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林尾巨桉生长应变与木材性质关系及高生长应变形成机理的研究

人工林尾巨桉生长应变与木材性质关系及高生长应变形成机理的研究

论文题目: 人工林尾巨桉生长应变与木材性质关系及高生长应变形成机理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木材科学与技术

作者: 刘晓丽

导师: 姜笑梅

关键词: 尾巨桉,正常木,表面轴向生长应变,内部轴向残余应变,木材性质,木质素沉积,欠木质化现象

文献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以我国南方大面积种植的人工林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 ×E. grandis)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应变和主要木材性质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揭示了生长应变与木材性质的相互关系以及正常木高生长应变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对森林定向培育和木材加工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应变片法测定了活立木的表面轴向生长应变,比较了该方法与法国轴向生长应变仪法之间的差异;研究了伐倒木表面轴向生长应变与木材物理力学性质间的关系;揭示了残余应变的径向分布规律及其与木材性质的关系,提出了根据残余应变径向分布曲线和树木直径划分幼龄材和成熟材的新思路;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可见光显微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X 射线能谱分析(SEM-EDXA)等先进设备,特别是结合木质素溴化等细胞和组织化学分析方法,得到了木质化过程中细胞壁各微区上的木质素含量的分布规律,探讨了正常木高生长应变产生与木质化过程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高生长应变正常木存在“欠木质化”现象的新观点。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用应变片法测试尾巨桉活立木胸高处表面轴向生长应变,测试过程一般需要3min左右;表面轴向生长应变一般分布在651×10-6-1100×10-6 之间。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尾巨桉表面轴向生长应变在两家系间、南北向间、株内不同高度间差异不显著,胸高处表面轴向生长应变可以作为评估整株树生长应力水平的一个参考指标。2.法国轴向生长应变仪的结果要大于应变片法的结果,不共点测试时前者是后者的1.3 倍,共点测试时前者是后者的2.0 倍。3. 沿树高增加方向,尾巨桉木材径向、轴向、弦向和体积干缩率的变化趋势相似,基本密度变化甚小,抗弯强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抗弯弹性模量呈现出明显的增大趋势。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轴向、弦向、体积干缩率、基本密度和抗弯强度在不同高度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径向干缩率和抗弯弹性模量差异显著。表面轴向生长应变只与轴向干缩率具有显著相关性。4. 尾巨桉原木内部轴向残余应变径向分布沿髓心的对称性较好,靠近树皮的位置为最大的拉应变,向髓心方向,拉应变在绝对值上呈下降趋势至某个半径处达到零值,随后转变为压应变,向髓心处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尾巨桉内部轴向残余应变径向分布的回归方程为:y = -21.075x2 + 4.5297x + 890.75(相关系数0.87),在0.01 水平下极显著相关;拉应变向压应变转变的树干半径为0.681R。尾巨桉内部轴向残余应变在不同高度上的径向分布模式相似,相关性随着树干高度的增加而降低。5. 尾巨桉木材的解剖性质(纤维长度、宽度、壁厚、纤维的长宽比、微纤丝角、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正文图表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树木生长应力形成机理

1.1.1 木质素膨胀假说

1.1.2 纤维素张力假说

1.1.3 统一假说

1.2 树木生长应力的测试方法

1.3 树木生长应力的分布特性

1.4 树木生长应力的变异性

1.5 树木生长应力与木材性质的关系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论文的构成

第2章 表面轴向生长应变特性研究

2.1 试验林基本情况及样木的选择

2.2 实验仪器和工作原理

2.2.1 应变片法

2.2.2 法国轴向生长应变仪法

2.3 实验方法

2.3.1 活立木表面轴向生长应变测试

2.3.2 伐倒木表面轴向生长应变测试

2.3.2.1 两种方法不共点测试

2.3.2.2 两种方法共点测试

2.4 实验结果

2.4.1 活立木胸高处表面轴向生长应变测试结果

2.4.2 伐倒木表面轴向生长应变测试结果

2.4.2.1 两种方法不共点测试结果

2.4.2.2 两种方法共点测试结果

2.4.3 不同树干高度处表面轴向生长应变测试结果

2.5 讨论

2.5.1 表面轴向生长应变的变异

2.5.1.1 家系及测试方位间变异

2.5.1.2 不同高度间变异

2.5.1.3 种间变异

2.5.2 两种测试方法在共点与不共点测试时比较分析

2.5.2.1 两种方法不共点测试的特点

2.5.2.2 两种方法共点测试的特点

2.5.2.3 两种测试方式所得结果间的比较

2.5.2.4 关于两种测试方法的注意事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表面轴向生长应变与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关系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2 实验结果

