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编程序控制器在陶瓷原料预碎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曾志[1](2018)在《柿竹园钨精矿微波干燥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钨精矿干燥是钨精矿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工序。柿竹园多金属选厂原采用的蒸汽炉干燥工艺,存在着干燥工作时间长、钨精矿干燥不均匀、能耗高、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劳动强度大等问题,蒸汽炉干燥即不能为企业节能减排降低成本也不能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此,提出了微波干燥钨精矿的新工艺技术方法。本课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室内实验相结合方法,对微波干燥钨精矿工艺流程设计和工艺过程参数优化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钨精矿微波干燥工艺流程设计。根据矿山生产实际情况,分别确定黑钨精矿和白钨精矿微波干燥整体系统生产线,设计的黑钨精矿和白钨精矿微波干燥整体系统生产线和工艺流程能同时满足柿竹园钨精矿干燥工艺场地、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需求,对关键设备进行了选择,制订工作操作流程。(2)钨精矿微波干燥水份迁移规律研究。根据原料钨精矿基本理化性质,应用精矿微波干燥水份迁移数学模型,推导柿竹园多金属选厂钨精矿微波干燥水份迁移数学模型。(3)钨精矿微波干燥工艺过程参数优化。分析影响钨精矿微波干燥效率因素,结合矿山钨精矿微波干燥工艺流程特点,制定实验方案。以柿竹园多金属选厂钨精矿微波干燥水份迁移数学模型推导的参数作为实验方案设计的初始参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依据实验结果优化钨精矿微波干燥工艺过程参数,并通过工业试验验证优化参数。通过研究,设计的RWD型连续式微波干燥系统的优化工艺参数为:物料温度90℃-95℃,功率162kw,微波干燥时间60min,物料质量800kg,物料厚度20-25 mm。通过工业试验验证,在优化工艺参数条件下,黑、白钨精矿的相对脱水率达到90%以上,满足工业生产要求。与原有钨精矿干燥系统相比+显着提高了干燥效率、产品干燥度和热能利用率高,且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刘雪梅[2](2016)在《用于纺机计长切丝的可编程控制器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加弹机控制系统向大型化、自动化、数字化和低功耗方向的发展,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在该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核心单元,PLC通过扩展IO方式,实现多点温度控制、探丝切丝控制和恒速拉丝控制,及产量统计功能。其中探丝切丝控制部分多数采用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控制板,行业中称为“探丝切丝控制板”,目前仍然使用单板机或者单片机系统来实现。针对市场需求,探丝切丝控制部分需要增加合股切丝,定长定重,输入防抖等功能,但探丝切丝控制板由于软硬件资源有限,应用范围窄,专用性强,通用性和兼容性差,升级困难,改造成本高,难以应对上述需求,这也成为了加弹机控制系统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开发了用于纺机计长切丝的可编程控制器,该控制器支持IEC61131-3标准的梯形图编程语言,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开发环境,方便现场工程师进行升级改造,无需花费研发成本,便可实现加弹机控制系统的各项新需求,对推动纺织行业实现智能制造具有一定的意义。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如下3个方面:可编程控制器的硬件设计与开发,根据原探丝切丝控制板需要的探丝器输入点数、切丝器和指示灯输出点数,通信接口类型和数量,确认控制器所需资源,完成控制器的硬件架构设计;再根据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性能和物理资源的要求,确认所需CPU的资源,从而合理化、经济化的选择CPU类型;最终完成控制器各个模块的驱动设计。可编程控制器的软件设计与开发,深入研究IEC61131-3标准,完成软件架构设计,包括系统调度、用户程序上下载、变量管理、指令管理和通信管理五个组件,并完成各组件的设计与开发。该可编程控制器支持梯形图编程语言,支持标准的Modbus协议,实现与主控器的数据交换,满足了用户对实时性和智能化控制的需求。计长切丝控制程序设计与开发,利用可编程控制器提供的编程环境,组态计长切丝控制程序,包括:定时控制切丝、探丝器输入控制切丝、PU保护切丝、禁止切丝输出、合股切丝、输入防抖、通道使能等。开放所有功能的控制接口供主控器访问。设计程序时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通用性强,操作简单,开发容易。从完成的设计表明,利用可编程控制器开发的计长切丝控制程序可以完成原探丝切丝控制板现有功能和扩展功能,并且可以弥补现有探丝切丝控制部分的不足。目前开发的可编程控制器,已经批量生产,被广泛的应用到现场,顺利通过了各厂家的验收。
