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乳糖酶基因论文-陈皓睿

半乳糖酶基因论文-陈皓睿

导读:本文包含了半乳糖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六堡茶,烟草,散囊菌,塔宾曲霉

半乳糖酶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陈皓睿[1](2019)在《四株六堡茶真菌的分离鉴定、发酵特性分析及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g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六堡茶是广西有名的黑茶品种,其生产过程的关键步骤之一就是“渥堆”,此期间有大量微生物繁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特殊的香味及茶的各种物质。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六堡茶中的真菌微生物及基因资源,以期将其利用到烟制品和茶叶中。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菌株的筛选与鉴定:①从广西六堡茶中分离得到四株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真菌。通过显微观察微观形态和分子鉴定结合的方法鉴定出这四株真菌所属的物种。分别命名为:Aspergillustubingensis GYC 501(简称GYC 501)、Aspillls chevalieri E 2(简称E2)、Aspergillus chevalieri E 3(简称E 3)和Aspergillus cristatusE 6(简称E 6)。②对这些真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发现这些真菌可以利用不同种类的多糖并各具特色。初步确定GYC 501具有产果胶酶、纤维素酶的能力;E2具有产淀粉酶、纤维素酶的能力;E 3具有产淀粉酶的能力;E 6尚未检测到能产生这几种大分子水解酶。(2)菌株的生理特性:①探索了叁株散囊菌属真菌在固体橘皮粉和固体烟粉培养基内的生长情况,发现叁株真菌在固体烟粉培养基中培养的适应性更好。E 2无法在橘皮粉培养基内生长,E 3在两种培养基中生长最快。②对叁株散囊菌属真菌在液体烟梗粉培养基和液体茶粉培养基内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探索,发现其在以烟梗粉为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内生长更良好。同样地,E 3在两种培养基中生长最快。③对液体发酵液进行了薄层层析分析,发现叁株真菌在烟梗粉培养基中几乎不产生可以被提取观察到的物质,而在茶粉培养基内都能产生叁种在紫外光下发粉红色光的物质。④对液体发酵液的果胶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进行了考察,发现它们的水解酶活力都很低。总体来说E 6的叁种酶分泌能力最高、E 3次之、E 2最差。⑤对液体发酵液的还原糖和总糖含量、氨基酸含量、总抗氧化能力、DPPH·降解能力和茶多酚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对于液体烟梗粉培养基,相比于对照,发酵后的培养基内的总糖含量显着下降,降幅在16.29~39.98%;还原糖含量升高,增幅在2.86~3.89倍之间;氨基酸含量减少;总抗氧化能力改变不明显;DPPH·降解能力显着上升;茶多酚含量上升。对于液体茶粉培养基,相比于对照,发酵后的培养基内的总糖含量显着上升,增幅在2.07~35.25%还原糖含量升高,增幅在131.70~627.02%之间;氨基酸含量减少,降幅在0.52~32.68%;总抗氧化能力和DPPH·降解能力显着上升;茶多酚含量显着上升。(3)相关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①从GYC 501中克隆到一个编码聚半乳糖醛酸酶的基因pgⅡ,epgⅡ长度为1038 bp;其成功在毕赤酵母GS115中进行了高效表达。rePGII蛋白总共由34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甲醇诱导7 d酶活力达到5672.85±204.39 U/mL。蛋白实际大小约为38 kDa,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pH为5.0,其在锌离子浓度为10 mM时酶活性是对照的2.78倍。rePGII的热稳定性不是太好:若以30 min内剩余酶活力70%为稳定,rePGII在水溶液稀释时稳定温度为30℃,在含20%甘油的pH 5.0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稀释时稳定温度为40,在pH 5.0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稀释时稳定温度为20℃。以聚半乳糖醛酸为底物时Vmax值为1434士159.20 U/mg,Km值为4.319±0.86mg/mL。②从GYC 501中克隆到一个编码β-葡萄糖苷酶的基因bσN,rebgN长度为1761 bp,reBGN的氨基酸残基数为587个,并成功在毕赤酵母GS115中进行了表达。③从GYC 501中克隆到一个编码β-葡萄糖苷酶的基因bg2E,但其在毕赤酵母GS115中没有成功表达。④从GYC501中克隆到一个编码内切葡聚糖酶的基因egB,但其在毕赤酵母GS115中没有成功表达。⑤从GYC 501中克隆到一个编码果胶甲酯酶的基因pmeA,在毕赤酵母GS115中有少量表达,并具有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敏,席志文,黄琳娜,惠丰立[2](2019)在《米曲霉乳糖酶基因在乳酸克鲁维酵母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高活性的乳糖酶制剂,根据米曲霉乳糖酶基因序列以及宿主细胞乳酸克鲁维酵母GG799密码子的偏爱性,对米曲霉乳糖酶基因进行优化。将已优化的米曲霉乳糖酶lacA基因片段插入到乳酸克鲁维酵母GG799表达载体pKLAC1中,构建重组载体p KLAC1-lacA,用电脉冲法将SacⅡ酶线性化的重组质粒转入乳酸克鲁维酵母GG799中。经过5 mmol/L酵母碳基础培养基(yeast carbon base,YCB)活性筛选,全细胞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鉴定,最后获得了一株多拷贝整合的基因工程菌株lacA-1。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electrophoresis,SDS-PAGE)和薄层层析分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该重组菌株可胞外分泌乳糖酶,并具有生物活性。摇瓶发酵培养120 h,酶活力最高达到120.65 U/mL。本研究成功地将米曲霉乳糖酶基因在乳酸克鲁维酵母GG799中表达,获得的重组菌株lacA-1可胞外分泌的乳糖酶并有较高的乳糖酶活性,试验结果为利用乳酸克鲁维酵母GG799表达系统规模化生产乳糖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7期)

