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层量论文-黄凌霞,吴迪,金航峰,赵丽华,何勇

茧层量论文-黄凌霞,吴迪,金航峰,赵丽华,何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茧层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模型分析,蚕茧

茧层量论文文献综述

黄凌霞,吴迪,金航峰,赵丽华,何勇[1](2010)在《基于变量选择的蚕茧茧层量可见-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蚕茧茧层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蚕茧茧层量无损检测方法。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建立可见-近红外光谱模型。采用无信息变量消除算法(uninformative variable elimination,UVE)与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相结合选取光谱有效波长。结果表明,基于UVE-SPA法进行变量选择,最终将原始光谱的600个光谱变量减少到了8个(673,937,963,982,989,992,995和1008nm)。基于此8个变量建立的LS-SVM模型得到了预测集的确定系数(Rp2)为0.5354,误差均方根(RMSEP)为0.0373的预测结果。表明可见-近红外光谱可以用于对蚕茧的茧层量进行无损检测,同时UVE-SPA是一种有效的光谱变量选择方法。(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余芳,兰天云,李建营,范伟,叶键[2](2008)在《茧层量差异家蚕品种后部丝腺细胞和血液组织的蛋白质表达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家蚕茧层量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和图像分析技术,分析了遗传背景基本相同,而结茧性状和茧层量具有明显差异的正常茧、薄皮茧、裸蛹3个家蚕品种的丝腺细胞和血液组织的蛋白质表达与茧层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裸蛹品种的丝腺细胞蛋白斑点与正常茧品种的蛋白斑点的匹配率仅在65%左右,且存在35%左右的特异蛋白斑点,暗示裸蛹性状可能是主效基因控制的微效多基因遗传;3个品种后部丝腺细胞特异蛋白斑点、匹配蛋白斑点按等电点划分的分布规律具有明显差异,而血液组织相应的分布规律非常相似,暗示丝腺细胞中的蛋白及其基因对家蚕茧层量性状的作用要大于血液组织中的蛋白及其基因;正常茧、薄皮茧和裸蛹3个品种后部丝腺细胞中特异蛋白斑点及上调和下调蛋白斑点中,可能分别存在着与家蚕高茧层量性状、结薄皮茧性状以及不结茧性状有关的蛋白质。(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08年02期)

吴晓静,沈艳芬[3](2004)在《5龄食桑天数对全茧量和茧层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 ,饲养家蚕形式大多是以各农户饲养为主 ,蚕农在定蚕种时 ,往往订种量偏多 ,结果 ,饲养至大蚕期 ,蚕儿就没有足够的桑叶喂了 ,造成蚕儿饥饿上蔟现象 ,影响到产量及经济收入。通过试验 ,让广大蚕农知道 5龄期缺叶如何技术处理。1 材料和方法1 1(本文来源于《四川蚕业》期刊2004年03期)

余剩,马天志[4](2004)在《盐亭县推行鲜茧“茧层量检验方法”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盐亭县属蚕业生产的老区,2 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蚕茧质量普遍较好。由于受多年的“蚕茧大战”影响,加之长期使用“手估目测”的方法收购鲜茧,未能充分拉开质价差距,体现优茧优价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养好蚕、售好茧的积极性。蚕农养成了喂“吊食蚕”、(本文来源于《四川蚕业》期刊2004年02期)