刘洋[3](2016)在《城市生活垃圾气化的过程控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呈现快速增长之势,由其带来的侵占土地、污染环境等问题愈来愈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气化处理技术是把垃圾中的有机组分与空气和水蒸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清洁燃气的技术。垃圾气化处理技术可以迅速、大量的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在达到无害化、减量化的同时,还可生产低热值燃气用于供热或发电,其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生活垃圾气化产业中,由于气化炉炉体结构的复杂性和气化工艺的不成熟,使得我国垃圾气化技术的自动化程度不是很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控制系统广泛的应用,垃圾气化过程自动控制的技术开发将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概述了垃圾气化处理技术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其次,通过对博罗气化炉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开发了基于PLC的城市生活垃圾气化控制系统,并通过MCGS组态软件开发了系统的上位机监控软件。根据系统的控制要求选择系统所需的硬件设备,主要为主控设备和数据采集所需的温度传感器、压力变送器、流量计和变频器等,并进行硬件设计。依据西门子PLC软件设计原则,通过对垃圾气化控制的过程分析,画出控制系统的流程图,并编写相应的PLC控制程序。利用MCGS编写上位机软件,完成软件功能与界面的设计。本文选用西门子公司S7-200 PLC作为核心控制设备,结合MCGS组态软件对气化过程在线监控,控制系统通过温度和压力传感器等采集数据,将采集的相关数据与垃圾气化设定的初始参数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的结果,PLC输出相应的工作指令,从而控制相应执行机构的动作。通过上位软件可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气化控制过程的在线数据显示、参数曲线实时显示、控制参数在线调整、软按钮控制以及数据管理等一系列功能。本文通过西门子PLC编程软件编写控制程序和上位组态MCGS对城市生活垃圾的气化过程进行监控,使得本控制系统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界面人性化和操作简单等优点。本控制系统通过MCGS组态技术,实现了可视化实时监控,能够及时处理气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本系统通过惠州博罗基地的实验运行,运行状态良好,此项目具有示范和推广借鉴意义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为城市生活垃圾气化技术的自动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吉扬[4](2015)在《粉末涂料生产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粉末涂料与涂装具有省资源、省能源、无公害、劳动生产效率高和便于实现自动化涂装的特点,在新产品和新工艺中,迅速发展起来。粉末涂料的生产自动控制关系着粉末涂料的生产品质。粉末涂料主要分为热塑型粉末和热固型粉末两大类。本文针对某粉末涂料厂的生产工艺,设计了基于现场总线PRFIBUS-DP的粉末涂料生产控制系统,采用智能仪表,运用PROFIBUS现场总线构建了一个PLC控制系统,使生产自动化,让控制更加精细化,控制更加稳定可靠。粉末涂料生产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生产线流水作业控制子系统;自动配料子系统;温度控制子系统。自动配料子系统中采用PLC控制,螺旋电子秤进行物料的计量,通过仪表接收数据输送给PLC,采用经典的PID控制,通过变频器调节送料的速度,达到预制的配料比。温度控制子系统中采用了模糊PID控制算法。由于温度控制时间常数特别大,纯滞后时延特别长、非线性程度高、动态突变性强的特性,使控制变得复杂。此外,对单回路PID控制做出优化,采用PID设定值分段给定方法,减小系统超调、缩短调节时间;采用积分分离法,抑制输出饱和,减小波动,从而消除现场大给定和严重干扰给系统带来的影响。该方法与常规PID算法相比,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抗干扰性,适应能力更强。使用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进行对模糊PID控制的仿真。基于提出的温度控制方法,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分别进行了设计。在硬件方面,系统利用PROFIBUS现场总线组成控制网络,完成数据传输;以AD590为温度传感器完成温度的采集,以带状加热器和冷却风机为执行装置,IPC机和I/O模块作为控制器,其中IPC机实现上层智能控制算法,将相关参数传送给PLC,PLC以PID算法为基础完成现场的控制。在软件方面,分别给出了IPC机和I/O模块的控制结构和主要控制流程;设计了挤出机温度监控系统,实现人机交互和整个系统的监控,并完成相关参数的设定、系统数据的存储、实时和历史数据的显示、系统报警等功能。
彭元东[5](2011)在《微波加热机制及粉末冶金材料烧结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波烧结技术是利用微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介质损耗而产生热量,使整个材料加热至被烧结温度而达到致密化的一种方法,其具有体积加热、选择性加热、非热效应等特点,是快速制备高质量的新材料和具有新的性能的传统材料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论文首先探索了微波烧结纯金属粉末的微波加热特性及发热机理,并以还原铁粉为对象,研究了其烧结动力学及机制,为深入探讨微波烧结粉末冶金材料进行了基础性研究。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在粉末冶金烧结中具有代表性的Fe-Cu-C铁基粉末冶金合金(少液相烧结或固相烧结)、W-Ni-Fe高密度合金(金属液相烧结)以及WC/Co硬质合金(金属与陶瓷液相烧结)为对象,研究了微波烧结此系列粉末冶金材料的工艺、性能、组织结构的特点与特性,并与常规烧结进行了对比。通过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金属粉末微波加热的机理存在电导损耗、磁损耗(涡流损耗、磁滞损耗、剩余损耗)和电弧放电等损耗机制,不同元素的金属粉末主导损耗机制不同。在磁性材质中,涡流损耗、磁滞损耗、剩余损耗比非磁性材料加热作用大;电导率大的材料电导损耗效果明显。同种金属粉末压坯的微波加热升温曲线依赖于粉末颗粒尺寸、孔隙度和微波输出功率。