王敏[3](2018)在《产乳糖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发酵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乳糖酶又称β-D半乳糖苷酶,可以水解乳糖生成葡萄糖和半乳糖,并具有半乳糖苷转移作用。乳糖酶作为一种生物酶制剂,在医药上主要用来治疗乳糖不耐受症;在食品工业上主要添加在乳制品中制成低乳糖奶制品。针对目前乳糖酶工业化中生产存在的问题,如产酶量低、胞内分泌,回收率低等,结合现代基因工程技术,选取米曲霉乳糖酶为目的基因,乳酸克鲁维酵母GG799为宿主细胞,重组构建一株可胞外分泌、酶学性质好、表达水平高的新型产乳糖酶工程菌株。根据乳酸克鲁维酵母密码子的偏爱性,在不改变原氨基酸序列的前提下,以米曲霉乳糖酶基因为模板,对米曲霉乳糖酶基因序列人工合成并进行优化。优化后的乳糖酶基因lacA序列全长2982 bp,GC含量由原来的51.4%降低到39.2%,共改变了基因序列中的678个基因位点,高频密码子大幅度增加。将优化后的乳糖酶基因序列lacA连接至pKLAC1载体的XhoⅠ/BglⅡ位点之间构建载体pKLAC1-lacA,用电脉冲法将经SacⅡ线性化的重组质粒转化到乳酸克鲁维酵母GG799中,酵母基本碳源培养基YCB富集得到大量转化子。经过多次电转,筛选出一株可高效分泌表达乳糖酶的重组酵母工程菌株lacA-1。经全细胞PCR鉴定该工程菌株lacA-1为多拷贝整合菌株,SDS-PAGE电泳检测该工程菌株可胞外分泌乳糖酶,薄层层析鉴定该工程菌株分泌的乳糖酶能将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具有生物活性。对乳酸克鲁维酵母工程菌株lacA-1发酵培养基中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分别进行单因素优化,在此基础上结合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优培养基成分为:乳糖4%,酵母粉6%,玉米浆5%,硫酸镁0.1%,硫酸锰0.03%。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为10%,pH为初始pH,发酵温度28℃,转速200 r/min,装液量为50 mL/250 mL,培养时间120 h。在此条件下进行摇瓶发酵,乳糖酶活力为142.57 U/mL,是初始发酵培养基的5.81倍。对工程菌株lacA-1所产乳糖酶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重组乳糖酶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反应pH为5.0,在4℃低温保存30 d残酶活力仍有原始的82.73%,反应温度为70℃时残酶活力仍为原始酶活力的95%,热稳定性远优于米曲霉所产乳糖酶。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成功的构建出一株可胞外分泌、乳糖酶活性高、酶学性质好、后续纯化简单、生产过程安全的新型工程菌株,为乳糖酶在食品、医药等工业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南阳师范学院》期刊2018-12-01)

