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滞现象论文-徐培,王英玉,王成鹏

迟滞现象论文-徐培,王英玉,王成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迟滞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斜激波串,上升阶段,内流场,压力扰动

迟滞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徐培,王英玉,王成鹏[1](2019)在《下游压力扰动下的激波串迟滞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空气黏性等因素的影响,在诸如高超声速飞行器隔离段~([1])、超声速风洞扩压段~([2])等超声速内流场中,常常存在着斜激波串结构。此类结构中,伴随着复杂的激波和附面层之间的干扰作用,同时对于上游和下游的压力变化十分敏感。在工程上,斜激波串的振荡现象会在壁面产生(本文来源于《江苏航空》期刊2019年03期)

田广才,刘梅,冯相印[2](2019)在《一种解决废气涡轮增压器低转速迟滞现象的排气补偿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型号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低转速输出扭矩低、重载起步冒黑烟等问题,从废气涡轮增压器角度入手,进行了发动机废气补偿装置的研究。通过利用原车空气压缩机提供气源,通过控制器时调整废气补偿电磁阀的开度,增加发动机排气量,使废气涡轮增压器压缩更多的空气进入燃烧室,增大发动机燃烧室空燃比,提升发动机功率,解决了废气涡轮增压器在发动机低转速时的迟滞现象。(本文来源于《现代矿业》期刊2019年06期)

徐尚成,王翼,苏丹,范晓樯,王振国[3](2019)在《迎角变化引起的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迟滞现象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超声速进气道在起动过程中存在迟滞现象,起动迟滞对发动机的工作范围有重要影响。以一种Bump/前体一体化进气道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和数值仿真结合的方法,研究迎角变化引起的进气道起动迟滞现象。试验在国防科技大学LF-220自由射流风洞中进行,来流条件Ma=5.0,采用蓄热式加热器对上游气流进行加热,稳定段总压1.59MPa,试验段静温91.67K。试验模型由底座、进气道前体前锥、进气道前体后锥和唇罩4部分组成,模型总长度285mm。采用PSI压力传感器对模型壁面压力进行测量,采样频率为100Hz。试验成功捕捉到进气道随迎角变化由不起动转化为起动的动态过程。研究表明,高超声速进气道随迎角变化存在明显的迟滞现象。试验获得进气道自起动迎角为-1.3°,而进气道自不起动迎角大于10°。在进气道自起动/自不起动过程的研究中发现,随着进气道流动状态的不同,迎角和大尺度分离区交替主导流量变化。(本文来源于《实验流体力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琦珑,王伟,郝大贤,贠超[4](2019)在《编织型气动人工肌肉迟滞现象建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动人工肌肉被广泛应用于柔性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等多种机器人研究领域。但气动肌肉具有很强的非线性与明显的迟滞现象,直接限制了气动肌肉的精确控制。针对气动肌肉动力学建模问题,建立包含理想项与非线性迟滞项的完整气肌模型。通过仿真分析证明加入滞回模型后气肌的精度得到了提升:去程时精度提高了10%,回程时精度提高了33%。进一步,将该模型应用于机器人力控制关节上。通过曲面轨迹跟踪试验证明力控制精度从±15 N提升到了±5 N,同时将回程段控制精度提高了40%,并有效解决了力控制关节回程输出力不准确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机器人柔性加工和装配领域的力控制精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21期)

叶枫叶,王成,赖君奇,陈琪,陈立桅[5](2019)在《金属离子替换的有机-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其迟滞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注入金属离子替换有机-无机钙钛矿中参与成键的Pb~(2+)可以有效调控其结晶动力学、薄膜形貌和光电特性,因此,通过优化Pb~(2+)替换比例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 Pb~(2+)替换对器件异常迟滞现象的影响却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采用Cd~(2+)替换的MAPbI_3为模型体系,研究了不同Cd~(2+)浓度下MAPbI_3材料性质及其平面异质结光伏器件(结构为ITO/NiO_x/Cd-MAPbI_3/PCBM/Ag)性能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比例(0.5%)的Cd~(2+)可以有效增强材料结晶性、改善薄膜形貌,降低非辐射复合,提高光生载流子寿命,从而大幅提高器件性能.而Cd~(2+)替换比例过高(>2.5%)时,钙钛矿薄膜中不仅会出现相分离阻碍电荷传输,而且其非辐射复合加剧,光生载流子寿命降低,最终导致器件性能下降.与此同时,过量的Cd~(2+)注入还会引起严重的迟滞现象,利用扫描开尔文探针显微镜(SKPM)证实这一现象与钙钛矿薄膜中显着的离子迁移有关.(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10期)