颗粒尺寸越小,加热速率越快,最终所能加热的温度也越高;孔隙度越高,加热速率越快,而最终所能加热的温度与起始孔隙度无关;微波输出功率越大,加热速度越快。在低温下,SiC可大量缩短金属压坯的加热时间,而高温下不影响Fe粉压坯的加热曲线形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低温辅热材料。(2)微波烧结还原铁粉,在fcc晶体区域,试样密度和烧结温度满足黄培云综合作用烧结理论。还原铁粉微波烧结的主要机制是晶界扩散,也存在体积扩散。微波烧结的表观活化能为76.21 kJ/mol,和常规烧结相接近。(3)相比于常规烧结Fe-2Cu-0.6C粉末冶金材料,微波加热过程升温速度快,烧结时间显着缩短。微波烧结样品在氮氢混合气氛中,保温10min时,在1150℃得到最佳的烧结性能,密度为7.20g/cm3、洛氏硬度为HRB75、抗拉强度为413.9MPa、伸长率为6%。在1150℃微波烧结时,保温15min试样的各项性能达到最佳,密度为7.22g/cm3、硬度为HRB78、抗拉强度为416.8MPa、延伸率为5.5%。与常规烧结相比,微波烧结试样洛氏硬度稍低,拉伸性能则显着提高。微波烧结对材料力学性能改善在于其良好的微观结构。微波烧结有着更少的孔隙,即小的、近圆形的、分布较为均匀的孔隙,而不同于常规烧结的较大的、有尖角的、分布不均匀的孔隙。且微波烧结有着更为均匀的孔隙结构,即中心致密边缘多孔,而不同于常规烧结的非均匀结构,即边缘致密中心相对多孔的结构。常规烧结样品的组织主要是由大量铁素体、极少量珠光体以及大小不一的各种孔洞组成;而微波烧结样品的组织主要是由铁素体、片状和粒状珠光体以及极少量的孔隙组成。常规烧结样品属于脆性穿晶断裂,而微波烧结为脆性穿晶断裂和韧窝型的穿晶韧性断裂的混合型断裂,提高了材料的韧性和塑性。(4)90W-7Ni-3Fe合金在相同烧结温度下,原料粉末的粒度越小,性能越优异;但是在高温下,细粉颗粒性能反而降低。同种样品不同温度烧结时,有一最佳烧结温度,可获得最优的综合性能。在微波烧结中:1440℃下A试样的抗拉强度为919MPa、硬度为HRC35.8,1460℃下B试样的抗拉强度为899MPa、硬度为HRC34.7,1480℃下C试样的抗拉强度为884MPa、硬度为HRC34.5。相对于常规烧结,微波烧结试样W晶粒更细小、均匀,从而力学性能较好。TEM表明微波烧结合金中发现局部区域具有定向的条纹,这是微波“非热效应”作用的结果。(5)在保温15min,微波烧结YG8试样在1500℃时达到最佳的硬度HRA90.3。与常规烧结试样相比,微波烧结试样的硬度较高,但抗弯强度明显降低;合金的显微组织细小、均匀,但明显存在脱碳相η。微波烧结气氛中含有氧是脱碳相η存在原因之一。钴含量不同的试样,在1460℃时WC-6Co硬度最高,而WC-9Co抗弯强度最高。用同等含量的Ni粉、Fe粉代替Co粉,所得试样与WC-6Co试样相比性能低。
张长禄[6](2011)在《全自动煤炭水分、灰分及挥发分分析仪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煤炭作为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煤质分析仪作为煤质检验的专用仪器,可以对煤炭的品质进行分析与研究,有利于对煤炭的充分利用,以减少能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展开了对煤质分析仪结构优化和控制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以模块化、系列化、自动化、一体化为指导,设计和完善全自动煤质分析仪,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新思路。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机械传动模块的构建、煤质分析仪加热炉结构的设计与有限元分析、PLC的编程与开发应用等几个方面。本文采用了通用直线运动模组部件作为模块化设计的基础,这类部件具有通用性程度高,传动精度高,经久耐用,安装使用方便等优点,可使成本显着降低;根据煤质分析仪的工作要求和特点,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煤质分析仪加热炉炉腔结构及其温度场进行了分析,确保了炉温控制的合理性;在根据受力分析来设计选取机械传动部件的同时,还建立了传动机构的热传导分析模型,详细分析了炉腔中的热能在传动系统各部件中的传递情况,为部件的热变形控制和润滑设计提供了依据;整机控制系统采用PLC控制,通用化程度高,故障率低,同时缩短了控制系统研发周期。与已有的同类煤质分析仪产品相比,本文研制的煤质分析仪根据功能和部件商品化程度的不同,将所设计的煤质分析仪分为总体框架、加热炉、传动机构、控制器、测量机构、电源以及外壳等七个主要部分或模块。各模块可分别独立安装在总体框架中,其中控制器、测量机构(电子天平)以及传动机构这三个模块均大量采用通用商品化程度高的零部件,使其模块化、标准化的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不但方便了产品的制造、装配以及维修,而且大幅度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在设计方法方面,本文研制的煤质分析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建立了整机三维几何模型,为模块化与参数化设计的实现奠定了基础。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加热炉温度场和传动机构热传导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这些现代设计手段的运用,显着提升了煤质分析仪的设计水平,为实现煤质分析仪设计、生产的模块化、系列化做出了有益探索。