陈飞飞,黄金思,王翕韫,刘婉慧,叶建仁[4](2018)在《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Burkholderia pyrrocinia JK-SH007)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BpPG),并阐明Bp PG基因在B.pyrrocinia JK-SH007定殖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PG-F、PG-F)克隆Bp PG基因,并对其全长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MEGA 5.0软件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将B.pyrrocinia JK-SH007接种杨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Bp PG基因在B.pyrrocinia JK-SH007定殖过程中的差异表达。【结果】Bp PG基因全长2 001 bp,编码666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69.23 ku,理论等电点为8.37;Bp PG蛋白有6个蛋白质结合位点,属于Glycosyl hydrolases family 28家族,为亲水性蛋白,不具有信号肽。二级结构主要包括α-螺旋、β折叠、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叁级结构预测结果与二级结构相符。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p PG与PG(Gen Bank序列号WP 034181566.1)具有同源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B.pyrrocinia JKSH007定殖过程中,不同时期的Bp PG基因表达量存在差异。【结论】克隆得到Bp PG基因,Bp PG基因在进化上是保守的,其极有可能在B.pyrrocinia JK-SH007定殖过程中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李晓琴[5](2018)在《牛奶摄入和乳糖酶基因多态性对不同乳糖消化状况人群的肠道菌群和代谢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牛奶营养成分齐全,组成比例适宜,是膳食钙的最佳来源。增加牛奶及奶制品的摄入不仅可以降低骨质疏松、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还可以降低全因死亡率。然而,我国居民牛奶及奶制品的实际摄入量仅24.7 g/d,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摄入量(300 g/d)。乳糖消化不良人群小肠内缺乏乳糖酶,牛奶中的乳糖无法在小肠代谢,而是由结肠细菌发酵生氢气、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以及短链脂肪酸。一部分人会因此出现腹鸣、腹胀、腹痛以及腹泻等不适症状,即乳糖不耐受。我国居民的乳糖消化不良流行率高达86%,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牛奶及奶制品的摄入,对我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产生长期影响。因此,深入地探讨牛奶摄入对不同乳糖消化状况人群代谢健康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对制定个性化的牛奶摄入推荐,指导居民合理饮用牛奶,促进和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部分牛奶摄入对不同乳糖消化状况人群代谢状态的影响目的:探讨牛奶摄入对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消化良好人群人体测量学指标、血压以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针对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消化良好人群的膳食干预研究。首先,采用氢呼气实验筛查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消化良好人群。然后,根据氢呼气实验的结果,按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基线乳制品摄入量1:1匹配纳入乳糖消化良好和乳糖消化不良受试者。牛奶干预期间,所有受试者每天摄入250 mL全脂牛奶,随餐饮用,保持原有的膳食习惯不变,干预时间为4周。干预开始和结束前,所有受试者按要求完成叁天的膳食调查,集中进行人体测量学检查并采集空腹血液样本。采用标准的方法进行人体测量学的检查,使用相应试剂盒测定血浆中糖脂代谢指标、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含量,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中肝肾功能指标的含量。结果:本研究共完成227人的氢呼气实验,乳糖消化良好32人(占14.1%),乳糖消化不良195人(占85.9%)。按性别、年龄、BMI及基线乳制品摄入量1:1匹配,共有31名乳糖消化不良和31名乳糖消化良好受试者纳入牛奶干预试验。其中,男性44人,女性18人,年龄为20~31岁,BMI为16.3~25.9 kg/m~2。所有受试者均按要求完成了试验,失访率为0。干预前,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消化良好组的身高、体重、BMI、腰围、臀围、血压、糖脂代谢指标、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均不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在牛奶干预过程中,受试者的依从性良好,干预后所有受试者的乳制品生物标志物(血浆十五烷酸)显着升高(P<0.001)。牛奶干预期间,能量和叁大产能营养素的摄入量及供能比均未发生显着改变。牛奶摄入对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消化良好人群的体重、BMI以及血压均没有显着的影响,但是显着地降低了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消化良好人群的体脂含量(P=0.034,P=0.015)和体脂率(P=0.018,P=0.022),然而两组的改变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牛奶摄入对两组受试者糖脂代谢、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和肝肾功能指标的影响均不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且两组的改变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每天摄入250 mL牛奶对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消化良好人群代谢健康的影响没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适量牛奶摄入对乳糖消化不良人群的代谢健康没有不利影响。