叶枫叶[6](2019)在《金属替换的有机-无机钙钛矿光伏器件及其异常迟滞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通式为ABX3(A为CH3NH3、Cs等,B为Pb等,X为卤素)的钙钛矿材料,因其优异的光电性质,例如光吸收系数高、载流子扩散距离长、带隙可调、缺陷容忍性高等受到广泛关注。自2009年被发现并应用到光伏器件中以来,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呈现火箭式的蹿升,目前器件的认证效率已超过23%,极具应用前景。但是与传统的光伏器件不同,钙钛矿光伏器件常由于显着的离子迁移呈现出异常的迟滞现象,是其商业化应用的制约因素之一。在本论文的研究中我们以CH3NH3PbI3为原型,通过注入金属离子替换参与成键的Pb2+的方法调控材料结晶性和光电特性,薄膜形貌以及器件能级排布等,证实注入少量金属离子能显着提高钙钛矿结晶性,改善薄膜形貌和载流子传输,从而获得优化的器件性能,并且没有显着的迟滞现象。但过量的离子替换会降低结晶性和光生载流子寿命,使薄膜形貌变差,并引起显着的离子迁移,导致严重的迟滞现象。在第一章中,我们首先介绍了钙钛矿这种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结构特点和光电性质,解释了为何该材料能在光电领域迅速发展的原因。随后介绍了其应用于光伏器件,发光二极管等光电器件中的发展历程,并介绍其工作原理、重要性能参数等,最后介绍了当前钙钛矿光电器件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在第二章中,我们主要介绍了一些对材料和光电器件进行表征和分析的手段方法,着重介绍我们实验室相对比较成熟的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技术和扫描开尔文探针显微镜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光电器件表征中的应用。在第叁章中,我们主要研究金属替换的有机-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solarcell,PSC)。分别用Cd2+和Ag+部分替换钙钛矿中的Pb2+从而调控材料的性质,结合结构和光谱的表征手段,我们发现Cd2+的引入提高了钙钛矿的晶体质量,降低了其缺陷态密度,改善了电荷传输。而Ag+的引入不仅有上述效果,还因为其不等价的替换调控了钙钛矿材料的极性,实现了载流子的平衡传输。通过对PSC器件结构的调控和工艺参数的优化,我们制备出了高效率的金属替换PSC器件。但是进一步增加金属离子替换比例会加剧器件的迟滞效应,并且在注入比例相同的情况下,Ag+替换PSC相比Cd2+替换PSC具有更严重的迟滞效应。我们利用开尔文探针显微镜(scanning Kelvin probe microscopy,SKPM)发现Ag+替换钙钛矿相比Cd2+替换钙钛矿呈现出更加显着的离子迁移。在第四章中,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钙钛矿光电器件方向的未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1-10)

李思明,赵伟文,万德成[7](2018)在《半潜平台涡激运动位移与力迟滞现象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半潜式平台涡激运动中力与位移的迟滞现象是指随折合速度增大,升力系数先于横荡运动响应达到峰值。本研究采用自主开发的naoe-FOAM-SJTU求解器,利用SST-DDES方法,对两种不同立柱形状的半潜式平台的涡激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证明了在45°来流角工况下,半潜式平台涡激运动中存在力与位移的迟滞现象。利用CFD研究方法的优势,从上游立柱漩涡脱落对两侧立柱漩涡脱落干扰的角度分析了迟滞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通过立柱表面压力系数分布的角度进行了佐证。(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8-08-25)