马帅兵[7](2011)在《高炉焦炭预筛分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高炉产量、质量及冶炼强度等各项指标的不断提高,对入炉焦炭的质量特别是粒度要求越来越高。焦炭筛分是把各种粒度的焦炭通过筛分机械,按筛孔大小分成不同粒度级别产品的过程。焦炭筛分是高炉炼铁工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入炉焦炭的粒度,减少焦炭入炉粉末,提高高炉的利用系数,对高炉顺行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高炉对入炉焦炭粒度的严格要求,高炉原设计焦炭筛分设备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目前高炉的工艺要求,同时由于焦槽槽下筛分设备安装空间有限,靠增加筛分设备的规格和能力是行不通的,必须异地设计一套预筛分系统。在焦炭进入焦槽前,先对焦炭进行预筛分,提前将一部分小颗粒焦炭和粉末筛除,然后筛上的焦炭通过皮带运至焦槽,再通过槽下焦炭筛进一步筛分,以取得很好的筛分效果。本文通过对高炉焦炭预筛分系统的结构组成及设计方案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选定了预筛分系统的设备组成。通过比较、分析及计算,选定预筛分系统主要设备卸矿车、皮带机及振动筛的结构形式,以确保整个系统的最优化。特别是对预筛分核心设备振动筛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研究与分析,不仅分析了其独特的结构组成,同时对振动筛筛分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通过对振动筛运动学参数的计算与选取,还有工艺参数的计算与选取,确定了振动筛的基本结构和工作能力,保证了振动筛整体设计的合理性。通过精心的设计和施工,现预筛分系统已投入使用,目前焦炭预筛分系统各设备运行稳定可靠,焦炭筛分效果较好,不仅保证了高炉的稳定顺行,高炉生产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也不断提高,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吴宏岐,秦少军,刘霞,王亚云[8](2010)在《LOGO!及其在破碎机控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把工矿企业中常用的破碎机的功能、效率、柔性提高较高水平。给出了通用控制逻辑模块(LOGO!)的结构特点、技术性能及使用方法。并以LOGO!控制器为核心,设计一种新型可编程序控制系统,对颚式破碎机进行控制。给出LOGO!系统的硬件电路和控制程序,分析了更改程序适应不同原料破碎处理的控制方法。实践表明,该LOGO!控制系统接线简单,调试方便,程序修改灵活,使破碎机的工作效率能提高26%。
曾鹏[9](2009)在《特殊固液两相流体相关参数测量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指出固液两相流体的参数测量是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由于它的特殊性质,在对其实行测量时与一般液态流体有较大区别。本文以注浆减沉工程中粉煤灰浆液的测量为实例,实现了对其的流量、压力与密度等相关参数的测量,对固液两相流体测量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主要内容有:第一,为减沉注浆工程设计了合适的数据采集系统方案,确保满足注浆站工况要求;第二,比较和讨论了现有的各种流量测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密度测量方法,在固液两相流体的测量场合中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选择和改进了相关的硬件,使得其能适应注浆减沉工程中的工况条件,构造了相应的数据采集硬件体系,保证了数据的准确、稳定和实时测量的要求;第三,编写、调试了软件体系,具有对系统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管理、图片显示、打印、局域网通信、并对历史数据进行查询等功能。整个系统目前在唐山矿、范各庄矿等注浆减沉工程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减沉注浆工程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数据管理,对其的推广具有积极意义。
斯建钢[10](2009)在《内镶扁平滴头滴灌管生产线在线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质量控制在滴灌管生产中的意义日趋显着,滴灌管滴孔漏打及自身表面缺陷是影响其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生产速度的提高,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已不能满足要求。滴灌管生产线自动在线检测的研究和开发已经成为滴灌管设备生产企业的共识,这对于提高滴灌管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深入研究了基于机器视觉的滴灌管自动在线检测技术,通过对生产线的分析提出滴灌管自动在线检测的总体方案,对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进行研究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①对整个生产线工作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提出生产线所存在问题。②通过对滴灌管表面本身存在缺陷的研究分析,提出对本身缺陷(裂缝、小孔)的检测总方案,主要采用气泡原理,利用传感器进行检测报警。③针对滴灌管存在漏打滴孔情况,分析漏打原因,开发设计识别监视系统,主要利用接近开关和色标传感器进行状态检测。④程序设计。信号计数及处理系统对接近开关和色标传感器所送入的信号进行计算判断出漏孔,并设置了在规定长度内允许的漏打孔数,同时研究了触摸屏相关内容,指出漏打孔位置。本文设计研发了一套滴灌管生产线自动在线检测系统,成功实现了对滴灌管生产中存在的漏打孔及本身缺陷的检测和识别,能满足滴灌管生产线的自动在线检测研究,该研究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二、可编程序控制器在陶瓷原料预碎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编程序控制器在陶瓷原料预碎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柿竹园钨精矿微波干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技术现状与前沿 |
1.2.1 干燥技术 |
1.2.2 微波干燥技术及应用 |
1.2.3 矿物精矿微波干燥技术 |
1.2.4 钨精矿微波干燥技术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钨精矿微波干燥工艺流程设计 |
2.1 精矿微波干燥基本原理 |
2.2 微波干燥系统设计基本条件 |