第二部分牛奶摄入对不同乳糖消化状况人群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目的:探讨牛奶摄入对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消化良好人群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同时考查所有受试者的肠型分类,评估肠型差异对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消化良好人群牛奶健康效应的影响。方法:干预开始和结束前叁天,所有受试者按要求采集一次粪便样本。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采用高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粪便和血浆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依据属水平肠道菌群的组成,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肠型分析。结果:牛奶摄入对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消化良好人群肠道菌群的结构没有显着影响,但是选择性地改变了乳糖消化不良人群肠道菌群的组成。牛奶干预后,乳糖消化不良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P<0.001,FDR=0.001)、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P<0.001,FDR<0.001)和产短链脂肪酸的细菌Anaerostipes(P<0.001,FDR<0.001)、Blautia(P=0.037,FDR=0.111)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并且两组间上述菌群的改变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Actinobacteria:P=0.018;Bifidobacterium:P=0.029;Anaerostipes:P=0.016;Blautia:P=0.003)。牛奶摄入对两组受试者粪便和血浆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均没有显着影响。从肠型来看,牛奶摄入使拟杆菌肠型乳糖消化不良人群放线菌门(P=0.016)和双歧杆菌属(P=0.004)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但对拟杆菌肠型乳糖消化良好人群以及普氏菌肠型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均没有显着影响。牛奶摄入使拟杆菌肠型人群的体脂含量(P<0.001,P=0.020)和体脂率(P<0.001,P=0.025)显着降低,但对普氏菌肠型人群没有产生显着影响。结论:每天摄入250 mL牛奶对乳糖消化不良人群具有显着的双歧生成效应,可以选择性地改变乳糖消化不良人群肠道内有益菌的相对丰度,而且牛奶摄入对拟杆菌肠型乳糖消化不良人群的双歧生成效应更显着。第叁部分牛奶摄入和乳糖酶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对机体肠道菌群及代谢状态的影响目的:筛选中国人群中与乳糖消化不良相关的乳糖酶基因多态性位点,评估多个乳糖酶基因多态性位点对乳糖消化不良的预测效果,深入探讨牛奶摄入和乳糖酶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对机体肠道菌群及代谢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Tag SNP法筛选与乳糖消化不良相关的乳糖酶基因多态性位点,采用基因芯片进行基因分型,计算加权和未加权的遗传风险评分(Genetic risk score,GRS)以评估多个位点对乳糖消化不良的预测效果。结果:已发现在欧洲人群中与乳糖消化不良显着相关的两个位点(rs4988235和rs182549)与中国汉族人群的乳糖消化不良不存在显着关联。在乳糖酶基因LCT及其上游与LCT转录调控相关的基因MCM6中选定的24个Tag SNP中,rs11903319(P=0.010)和rs72972158(P=0.020)与乳糖消化不良显着相关。由多个乳糖酶基因多态性位点计算得到的加权GRS评分对乳糖消化不良具有较好的预测性,高GRS组乳糖消化不良风险显着高于低GRS组(OR=27,95%CI:3~285,P=0.006)。牛奶摄入使不同乳糖消化不良遗传风险人群的体脂含量(低GRS:P=0.015;中GRS:P=0.027;高GRS:P=0.038)和体脂率(低GRS:P=0.020;中GRS:P=0.035;高GRS:P=0.044)显着降低,但是牛奶摄入和乳糖酶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对人体测量学、糖脂代谢、炎症和氧化应激等各指标的影响均不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虽然牛奶摄入和乳糖酶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不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但是对放线菌门(P=0.010)和双歧杆菌属(P=0.036)相对丰度的影响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牛奶干预后,高乳糖消化不良遗传风险人群的放线菌门(P=0.021,FDR=0.092)和双歧杆菌属(P=0.033,FDR=0.092)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结论:牛奶摄入对高乳糖消化不良遗传风险人群具有显着的双歧生成效应,但是对其代谢健康无不利影响。因此,牛奶可以作为乳糖消化不良人群膳食的一部分,这对制定个性化的牛奶摄入推荐,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状况,尤其对提高膳食钙摄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龙承星,贺璐,刘又嘉,惠华英,谭周进[6](2017)在《肠道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分析通用引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肠道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根据NCBI公布的细菌乳糖酶基因[Beta-galactosidase(lac Z)]序列,利用软件Primer Premier 5.0前后设计合成7对通用引物,经过PCR扩增、宏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引物筛选.PCR扩增电泳中,436R、375R、217R和406R四对引物没有扩增出目的片段,436、324和194叁对引物均有目的条带扩出.内容物样品扩增,436引物条带最清晰,灵敏性高,324和194引物条带质量相差不大;粘膜样品扩增,324引物均扩增出目的条带,条带清晰明亮.436引物只扩增出一个样品的目的条带,灵敏度较差;194引物扩增杂带多,特异性差.样品序列统计方面,删除宿主序列信息后,内容物样品中,194、324和436叁对引物最终序列比例均达98%以上;粘膜样品中,194引物特异性最差,436引物最好,324引物居中.OTU聚类和注释方面,内容物样品中,324引物扩增物种也较436引物多;粘膜样品中,324引物能聚类最多的物种.Alpha多样性方面,内容物样品中,324引物的Chao1、ACE、Simpson、Shannon指数较436引物大,436引物的Simpson、Shannon指数较194引物大;粘膜样品中,324引物的Chao1、ACE、Simpson、Shannon指数均较436引物大.综合分析,对肠道内容物和肠道粘膜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研究选用324通用引物最佳.