](2019)在《催化固化低粘度环氧树脂交联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氧/酸酐树脂体系具有粘度低、使用周期长、反应放热小、力学和热性能高等优点,是大型船舰和海上风机叶片等大型复合材料液态成型技术的理想树脂基材料。然而,通用的环氧/酸酐树脂体系存在固化交联反应活性低、固化物质脆以及固化交联网络结构中的酯基易湿热降解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展提高环氧/酸酐体系反应活性以及改善其耐湿热老化性能的研究。本论文设计制备了一种由高效复配催化剂催化的高环氧/酸酐摩尔比的聚醚-聚酯半互穿的新交联结构。复配催化剂的使用可以协同催化环氧环的迅速打开,显着提高反应活性;高环氧/酸酐摩尔比可以有效提高树脂基体内耐水解基团醚键的含量、减少易水解基团酯基的含量;聚醚-聚酯半互穿的交联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分子对树脂基体的进攻,提高树脂基体的耐水解性能。本论文采用FT-IR、DSC、XRD、XPS以及DMA等表征手段对环氧/酸酐摩尔比为1.0:1.0的传统树脂体系和环氧/酸酐摩尔比为1.4:1.0具有聚醚-聚酯半互穿交联结构的树脂体系的催化固化反应以及耐湿热老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复配催化剂的使用能够显着提高树脂体系的反应活性,使环氧/酸酐摩尔比为1.0:1.0和1.4:1.0的树脂体系具有相似的表观活化能。实验过程中发现复配催化剂中配位催化剂Salen Co可以促进醚键的形成,而阴离子催化剂BDMA可以促进环氧环反应。高环氧/酸酐摩尔比的树脂体系具有更高的醚键含量以及更短的分子链段间距,其玻璃化转变温度比传统的环氧/酸酐树脂体系低,且玻璃化转变较宽,高环氧/酸酐摩尔比的树脂体系形成了聚醚-聚酯半互穿的交联结构。高环氧/酸酐摩尔比的树脂体系在NaCl/60°C和NaOH/60°C条件下经历28 d湿热老化后的弯曲强度保持率分别为93.3%和88.4%,玻璃化转变温度仅下降了2.9%和3.9%,其力学性能保持率、热稳定性保持率和化学结构稳定性均优于环氧/酸酐摩尔比1.0:1.0的树脂体系,说明聚醚-聚酯半互穿的交联结构较传统的环氧/酸酐交联结构具有更加优异的耐湿热老化性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陈惠芳,蒋新元,孟浩亮,陈介南,许琼文[5](2019)在《杨木浆板制备高取代度低粘度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杨木浆板纤维素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采取预处理工艺和叁次碱化两次醚化工艺,并采用超声波和高速剪切分散等辅助手段,制备高取代度羧甲基木质纤维素钠。结果表明,预处理工艺:70℃下用10%Na OH溶液(固液比1∶40 g/m L)浸泡搅拌90 min;碱化醚化工艺:室温下首次碱化时间为60 min,50℃下第二次碱化和首次醚化反应时间为30 min,最后在70℃下第叁次碱化和第二次醚化反应时间为90 min,氯乙酸钠用量∶Na OH用量∶碱化纤维素用量=1. 4∶1∶1 (质量比);经过预处理和叁次碱化两次醚化,产品取代度达到1. 33,黏度为404. 0 m Pa·s。在碱化醚化过程中,在室温碱化后用高速剪切分散处理10 min(A档),第一次醚化后用超声波处理10 min(49 k Hz,功率99%),最终产品的取代度由1. 33升高到1. 48,但黏度由404. 0 m Pa·s下降到181. 9 m Pa·s。(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龙春华[6](2019)在《高固含量低粘度可剥离去污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涉核场景下表面放射性污染物的去除,可剥离型放射性去污剂去污能力主要表现为施放于污染对象表面后,其凝胶成膜过程中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将表面污染物结合于膜体,膜体揭剥之后即可达到去污的目的。此种去污技术施工简便,后处理废物少,基本上没有交叉污染,产生废物可压缩焚烧,去污效果显着,是一种经济实惠的去污方法,成为放射性表面去污的研究热点。通过研究发现,可剥离去污剂其粘度与其固含量(高分子基材)一般成比,在实际去污操作中,要求可剥离去污剂在较低粘度下具备较高固含量,来保证喷涂工艺的实施和干燥成膜后膜体厚度达到一定要求,利于剥离揭膜操作。因此制备一种较低粘度下(利于机械喷涂工艺)的可剥离去污剂具备较高固含量(保证成膜厚度)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采用化学法将乙酸乙烯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对聚乙烯醇进行化学接枝改性,改善聚乙烯醇分子中羟基的数量,从而提高了聚乙烯醇为基材的可剥离去污剂的固含量,同时还改善了聚乙烯醇为基材的可剥离去污剂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能。文中探讨了聚乙烯醇与叁种单体共聚时可能存在的聚合机理;考察了不同用量的乙酸乙烯酯(VAc)、丙烯酸丁酯(BA)对聚合物固含量、粘度、力学性能、粒径的影响,同时还用红外与核磁表征手段对聚合物进行表征,最后研究了去污剂在不同去污基材表面的去污效果。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叁种单体与聚乙烯醇发生了共聚,综合粘度和固含量以及聚合膜的力学性能测试得到了叁种改性单体加入的最佳用量,即BA=8 wt%,VAc=10 wt%,同时还考察了不同含量的丙烯酸丁酯、乙酸乙烯酯对去污剂粒径的影响,从粒径结果看出,受去污基材聚乙烯醇的影响,去污剂的平均粒径小于100 nm,通过对聚乙烯醇为基材的可剥离去污剂的改性,最终可剥离去污剂的固含量大于30%,文中还考察了最佳用量的可剥离去污剂在不同基材(玻璃、水泥地面、不锈钢、桌面)表面的去污效率,去污效率均达到了90%以上。通过半连续种子乳液法制备了一种高固含量低粘度的可剥离去污剂。文中选用乙酸乙烯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作为反应单体,得到了一种固含量高且粘度较低的可剥离去污剂。结合红外和核磁表征手段对聚合乳液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叁种单体之间发生了共聚反应。同时考察了不同比例的单体对乳液固含量、粘度的影响以及对涂膜力学性能的影响,从而获得了叁种单体之间的最佳比例(即BA:AA:VAc=85:15:5),还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最佳比例的叁种单体组成的聚合乳液的形貌,采用激光粒度仪测试最佳比例的聚合乳液在不同聚合时间中的粒径变化。将单体最佳比例制备出的可剥离去污乳液涂覆在不同基材(玻璃、水泥地面、不锈钢、桌面)表面上,能够完全剥离,去污率(除水泥地面外)都达到90%以上。(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桂梅,姜士宽,岩利,徐荣,邹建云[7](2019)在《几种低粘度恒粘天然橡胶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盐酸羟胺、硫酸羟胺、盐酸氨基脲和促进剂M作为恒粘剂分别制备了天然橡胶(NR)-HH,NR-HS,NR-SH和NR-MB低粘度恒粘NR,并研究NR的理化性质、贮存性能、硫化特性和物理性能。结果表明:与未采用恒粘剂的NR-CK相比,4种恒粘NR的塑性初值稍小,NR-MB的塑性保持率明显降低;NR-MB胶料的硫化速度大于NR-CK胶料,NR-HS,NR-HH和NR-SH胶料的硫化速度则小于NR-CK胶料;NR-HH,NR-HS和NR-SH硫化胶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相当,均低于NR-CK硫化胶,而NR-MB硫化胶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则高于NR-CK硫化胶。几种恒粘剂均能有效降低NR的门尼粘度,改善其耐热空气老化性能,其中盐酸羟胺和硫酸羟胺对NR的恒粘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橡胶工业》期刊2019年04期)