钱敏[5](2004)在《家蚕AFLP标记连锁图的构建及全茧量、茧层量的QTL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蚕丝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家蚕生丝的多少即家蚕全茧量和茧层量是影响蚕丝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经济性状,利用分子标记对这些性状基因进行定位分析,即研究控制全茧量和茧层量的基因数目、位置和基因效应,找到主效基因,并对杂交后代分子标记的动态变化作连续跟踪,以找出它们与分子标记的动态规律,开展辅助选择育种方面的研究,对真正从分子水平上操纵家蚕一些重要性状基因,并指导家蚕品种遗传改良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有色茧的利用,特别是对丝素中含有天然色素的绿茧的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所以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寻找与绿茧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并将绿茧基因进行定位,对加速优质绿茧蚕品种的育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试验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了两个遗传差异较大的家蚕品种大造和C_(100)作为亲本材料,并饲养了BC_1(C_(100)(?)×(大造×C_(100))(?))代,从BC_1随机抽取44个个体,分别调查个体的全茧量、茧层量重量,并以个体为单位将各调查个体对号装袋取样,-70℃冷藏备用,作为抽提DNA的样品,再利用AFLP标记技术,构建了家蚕AFLP标记高密度图谱,并借助这个图谱进行了Gc的定位及全茧量、茧层量的QTL定位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 带型特征 本研究用96对引物共扩增出8522条可区分的DNA带型,平均每组引物扩增出89条带;有5204条多态性带,占总扩增带的61.1%;多态性位点中1744个位点符合1:1的比例,占总多态性位点的34%;AFLP标记的偏分离比约为46.7%。不同引物组合产生的扩增带数、多态性带数、有效位点数因引物选择性碱基不同而存在显着差异,说明家蚕基因组对选择性碱基的组合扩增存在偏好性。 2 不同标记数的作图比较 本研究分别对家蚕BC_1的660、699、759个有效标记进行了连锁分析,并比较了用这些标记所构图的图谱特征。结果发现:分群方面,分群数随着标记数增加而增加;随着标记数增多,所形成的二联体和遗传图距为0或者太大的叁联体、四联体、五联体、六联体数也逐渐增多。图谱特征方面,随着标记数的增加,进入连锁群的标记数、总图距和平均位点图距都有上升的趋势;759个标记的平均图距最大,但所构图连锁群之间平均图距分布最均匀;随着标记数增多,连锁位点数增加,759标记的位点最多,为558个;随着标记数的增加,最大图距减小,660标记中标记间最大图距为345.4cM,669标记和759标记间的最大图距相同,为74.1cM,比陈大霞等所作图谱标记间的最大图距小349.8cM(陈大霞所作图谱的最大图距为423.9cM),大大缩小了空白区域。综上所述,再考虑到希望构建的连锁图应尽可能覆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盖家蚕全基因组和满足QTL定位的要求,发现759个标记的分群和作图效果较好:3家蚕AFLP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 本文在综合考虑作图及QTL定位效果基础上,采用759个标记类型构图。构图参数为:LOD 3.0;重组值0.20,所构图谱结果如下: 3.1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含33个连锁群,共558个AFLP标记的连锁图谱。家蚕具有28个连锁群,而本文构建的连锁群数大于28,说明本文所构建的连锁群有些应是相互连锁的,只是本实验缺乏特定的标记将其整合在一起。 3.233个连锁群总长63加2 cM,平均长l引.scM;标记间图距为0一 74.IcM:位点间的平均距离为1 2.OCM:平均图距小于10CM的连锁群10个,大于10CM小于20CM的连锁群20个,大于20cM小于30cM的连锁群3个;33个连锁群上标记数变化范围是5一53个,各连锁群上位点平均数为17个。 3.3G哎基因被定位于27连锁群的PSTI一37与P6T4一83标记之间.由于Gc基因位于家蚕巧染色体上,表明本文构建的27连锁群与家蚕的巧染色体存在一定的联系。 3.4连锁群长度与标记数呈正相关,即当一个连锁群上的标记数目较多时,其长度也相应地增长。同时连锁群中标记有成簇的现象,估计是由两个原因引起的:第一,位点间本身连锁较为紧密;第二,本研究中作图群体个体数的限制,不能有效分辨图距较小的两个标记。 本研究构建的是一张密度较高的AFLP分子连锁图,为后一步的QTL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奠定了基础。4家蚕全茧量、茧层量的QTL定位研究4.1数t性状调整前后结果 由于遗传背景的复杂性,数量性状的分布不仅表现为单峰正态分布,而且常表现为偏离正态分布,例如呈现偏态分布、双峰、叁峰甚至多峰情况,对于非正态分布的性状常通过适当的数学方法进行转换.本实验对家蚕全茧量、茧层量数量性状采取了数学方法进行转化,分别取109值,全茧量、茧层量性状调整前后,其数量性状分布均出现偏态分布,可见,并不是所有的数l性状均为正态分布,或者均能通过数学方法转换为正态分布,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相符。42家蚕全茧t、茧层t的QTL定位分析 借助于本文所构的AFLP图谱,采用MaPmaker/QTLI.1对全茧量、茧层量性状数学方法调整前后进行区间作图定位分析,分别对699、759个标记进行Q们比定位. 4.2.1数量性状不论是否转换,家蚕全茧量、茧层量都能定位到相同的且效应较大的QTL 中文摘(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大学》期刊2004-05-18)

颜新培,钟伯雄,徐孟奎,郭定国,姚国华[6](2003)在《家蚕五龄后部丝腺蛋白质构成与茧层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家蚕 5龄期是后部丝腺细胞大量合成并分泌蚕丝主要成分丝素蛋白的时期 ,对这一时期后部丝腺细胞的蛋白质构成进行研究 ,有利于发现丝腺细胞分泌丝素蛋白有关的功能蛋白质 ,阐明蚕茧高产的机理。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和图像分析技术 ,研究发现家蚕同一品种的不同个体 ,或同一个体不同部位的后部丝腺细胞蛋白质的构成基本一致。该结果反映了家蚕同一品种不同个体后部丝腺细胞的新陈代谢水平基本没有差异 ,家蚕品种个体间茧层量差异 ,可能是个体生长发育和后部丝腺细胞数的不同等原因造成 ,而与每一个体后部丝腺细胞的新陈代谢关系不显着。该结果也说明在目前双向电泳技术和染色技术的条件下进行家蚕后部丝腺蛋白质组研究时 ,从家蚕同一品种的任一个体、任一部位提取后部丝腺细胞的蛋白质样品 ,所得的蛋白质双向电泳结果基本相同(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03年04期)