(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杨倩倩,刘元,陈大松,李友国[7](2017)在《蒺藜苜蓿中1个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突变体的筛选及共生固氮表型的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模式豆科植物蒺藜苜蓿中1个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基因为对象,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4 150bp,其编码区1 278bp,编码425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包括2个与细胞壁主要成分果胶降解有关的保守结构域PL-6superfamily和Glyco_hydro_28;该酶蛋白与鹰嘴豆、赤豆等豆科植物中的PG蛋白同源关系更近。苜蓿基因表达谱数据库分析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MtPG在根瘤中呈显着增强表达,在非共生组织如根、叶中表达量很低。此外,基于该基因3个Tnt1转座子插入的目标候选突变体(NF0999、NF5561和NF4746)插入位点分析,得到1个纯合突变体材料NF4746,共生表型观察表明,MtPG基因在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早期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杨倩倩[8](2017)在《DGDG合成酶基因MtDGD1和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MtPG在蒺藜苜蓿共生固氮中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半乳糖甘油二脂(digalactosyl diacylglycerol,DGDG)是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叶绿体和蓝藻中的一类半乳糖脂,作为类囊体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DGDG对于植物光合作用功能的发挥以及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大意义。而在豆科植物中,DGDG也在其根瘤共生体膜上存在。DGD1是DGDG的主要合成酶之一。在前期工作中,已克隆到该基因的全长,通过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发现Mt DGD1定位于根瘤中含菌细胞的共生体膜上,构建了该基因沉默和超表达载体。本研究以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A17的双半乳糖甘油二脂合成酶基因(Mt DGD1)为对象,在前期已有的工作基础上,对该基因在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中的功能机制进行进一步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站分析、获取、克隆Mt DGD1启动子序列,构建了启动子-GUS融合载体,进行了组织表达定位观察。通过苜蓿基因表达谱网站及转录组分析,利用Real_time PCR检测了Mt DGD1的时空表达和组织特异性表达,确证该基因与共生固氮作用密切相关。2.通过植株长势、根瘤切片的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根瘤固氮酶活测定以及根瘤中DGDG脂质丰度的测定等多个指标,检测和考察了Mt DGD1沉默及超表达后转基因植株的共生表型,阐明了该基因在共生固氮中的作用;3.通过Real_time PCR和LC-MS分别检测了低磷条件下Mt DGD1的转录水平,DGDG及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胆碱(PC)等脂质丰度的变化,初步明确该基因在根瘤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机制。本研究获得了以上直接实验证据,确证了Mt DGD1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入侵、根瘤发育和共生固氮中的功能,也表明了DGDG在根瘤共生固氮过程中的重要性。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olygalacturonase,PG)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细胞中,因其能够降解细胞壁、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成熟等功能,而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本研究以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一个PG(Medtr6g005630)基因为对象,对该基因进行了简单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全长4150 bp,其中编码区1278 bp,编码425个氨基酸;对其编码的聚半乳糖醛酸酶的保守结构域分析结果发现:该酶包括PL-6 superfamily和Glyco_hydro_28两个与细胞壁主要成分--果胶降解有关的保守结构域;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该酶与鹰嘴豆、赤豆等豆科植物中的同源关系更近。此外,根据苜蓿基因表达谱数据库分析和RT-PCR实验结果揭示Mt PG在根瘤中特异性表达,而在其他非共生组织如根、茎、叶中表达量很少;此外,从英国John Innes Centre获赠3种Tnt1转座子插入突变体材料(NF0999、NF5561和NF4746),通过对该基因Tnt1转座子插入位点分析设计引物,利用PCR进行突变体筛选、验证及纯合突变体共生表型观察分析等方面揭示了该基因可能对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中的早期侵染过程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吴建阳,刘丽琴,石胜友,李伟才,郑雪文[9](2017)在《龙眼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DlPG1表达模式与幼果脱落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龙眼中分离获得1个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基因,命名为DlPG1。DlPG1基因与多种物种PG基因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与同属于无患子科的荔枝同源性最高,为95%,且与荔枝的亲缘关系最近。DlPG1基因包含PG基因特有4个保守区中的3个,DlPG1属于E进化支PG基因家族成员。环剥摘叶处理可以显着促进龙眼幼果脱落,对照累积落果率为6.12%,处理为89.85%,相对落果率高峰出现在处理后第5天。处理的离区DlPG1基因表达量始终高于对照,且表达量高峰出现在处理后第4天。基因表达量的高峰早于相对落果率高峰出现,据此推测,DlPG1基因可能是调控龙眼幼果脱落的关键基因。截至目前,DlPG1基因是首例在龙眼中发现的属于E进化支的可能与器官脱落相关的PG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南方果树》期刊2017年03期)