李倩,王香梅,王迎[8](2019)在《高固含量低粘度水性聚氨酯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制备高固含量低粘度水性聚氨酯(WPU)的技术难点。阐述了WPU预聚体的相反转原理,分析了预聚体的原料特性和工艺条件对相反转及相反转点的影响;从水合层的角度,分析了水合层厚度对WPU固含量的影响;另外,探讨了乳胶粒子的大小和空间堆积密度对高固含量低粘度WPU的影响。最后,对高固含量低粘度WPU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徐忠洲,范瑞波,高文富,朱佳宁[9](2019)在《低粘度高强混凝土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低分子量嵌段改性的聚醚多元醇(HPEG-1200)与丙烯酸(AA)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同时在分子结构中接枝含疏水基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羟乙酯(HEA)、丙烯酸羟丙酯(HPA)调节减水剂分子的HLB值,分别合成了具有减水或缓释功能的降粘聚羧酸减水剂JNPC-S、JNPC-R。利用复配技术,研究了复合降粘聚羧酸减水剂在低水胶比混凝土中的流变和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复合降粘型聚羧酸减水剂可有效延长坍落度保留时间,降低高强或超高强混凝土的粘度,改善和易性,提升泵送性能。(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康健,冯大雄[10](2018)在《高粘度与低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价值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高粘度与低粘度骨水泥材料在经皮椎体形成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OVCF)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骨外科2014-01-2015-01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高粘度骨水泥,对照组给予低粘度水泥,分别进行PVP手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天、1个月、3个月、半年、末次随访时的后凸Cobb角、VAS评分、ODI评分、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0%和30.0%,观察组渗漏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椎体高度较术前相比差异显着(P<0.05),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骨水泥行椎体成形术在治疗OVCF方面具有相似的疗效,高粘度骨水泥材料在骨水泥渗漏等发生率方面有显着改善,有效提高了椎体形成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低粘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低粘度超高强混凝土技术是混凝土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文中采用I级粉煤灰、S95矿渣粉和硅灰等活性矿物掺合料和粉煤灰玻化微珠进行了C100泵送超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制备,通过测试混凝土的工作性和抗压强度来研究水胶比、砂率以及胶凝材料用量对混凝土工作性和强度的影响,得出配制低粘度超高强C100泵送混凝土适宜的配合比参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粘度论文参考文献

[1].傅华东,秦岩,邹镇岳.低粘度酚醛-硼酚醛体系的固化动力学及热性能[J].热固性树脂.2019

[2].石新波.低粘度超高强C100混凝土制备和性能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9

[3].李儒友,王晋,陈冬兴,曾进辉.一种低粘度润滑油的定量分配阀[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9

[4].曹莹莹.催化固化低粘度环氧树脂交联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5].陈惠芳,蒋新元,孟浩亮,陈介南,许琼文.杨木浆板制备高取代度低粘度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工艺研究[J].应用化工.2019

[6].龙春华.高固含量低粘度可剥离去污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

[7].张桂梅,姜士宽,岩利,徐荣,邹建云.几种低粘度恒粘天然橡胶的性能研究[J].橡胶工业.2019

[8].李倩,王香梅,王迎.高固含量低粘度水性聚氨酯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9

[9].徐忠洲,范瑞波,高文富,朱佳宁.低粘度高强混凝土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9

[10].康健,冯大雄.高粘度与低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价值比较[J].颈腰痛杂志.2018

标签:;  ;  ;  ;  

低粘度论文-傅华东,秦岩,邹镇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