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当代社会,城市夜晚生活逐渐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对城市的功能空间和景观空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昼夜有别的空间类型。针对城市发展的这一重要现象,论文提出“夜态城市”的概念,并以城市夜晚的行为活动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实地考察和现状分析的方式,借鉴城市空间、行为心理、经济文化、景观美学等多学科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成果,提出了以行为模式为基础、功能空间为导向、景观空间为显现、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夜态城市研究思路,研究夜态城市的功能空间、景观空间的特点及相互影响关系。信息社会下工作时间的自由化促进了白天工作和生活的夜晚延续,而以休闲为主体的夜晚生活集文化交流、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这些变化促进了夜晚活动内容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我国,人们夜晚外出的频率显著增加,活动时间有深夜化发展趋势,以中青年的外出频率最高,对活动场所的地域观念淡薄,注重个性化消费目的。人们夜晚活动频率的增加,对城市夜晚的安全、交通和指示系统等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夜晚发生的各种典型活动在空间发展中呈现出点状聚集、跳跃式生长和循环演替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夜晚生活聚集点在空间上形成一种“层级-网络”式的空间结构形态,城市各级商业网点、交通枢纽、具有丰富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场所、居住区和高校等消费者固定的场所,都成为夜晚活动聚集的首选地,在城市中呈点状的地理分布。结合城市夜晚功能空间分布特点,提出以夜晚活跃空间和过渡空间为主体、参照城市总体规划和白昼景观,将夜晚景观形态与夜晚行为活动空间紧密联系来建构城市夜景框架体系,及营造城市夜景的审美体系层次和审美意向。城市夜晚活动的发展是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其对于城市环境的直接影响主要集中在噪声、光污染两个方面。因此根据夜晚人们的行为特点及其环境影响,本文最后提出了优化夜晚活动空间的途径。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0. 绪论0.1 选题的背景0.2 课题提出和研究意义0.3 研究方法0.4 创新点0.5 研究框架第一章 城市夜晚发展和研究综述1.1 前工业社会的禁锢之夜1.1.1 中国1.1.2 西方1.2 西方工业社会的喧嚣之夜1.2.1 夜晚生活的兴盛1.2.2 夜晚经济的扩张1.2.3 夜晚景观的辉煌1.3 信息社会的繁荣之夜1.3.1 空城现象与夜晚经济1.3.2 24 小时城市1.3.3 中国城市夜晚活动发展与研究本章小结第二章 夜态城市空间的研究基础2.1 夜态城市研究的提出2.1.1 我国城市夜晚发展面临的问题2.1.2 夜态城市概念的提出2.1.3 夜态城市的研究界限2.2 夜态城市空间的多义属性2.2.1 物质属性2.2.2 社会属性2.2.3 生态属性2.3 城市空间研究的概念框架2.4 夜态城市空间研究的线索层次2.4.1 行为模式为基础2.4.2 空间功能为导向2.4.3 景观形态为显现2.4.4 和谐发展为目标本章小结第三章 城市夜晚人行为模式的初步研究3.1 城市夜晚行为功能的特征3.1.1 工作与延续工作3.1.2 文化与交流3.1.3 休闲与娱乐3.1.4 旅游与度假3.2 市民夜晚相关行为活动方式的调查3.2.1 夜晚出行频率和人群结构的调查3.2.2 夜晚出行目的和人群结构3.2.3 夜晚活动时间和人群结构3.2.4 出行距离与交通方式3.3 夜晚行为活动对于城市建设的基础要求3.3.1 安全要求3.3.2 交通要求3.3.3 指示要求本章小结第四章 城市夜晚典型活动的研究4.1 城市夜晚典型活动的时间分析4.1.1 延续型夜晚活动4.1.2 深夜型夜晚活动4.2 城市夜晚典型活动的分类分析4.2.1 灯光夜市——步行街、商场4.2.2 24 小时便利店4.2.3 酒吧——多元化发展4.2.4 餐饮类4.2.5 歌舞类4.2.6 文化类活动场所4.2.7 城市室外公共活动空间4.3 城市夜晚活动的业态组合4.3.1 城市综合体4.3.2 步行街4.3.3 城市街道本章小结第五章. 夜态城市的活跃空间研究5.1 活跃空间的内涵5.2 城市夜晚活跃空间的生长发展特点5.2.1 聚集和扩散5.2.2 生长的跳跃性5.2.3 演替的循环性5.3 夜晚活跃空间聚集的区位选择5.3.1 以商业商务圈为中心的聚集5.3.2 以交通枢纽为中心聚集5.3.3 以历史街区为中心聚集5.3.4 以旧工业区为中心的聚集5.3.5 以自然风景点为中心聚集5.3.6 城市边缘区的聚集5.3.7 居住区/高等院校附近的聚集5.4 城市夜晚活跃空间的结构层次5.4.1 夜晚活跃空间层级关系的形成5.4.2 城市夜晚活跃空间的均衡化5.4.3 “网络-层级”结构的提出5.4.4 “网络-层级”结构的发展分析本章小结第六章 夜晚城市空间景观形态重塑6.1 夜态城市景观的内涵6.1.1 关于夜景的概念的再认识6.1.2 夜景照明的综合化发展6.2 “明-暗”空间的双重属性6.2.1 夜晚“明-暗图底”的生成6.2.2 “明-暗”图底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6.2.3 “明-暗”空间的审美价值6.3 夜晚城市意向的再造6.3.1 城市意向的形成6.3.2 光的视知觉凸显6.3.3 夜晚空间形态的组织6.4 光与建筑的共生6.4.1 灯光下的建筑6.4.2 建筑上的灯光本章小结第七章 夜态城市发展的环境问题7.1 夜态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化发展7.2 夜晚城市声环境的控制和改善7.2.1 城市在夜晚的环境噪声类型及其影响7.2.2 夜晚活动场所规划与环境噪声的控制7.2.3 城市夜晚活动的噪声管理模式7.3 夜晚光环境的生态化建设和发展7.3.1 光污染的产生及其类型7.3.2 光污染的消极影响7.3.3 城市光环境的生态化管理本章小结第八章 夜态城市的功能整合与优化8.1 夜态城市发展规模的合理化探讨8.1.1 合理规模问题的提出8.1.2 夜态城市发展规模的影响因素8.1.3 夜态城市合理规模的初步探讨8.2 混合-昼夜和谐的全时性功能空间8.2.1 24 小时活力区域的限定8.2.2 多功能混合——全时性目标的实现途径8.3 闹-静有隔的夜晚城市功能空间营造本章小结结语和展望附录 问卷调查参考文献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项目参与情况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城市论文; 夜晚论文; 夜生活论文; 空间结构论文; 夜景论文; 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