2.3 微波干燥系统生产条数设计 |
2.3.1 钨精矿干燥整体系统 |
2.3.2 微波干燥系统生产条数设计 |
2.4 微波干燥系统工艺流程设计 |
2.4.1 进料、出料系统 |
2.4.2 电控系统 |
2.4.3 除尘与收集系统 |
2.5 关键设备选型 |
2.6 钨精矿微波干燥操作流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黑、白钨精矿微波干燥水分迁移规律 |
3.1 黑、白钨精矿微波干燥水分迁移的阶段特征 |
3.2 黑、白钨精矿微波干燥水迁移数学模型 |
3.3 柿竹园精矿干燥参数的设定 |
3.3.1 原料钨精矿基本理化性质 |
3.3.2 参数设定 |
3.4 柿竹园钨精矿微波干燥不同功率实验与计算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钨精矿微波干燥工艺参数优化 |
4.1 钨精矿微波干燥影响因素分析 |
4.2 实验方案设计 |
4.3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4.3.1 实验结果 |
4.3.2 讨论分析 |
4.4 工业试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用于纺机计长切丝的可编程控制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可编程控制器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3 加弹机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课题理论意义 |
1.4.2 课题应用价值 |
1.4.3 课题主要内容 |
1.5 论文组织和结构 |
2 控制器硬件驱动设计和开发 |
2.1 硬件架构设计 |
2.2 CPU资源分析 |
2.3 驱动设计与实现 |
2.3.1 DQ驱动 |
2.3.2 DI驱动 |
2.3.3 串口驱动 |
2.3.4 FLASH驱动 |
2.3.5 看门狗 |
2.4 小结 |
3 控制器软件设计和开发 |
3.1 IEC61131-3 标准的研究 |
3.1.1 编程语言 |
3.1.2 软件模型 |
3.1.3 通信模型 |
3.2 软件架构设计 |
3.3 系统调度流程 |
3.4 变量区设计与实现 |
3.4.1 变量定义 |
3.4.2 变量分类 |
3.4.3 变量寻址 |
3.5 指令设计与实现 |
3.5.1 指令定义 |
3.5.2 指令寻址 |
3.5.3 指令实现方式 |
3.5.4 指令执行过程 |
3.5.5 指令集的设计 |
3.6 程序上下载 |
3.6.1 程序下载 |
3.6.2 程序上载 |
3.7 通信设计与实现 |
3.7.1 串口工作方式 |
3.7.2 通信协议设计 |
3.7.3 通信处理流程 |
3.8 小结 |
4 计长切丝控制程序设计和开发 |
4.1 编程软件说明 |
4.2 计长切丝控制程序设计原则 |
4.3 计长切丝控制原理分析 |
4.4 计长切丝控制程序功能设计 |
4.4.1 定时控制切丝功能 |
4.4.2 探丝器输入控制功能 |
4.4.3 PU保护切丝功能 |
4.4.4 合股切丝 |
4.4.5 禁止切丝输出 |
4.4.6 输入防抖 |
4.4.7 通道使能 |
4.5 计长切丝控制程序的实现 |
4.5.1 主程序 |
4.5.2 定时控制切丝子程序 |
4.5.3 探丝器输入控制子程序 |
4.5.4 时基中断处理子程序 |
4.5.5 PU保护处理子程序 |
4.5.6 禁止切丝输出子程序 |
4.6 计长切丝控制程序的验证 |
4.6.1 验证工具说明 |
4.6.2 通信接口说明 |
4.6.3 基本功能验证 |
4.6.4 通信接口验证 |
4.7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城市生活垃圾气化的过程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垃圾气化的基本原理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
第二章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城市生活垃圾气化工艺流程简介 |
2.2 垃圾气化控制方案的选择 |
2.2.1 智能控制系统 |
2.2.2 集散控制系统 |
2.2.3 自适应控制系统 |
2.2.4 PLC控制系统 |
2.2.5 控制方案的确定 |
2.3 PLC通信网络的选择 |
2.3.1 通信的基本概念 |
2.3.2 串行通信的接口标准 |
2.3.3 PPI通信技术 |
2.4 垃圾气化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垃圾气化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3.1 系统方案论证 |
3.2 系统硬件设计 |
3.2.1 上位机 |
3.2.2 控制器选型 |
3.2.3 系统的数据采集器件 |
3.3 系统软件设计 |
3.3.1 PLC控制系统设计原则与内容 |
3.3.2 控制系统的编程软件 |
3.3.3 气化控制的过程分析 |
3.3.4 气化控制系统的流程图 |
3.3.5 分配PLC的I/O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垃圾气化组态监控设计与现场调试 |
4.1 上位监控组态MCGS设计 |
4.1.1 MCGS组态软件概述 |
4.1.2 MCGS软件的五大部分 |
4.2 上位监控信息管理 |
4.3 生产现场设备安装调试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录 |
(4)粉末涂料生产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粉末涂料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粉末涂料国外发展现状 |
1.2.2 粉末涂料国内发展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粉末涂料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组成 |
2.1 粉末涂料的生产工艺以及制造设备 |
2.2 PLC与现场总线技术 |
2.3 生产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类型 |
2.4 粉末涂料生产控制系统基本要求 |
