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拘留的司法监督机制研究

刑事拘留的司法监督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刑事拘留是我国刑事诉讼中五大强制措施之一,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具有重要地位。因其适用实际可剥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最长达37天,且至今未能受到外部力量有效制约,实践中出现大量不符合法治理念的现象,一直以来备受学术界诟病。刑事拘留的立法定位与实际效能之间出现了巨大落差,从制度方面进行规制已成为法学界的共识。权力的强制性与双刃性迫使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如何兴利除弊、去恶向善制约权力。经历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分权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成为现实世界中“最不坏”的选择。从西方国家法治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司法审查最主要的功能是控制行政权;就体现出强烈行政权属性的侦查权来说,司法权的监督和制约是不二选择。控制和打击犯罪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具备的国家职能,域外法律制度中不乏与刑事拘留类似的强制措施。不论是属于英美法系的美国,大陆法系的典型代表德国,抑或兼具两大法系特点的日本,对短时间剥夺嫌疑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均有严格的限制,由中立的司法机构对此类措施的合法性进行事前和事后审查。以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必须在取得司法令状后方能实施为原则,例外地允许在现行犯等紧急情况下不经司法审查先行控制嫌疑人。实施强制措施后必须迅速且“无不必要迟延”地将嫌疑人移送中立司法机构审查;审查内容包括强制措施的合法性与是否继续羁押或保释。我国的强制措施体系与域外制度差别很大,司法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也有很大不同,但《欧洲人权公约》及人权法院的判例在体现国际刑事司法中具有普世性的价值的同时,也为借鉴域外经验和我国刑事拘留制度的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不要拘泥于措施和机构的名称,甚至只是译名,而着眼于强制措施和各机构的性质,国家权力的分配格局;站在一个较为对等的平台上看待和比较中外法律制度,进而能够发现刑事司法活动中具有共通性的事物,借鉴和吸收域外法律制度中的合理成分。刑事拘留措施在实践中处于失范状态的成因有很多,本文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拘留的决定权、期限延长权及撤销权几乎不受监督和制约。目前仅有的检察监督也存在方式单一,手段刚性不足,监督职权分散于检察机关内部有关部门,自律与他律缺乏等问题。亟待从制度上对刑事拘留司法监督进行全面地规制和构建。本文认为:人民检察院具备承担监督职责的前提条件——官署的相对独立和中立,具有类似域外制度中“法官”或“侦查法官”的地位;现有的侦查监督部门与公诉部门分立的机构设置也保证了检察院能够较好的履行监督侦查活动的职责。制度构建以人民检察院承担刑事拘留司法监督职权为核心与起点。非紧急情况下,发动拘留的申请权归属公安机关,而拘留的决定权掌握在检察机关手中;检察机关对刑事拘留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后签发《拘留证》,交由公安机关执行拘留。形成“申请权——公安机关、决定权——检察院、合目的性——公安机关、合法性——检察院”的模式。紧急情况下,公安机关可根据法律对现行犯的规定,先行拘留犯罪嫌疑人。构建刑事拘留备案制度,不论何种情况,拘留后必须立即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备案,并在法定的期限内“毫不迟疑”地将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拘留行为的合法性。移送期限应以3日为常态,特殊情况下检察机关审查可以延长1至4日。将刑事拘留司法监督机制与现有的审查批捕程序相结合,就违法拘留,赋予检察机关根据严重程度采取程序性制裁的权力;根据个案情况作出批准逮捕或迳行释放被拘留人,以及排除违法拘留所取得证据材料的决定。构建检察机关的自律与他律规范,进一步完善刑事拘留司法监督制度。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刑事拘留司法监督机制的一般法理
  • (一) 刑事拘留的概念和立法目的
  • (二) 在刑事拘留制度中引入司法监督的理论基础
  • 1. 分权制衡与司法审查理论
  • 2. 正当法律程序理论
  • 二、域外相关法律制度考察及模式分析
  • (一) 域外相关法律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 1. 美国的逮捕制度
