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吴城遗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土高原,地貌演化,古城遗址,元胞自动机
吴城遗址论文文献综述
王轲[1](2017)在《基于古城遗址信息的黄土沟壑演化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黄土高原被誉为全球最独特、最具有地学研究价值的地理区域之一,该区域作为完整的地貌单元以其严重的土壤侵蚀备受人们关注。沟壑侵蚀作为黄土侵蚀的常见类型,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塑造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历史上黄土高原地貌演化和沟壑侵蚀过程,对于探索黄土地貌演化机理和指导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黄土高原野外实地考察发现的吴城遗址为研究区,对该遗址历史时期的地貌形态和沟壑演化过程进行时空模拟,重建不同历史时期的黄土小流域地貌形态,得到描述不同时期黄土地形的DEM序列图谱。本研究完成的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历史地理学的吴城遗址地貌信息提取实地考察走访吴城遗址及周边地区。通过GPS样点采集、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对遗址分布模式、地形空间结构进行调查,提取吴城遗址周边蕴藏的古代地貌信息,同时收集记载吴城遗址地理信息的历史文化资料。2.基于坡度坡长因子和随机元胞自动机的黄土沟壑逆向演化模型基于黄土地层学和侵蚀学等理论,分析黄土高原历史上的侵蚀特点和演化趋势。在分析黄土侵蚀成因的基础上,选用坡度坡长因子作为模型中黄土侵蚀的驱动因素。然后基于元胞自动机(CA)和数字地形分析(DTA)方法,使用CA作为黄土侵蚀演化模型的框架。考虑到黄土地貌侵蚀演化的不确定性,引入随机因子提高模型容错性。研究中还提出土粒单元的概念,作为模型的基本模拟演化单元。最后得到不同时期的黄土小流域DEM序列图谱。3.基于古城高程基面的演化模型时间匹配方法鉴于地貌演化过程是一个“消失的年轮”,研究中往往难以获得历史时期黄土地貌形态的时间节点,而吴城遗址的发现提供了一个特定时期的黄土地貌演化重要线索。因此,论文选用吴城遗址作为研究区,重建吴城遗址高程基面,并确定其历史节点。通过古城高程基面和模拟的DEM序列结果相关分析,实现对演化模拟结果的时间匹配。(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3-08)
金汉波[2](2007)在《吴城遗址聚落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落形态研究作为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随着理论的不断成熟和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有关聚落考古的个案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吴城遗址的发现是长江中下游乃至华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对于理解商文化与长江中游地区文化的关系以及商时期南方文化的格局有着重要作用。随着2005年《吴城报告》的出版,为吴城遗址单个聚落形态和内部结构的个案研究提供了系统的材料,对于研究赣江流域商代时期的文化面貌、社会组织以及与中原商文化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就吴城商代遗址做单个聚落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微观研究。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前言。主要介绍吴城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概况,并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吴城遗址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分期。地理位置和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是聚落形态研究的基础,而文化分期是进行其他综合性研究的基础。本章简要分析了该遗址的地理环境,并简要总结了报告中的分期成果。第叁章:吴城遗址的平面布局和社会功能研究。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此章又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吴城遗址的平面布局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是对遗址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首先建立吴城遗址的空间位置关系,将相关遗物复原到相关遗迹中,各区遗迹细化到每个时期,探讨了吴城城址的平面布局并总结了吴城遗址的平面布局特点。在此基础上对遗址的行为功能区进行判定,并探讨了当时的社会组织。第四章:吴城商代遗址内部聚落变迁及其历史背景。在前面对吴城遗址的平面布局和社会功能分析的基础上,首先考察了吴城遗址的动态发展。其次探讨了每一时期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性质,并分析了历史背景。第五章:结语。综合前文的具体论述,对吴城遗址的总体发展演化进程、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发展状况等加以分析概括,并指出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7-05-01)
张建仕[3](2004)在《纪念吴城遗址发现叁十周年暨学术研讨会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江西省文物局、樟树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纪念吴城遗址发现叁十周年暨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2月29日至31日在樟树市举行。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本文来源于《南方文物》期刊2004年04期)
李昆,张建仕[4](2004)在《单雯翔考察吴城遗址和筑卫城遗址保护工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10月24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国家文物局人事劳动司司长侯菊坤、文物保护司副司长宋新潮,江西省文化厅副厅长曹国庆,宜春市副市长陈晓晖等的陪同下,对江西省樟树市吴城遗址、筑卫城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期刊2004-11-17)
张建仕[5](2004)在《吴城遗址博物馆奠基》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年12月30日,吴城遗址博物馆奠基仪式在江西省樟树市吴城遗址旁举行。参加奠基仪式的有中国殷商学会会长王宇信、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以及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等200余人,王宇信会长在奠基仪式上热情致词(本文来源于《南方文物》期刊2004年02期)