2.5 粉末涂料生产工艺的分析以及性能指标 |
2.6 粉末涂料生产控制系统的组成 |
第三章 自动配料系统设计 |
3.1 自动配料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
3.2 自动配料系统的硬件选型 |
3.2.1 自动配料系统的硬件结构 |
3.2.2 自动配料系统硬件选型 |
3.3 配料系统的具体实现 |
3.3.1 变频调速的实现 |
3.3.2 配料系统的硬件组成 |
3.3.3 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第四章 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
4.1 温度控制概述 |
4.1.1 单螺杆挤出机结构和工作原理 |
4.1.2 单螺杆熔融挤出机温度控制的特点 |
4.1.3 挤出机温度控制的工艺要求 |
4.2 挤出机温度控制的硬件设计 |
4.2.1 挤出机温度控制系统硬件结构 |
4.2.2 挤出机温度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
4.3 温度控制系统智能算法 |
4.3.1 PID 方法及其局限性 |
4.3.2 智能控制方法 |
4.4 单螺杆挤出机温度模糊PID控制系统算法设计 |
4.4.1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流程 |
4.4.2 模糊PID控制算法设计 |
4.4.3 模糊PID控制的MATLAB仿真 |
4.5 温度控制系统软件实现 |
第五章 系统调试运作 |
5.1 组态王 |
5.2 组态王与I/O模块通讯 |
5.3 配料监控系统界面设计 |
5.4 温度监控系统界面设计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5)微波加热机制及粉末冶金材料烧结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粉末冶金材料 |
1.2 微波加热技术 |
1.2.1 微波的基本特性 |
1.2.2 微波加热技术的发展 |
1.2.3 微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能量损耗 |
1.2.4 物质在微波场中的分类 |
1.2.5 微波源与微波加热系统的基本结构 |
1.3 微波加热的特点与应用 |
1.3.1 微波加热技术特点 |
1.3.2 微波加热工艺特点 |
1.3.3 微波加热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
1.4 微波烧结粉末冶金材料的现状 |
1.4.1 微波加热金属粉末的原理及其应用 |
1.4.2 微波烧结金属粉末冶金材料特点 |
1.4.3 微波烧结金属粉末冶金材料的工艺 |
1.5 微波烧结存在的问题 |
1.5.1 温度的准确测量 |
1.5.2 热点和热失控 |
1.5.3 热应力开裂与变形 |
1.5.4 微波促进烧结的机制研究 |
1.5.5 微波与物质作用的非热效应 |
1.5.6 微波烧结的一些其它问题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金属粉末压坯微波加热特性研究 |
2.1 实验 |
2.2 不同元素的金属粉末微波加热特性 |
2.3 不同粒度铁粉对微波加热影响 |
2.4 压坯孔隙度对微波加热的影响 |
2.5 不同微波输出功率下粉末压坯对微波吸收特性的影响 |
2.6 SiC辅热材料对Fe粉压坯升温特性的影响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还原铁粉的微波烧结动力学及机制研究 |
3.1 实验 |
3.2 密度、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之间的关系 |
3.3 烧结动力学和机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波烧结Fe-Cu-C合金 |
4.1 实验 |
4.2 微波加热过程分析 |
4.3 不同温度下微波烧结Fe-Cu-C合金的性能 |
4.3.1 微波烧结温度对密度的影响 |
4.3.2 烧结温度对洛氏硬度的影响 |
4.3.3 烧结温度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4.4 保温时间对Fe-Cu-C合金性能的影响 |
4.4.1 密度 |
4.4.2 洛氏硬度 |
4.4.3 拉伸性能 |
4.5 金相显微组织分析 |
4.5.1 孔隙及显微组织 |
4.5.2 不同烧结温度下金相组织对比 |
4.5.3 不同保温时间下显微组织对比 |
4.5.4 断口形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波烧结W-Ni-Fe高密度合金 |
5.1 实验 |
5.2 烧结试样的密度 |
5.3 烧结试样的硬度 |
5.4 烧结试样的拉伸强度 |
5.5 显微组织分析 |
5.5.1 微波烧结所获综合性能最优的试样SEM分析 |
5.5.2 同种试样(A)在不同温度下微波烧结SEM分析 |
5.5.3 试样A、B、C在同一温度(1400℃)下微波烧结SEM分析 |
5.5.4 同类试样的微波烧结和常规烧结显微组织对比 |
5.6 断口分析 |
5.6.1 同种试样常规和微波烧结后的断口SEM照片 |
5.6.2 试样在不同温度下微波烧结后的断口SEM照片 |
5.6.3 不同试样在相同温度下微波烧结后的断口SEM照片 |
5.7 W-Ni-Fe合金大试样的微波烧结与常规烧结对比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微波烧结WC/Co硬质合金 |
6.1 实验 |
6.2 微波烧结YG8硬质合金 |
6.2.1 烧结温度对YG8合金性能及显微组织的影响 |
6.2.2 保温时间对试样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 |
6.2.3 微波烧结与常规烧结试样对比 |
6.3 不同钻含量的硬质合金微波烧结 |
6.3.1 密度 |
6.3.2 洛氏硬度 |
6.3.3 抗弯性能 |
6.3.4 SEM形貌分析 |
6.3.5 断口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6)全自动煤炭水分、灰分及挥发分分析仪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煤质分析仪国内外状况的分析及发展趋势 |
1.2.1 煤质分析仪的发展史 |
1.2.2 煤质分析仪专业化扩展 |