  • 2. 德国的侦查法官与限制人身自由的制度
  • 3. 日本的逮捕制度与逮捕前置主义
  • 4. 《欧洲人权公约》及欧洲人权法院判例的参考
  • (二) 对域外法律制度的模式分析
  • 1. 紧急模式
  • 2. 非紧急模式
  • 三、刑事拘留司法监督制度在我国的构建
  • (一) 刑事拘留的运行现状及现有的检察监督措施
  • 1. 刑事拘留在实践中的运行现状及成因分析
  • 2. 目前对刑事拘留的检察监督情况
  • (二) 构建刑事拘留司法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 1. 对刑事拘留进行司法监督是保障人权和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
  • 2. 对刑事拘留进行司法监督是国家权力优化配置的需要
  • (三) 构建刑事拘留司法监督机制的可行性
  • (四) 构建刑事拘留司法监督机制的具体制度设计
  • 1. 监督职责与权限的划分
  • 2. 监督方式的选择
  • 3. 拘留后即时讯问与移送审查的时间限制
  • 4. 司法监督的审查内容
  • 5. 对违法拘留的程序性制裁
  • 6. 检察机关的自律与他律
  • 7.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两以代办信用卡为名的诈骗团伙落网 53人被刑事拘留[J]. 中国防伪报道 2017(03)
    • [2].面对网络谎言 我们如何自处[J]. 记者观察 2020(20)
    • [3].一块月饼的启示[J]. 黑河教育 2010(05)
    • [4].压力型司法与刑事拘留制度的改革路径[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5].四川简阳:破解四道难题强化刑事拘留监督工作[J]. 方圆 2018(20)
    • [6].借鉴与反思:法国刑事拘留改革对中国之启示[J]. 比较法研究 2012(03)
    • [7].阿里贪腐为何失控?[J]. 经理人 2012(08)
    • [8].论刑事拘留羁押期限及其监督程序的改革与完善[J]. 法制与社会 2011(20)
    • [9].建立刑事拘留检察监督工作机制的思考[J]. 人民检察 2011(06)
    • [10].公安刑事拘留专项检察监督调研分析[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8(03)
    • [11].从比较法的角度考量我国刑事拘留制度中的人权保障状况[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08(04)
    • [12].我国刑事拘留功能异化的实践与理论审视[J]. 法制与社会 2019(27)
    • [13].强化刑事拘留专门化检察监督——以江西省景德镇地区专项调研数据为分析样本[J]. 人民检察 2017(22)
    • [14].社会管理与私权保护的冲突与衡平:对刑事拘留赔偿的法律思考[J]. 法律适用 2013(03)
    • [15].未成年人刑事拘留适用情况的现状及对策[J]. 法制与经济(下旬) 2011(11)
    • [16].异地寄押和押解路途时间应计入刑事拘留时间[J]. 人民检察 2010(24)
    • [17].声音[J].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08(03)
    • [18].刑事拘留法律监督的实现模式[J]. 人民检察 2019(23)
    • [19].微闻博趣[J]. 派出所工作 2020(07)
    • [20].中国刑事拘留制度的发展轨迹与完善路径(1954-2018)[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9(03)
    • [21].刑事拘留后如何进行第一次讯问[J]. 派出所工作 2018(02)
    • [22].我国刑事拘留赔偿问题的探讨——兼评《国家赔偿法》第17条第一款之修改[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02)
    • [23].浅谈公安机关刑事拘留的检察监督[J]. 中国检察官 2013(09)
    • [24].对我国刑事拘留制度的再解读[J]. 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10(01)
    • [25].刑事拘留后未提请批准逮捕案件的检察监督[J]. 人民检察 2018(07)
    • [26].对公安机关刑事拘留赔偿问题的思考[J].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15(06)
    • [27].刑事拘留赔偿中的若干疑难问题研究[J]. 法律适用 2013(09)
    • [28].“利润之上”与“利润至上”[J]. 商 2012(03)
    • [29].从“灵宝案”看刑事拘留中的人权保障[J]. 学习月刊 2009(11)
    • [30].沁阳刑事拘留一非法采矿者[J]. 资源导刊 2008(04)

    标签:;  ;  ;  ;  

    刑事拘留的司法监督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