张建,李江腾,林杭,黄旻鹏,常瑞芹[8](2018)在《降雨触发浅层坡体失稳的迟滞现象及其与土质参数的关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定义因降雨作用,坡体在降雨结束之后出现最不稳定状态(或滑坡)的现象为迟滞现象。根据雨水在土体中的入渗规律,给出2类降雨作用边坡的雨水入渗模型,以说明降雨触发边坡失稳迟滞现象的发生机理。定义临界时间概念。基于渗流-坡体稳定性耦合分析方法,采用数值分析手段研究迟滞现象与坡体土质参数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迟滞现象与土体的渗透参数和强度参数均有关联;当渗透系数ks大于1×10~(-4) m/s,且进气排水能力较强时,土质坡体倾向于在降雨过程中失稳,当ks在1×10~(-7)~1×10~(-6) m/s范围内取值时,坡体的临界时间通常在降雨结束后取得;当土体强度参数一定时,随土体渗透能力增强,坡体的临界时间呈现出不断减小并最终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当土体渗透性一定时,随着土体强度参数增大,坡体的临界时间呈现出不断增大并最终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土体渗透性对迟滞现象的产生有主导作用,在满足渗透性条件下,土体强度参数对迟滞现象产生的影响在土体强度较低时起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高晓天[9](2017)在《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加/减速迟滞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探究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在加/减速过程中的流场结构变化以及其迟滞回路现象,本文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两种构型的高超声速进气道的加/减速过程开展研究;同时,为了拓展高超声速进气道的稳定起动工作速域,本文提出了一种在内收缩入口设置前伸隔板来降低自起动马赫数的方法,并通过一系列数值仿真工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首先,本文设计了两种不同唇罩压缩角的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并对其加/减速过程进行定常数值仿真,分析比较了两个进气道方案之间迟滞回路现象的差异性,并且探索了高超声进气道存在迟滞现象的原因。研究表明:不同构型的高超声速进气道之间迟滞回路现象存在显着差异,进气道的迟滞区间、加减速过程中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不仅在不起动状态与起动状态的转化过程中存在迟滞现象,同时在“硬”不起动状态与“软”不起动状态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也存在迟滞现象。然后,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引入前伸隔板以改善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自起动性能的方法,并通过数值仿真对比分析了两个进气道方案在加速自起动过程中流场结构变化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原型方案与控制方案在自起动过程中的流态及自起动性能存在较大差异,控制方案较原型方案自起动性能改善效果显着,自起动马赫数从6.84降低至4.23,大大下压了迟滞区间,进气道能在更宽的速域内稳定工作。紧接着,本文还对比研究了原型方案与控制方案的二维构型与全侧板叁维构型在加速过程中的流场结构,分析了叁维效应对高超声速进气道自起动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尽管唇罩入口附近角区分离区导致原型方案和控制方案叁维构型的自起动马赫数均稍高于二维构型,但是隔板对于进气道自起动性能的改善幅度并未受到叁维效应的显着改变。最后,对隔板在内收缩段中的相对位置以及隔板上型面前缘切线角度进行参数化研究,探究隔板不同设计参数对进气道自起动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若上子通道在达到起动状态前,能保持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流场结构,则进气道自起动性能整体较优;在研究范围内,隔板前缘切线角度的改变并不会引起上子通道不起动模式产生变化,自起动性能变化很小;保持优良自起动性能的隔板高度区间和前缘切线角度区间均较宽,因此本文提出的通过引入隔板来改善进气道自起动性能的方法工程实用性强。(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7-12-01)

黄庭隆,岳连捷,张新宇[10](2017)在《反压引起的带尖楔矩形隔离段流动分离迟滞现象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燃冲压发动机内的迟滞现象已经被实验观察到并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但它的形成机理却尚不明确。本文的工作致力于明确超声速内流流动中出现迟滞的条件以及探索其形成机理。本文通过来流Ma3的冷流直连实验发现在带有小斜坡的矩形等直隔离段内,随着反压连续增加和下降,存在一种表现为激波串停留位置迟滞的流动现象。本研究认为激波串与上游存在的较强逆压梯度区或分离区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流动迟滞发生。本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流动现象,其有助于探索发动机燃烧实验中迟滞现象的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叁十八届技术交流会暨第二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发动机内流气动技术》期刊2017-08-23)

迟滞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某型号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低转速输出扭矩低、重载起步冒黑烟等问题,从废气涡轮增压器角度入手,进行了发动机废气补偿装置的研究。通过利用原车空气压缩机提供气源,通过控制器时调整废气补偿电磁阀的开度,增加发动机排气量,使废气涡轮增压器压缩更多的空气进入燃烧室,增大发动机燃烧室空燃比,提升发动机功率,解决了废气涡轮增压器在发动机低转速时的迟滞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迟滞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徐培,王英玉,王成鹏.下游压力扰动下的激波串迟滞现象研究[J].江苏航空.2019

[2].田广才,刘梅,冯相印.一种解决废气涡轮增压器低转速迟滞现象的排气补偿装置[J].现代矿业.2019

[3].徐尚成,王翼,苏丹,范晓樯,王振国.迎角变化引起的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迟滞现象试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9

[4].王琦珑,王伟,郝大贤,贠超.编织型气动人工肌肉迟滞现象建模与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19

[5].叶枫叶,王成,赖君奇,陈琪,陈立桅.金属离子替换的有机-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其迟滞现象[J].科学通报.2019

[6].叶枫叶.金属替换的有机-无机钙钛矿光伏器件及其异常迟滞现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7].李思明,赵伟文,万德成.半潜平台涡激运动位移与力迟滞现象数值分析[C].第二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2018

[8].张建,李江腾,林杭,黄旻鹏,常瑞芹.降雨触发浅层坡体失稳的迟滞现象及其与土质参数的关联性[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高晓天.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加/减速迟滞现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10].黄庭隆,岳连捷,张新宇.反压引起的带尖楔矩形隔离段流动分离迟滞现象实验研究[C].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叁十八届技术交流会暨第二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发动机内流气动技术.2017

标签:;  ;  ;  ;  

迟滞现象论文-徐培,王英玉,王成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