1.2.3 相关研究 |
1.3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4 本章小结 |
2 理论知识 |
2.1 流体力学的三定律 |
2.2 离散方程求解 |
2.3 本章小结 |
3 分析仪的总体方案设计 |
3.1 全自动煤质分析仪的设计原则 |
3.2 煤质分析仪的基本架构 |
3.2.1 煤质分析仪的基本结构 |
3.2.2 主要实现功能 |
3.2.3 解决的技术方案 |
3.3 煤质分析仪的软硬件 |
3.3.1 系统硬件 |
3.3.2 系统软件 |
3.4 全自动煤质分析仪的功能特点 |
3.4.1 煤质分析仪的特点 |
3.4.2 全自动煤质分析仪的技术参数 |
3.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3.6 本章小结 |
4 机械传动模块的设计 |
4.1 煤质分析仪传动机构总体方案设计 |
4.2 机械传动的设计计算及部件选取 |
4.2.1 滚珠丝杆及轴承支撑的选择 |
4.2.2 滚珠丝杆的润滑 |
4.2.3 步进电机的选择 |
4.3 传动机构的支撑及调整结构设计 |
4.3.1 煤质分析仪传动机构支撑结构设计 |
4.3.2 煤质分析仪传动机构调整结构设计 |
4.3.3 煤质分析仪零部件热变形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全自动煤质分析仪加热炉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 |
5.1 概述 |
5.2 煤质分析仪加热炉的结构设计 |
5.2.1 炉腔的结构设计 |
5.2.2 加热炉耐材的选择 |
5.3 煤质分析仪加热炉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 |
5.3.1 ANSYS Workbench 12几何建模 |
5.3.2 网格划分 |
5.3.3 煤质分析仪加热炉腔几何模型的建立 |
5.3.4 煤质分析仪温度场有限元分析的边界条件确定 |
5.3.5 煤质分析仪温度场有限元分析的求解和后处理 |
5.4 本章小结 |
6 煤质分析控制系统开发 |
6.1 煤质分析控制系统功能要求 |
6.2 煤质分析仪的控制类型 |
6.3 基于PLC的煤质分析仪控制系统的开发 |
6.4 PLC的编程与开发 |
6.4.1 编程方法 |
6.4.2 PLC编程与应用 |
6.4.3 程序设计及梯形图、时序图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高炉焦炭预筛分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概述 |
1.1.1 焦炭筛分在高炉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
1.1.2 国内外筛分设备的发展概况 |
1.2 课题的提出背景及意义 |
1.2.1 天钢槽下焦炭振动筛进行过的改造及原因 |
1.2.2 天钢建造焦炭预筛分系统的原因及意义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焦炭预筛分系统组成及原理分析研究 |
1.3.2 焦炭预筛分系统振动筛的结构特点及理论研究 |
1.3.3 振动筛运动学参数及工艺参数的计算及选取 |
第二章 焦炭预筛分系统总体设计与研究 |
2.1 预筛分系统的结构设计方案 |
2.1.1 系统基本设备的分析与确定 |
2.1.2 系统结构组成方案的比较与分析 |
2.2 预筛分系统的工作原理与分析 |
2.2.1 预筛分系统的组成结构 |
2.2.2 预筛分系统的工作原理 |
2.3 预筛分系统系统电气控制技术分析 |
2.3.1 预筛分系统的自动控制组成 |
2.3.2 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的自动控制装置 |
2.3.3 焦炭预筛分系统PLC控制原理图 |
2.3.4 焦炭预筛分系统自动控制操作流程 |
第三章 预筛分系统振动筛的结构特点与理论研究 |
3.1 焦炭振动筛的结构形式的分析对比与选取 |
3.2 悬臂筛网振动筛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 |
3.3 悬臂筛网的二次振动 |
3.3.1 悬臂棒条的纵向振动 |
3.3.2 悬臂棒条的横向振动 |
3.3.3 悬臂棒条二次振动的应力 |
3.3.4 二次振动对筛分过程的影响 |
3.4 悬臂筛网振动筛的筛分理论 |
3.4.1 物料在悬臂筛网上的运动 |
3.4.2 悬臂筛网上物料的分层 |
3.4.3 物料在悬臂筛网上的透筛 |
3.4.4 悬臂筛网振动筛高效筛分的原因探析 |
3.4.5 悬臂筛网振动筛结构设计与建模分析 |
第四章 焦炭预筛分振动筛运动学参数与工艺参数的选取 |
4.1 振动筛运动学参数的选取 |
4.1.1 振动筛筛面倾角的分析与选取 |
4.1.2 振动筛振动方向角的分析与选取 |
4.1.3 振动筛振幅及振动次数的分析与选取 |
4.2 振动筛工艺参数的计算与选取 |
4.2.1 振动筛筛面长度与宽度的计算与选取 |
4.2.2 振动筛的筛分效率的计算与试验求法 |
4.2.3 振动筛的生产率的计算 |
第五章 预筛分系统设备改进与运行分析 |
5.1 预筛分系统投入后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改进 |
5.1.1 预筛分系统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
5.1.2 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及改进方法 |
5.2 预筛分系统设备改造后使用效果及运行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LOGO!及其在破碎机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LOGO!性能及特点 |
2 LOGO!的结构及原理 |
3 采用LOGO!实现破碎机的控制 |
3.1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及工作原理 |
3.1.1 系统硬件设计 |
3.1.2 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3.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 结束语 |
(9)特殊固液两相流体相关参数测量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绪论 |