3.2.1 不同高度原木表面轴向生长应变测试结果

3.2.2 不同高度木材全干干缩率测试结果

3.2.3 不同高度木材基本密度测试结果

3.2.4 不同高度木材MOR 测试结果

3.2.5 不同高度木材MOE 测试结果

3.3 讨论

3.3.1 表面轴向生长应变与木材物理力学性质间关系的株间变异

3.3.2 表面轴向生长应变与木材物理力学性质间关系不同高度间变异

3.3.3 表面轴向生长应变与木材物理力学性质间关系

3.3.3.1 表面轴向生长应变与干缩率的关系

3.3.3.2 表面轴向生长应变与基本密度的关系

3.3.3.3 表面轴向生长应变与MOR 和MOE 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内部轴向残余应变径向分布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

4.3.1 内部轴向残余应变径向分布特性

4.3.2 不同高度内部轴向残余应变径向分布特性

4.3.3 树干直径对内部轴向残余应变径向分布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内部轴向残余应变与木材性质径向变异间的关系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2.1 木材解剖性质测试

5.1.2.2 木材物理化学性质

5.2 实验结果

5.2.1 内部轴向残余应变径向分布

5.2.2 木材解剖特征径向变异

5.2.3 尾巨桉木材物理和化学性质径向变异

5.3 讨论

5.3.1 内部轴向残余应变与木材性质的径向变异

5.3.2 内部轴向残余应变与木材性质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生长应变正常木木质素沉积及其组成的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1.2.1 应拉木鉴别

6.1.2.2 木质素沉积方式观察

6.1.2.3 木质素组成单元分析

6.1.2.4 木质素含量测试

6.2 实验结果

6.2.1 应拉木鉴别

6.2.2 木质化过程中木质素的沉积方式

6.2.3 木质化过程中木质素组成单元含量的变化

6.2.4 木质化过程中木质素含量的变化

6.2.4.1 溴元素的整体分布

6.2.4.2 细胞壁微区溴元素的分布和含量

6.3 讨论

6.3.1 高生长应变正常木的木质素的沉积方式

6.3.2 高生长应变正常木木质素的组成单元的特点

6.3.3 高生长应变正常木木质素含量的特点

6.3.4 木质素组成单元含量与总木质素含量的关系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正常木高生长应变与木质素沉积的关系

7.1 正常木高生长应变与木质素组成的关系

7.2 正常木高生长应变与木质素含量的关系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论

8.1 尾巨桉表面轴向生长应变及其与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关系

8.2 尾巨桉内部轴向残余应变及其与木材性质径向变异间关系

8.3 尾巨桉正常木高生长应变与木质素沉积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图版

发布时间: 2005-10-11

参考文献

  • [1].南亚热带低山丘陵区尾巨桉中龄林水文特征研究[D]. 任世奇.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 [2].尾巨桉苗期指数施肥及其生理效应研究[D]. 张华林.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
  • [3].广东桉树人工林耗水量研究[D]. 张宁南.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
  • [4].低温胁迫下两种桉树的生理响应特征及转录表达差异研究[D]. 刘奕清.中国农业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木材微波—真空干燥特性的研究[D]. 李贤军.北京林业大学2005
  • [2].竹炭及SiC陶瓷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研究[D]. 张东升.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
  • [3].竹材的分级与应用[D]. 孙正军.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
  • [4].基于数字图像处理学的木材纹理定量化研究[D]. 于海鹏.东北林业大学2005
  • [5].人工林木材变色与防治技术研究[D]. 常德龙.东北林业大学2005
  • [6].木材横切面构造特征计算机视觉分析与树种分类识别研究[D]. 王秀华.东北林业大学2005
  • [7].毛白杨维管系统再生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分析[D]. 王敏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
  • [8].近红外光谱预测人工林湿地松木材性质与腐朽特性的研究[D]. 杨忠.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
  • [9].基于遥感技术预测小黑杨人工林木材性质的研究[D]. 刘杏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
  • [10].福建中亚热带人工阔叶林材质与林学因子关系的研究[D]. 林金国.南京林业大学2005

标签:;  ;  ;  ;  ;  ;  ;  

人工林尾巨桉生长应变与木材性质关系及高生长应变形成机理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