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寺院土地是清代内蒙古地区土地所有制形态的重要类型。它有自己独特的来源和经营方式,对清代内蒙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清代内蒙古地区寺院土地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有助于了解近300年以来的内蒙古社会历史变迁,尤其有助于对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总体上深刻认识,而且对研究清代蒙古史,蒙古宗教文化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但是,由于史料零散,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关注甚少。本文主要根据遗留性蒙古文档案、相关文献资料、地方史志、社会调查报告,通过结合比较史学的研究方法,对清代内蒙古寺院土地状况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本文由前言、正文、结语等组成,约三万余字。前言简要说明了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研究状况及相关档案文献资料,论文新颖之处及研究方法等。正文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清代内蒙古寺院牧场及其经营方式,对清代内蒙古寺院牧场的来源及分布,并分析了牧场生产经营方式。第二部分论述了清代内蒙古寺院耕地及其经营方式,文中主要以开垦较早的呼和浩特地区、内札萨克蒙古东部地区和其他适合农业区的寺院耕地为典型。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清代内蒙古寺院地铺及其经营方式,以呼和浩特、多伦诺尔、阿拉善和硕特旗定远营、锡埒图库伦喇嘛旗城镇寺院地铺为主,就寺院地铺的来源、分布及其经营方式作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