徐建义,李坚,吴晓,王云辉,王丽桂[7](2002)在《谈蚕茧的解舒与茧层量的相关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省 1995年桑蚕干茧生产获得了丰收 ,入库交接总重量为 16 2 36 85t,比上年增长 2 7 94 % ,但是由于解舒下降 ,公司的效益不高 ,工业加工费用大 ,又直接影响了蚕茧的出口 ,引起了山东省全行业的极大关注。 1995年解舒率为(本文来源于《中国蚕业》期刊2002年02期)

莫嘉凌,韦波[8](2000)在《广西蓖麻蚕品种间全茧量、茧层量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我所保育的蓖麻蚕品种全茧量、茧层量这两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我所保育的 2 1个蓖麻蚕品种仍然保持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多样性 ,仍是一个有效的品种资源。各品种对环境的抗性有差异(本文来源于《广西蚕业》期刊2000年01期)

廖丽珍,韦波,陶劲[9](1999)在《广西现行蓖麻蚕品种茧层量性状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广西现行9个蓖麻蚕品种的产茧量性状进行了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蓖麻蚕品种其产茧量性状对环境的反应不一样。有两个品种属于对环境敏感的品种,其余7个品种属于对环境不敏感的稳定性品种。(本文来源于《广西农业生物科学》期刊1999年03期)

林昌麒,陈克平,吴冬秀,汪萍,姚勤[10](1998)在《桑蚕品种资源5龄1日茧层量的调查及其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了235个桑蚕品种的5龄1日茧层量,平均3.65cg,最大5.63cg,最小1.67cg。一化种大于二化种,二化种大于多化种。中国系统最大,欧洲系统次之,日本系统第叁.热带系统最小。相关分析表明,5龄1日茧层量与茧层量、全茧量、茧层率、茧丝量成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与茧丝长、解舒丝长成正相关,部分这显着或极显着水平;与纤度成正相关,但仅在欧系一化中达显着水平;与发育经过成负相关,亦仅在欧系一化中达显着水平;与解舒率、茧层含胶率成负相关,部分达显着水平;与强健性、净度无相关。(本文来源于《蚕桑通报》期刊1998年01期)

茧层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家蚕茧层量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和图像分析技术,分析了遗传背景基本相同,而结茧性状和茧层量具有明显差异的正常茧、薄皮茧、裸蛹3个家蚕品种的丝腺细胞和血液组织的蛋白质表达与茧层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裸蛹品种的丝腺细胞蛋白斑点与正常茧品种的蛋白斑点的匹配率仅在65%左右,且存在35%左右的特异蛋白斑点,暗示裸蛹性状可能是主效基因控制的微效多基因遗传;3个品种后部丝腺细胞特异蛋白斑点、匹配蛋白斑点按等电点划分的分布规律具有明显差异,而血液组织相应的分布规律非常相似,暗示丝腺细胞中的蛋白及其基因对家蚕茧层量性状的作用要大于血液组织中的蛋白及其基因;正常茧、薄皮茧和裸蛹3个品种后部丝腺细胞中特异蛋白斑点及上调和下调蛋白斑点中,可能分别存在着与家蚕高茧层量性状、结薄皮茧性状以及不结茧性状有关的蛋白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茧层量论文参考文献

[1].黄凌霞,吴迪,金航峰,赵丽华,何勇.基于变量选择的蚕茧茧层量可见-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0

[2].余芳,兰天云,李建营,范伟,叶键.茧层量差异家蚕品种后部丝腺细胞和血液组织的蛋白质表达谱分析[J].蚕业科学.2008

[3].吴晓静,沈艳芬.5龄食桑天数对全茧量和茧层量的影响[J].四川蚕业.2004

[4].余剩,马天志.盐亭县推行鲜茧“茧层量检验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四川蚕业.2004

[5].钱敏.家蚕AFLP标记连锁图的构建及全茧量、茧层量的QTL定位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

[6].颜新培,钟伯雄,徐孟奎,郭定国,姚国华.家蚕五龄后部丝腺蛋白质构成与茧层量的关系[J].蚕业科学.2003

[7].徐建义,李坚,吴晓,王云辉,王丽桂.谈蚕茧的解舒与茧层量的相关关系[J].中国蚕业.2002

[8].莫嘉凌,韦波.广西蓖麻蚕品种间全茧量、茧层量遗传分析[J].广西蚕业.2000

[9].廖丽珍,韦波,陶劲.广西现行蓖麻蚕品种茧层量性状稳定性的研究[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1999

[10].林昌麒,陈克平,吴冬秀,汪萍,姚勤.桑蚕品种资源5龄1日茧层量的调查及其相关分析[J].蚕桑通报.1998

标签:;  ;  ;  ;  

茧层量论文-黄凌霞,吴迪,金航峰,赵丽华,何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