1.2 课题背景概论 |
1.2.1 覆岩离层减沉注浆 |
1.2.2 灰浆的主要性质 |
1.2.3 数据采集 |
1.3 课题的主要内容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 课题研究方案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
2.1 注浆站工况 |
2.1.1 注浆站外部环境 |
2.1.2 注浆站内部情况 |
2.2 监测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3 现场硬件组成 |
2.4 网络通信部分 |
2.5 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三章 系统硬件选择及安装 |
3.0 传感器及硬件选择概述 |
3.1 流量传感器 |
3.1.1 流量传感器的类型 |
3.1.2 流量传感器的选择 |
3.1.3 电磁流量传感器的安装 |
3.2 压力传感器 |
3.2.1 压力传感器的种类 |
3.2.2 压力传感器的选择 |
3.2.3 压力传感器的安装与使用 |
3.3 密度计的设计 |
3.3.1 常见密度传感器 |
3.3.2 密度计设计原理 |
3.3.3 密度计实现方法 |
3.3.4 PLC控制系统防电磁干扰: |
3.3.5 密度测量系统使用说明 |
3.4 工控机的选择 |
3.5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
第四章 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
4.0 软件开发环境 |
4.1 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
4.2 监测系统初始画面 |
4.3 实时采集与监视模块 |
4.4 串口通信模块 |
4.4.1 串行通信 |
4.4.2 串行通信类型 |
4.4.3 数据通信协议 |
4.5 数据管理模块 |
4.5.1 数据管理和数据库 |
4.5.2 常见数据库介绍 |
4.5.3 数据库设计 |
4.5.4 数据查询与打印 |
4.6 网络通信模块 |
4.6.1 FrontPage静态网页设计 |
4.6.2 ASP动态网页编程 |
4.6.3 微软的ⅡS |
4.6.4 网页查询与显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系统的特点 |
5.2 系统的功能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10)内镶扁平滴头滴灌管生产线在线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意义及滴灌设备发展史 |
1.1.1 水资源重要性 |
1.1.2 滴灌设备的发展历史 |
1.2 国内外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2.3 未来发展方向 |
1.3 课题来源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设备简介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
2.1 设备组成简介 |
2.1.1 螺杆挤出机 |
2.1.2 滴头自动选位送料系统 |
2.1.3 冷却定位系统 |
2.1.4 打孔系统 |
2.1.5 牵引设备 |
2.1.6 收卷设备 |
2.2 生产线的基本参数 |
2.3 电气设备组成 |
2.4 设备存在的问题 |
2.5 设计该套检测设备意义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滴灌管本身存在缺陷检测 |
3.1 缺陷产生原因 |
3.2 检测装置设计及二次冷却系统改造 |
3.3 检测思路 |
3.4 报警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漏孔检测系统方案设计 |
4.1 设计思路分析 |
4.2 具体方案研究 |
4.2.1 检测装置放置位置分析 |
4.2.2 检测原理 |
4.2.3 滴头识别 |
4.2.4 检测步骤 |
4.3 数据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检测系统硬件结构分析 |
5.1 滴孔识别传感器 |
5.2 滴头检出装置 |
5.3 信号计数及处理系统 |
5.4 参数设置及状态显示器 |
5.4.1 选择显示器 |
5.4.2 触摸屏 |
5.4.3 选择触摸屏 |
5.4.4 PLC与触摸屏联合控制应用 |
5.5 电气系统概述 |
5.6 漏孔检测系统工作过程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软件系统设计 |
6.1 信号计数及处理系统程序 |
6.2 触摸屏设计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PLC程序 |
四、可编程序控制器在陶瓷原料预碎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柿竹园钨精矿微波干燥工艺研究[D]. 曾志. 南华大学, 2018(01)
- [2]用于纺机计长切丝的可编程控制器设计与实现[D]. 刘雪梅.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7)
- [3]城市生活垃圾气化的过程控制[D]. 刘洋. 广东工业大学, 2016(10)
- [4]粉末涂料生产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吉扬. 湖南科技大学, 2015(04)
- [5]微波加热机制及粉末冶金材料烧结特性研究[D]. 彭元东. 中南大学, 2011(12)
- [6]全自动煤炭水分、灰分及挥发分分析仪的计算机辅助设计[D]. 张长禄. 郑州大学, 2011(04)
- [7]高炉焦炭预筛分系统设计与应用[D]. 马帅兵. 东北大学, 2011(04)
- [8]LOGO!及其在破碎机控制中的应用[J]. 吴宏岐,秦少军,刘霞,王亚云. 电子设计工程, 2010(06)
- [9]特殊固液两相流体相关参数测量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 曾鹏. 北京化工大学, 2009(07)
- [10]内镶扁平滴头滴灌管生产线在线检测研究[D]. 斯建钢. 兰州理工大学, 2009(11)