黄水根,李昆[6](2004)在《略论吴城遗址商代城墙的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吴城遗址中心区是一座土城,平面近拟圆角方形,土城的城垣在地面上尚有一定高度,并且比较壮观,保存较完整,远眺整个城址,轮廓清晰可见。城内面积61.3万平方米,由四个连绵不断的山丘组成,地势高程相近,城垣周长约2860米,一周有11个缺口,其中5个缺口两侧设有高出城垣的方形了望台。根据缺口尚存现状结构、布局以及宽窄适度,北缺口、东北缺口、东缺口、南缺口、西缺口应与城门有关。当时群众也一直叫这5个缺口为北门、东北门、东门、南门、西门。其它6个缺口应当是当地居民千年来便于劳作、行走而劈开的缺口或水门。这些现状反映吴城遗址是一座古城,根据历年发掘资料,土城内分布有商代居住区、商代祭祀遗迹群、商代铸铜区,商代制陶区,并且有规律分布。特别是第九、十次对西城墙的解剖,解决了城的年代、各遗迹与城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夏商周文明研究·六——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4-06-30)
彭明瀚[7](2003)在《吴城文化商品经济简论——为樟树吴城遗址发掘叁十周年而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吴城遗址尧大洋洲遗存尧铜岭古铜矿遗址等众多吴城文化遗址惊动世界的考古发现袁为我们揭示了吴城文化的灿烂辉煌遥通过对出土遗物的深入研究袁使人们领略到了吴城文化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遥吴城先民的农业尧畜牧业和手工业已比较发达袁这叁大产业间已形成了固定的社会分工(本文来源于《南方文物》期刊2003年04期)
黄水根[8](2003)在《吴城遗址发现“中国分裆鬲王”》一文中研究指出鬲,是古代一种炊具,似鼎,圆口,足中空呈袋状。吴城商代遗址十次发掘,已出土几百件,大小不一,形态有别。2001年12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樟树市博物馆在该遗址进行第10次发掘时,在遗址高地岭区清理出一件大型商代陶鬲,标本号2001ZWT7⑥扩:1,经(本文来源于《南方文物》期刊2003年03期)
叶文宪[9](2002)在《木渎春秋吴城遗址的发现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20 0 0年至 2 0 0 1年 ,苏州博物馆考古队在苏州西南的木渎一带发现了一座春秋晚期的城堡遗址 ,它应当就是阖闾时伍子胥所筑的吴国都城。木渎春秋吴城遗址的发现 ,对于研究阖闾的都城位置、汉代吴郡的位置和探索战国秦汉之间吴地所发生的巨大变迁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2期)
张雪,杨惠珍[10](2001)在《唤醒吴城遗址》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千多年前的江南是什么模样?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是怎样生息繁衍的?随着樟树市对吴城遗址的保护展示工作的展开,一个神秘的历史之谜即将揭晓。 “殷墟文化过长江,江南又一春”,面对全国重点(本文来源于《江西日报》期刊2001-09-14)
吴城遗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落形态研究作为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随着理论的不断成熟和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有关聚落考古的个案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吴城遗址的发现是长江中下游乃至华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对于理解商文化与长江中游地区文化的关系以及商时期南方文化的格局有着重要作用。随着2005年《吴城报告》的出版,为吴城遗址单个聚落形态和内部结构的个案研究提供了系统的材料,对于研究赣江流域商代时期的文化面貌、社会组织以及与中原商文化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就吴城商代遗址做单个聚落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微观研究。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前言。主要介绍吴城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概况,并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吴城遗址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分期。地理位置和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是聚落形态研究的基础,而文化分期是进行其他综合性研究的基础。本章简要分析了该遗址的地理环境,并简要总结了报告中的分期成果。第叁章:吴城遗址的平面布局和社会功能研究。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此章又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吴城遗址的平面布局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是对遗址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首先建立吴城遗址的空间位置关系,将相关遗物复原到相关遗迹中,各区遗迹细化到每个时期,探讨了吴城城址的平面布局并总结了吴城遗址的平面布局特点。在此基础上对遗址的行为功能区进行判定,并探讨了当时的社会组织。第四章:吴城商代遗址内部聚落变迁及其历史背景。在前面对吴城遗址的平面布局和社会功能分析的基础上,首先考察了吴城遗址的动态发展。其次探讨了每一时期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性质,并分析了历史背景。第五章:结语。综合前文的具体论述,对吴城遗址的总体发展演化进程、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发展状况等加以分析概括,并指出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吴城遗址论文参考文献
[1].王轲.基于古城遗址信息的黄土沟壑演化模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2].金汉波.吴城遗址聚落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07
[3].张建仕.纪念吴城遗址发现叁十周年暨学术研讨会召开[J].南方文物.2004
[4].李昆,张建仕.单雯翔考察吴城遗址和筑卫城遗址保护工作[N].中国文物报.2004
[5].张建仕.吴城遗址博物馆奠基[J].南方文物.2004
[6].黄水根,李昆.略论吴城遗址商代城墙的性质[C].夏商周文明研究·六——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7].彭明瀚.吴城文化商品经济简论——为樟树吴城遗址发掘叁十周年而作[J].南方文物.2003
[8].黄水根.吴城遗址发现“中国分裆鬲王”[J].南方文物.2003
[9].叶文宪.木渎春秋吴城遗址的发现及其意义[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10].张雪,杨惠珍.唤醒吴城遗址[N].江西日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