由书妍,于瑞君,刘红霞,李红叶[10](2017)在《柑橘绿霉病菌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dPG2)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绿霉病菌Penicillium digitatum是储藏期柑橘腐烂病最主要的病原之一,严重影响柑橘产业的发展。已有研究表明,柑橘绿霉病菌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dPG2)对其致病性有重要作用,PdPG2基因功能缺失突变株的致病性会下降,然而有关PdPG2基因的表达研究尚不完善。本文研究了PdPG2基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PdPG2是酸性表达基因,其表达量随着pH的升高而降低,pH为3.0时其表达量为对照条件下的10倍,pH为8.0时其表达量为对照条件下的0.36倍。柑橘果胶能够诱导PdPG2的表达,其表达量为对照的3.6倍。因此,在侵染过程中PdPG2表达的升高是由于发病部位酸化以及橘皮降解物诱导共同引起的。(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7年02期)

半乳糖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获得高活性的乳糖酶制剂,根据米曲霉乳糖酶基因序列以及宿主细胞乳酸克鲁维酵母GG799密码子的偏爱性,对米曲霉乳糖酶基因进行优化。将已优化的米曲霉乳糖酶lacA基因片段插入到乳酸克鲁维酵母GG799表达载体pKLAC1中,构建重组载体p KLAC1-lacA,用电脉冲法将SacⅡ酶线性化的重组质粒转入乳酸克鲁维酵母GG799中。经过5 mmol/L酵母碳基础培养基(yeast carbon base,YCB)活性筛选,全细胞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鉴定,最后获得了一株多拷贝整合的基因工程菌株lacA-1。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electrophoresis,SDS-PAGE)和薄层层析分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该重组菌株可胞外分泌乳糖酶,并具有生物活性。摇瓶发酵培养120 h,酶活力最高达到120.65 U/mL。本研究成功地将米曲霉乳糖酶基因在乳酸克鲁维酵母GG799中表达,获得的重组菌株lacA-1可胞外分泌的乳糖酶并有较高的乳糖酶活性,试验结果为利用乳酸克鲁维酵母GG799表达系统规模化生产乳糖酶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半乳糖酶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陈皓睿.四株六堡茶真菌的分离鉴定、发酵特性分析及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gⅡ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9

[2].王敏,席志文,黄琳娜,惠丰立.米曲霉乳糖酶基因在乳酸克鲁维酵母中的表达[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3].王敏.产乳糖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发酵条件优化[D].南阳师范学院.2018

[4].陈飞飞,黄金思,王翕韫,刘婉慧,叶建仁.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JK-SH007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李晓琴.牛奶摄入和乳糖酶基因多态性对不同乳糖消化状况人群的肠道菌群和代谢状态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8

[6].龙承星,贺璐,刘又嘉,惠华英,谭周进.肠道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分析通用引物[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7

[7].杨倩倩,刘元,陈大松,李友国.蒺藜苜蓿中1个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突变体的筛选及共生固氮表型的初步鉴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7

[8].杨倩倩.DGDG合成酶基因MtDGD1和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MtPG在蒺藜苜蓿共生固氮中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

[9].吴建阳,刘丽琴,石胜友,李伟才,郑雪文.龙眼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DlPG1表达模式与幼果脱落关系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2017

[10].由书妍,于瑞君,刘红霞,李红叶.柑橘绿霉病菌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dPG2)的表达分析[J].植物保护.2017

标签:;  ;  ;  ;  

半乳糖酶基因论文-陈皓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